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应激反应及益生菌干预的效果,为此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5例重症肺炎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并选取我院产科48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试验组分为益生菌组(n=53)和常规组(n=52),常规组给予新生儿重症肺炎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运用益生菌治疗。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肠道菌群特征,同时对比益生菌组和常规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特征和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肠道乳杆菌(t=15.454,P<0.001)、肠球菌(t=23.191,P<0.001)、大肠埃希菌(t=25.274,P<0.001)数量显著升高,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t=46.012,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肠道乳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降低,双歧杆菌数量升高,且相比于常规组,益生菌组患儿肠道乳杆菌(t=3.617,P<0.001)、肠球菌(t=7.826,P<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5.799,P<0.001),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t=12.750,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且相比于常规组,益生菌组T-AOC(t=18.302,P<0.001)、SOD(t=8.639,P<0.001)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t=22.816,P<0.001)。结论重症肺炎新生儿肠道菌群主要以乳杆菌、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数量降低为特征。益生菌治疗能有效恢复患儿肠道菌群稳定,改善患儿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术后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对照组术前予以常规禁食、传统肠道准备,术后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并予以等氮量等热量的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5d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3次/d,温水口服,替代术前肠道抗生素的使用,术后24h继续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至术后1周,剂量和方法同术前。评估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数量和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术后1周,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更多,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少(P0.05)。同时两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或P0.01),其上升幅度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χ~2=4.20,P0.05)。结论围手术期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不仅能纠正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微生态失调,提高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重建肠道菌群平衡,还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腹部外科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分布及血清脂联素(ADPN)、Toll-样受体4(TLR4)、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sTREM-1)水平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87例腹部外科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8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数量及研究组手术前后血清ADPN、TLR4、sTREM-1水平,并分析肠道菌群数量和这3项血清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前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及血清TLR4、sTREM-1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血清ADPN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及血清TLR4、sTREM-1水平均高于术前,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血清ADPN水平均低于术前(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腹部外科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ADPN水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呈负相关(r=-0.564、-0.618,均P<0.001),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呈正相关(r=0.561、0.547,均P<0.001);血清TLR4、sTREM-1水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呈正相关(TLR4:r=0.417、0.571,P=0.008、<0.001;sTREM-1:r=0.589、0.634,均P<0.001),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ADPN:r=-0.561、0.547,均P<0.001;TLR4:r=-0.394、-0.441,P=0.011、0.006;s TREM-1:r=-0.578、-0.657,均P<0.001)。结论 腹部外科患者术后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变化,表现为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增多,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减少,同时伴有血清ADPN、TLR4、s TREM-1水平异常。且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ADPN、TLR4、sTREM-1水平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BTVC)对进展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化疗副作用及肠道菌群影响。方法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根治性胃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奥沙利铂+替吉奥联合化疗方案组32例(对照组),奥沙利铂+卡培他滨+BTVC联合治疗组26例(观察组)。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白细胞3×109/L、粒细胞2×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109/L、肝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炎、恶心/呕吐、腹泻及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各菌群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观察组(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治疗前(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多于治疗前(P0.05);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VC对胃癌术后化疗副作用有预防作用,并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紊乱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肠内营养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菌群失调组(50例)和菌群失调组(66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对菌群失调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菌群失调组(均P0.05)。(2)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与血清IgM、Ig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3)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ALB、P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CRP、PCT水平逐渐降低,IgM、IgA、IgG水平逐渐升高,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逐渐增加,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其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对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根除率以及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证实为H. pylori感染的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完善胃镜、血清抗体分型检测,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粪便标本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培养。根据血清抗体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H. pylori Ⅰ型组(54例)和H. pylori Ⅱ型组(37例)。H. pylori Ⅰ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H. pylori Ⅱ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全部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及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疗程14 d;全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疗程14 d。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行14C呼气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判定为H. pylori根除成功。比较不同分型H. pylori根除率以及感染者肠道菌群的改变。结果 H. pylori Ⅰ型感染者中试验组患者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85.2%,P<0.05)。H. pylori Ⅱ型感染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vs 55.6%,P> 0.05)。治疗前,H. pylori Ⅰ型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H. pylori Ⅱ型组(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和H. pylori Ⅱ型试验组中上述菌群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H. pylori Ⅰ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Ⅱ型对照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对照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肠球菌数量低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组和H. pylori Ⅱ型组中试验组患者上述菌群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治疗H. pylori Ⅰ型感染者时添加益生菌不仅能提高H. pylori的根除率,而且有利于患者肠道菌群的恢复。在无严重胃部疾病时,对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选择定期随访有利于患者康复,若合并严重胃部疾病时可添加益生菌,虽不能提高H. pylori根除率但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实验从正常青少年体内分离出1株双歧杆菌,通过试管内研究双歧杆菌对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的生物拮抗作用.为双歧杆菌临床应用及食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方法 本项研究以从佳木斯大学健康学生体内分离出1株双歧杆菌为试材,将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接种于PYG液体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48 h,将菌液浓度利用分光光度计法调到2麦氏.将大肠埃希菌对照组分为10支,分离的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组10支,分离的双歧杆菌对照组10支,分离的双歧杆菌+粪肠球菌组10支,粪肠球菌对照组10支,将以上50个试管全部置于厌氧培养箱内37℃培养48 h,将培养好的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进行梯度稀释,然后用微量移液器吸取标本于每个培养基上滴3滴,每滴滴上由高稀释度向低稀释度,液体量为10 μL的菌液.晾干滴种好的培养基于适宜条件进行培养并选出适合菌落生长的稀释度,计算同一稀释度平均菌落数(x).结果 双歧杆菌12 h时对大肠埃希菌生长无显著性,在24h时检测不到大肠埃希菌的存在.12和24h时粪肠球菌与双歧杆菌混合组与粪肠球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对照实验研究该双歧杆菌对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的生物拮抗作用,此株双歧杆菌只对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而对粪肠球菌无抑制作用,机制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83例健康体检者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SUA水平及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比较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比较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S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r=-0.872、-0.912,均P<0.001),与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915、0.896、0.889,均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肠道细菌紊乱及高尿酸现象。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显著相关,检测冠心病患者SUA水平对监测肠道菌群状态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治疗的RVE患儿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儿均予饮食调整、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温水冲服。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和肠黏膜通透性指标[内毒素(ETX)和D-乳酸]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更高,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ETX和D-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1,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RVE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数量,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状况;并与其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和减少肠液的分泌渗出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变化的特点,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结肠癌患者48例为试验组,同期在本院体检的4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粪便标本进行传统菌落培养与计数检测,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肠道细菌相对含量与相关基因表达拷贝数。结果菌落计数结果显示试验组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多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拟杆菌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丁酸盐产生菌数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菌基因拷贝数、拟杆菌基因拷贝数与辅酶A基因拷贝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明显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在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的1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各组对象进一步按不同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析各组新生儿肠道菌群与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7.53±0.57)lg copies/g、(8.12±0.71)lg copies/g、1.06±0.18]明显少于对照组[(9.58±0.64)lg copies/g、(8.64±0.75)lg copies/g、1.39±0.22],大肠埃希菌数量[(7.28±0.85)lg copies/g]明显多于对照组[(6.81±0.63)lg copies/g]。观察组中,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肠道菌群存在异常,且受到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PS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 DCS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肠道菌群、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和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67%vs 78.67%,χ2=12.482,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内科门诊治疗的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次,4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d,口服,两组均连用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变化和双歧杆菌(B)与大肠埃希菌(E)的比值变化,并评估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乳杆菌、双歧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及B/E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明显上升(P0.01),大肠埃希菌数量下降(P0.05),但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且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χ2=4.13,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可治疗UC,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活菌和灭活菌两种生物状态的肠道主要益生菌--德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粘附性及其对肠道几种常见病原菌的粘附拮抗效应.方法: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分析了两种生物状态的三种益生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粘附指数,通过排除实验、竞争实验和替代实验研究了两种生物状态益生菌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志贺菌的粘附拮抗效应,应用平板扩散法观察了三种益生菌的代谢乏液对上述肠道病原菌的抑制能力.结果:德氏乳杆菌和肠球菌的灭活状态较活菌状态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粘附性显著增高,双歧杆菌经灭活后对细胞的粘附性与活菌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种生物状态的三种益生菌对肠道致病菌均具有粘附拮抗作用.滤过后的德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的代谢乏液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志贺菌均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经42℃、65℃和100℃加热不影响德氏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代谢乏液的抑菌作用.结论:灭活状态的德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是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予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留置鼻饲管行常规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水化后鼻饲管注入,1.5 g/次,3次/d,连用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营养状态指标[血清总蛋白(TP)、转铁蛋白(TF)、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变化。结果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血清TP、TF水平和MAM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P、TF水平和MAMC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不仅可显著减缓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恶化;而且能有效地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和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浓度,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并发症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高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喂养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和D-乳酸含量低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有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都与正常新生儿存在差异,母乳喂养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7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经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无消化道疾病的1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肠道菌群的分布与血清TNF-α与IL-6水平,并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血清TNF-α与IL-6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肠球菌、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TNF-α与IL-6值分别为0.98±0.54 ng/m L和0.98±0.38 pg/m L,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1±0.37 ng/m L和0.55±0.34 pg/m L(P0.05)。观察组的双歧杆菌含量与TNF-α与IL-6呈现明显负相关性(P0.05),而肠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含量与TNF-α与IL-6都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益生菌含量减少、有害菌含量增加的现象,这可能与患者血清促炎因子过量表达有关,二者的共同作用可促进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儿科就诊迁延性腹泻患儿4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溶解于温水中口服,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的通透性异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可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赵娟  王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26-1329, 133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