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滴虫性阴道炎(TV)患者阴道乳杆菌的功能状态及口服甲硝唑治疗后阴道乳杆菌功能的重建情况,为TV的乳杆菌补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TV患者及健康非孕女性各30例,采用前后对照、标准对照的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杆菌功能(定植密度、乳杆菌分级、产酸能力、产H2O2能力、体外增殖能力),研究TV患者阴道乳杆菌功能的变化和重建情况。结果 TV患者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16.90±7.51)个/HP,乳杆菌分级正常率为26.67%,H2O2阳性率为60.00%,体外培养24 h pH值为4.71,24 h菌液浊度为42.9 MCF。TV患者治愈后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32.09±8.79)个/HP,乳杆菌分级正常率为39.13%,H2O2阳性率为60.87%,体外培养24 h pH值为4.62,24 h菌液浊度为45.6 MCF。TV患者治疗前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显著减少,乳杆菌分级异常,产H2O2能力、产酸...  相似文献   

2.
邱俊杰  熊礼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248-1254, 1261
目的比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与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女性阴道乳杆菌方法,同时探究不同阴道微生态背景的汉族育龄女性阴道内乳杆菌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方法对260例汉族育龄女性阴道拭子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及乳杆菌的分离培养,根据阴道微生态鉴定结果分为正常组(173例)、中间型细菌性阴道病组(IBV,55例)、细菌性阴道病组(BV,9例)和外阴阴道炎假丝酵母菌病组(VVC,23例),分离乳杆菌并进行纯化培养,纯化的乳杆菌经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种方法鉴定的一致率为95.3%。260例标本中149例(57.3%)检出了乳杆菌,共发现17种乳杆菌,检出的乳杆菌分布于5个乳杆菌系统发育群,其中分离出较多的乳杆菌为卷曲乳杆菌(47例)、加氏乳杆菌(38例)、阴道乳杆菌(21例)。正常组116例(67.1%)标本分离出乳杆菌,IBV组19例(34.5%),BV组2例(22.2%),VVC组12例(52.2%)。正常育龄女性与患BV女性乳杆菌种类与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36 0,P<0.000 1),与患VVC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3 0,P=0.160 0)。与其他组相比,正常组育龄女性中分离出卷曲乳杆菌的比例显著高于BV组和VVC组(χ2=4.548 0,P=0.033 0;χ2=5.605 0,P=0.020 0),VVC组育龄女性分离出加氏乳杆菌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χ2=5.090 0,P=0.035 0)。结论对比16S rRNA基因测序与MALDITOF MS方法的乳杆菌鉴定结果,除了阴道乳杆菌和人阴道乳杆菌出现不一致的鉴定结果,其余15种乳杆菌鉴定结果一致性均为100%,但基于测序与基于质谱的方法产生的乳杆菌聚类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卷曲乳杆菌可能是反映育龄女性正常阴道微生态的重要标志物,加氏乳杆菌可能与女性VVC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连总生物碱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疗效及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VVC非妊娠期患者101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使用黄连总生物碱阴道栓,对照组使用克霉唑阴道片,观察两种药物对VVC临床效果及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3.67%,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治愈率为86.00%,总有效率96.00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杆菌分级正常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VC症状评分、分群密集度与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连总生物碱治疗VVC的临床疗效基本等同于克霉唑,在乳杆菌分级方面优于克霉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阴道分泌物中乳杆菌的定植密度与宫颈癌患者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后复发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宫颈癌患者,初诊时均经宫颈活检或阴道镜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治疗后随访3年,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对照组(n=65)和复发组(n=15),检测两组患者阴道黏膜分泌物中真菌、乳杆菌、细菌性阴道病(BV)相关菌、滴虫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对复发组患者阴道分泌物中乳杆菌定植密度与患者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复发组患者阴道分泌物中滴虫、BV相关菌、真菌和HPV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乳杆菌阳性率和乳杆菌定植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宫颈癌患者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后复发与阴道分泌物中乳杆菌定植密度呈负相关(r=-0.785,P<0.001)。结论宫颈癌患者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后的复发可能与阴道菌群失调及乳杆菌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正常人和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局部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乳杆菌活菌制剂对女性生殖道免疫的影响,为阴道微生态平衡与阴道黏膜免疫屏障的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乳杆菌活菌制剂治疗BV,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即ELISA法来检测BV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健康妇女阴道局部细胞因子sIgA、IL-2、IL-13的水平。结果 sIgA、IL-13水平治疗前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组较治疗前组水平下降(P<0.05),治疗后组较对照组水平升高(P>0.05);IL-2水平治疗前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组较治疗前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 BV患者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发生了改变;乳杆菌活菌制剂对BV患者阴道局部免疫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又称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念珠菌异常增殖引起的女性常见的第二大外阴阴道炎症疾病,常伴有阴道菌群失调和微环境的改变,尤其在妊娠期间,VVC的发病率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显著相关,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传统针对VVC的治疗一直以抗真菌药物为主,但并未修复受损的阴道微生态系统,目前乳杆菌制剂被认为可通过维持正常的阴道微生物群来重建阴道微生态系统,有利于治疗女性阴道炎症疾病,因而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乳杆菌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多。以下就国内外乳杆菌制剂联合其他药物治疗VVC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乳杆菌制剂在VVC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杆菌活菌制剂联合不同药物治疗阴道混合感染的效果。方法 2011年2月至2011年5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阴道混合感染的117例患者,其中,VVC+AV感染51例(43.59%)、BV+AV感染49例(41.88%)、TV+AV感染5例(4.27%)、VVC+BV+AV感染5例(4.27%)、TV+BV+AV感染5例(4.27%)、TV+BV感染3例(2.53%)。患者在应用相应抗菌制剂的同时联合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定君生),并于下次月经干净后再次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1疗程,巩固治疗。观察首次及巩固治疗后的有效率和复发情况。结果 117例患者首次治疗后痊愈82例,显效21例,有效率为87.18%;巩固治疗后痊愈94例,显效19例,有效率为96.5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杆菌活菌胶囊(定君生)联合相应药物治疗阴道混合感染临床疗效好,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乳杆菌是维持女性阴道环境的重要菌群。惰性乳杆菌是发现最晚、基因组最小的一种乳杆菌,也是健康女性阴道内众多乳杆菌中的一种。惰性乳杆菌表现出的特性与以往认识的乳杆菌不同,其存在往往与阴道微生态紊乱有关。由于常能在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或BV中间型患者阴道中检测到该菌,因此有研究认为惰性乳杆菌通过某种机制促进阴道内致病菌的定植和侵袭,从而间接参与BV的发病。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的阴道环境明显比以卷曲乳杆菌为优势菌的阴道环境更容易定植假丝酵母。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阴道菌群丰富度明显降低,并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而卷曲乳杆菌含量明显减少。惰性乳杆菌在HIV感染、HPV感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女性的阴道中具有较高的定植率,有研究表明其存在率也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细菌性阴道的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细菌性阴道病 ( Bacterial Vaginosis,BV)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由于阴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 ,厌氧菌和阴道加德菌过盛生长 ,兼性厌氧性乳杆菌受抑制所引起的一种无阴道粘膜炎症性表现的综合征。患细菌性阴道病时 ,阴道内乳杆菌的数量比用药前低 1 0 0 0倍以上或完全消失。应用抗生素治疗 ,虽然可使 BV的症状得到暂时缓解 ,但也进一步地杀死本已少得可怜的乳杆菌 ,加重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程度 ,从而使 BV反复复发。由于 BV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阴道菌群失调 ,因此恢复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 ,保持阴道的正常微生态环境的生态制剂 ,成为…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人群阴道乳杆菌分离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抗生素治疗后BV患者和健康妇女阴道内乳杆菌的分布差异。方法对124例(包括40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和23例抗生素治疗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年龄为19~65岁的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乳杆菌及产H2O2乳杆菌的分离和半定量计数。结果健康妇女阴道内乳杆菌检出率和活菌数量明显高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和抗生素治疗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P<0.01);产H2O2乳杆菌是健康妇女阴道内优势菌,其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结论阴道内乳杆菌特别是产H2O2乳杆菌是健康妇女阴道乳杆菌的重要成员,在防治细菌性阴道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且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11.
乳杆菌DM8909菌株抑制小鼠阴道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乳杆菌 DM880 9菌株对小鼠阴道内其他菌群的抑制及调整阴道菌群的作用。方法 :通过用阿莫西林钠溶液对小鼠阴道冲洗处理后 ,接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PEC10 4 ,建立起大肠埃希菌在小鼠阴道内的定植 ;用乳杆菌 DM890 9菌液冲洗治疗来去除大肠埃希菌 EPEC10 4在小鼠阴道的定植。结果 :通过各组小鼠阴道冲洗液检出的平均对数值比较 ,乳杆菌治疗组的小鼠阴道内大肠埃希菌的数量 ( 3.82±0 .6 2 )较自然恢复组小鼠阴道内大肠埃希菌的数量 ( 6 .72± 1.16 )减少明显 ( P<0 .0 5 ) ,而且治疗组的症状好转率 ( 8/10 )显著好于自然恢复组的症状好转率 ( 2 /10 ) ( P<0 .0 5 )。结论 :乳杆菌 DM890 9菌株能有效去除大肠埃希菌 EPEC10 4在小鼠阴道的定植和改善小鼠外阴的炎症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乳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符合本研究相关标准并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用甲硝唑进行阴道准备。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个月时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阴道给药,1次/d,2粒/次,10 d/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不处理。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集度分级差异,同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FSFI分值。结果 (1)100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度分级均显著减少,以Ⅰ级为主;术后3个月时以Ⅳ级为主。(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均升高,阴道菌群失衡率均降低,pH值均降低,FSFI分值均升高(均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阴道pH值、FSFI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低于对照组,FSFI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3)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为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P=0.022)。结论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被破坏,尤其以术后2个月最为明显,给予乳杆菌干预能促使被破坏的阴道微生态环境恢复正常,减少术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甲硝唑栓对妊娠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阴道乳酸菌数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产科门诊治疗的妊娠晚期BV妇女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1粒/晨,1次/d)联合甲硝唑栓(1粒/晚,1次/d)阴道给药,对照组予以单纯甲硝唑栓阴道给药治疗,用法与用量同观察组,两组疗程均为10d。治疗结束后1周复诊观察阴道乳酸菌数量,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妊娠结局及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生率。结果 1周后复诊,观察组患者阴道乳酸菌数量多于对照组(χ2=24.44,P0.01);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χ2=4.27,P0.05);早产发生率较对照组低(χ2=4.95,P0.05)。两组胎膜早破、新生儿黄疸、产褥感染和低体重儿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诱发VVC2例(3.64%)和8例(14.55%),观察组VV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96,P0.05)。结论妊娠晚期BV患者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和甲硝唑栓联合治疗的疗效确切,能增加阴道乳酸菌数量,纠正阴道菌群紊乱,减少VVC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早产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V三项检测法在阴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90例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检查和BV三项检测。结果 890例疑似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BV三项检测法检出BV患者772例(占总数的86.74%),常规镜检(Am sel标准法)检出BV患者763例(占总数的85.73%),二者的符合率为93.40%,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746,P0.05)。890例疑似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BV合并VVC感染患者129例(占总数的14.49%),BV合并TV感染患者41例(占总数的4.61%),混合感染(BV+VVC、BV+TV)的发病率达到了19.10%(170/890)。结论 BV三项检测法不仅可初筛混合感染,而且与Am sel标准法在诊断BV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检测方法快速准确,适宜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测序等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人们对阴道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逐渐清晰。研究发现很多妇科疾病的出现伴随着阴道菌群失调,因此研究正常的阴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对预防和治疗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目前人体微生态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关于健康女性阴道菌群的组成和类型的研究,阐述了阴道中常见乳杆菌如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格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等在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乳杆菌在防治妇科疾病如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假丝酵母菌病(VVC)并推进其产品开发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300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随机使用甲硝唑(100例)、乳杆菌活菌制剂定君生(100例)及甲硝唑联合定君生(100例),观察乳杆菌在阴道内定植情况及用药前后阴道内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为临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提取300例BV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的阴道微生物总基因组DNA,以德氏乳杆菌16SrDN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患者用药后德氏乳杆菌在阴道内的定植情况。以细菌16SrRNAV3区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所得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研究用药对微生态变化的影响状况。结果甲硝唑治疗组用药前后均没有德氏乳杆菌检出;定君生治疗组用药后德氏乳杆菌检出率为54%;甲硝唑联合定君生治疗组用药后德氏乳杆菌检出率为76%。甲硝唑治疗组用药后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微生物群结构失衡;定君生治疗组用药后微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微生物群结构无显著差异;甲硝唑联合定君生治疗组用药后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但较前两组有所增加,微生物群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硝唑显著降低BV患者阴道微生物多样性,引起微生态失衡;定君生对BV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明显小于甲硝唑;定君生的使用有利于甲硝唑f预后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微生态平衡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阴道乳杆菌诱导阴道黏膜细胞表达β防御素-2 (hBD-2) 的情况,检测其表达,观察hBD-2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分为3组,即健康对照组(n=10)、BV组(n=10)和阴道乳杆菌干预组(n=8).采用RT-PCR半定量法,检测阴道组织hBD-2 mRNA的水平.用琼脂糖弥散法检测其抗菌活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BV组、阴道乳杆菌干预组hBD-2 mRNA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阴道乳杆菌干预组hBD-2 mRNA的水平较BV组增高(P<0.05);琼脂糖弥散法显示,hBD-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有明显的杀灭效应.结论 阴道乳杆菌干预对BV患者治疗可以使hBD-2 mRNA表达水平上调,提示其在维系正常妇女生殖道内环境稳定、宿主天然抗感染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各种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并同时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及HPV分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8 100例患者中HR-HPV阳性1 990例,占24.57%,HR-HPV阴性6 110例,占75.43%;HR-HPV阳性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及乳杆菌减少与HR-HPV阴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V、乳杆菌减少与HR-HPV感染有关,OR值及95%CI分别为3.129(2.752~4.235)、3.389 (2.943~5.142)。结论 HR-HPV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HR-HPV感染与BV和乳杆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5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HR-HPV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活检,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2例患者中,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6.01%,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阳性率为19.93%,HR-HPV感染率为28.47%,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30.78%,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4.02%、3.20%、12.28%、8.54%和28.47%。宫颈病变患者微生态失调率为67.7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3.73%(P0.05)。宫颈病变患者其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66.67%、30.0%、22.22%和75.56%,均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5.89%、8.90%、5.93%和19.49%(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阳性率为75.56%,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9.49%(P0.05)。HR-HPV阳性患者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的检出率分别为51.88%、24.38%、16.88%和62.5%,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的12.94%、7.46%、5.22%和14.93%(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患者100例(宫颈癌组),癌前病变患者100例(癌前组),另选5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指标(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和H_2O_2)水平、HPV感染情况及乳杆菌分布情况。分析患者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的关系。结果癌前组和宫颈癌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3.00%和4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χ~2=15.762 9,P=0.000 1);菌群多样性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5.00%和41.00%,同样高于对照组的6.00%(χ~2=19.783 1,P0.000 1)。癌前组和宫颈癌组阴道pH4.5的患者分别占53.00%和56.00%,高于对照组的12.00%(χ~2=29.267 3,P0.000 1);H_2O_2阴性患者占比分别为63.00%和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00%(χ~2=39.343 7,P0.000 1);此外,癌前组和宫颈癌组患者HP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00%和73.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χ~2=63.624 2,P0.000 1)。癌前组和宫颈癌组患者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15(97~279)个/HP和107(81~201)个/HP,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157~365)个/HP(χ~2=8.742 1,P0.000 1)。在HPV感染患者中,乳杆菌阳性率及乳杆菌定植密度中位数均低于对照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PV感染与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程度呈负相关,阴道微生态失调与癌前病变分级呈正相关。结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与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HPV感染、乳杆菌减少密切相关;同时癌前病变的发展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