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临床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过程中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100例H.pylori感染患者, 分为益生菌组和正常组, 各50例。全部患者通过四联疗法根除H.pylori后, 益生菌组患者继续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 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组患者使用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H.pylori后效果满意。益生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正常组(25.5% vs 47.5%;χ2=11.023, P=0.001)。

结论

益生菌可减轻四联疗法根除H.pylori后消化道不良反应, 根除H.pylori过程中加用益生菌的时机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布拉酵母菌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患者再次治疗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124例H.pylori感染患者, 按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A组和B组, 每组62例。A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次, 2次/d; 呋喃唑酮100 mg/次, 2次/d; 雷贝拉唑40 mg/次, 2次/d; 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150 mg/次, 4次/d, 疗程14 d。B组患者在A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250 mg/次, 3次/d, 疗程14 d。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程结束完全停药4周后检测两组患者H.pylori根除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H.pylori的根除率、症状改善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22、9.239、10.016, 均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TNF-α、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t=9.780、8.495、7.002, 均P < 0.05)。

结论

布拉酵母菌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可提高H.pylori根除率, 改善患者症状,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同时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方法

根据61名患者内镜、病理和H.pylori检测结果, 将其分成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阳性组(12名)、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阴性组(16名)、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阳性组(8名)和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阴性组(25名)。采集舌苔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 分析各组患者舌苔菌群结构。

结果

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 此次测序样本数据量足够, 样本所含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合理。4组舌苔菌群样本中Observed species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023 3, P < 0.05)。门水平上, 舌苔菌群由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3大优势菌门组成。属水平上, 4组间共有11种菌属的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 H.pylori阳性的患者拟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H.pylori阴性患者, 而罗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则显著升高。此外, 61例舌苔菌群样本中, 仅1例检测到H.pylori

结论

H.pylori感染与舌苔菌群结构存在相关性, 然而胃内与口腔中H.pylori的具体关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的子宫微生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并探讨影响子宫微生物群分布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ET治疗的1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于移植手术前做阴道微生态检查。术后从移植导管尖端及外鞘配对获取患者的子宫内膜液和宫颈粘液进行微生物培养,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宫腔和宫颈微生物。根据质谱法微生物鉴定结果并按优势菌是否为乳杆菌属菌群进行分组, 即乳杆菌属主导组, 非乳杆菌属主导组和鉴定阴性组。

结果

宫腔和宫颈菌属分布一致性尚可(Kappa=0.49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率在宫腔和宫颈均表现为非乳杆菌属主导组显著低于乳杆菌属主导组(60.0%vs87.2%, P < 0.017;65.7%vs 97.9%, P < 0.017)。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均在宫腔表现为非乳杆菌属主导组显著低于乳杆菌属主导组(44.7%vs 68.6%, P < 0.017;52.0%vs 83.0%, P < 0.017)。宫颈微生物描述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7)。宫腔中检出乳杆菌属的患者其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未检出者(83.0%vs 65.2%, P < 0.017)。移植日阴道微生态状况与E2水平是子宫微生物群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结论

当宫腔微生物以非乳杆菌属为主导时, IVF-ET助孕患者的HCG阳性率、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降低。移植日阴道微生态失调或E2过高可能增加子宫非乳杆菌属检出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微生态免疫营养剂(microecological immune nutrients,MIN)联合血液净化对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脓毒症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应用MIN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炎症指标水平、免疫功能变化、肠道菌群变化,分析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SOFA和APACHE Ⅱ评分均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SOFA和APACHE 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CRP和PC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G、IgM和IgA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gG、IgM和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检出数量均较入院时升高,葡萄球菌检出数量减少,观察组升高或减少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MIN联合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SOFA和APACHE Ⅱ评分,提高免疫因子水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6.
王梅  王冬英  寿嫣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11):1330-1333, 1337
目的

研究益生菌辅助四联疗法对H. pylori感染患者根治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H. pylori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80)和观察组(n = 80)。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铋剂四联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95.00%)高于对照组(82.5%),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同时观察组患者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等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升高,而对照组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标准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H. pylori感染患者H. pylori根除率,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应用乳酸菌阴道胶囊辅助治疗对子宫内膜容受性(ER)和阴道微生物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ART反复着床失败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 = 50)和对照组(n = 5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比较两组的性激素水平(雌二醇、孕酮),内膜容积、子宫内膜厚度、血管血流指数(VFI)、内膜血流指数(FI)和阻力指数(RI)等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阴道pH值、阴道菌群检出率和乳酸菌数量。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血管血流指数、内膜血流指数和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和血管血流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1)和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菌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菌群检出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菌群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阴道pH值均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观察组阴道pH值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阴道乳杆菌正常率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和持续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ART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和阴道菌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粪便标本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

方法

通过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10例健康者(对照组)及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组)粪便样本进行菌群结构测序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急性脑卒中患者粪便样本中物种OTU信息量显著增加(P < 0.01), 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物种均一度指数(Evenness)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门水平上, 疾病组患者肠道Bacteroidetes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Firmicutes数量显著减少(均P < 0.05)。属水平上, 疾病组患者肠道BacteroidesBilophilaButyricimonas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而CollinsellaCoprococcusClostridium等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 < 0.05)。

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口服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入院的82例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口服微生态制剂预防治疗。对比两组早产儿NEC发生率和手术率,干预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变化情况,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儿NEC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IgG、IgM、IgA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肠道细菌总数、球菌总数、杆菌总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7 d、14 d后,两组患儿体质量均有所增加,且观察组患儿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口服微生态制剂可有效降低早产低体重新生儿NEC的发生率,促进早产儿肠道菌群稳定,增强患儿免疫能力,对改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粪菌移植(FMT)对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招募我院32例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并分为治疗组(n=17)和对照组(n=15), 两组患者均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 治疗组进一步通过鼻肠管行FMT。分别于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并严格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患者FMT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时IBS-SSS评分和粪便分型逐渐降低(均P < 0.05), 而对照组患者这3个时间点IBS-SSS评分和粪便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FMT治疗前两组患者IBS-SSS评分和粪便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时, 两组患者IBS-S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组患者FMT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时IBS-QOL和HAD评分逐渐降低(均P < 0.05), 而对照组患者这3个时间点的IBS-QOL和HA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FMT治疗前, 两组患者IBS-QOL和HA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1个月时两组患者IBS-QO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HA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IBS-QOL和HA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率高于对照组(88.2% vs 53.3%)。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且未发现传染性疾病。

结论

FMT对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阿泰宁)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经胃镜及尿素-14 C呼气试验检查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四联疗法,疗程2周。观察组患者在标准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疗程2周。停药1个月后复查尿素-14 C呼气试验,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88.18%)明显高于对照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18%)低于对照组(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益生菌四联疗法对比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上述2种方案根除H. pylori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0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取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2个RCT(共1 6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四联组患者对比铋剂四联组的H. pylori根除率按ITT分析为:80.6% vs 81.2%;按PP分析为:81.2% vs 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T分析:RR=0.99,95%CI:0.95~1.04,P=0.76;PP分析:RR=0.97,95%CI:0.93~1.01,P=0.17);益生菌四联组的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0% vs 34.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6,95%CI:0.37~0.57,P<0.01)。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益生菌四联疗法与铋剂四联疗法的H. pylori根除率相当,但益生菌四联疗法的不良反应低于铋剂四联疗法。由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上述结论有待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H. pylori)失败胃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内科首次根除H. pylori失败的H. pylori感染胃溃疡(Hp-GU)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兰索拉唑片(30 mg/次,1次/d)、阿莫西林胶囊(1.0 g/次,2次/d)、克拉霉素片(0.5 g/次,2次/d)和枸橼酸铋钾颗粒(220 mg/次,2次/d)口服治疗,连用2周。2周后继续使用兰索拉唑片30 mg/次,1次/d,再用4周。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溃疡愈合情况、H. pylori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H. pylori清除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73.81%),不良反应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四联疗法对首次根除H. pylori失败的Hp-GU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胃黏膜炎症反应,有利于提高溃疡的愈合率和H. pylori清除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导致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Ⅰ类致癌因子,根除H.pylori对防治上述疾病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含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药物进行H.pylori的根除,虽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随着抗生素耐药率逐年增加,根除率持续下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此外,初次或多次治疗失败后再治疗可选择的药物很少。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将益生菌应用在H.pylori根除治疗中,并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就益生菌在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布拉酵母菌(S. boulardii)对老年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 protein, CagA)和空泡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 A, VacA)阳性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患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探讨S. boulardii治疗H. pylori I型高毒力株感染的机制。

方法

选择我院200例CagA和VacA阳性的老年H. pylori感染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四联组和S. boulardii组。四联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疗法,S. boulardii组在铋剂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用S. boulardii。比较两组患者H. pylori根除率、胃黏膜组织学评分、临床疗效评分、不良反应、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及IL-8水平、肠道菌群分布。

结果

(1)S. boulardiiH. pylori根除率按方案(PP)分析和按意向性(ITT)分析均高于四联组(85.1% vs 72.8%;80.0% vs 6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S. boulardii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0%)低于四联组(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40,P = 0.004)。(3)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组织学评分、临床症状评分、血清IL-6及IL-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S. boulardii组低于四联组(均P<0.05)。(4)治疗后,四联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而S. boulardii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S. boulardii辅助四联疗法可提高老年患者H. pylori I型高毒力株的根除效果,减轻患者胃黏膜组织炎症,降低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S. boulardii下调免疫炎症介质表达和改善肠道菌群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7.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induce various mucosal changes, including gastric adenocarcinoma, in Mongolian gerbils 62 weeks after inoculation. Using Mongolian gerbils,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or not eradication of the bacteria with drugs at specified times after infection pr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mucosal changes. After orally inoculating with H. pylori (TN2GF4, vacA- and cagA-positive), the animals were killed 18 months later. Four or 8 months after H. pylori inoculation, eradication was performed by concurrent treatment with omeprazole+clarithromycin. Immediately after treatment ended, in both the 5 and 9 month groups, it was verified that H. pylori was completely eradicated. Autopsy performed 18 months after H. pylori inoculation revealed 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 with erosive lesions and ulcers that were grossly visible in the non-treated control group. In addition, atrophic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 carcinoids, and adenocarcinomas were histologically observed in the animals. In animals eradicated after 4 months and autopsied after 18 months, however, such mucosal changes were not observed. In contrast,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mucosal atrophy was observed in animals eradicated after 8 months and autopsied after 18 months. It was concluded that early eradication of H. pylori infection with drug therapy can prevent severe gastric mucosal changes, to include adenocarcinomas, in Mongolian gerb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