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成年Wistar大白鼠的脏器重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53只正常成年wistar大白鼠脏器指数测定结果表明心、肝、大脑、小脑、肾、肺、脾及肾上腺的脏器指数(X±SD)较恒定,分别为0.33±0.09,3.01±0.68,0.51±0.11,0.17±0.04,0.68±0.14,0.66±0.24,0.27±0.13 g/100g BW和20.29±8.28 mg/100g BW,胸腺和生殖系统(卵巢、子宫、睾丸)的脏器指数个体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白毛黑眼兔黑眼性状的遗传模式。方法选取具有黑眼突变性状的白毛黑眼兔与其背景品系日本大耳白兔进行杂交,构建6个两代杂交家系。对杂交产生的F1代和F2代个体虹膜颜色性状的观察和统计,并应用遗传数理统计方法中常用的分离分析进行遗传模式探讨。结果χ2检验显示,杂交实验所得虹膜颜色分布的观察值与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模式的期望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伴性遗传模式的期望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白毛黑眼兔的黑眼突变是由常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变异造成的显性性状。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先天性并指畸形的遗传机制,本研究结合临床体格检查、遗传咨询,X线资料、图片等手段,对收治的疑似Ⅰ-c型并指家系(A家系为五代74人家系,其中病人34人)进行了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根据并指畸形(syndactyly,SD)分类标准,该家系表型经判断属于Ⅰ-c型SD和I-a型SD表型,遗传分析表明,供试家系表现度(在一定的环境中,某一突变个体基因型表达的变异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外显率(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其预期表型的比率)也不完全,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研究结果进一步暗示,Ⅳ型SD和三节指节拇指一并多指综合征(triphalangeal thumb polysyndactyly syndrome,TPTPS)致病机制具有遗传同质性(同一种疾病临床表现相同,引起疾病的遗传基础不同),表型-基因型分析提示ZRS区(极化活性区(zone of polarizing activity,ZPA)调控序列(ZPA regulatory sequence,ZRS))轻微表型到严重表型过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我们的研究为并指的遗传机制的揭示和相关疾病的产前诊断、遗传咨询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郭子丹  胡琦  李雪  吴琼  李庆军  康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23(23):4542-4544,4551
目的: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缝性白内障家系进行晶体蛋白基因(CRYAA、CRYAB、CRYBB2、CRYGC、CRYGD)的突变筛查。方法:对一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研究,通过直接测序,筛查此家系中全部患者的CRYAA、CRYAB、CRYBB2、CRYGC和CRYGD基因外显子以及临近的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结果:直接测序后发现该缝性白内障家系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临近的内含子中,均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CRYAA、CRYAB、CRYBB2、CRYGC和CRYGD为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非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肾炎(hereditary nephritis,HN)是一组与遗传有关,主要累及肾小球的肾脏疾病,常伴有其它器官的损伤.HN呈家族聚集性,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有些家系还表现为非孟德尔遗传和线粒体遗传.对HN主要疾病的临床表型、遗传学和动物模型的总结和对HN疾病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到疾病的致病突变,以及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I)是一种由于Ⅰ型胶原形成障碍,导致骨脆性增强为主要症状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和中等程度的关节畸形等症状。成骨不全 基因分别定位于17q21.31 q22和7q22.1,其致病基因分别为COL1A1和COL1A2。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成骨不全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在COL1A1遗传位点发现紧密连锁(LOD=9.31;θ=.00)。突变检测发现在 COL1A1基因第26内含子5′端剪接位点处存在一由GT转换为AT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引起的异常剪接是导致成 骨不全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不同移植部位对移植的成年SD大鼠睾丸中睾丸间质细胞存活及雄激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皮下组和肾包膜组。对照组大鼠不去势,其余大鼠于睾丸移植前1周行去势手术。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去势后仅行背部皮肤切开,不进行睾丸移植;皮下组背部两侧各移植1/3个成年SD大鼠睾丸组织;肾包膜组每侧肾包膜下移植1/3个成年SD大鼠睾丸组织。4周后取材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移植睾丸组织中睾丸间质细胞存活情况,ELISA法检测受体大鼠血清睾酮水平。结果:皮下组和肾包膜组移植物中难于见到完整的睾丸间质组织,但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大量HSD-17β1阳性细胞,对照组、皮下组和肾包膜组的HSD-17β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4.33±4.30)、(9.83±4.05)和(12.67±2.81)个,对照组与皮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分析发现对照组、假手术组、皮下组和肾包膜组的血清睾酮浓度分别为(3.81±1.32)、(0.28±0.08)、(0.44±0.13)和(0.90±0.31)ng/m L,肾包膜组血清睾酮浓度高于假手术组(p0.01)和皮下组(p0.05),而皮下组血清睾酮水平高于假手术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的成年大鼠睾丸组织中的睾丸间质细胞可在受体肾包膜下或皮下存活,但肾包膜下移植可能更加有利于睾丸间质细胞存活和雄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8.
郭子丹  胡琦  李雪  吴琼  李庆军  康杨 《生物磁学》2011,(23):4542-4544,4551
目的: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缝性白内障家系进行晶体蛋白基因(CRYAA、CRYAB、CRYBB2、CRYGC、CRYGD)的突变筛查。方法:对一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研究,通过直接测序,筛查此家系中全部患者的CRYAA、CRYAB、CRYBB2、CRYGC和CRYGD基因外显子以及临近的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结果:直接测序后发现该缝性白内障家系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临近的内含子中.均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CRYAA、CRYAB、CRYBB2、CRYGC和CRYGD为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非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种由于Ⅰ型胶原形成障碍,导致骨脆性增强为主要症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和中等程度的关节畸形等症状。成骨不全基因分别定位于17q21.31-q22和7q22.1,其致病基因分别为COL1A1和COL1A2。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成骨不全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在COL1A1遗传位点发现紧密连锁(LOD=9.31;θ=.00)。突变检测发现在COL1A1基因第26内含子5′端剪接位点处存在一由GT转换为AT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引起的异常剪接是导致成骨不全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惠琴 《遗传》1992,14(2):32-33
本文报告了一个牙龈增生症家系的调查结果。牙眼增生症是以牙龈广泛围的增生肥大为特点的罕见病。共调查37人,发现典型患者9人〔男5例、女4例),其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从收集的两个来自中国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的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中,确定与其白内障致病相关的基因遗传突变位点,以明确致病原因。方法:首先通过记录详细的家系成员患病史、白内障手术史和其他临床资料,通过眼科常用的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以及眼底检查,排除家系成员的其他眼科疾病。并在取得家系成员的知情同意下,从家系成员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最后通过对已知的先天性白内障候选基因进行测序,以筛选出致病的突变位点。并通过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高保守性。结果:通过眼科常用的裂隙灯仪器检查,两个家系的先天性白内障临床表型均被确定为核性白内障类型。通过对先天性白内障就候选基因直接测序,发现了在晶状体蛋白γD基因(CRYGD)中,核苷酸位置c.193处,发现了一个G>A的突变。该突变与两个家系中所有患病的个体共分离,未患病的成员和120名无关对照成员中未观察到该突变。共保守分析表明,一个高度保守的区域序列位于CRYGD的第65位密码子(P.65)。结论:在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的中国家系中发现了CRYGD基因的一个新突变D65N,这是第一次在CRYGD基因的第193位核苷酸处,发现突变G→A。导致了第65位密码子的天冬氨酸(D)突变为天冬酰胺(N),这些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晶状体蛋白γD基因(CRYGD)是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并与核性的先天性白内障临床表型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腓骨肌萎缩症也称夏科-马利-杜斯氏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CMT),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也有部分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根据临床表型将CMT分为脱髓鞘型(CMT1)、轴突型(CMT2)和中间型(DI-CMT)。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1(AR-CMT1,也称CMT4型)临床表现除了CMT常见的四肢远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萎缩,以及高足弓和爪形手外,常起病早,进展迅速,并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脊柱畸形(以脊柱侧凸为主)。近年来的研究显示,CMT4有11种亚型,其中有些亚型的致病机制较明确,有些亚型存在建立者突变,有些亚型还局限在临床描述和突变检出上。文章综述了CMT4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亚型的临床表现、致病机制和小鼠模型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I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累及皮肤和神经系统。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咖啡牛奶斑”、皮肤神经纤维瘤、虹膜Lisch结节、腋窝和腹股沟斑点为特征,I型神经纤维瘤病由NF1基因突变所致,神经纤维瘤蛋白是NFI基因编码蛋白,是一种肿瘤抑制蛋白,可抑制细胞的过度生长。NF1基因突变不仅可导致细胞过度生长,还可增加良性及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基因突变分析,确定中国东北地区一个伴有先天性白内障的I型神经纤维瘤家系NF1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NF1基因直接测序分析对家系中的3名患者及2名健康成员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以确定其突变位点。结果:此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发现NF1基因第1140密码子第二个碱基呈杂合子点突变C—G,导致一个无义突变S1140X,家系中健康成员和正常对照未检测到此突变存在。结论:通过NF1基因测序分析,我们发现NF1基因的S1140X突变是引起该家系NF1疾病的致病原因,该突变导致NF1基因终止密码提前,神经纤维瘤素蛋白截短。本研究丰富了我国关于I型神经纤维瘤病在眼科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May-Hegglin异常是由人类第22条染色体上基因MYH9突变所引起的,是一种罕见的人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的临床突出特征为巨大血小板、白细胞包涵体和血小板减小症。MYH9基因突变如何引起、发展、最终形成May-Hegglin异常的分子病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成年SD大鼠体重与各脏器重量,并对不同脏器之间及体重与各脏器重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用三月龄SD大鼠雄性共24只,进行人道处死,解剖后分别测定心、肝、肺、肾等脏器重量,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SD大鼠的心、肝、肺、脾、肾与胃空体的相关性分析中,SD大鼠的心脏及肝脏重量之间不相关(P>0.05),且分别与其他各脏器及胃空体之间也无明显相关(P>0.05);而脾脏的重量与肾脏重量之间则相关极为显著(P<0.01);胃空体与肺、脾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与肾脏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通过解剖比较SD大鼠各脏器之间的关系,对动物体内各脏器的大小及相互关系有了初步的认知,为今后进行的动物相关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一个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HBXG-712家系)进行了考察,主要采用了微阵列芯片法、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以及Sanger测序法等方法检测该家系致病基因,另通过对蛋白产物进行三维重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经WES测序,本次研究共获得51个候选基因,通过将Sanger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及验证基因型与表型的一致性,确定EYA4为该家系致病基因,同时位于该基因上的错义突变c.T1301A(p.I434K)为其分子病因基础,且生物信息学分析认为该突变具有致病性。本研究结果提示:EYA4(c.T1301A;p.I434K)为HBXG-712家系耳聋的致病基因,提示发生于eya同源区域的错义突变可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Yan H  Deng XM  Wu CX 《遗传》2010,32(10):1051-1056
果蝇的平衡染色体在遗传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文章通过分析黑腹果蝇裂翅新突变体与野生型、982紫眼及黑檀体杂交后代裂翅性状情况,首次将裂翅基因定位于3号染色体上,并阐明了裂翅平衡致死、杂合子纯繁的遗传机制,获得了以裂翅为显性标记的3号平衡染色体品系.探索了双平衡染色体显性标记基因聚合的杂交模式,成功建立了以裂翅和卷翅为标记的2号、3号双平衡染色体.裂翅的发现为3号染色体平衡子提供了更加方便识另0的显性翅型标记,同时裂卷翅双平衡体的建立丰富了果蝇常用工具平衡子,可以广泛用于基因定位及突变筛选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籼稻‘Kasalath’突变体库中筛选到1个根系超短的突变体,命名为ssr1(super short root 1),8d苗龄突变体的主根和不定根长度分别只有野生型的8.89%和2.29%,其不定根发生正常,但侧根的发生和伸长都受到严重抑制,且根毛也非常短。此外,ssr1植株整体矮小,株高不到野生型的一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SSR1基因定位在第9染色体的STS(sequence tagged site)分子标记9g7047K和9g7290K之间,物理距离约为243kb,在定位区间共发现39个预测基因,经分析其中没有已克隆的根系发育基因。对SSR1的定位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和阐明水稻根构型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常染色体显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Autosomal dominant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ADCAs)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其中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s type 3, SCA3)是一种常见的类型。文章通过PCR扩增广西一个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家系SCA3/MJD基因片段, 用毛细管电泳和测序方法检测了SCA3/MJD基因的CAG重复序列大小、传递特点以及SCA3/MJD基因的变异。结果显示:家系的所有4名患者和3名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的SCA3/MJD基因第10外显子中存在异常扩增的CAG重复序列, 重复次数为64~71次; CAG重复次数在具有cgg等位基因的正常个体间传递时保持不变, 提示cgg等位基因不是正常个体两代间CAG重复序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SCA3/MJD基因中另有两个单碱基点突变, 一个是内含子区的杂合性突变(IVS9-113 T>C), 另一个是外显子区域的错义突变(220 G>A, 220 Glu>Gly)。这两个点突变为首次报道, 但尚不能明确这两个新的点突变对SCA3表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乙酰基亚硝基脲诱导小鼠突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索乙酰基亚硝基脲 (ENU)诱导小鼠突变的效率 ,筛查并获得能显性遗传的突变型小鼠。方法 采用 8~ 10周龄的雄性C57BL 6小鼠 33只、DBA 2小鼠 18只 ,腹腔注射ENU10 0mg kg ,每周一次共三次 ,与同品系母鼠配种 ,在后代小鼠中针对可见表型筛查突变个体。结果 处理雄鼠有 9至 13周的不育期 ;在已经筛查的12 4 1只小鼠中得到眼睛异常、多趾、少趾及腹部白斑、矮小等突变个体 6 1只 ,突变率约 5 % ;获得单基因显性遗传的突变品系 2种。结论 ENU为小鼠的强诱突变剂 ;通过诱变可以得到遗传突变小鼠 ,为建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提供条件 ;大规模诱变实验对小鼠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