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患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的关系。方法选择10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组,167例急性肺炎患儿为肺炎对照组,142例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对象肠道双歧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计算B/E值,并比较3组研究对象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肺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儿童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依次降低,大肠埃希菌依次增多,B/E值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肺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儿童血液中CD3~+、CD4~+细胞水平以及CD4~+/CD8~+依次降低,CD8~+细胞水平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具有一定相关性,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维持可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探讨肠菌群变化与免疫耐受间关系.方法 采用16S rDNA荧光定量PCR法、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对47例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40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进行粪便双歧杆菌与大肠埃希菌的定量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 CD25+T细胞(Treg)和血浆细胞因子TGF-β1的测定.结果 喘息样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值)较健康对照组减少(P<0.05),且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粪便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均低于急性支气管炎患儿(P<0.05).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的外周血Treg百分数、血浆TGF-β1浓度均低于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且外周血Treg百分数和血浆TGF-β1水平与肠道B/E值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结论 喘息样支气管患儿发病初期即发生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有益菌数量下降,且诱导免疫耐受失败.肠道菌群紊乱与免疫功能失衡间存在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免疫耐受被打破贯穿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内科门诊治疗的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次,4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d,口服,两组均连用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变化和双歧杆菌(B)与大肠埃希菌(E)的比值变化,并评估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乳杆菌、双歧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及B/E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明显上升(P0.01),大肠埃希菌数量下降(P0.05),但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且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χ2=4.13,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可治疗UC,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儿科就诊迁延性腹泻患儿4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溶解于温水中口服,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的通透性异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可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治疗的RVE患儿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儿均予饮食调整、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温水冲服。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和肠黏膜通透性指标[内毒素(ETX)和D-乳酸]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更高,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ETX和D-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1,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RVE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数量,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状况;并与其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和减少肠液的分泌渗出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紊乱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肠内营养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菌群失调组(50例)和菌群失调组(66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对菌群失调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菌群失调组(均P0.05)。(2)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与血清IgM、Ig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3)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ALB、P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CRP、PCT水平逐渐降低,IgM、IgA、IgG水平逐渐升高,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逐渐增加,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其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探讨肠道菌群、L/M与Treg/Th17作用关系。方法采用细菌16S r DNA、液相色谱技术(HPLC)、流式细胞术(FCM)、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1例HSP急性期患儿、35例HSP临床缓解期患儿,及3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的基因拷贝数,尿液中乳果糖(Lactulose)和甘露醇(Mannitol)浓度比值(L/M值),以及CD4+CD25+T细胞(Treg)和CD3+CD8-IL-17+(Th17)细胞百分比,及相应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结果 HSP患儿急性期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表现在肠道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基因拷贝数降低,以乳酸杆菌减少为著,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减少不明显;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百分数及血浆中IL-17水平增高,Treg细胞及TGF-β1水平降低,Treg/Th17失衡;尿液中L/M值增高。临床缓解期时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基因拷贝数增加,以双歧杆菌上升为著,但肠道菌群结构仍未扶正;PBMC中Th17细胞百分数及血浆中IL-17水平降低,Treg细胞及TGF-β1水平逐渐升高,仍存在Treg/Th17失衡。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B/E)比值与Treg/Th17呈正相关关系,与尿液中L/M值呈负相关。结论 HSP患儿急性期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表现在机械、免疫屏障降低及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所诱导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并贯穿HSP整个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切口细菌感染特征及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81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39)和未感染组(n=42)。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点的免疫细胞水平状况和感染组患者细菌感染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肝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术后当天以及术后3 d CD3+CD4+、CD3+CD8+、CD16+CD56+、CD19+细胞水平下降趋势更显著(均P<0.05);且同组不同时间点相比,术后各免疫细胞水平均低于术前1 d(均P<0.05)。39例术后感染患者的切口分泌物中共检测出66株病原菌,其中真菌3株,占4.54%;革兰阳性菌38株,占57.58%;革兰阴性菌25株,占37.88%。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6年4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7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结果正常者65例为对照组。分别收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治疗第3天和治疗1周后3个不同时间节点的粪便标本,同时收集对照组的粪便标本,通过FISH实验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含量差异,同时通过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进一步明确观察组患者3个时期肠道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乳杆菌与对照组的数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双歧杆菌值为6.2%±0.56%,治疗第3天为4.3%±0.34%,治疗1周后为8.7%±0.56%,对照组双歧杆菌值为9.4%±0.98%。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乳杆菌值为5.4%±0.86%,治疗第3天为4.9%±0.24%,治疗1周后为6.1%±0.72%,对照组乳杆菌值为8.3%±0.51%。治疗前1天与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观察组患者在3个治疗时期中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在治疗第3天较低,1周后有所回升;大肠埃希菌数量在治疗第3天亦较低,但1周后没有明显回升。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健康人相比有所下降,肠道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双歧杆菌失调可能影响其发病和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益生菌对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肠道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术前予以常规肠道准备,术后给予等营养支持及抗生素等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7 d开始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 mg/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感染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前7 d及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值显著低于术前7 d时,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术前7 d时(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值均高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高于术前7 d时(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道手术患者术前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其肠道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的1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各组对象进一步按不同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析各组新生儿肠道菌群与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7.53±0.57)lg copies/g、(8.12±0.71)lg copies/g、1.06±0.18]明显少于对照组[(9.58±0.64)lg copies/g、(8.64±0.75)lg copies/g、1.39±0.22],大肠埃希菌数量[(7.28±0.85)lg copies/g]明显多于对照组[(6.81±0.63)lg copies/g]。观察组中,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肠道菌群存在异常,且受到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圆  彭买姣  肖嫩群  阳航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262-1265, 1272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肝气乘脾泄泻及中医经典药方治疗泄泻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15只,造模成功后,取正常组和模型组各5只,将剩余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和痛泻要方干预组各5只,痛泻要方干预组灌胃痛泻要方治疗3 d,分别在造模成功和治疗后取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培养,然后记录内容物中各种菌的数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小鼠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均有上升趋势,与正常组相比只有细菌总数[(23.9±3.51)vs(1.35±0.30),108 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61,P=0.008)。治疗后,痛泻要方干预组小鼠恢复了肝气乘脾泄泻引起的肠道微生物失衡,其中与自然恢复组相比痛泻要方治疗对大肠埃希菌的影响最明显[(1.63±1.19)vs(8.47±0.84),106 CFU/g;t=8.124,P=0.001],细菌总数、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受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乘脾造模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降低,而痛泻要方干预组的趋近于正常组。结论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的数量增加,B/E值降低,痛泻要方干预能够恢复肝气乘脾泄泻引起的肠道微生物失衡,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以提高B/E值来治疗泄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中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良性囊肿患者应激反应、卵巢功能以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接收的80例卵巢良性囊肿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患者术中采用双极电凝止血,B组患者术中采用缝合止血,比较两组患者卵巢功能[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以及黄体生成素(LH)]、应激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皮质醇(Cor)]、T细胞亚群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FSH、LH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E2降低,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ACTH、NE、Cor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CD3+、CD4+/CD8+、CD4+均降低但B组高于A组(P<0.05);CD8+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极电凝止血相比,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中采用缝合止血可减轻卵巢功能损害,降低应激反应,减轻免疫抑制,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颗粒剂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人工感染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28日龄断奶仔猪54头,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Ⅰ组抗生素治疗组、Ⅱ组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Ⅲ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用药后第14天时,每组随机抽取1头屠宰,无菌采集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各肠段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结果 Ⅰ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均显著小于Ⅲ组(P〈0.05);Ⅱ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大于Ⅲ组(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小于Ⅲ组(P〈0.05); n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极显著大于Ⅰ组(P〈0.01),Ⅱ组与Ⅰ组大肠埃希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中药复方颗粒剂具有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降低大肠埃希菌数量,减少腹泻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肾脏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内科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及并发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20例)及糖尿病肾病组(20例),选择本院健康老年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对象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Scr)、血磷(P)、血钙(Ca~(2+))、碱性磷酸酶(AL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同时分析各组对象肠道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杆菌、酵母菌、真杆菌的差异。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真杆菌数量低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同时糖尿病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真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Scr、P、Ca~(2+)水平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患者血清Scr、P、Ca~(2+)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HbA1c、ALP、hs-CRP水平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同时糖尿病组患者血清HbA1c、ALP、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与Scr、P、Ca~(2+)、HbA1c、ALP、hs-CRP水平呈正相关,双歧杆菌、真杆菌数量与Scr、P、Ca~(2+)、HbA1c、ALP、hs-CRP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OR=4.26,95%CI:1.87~9.71),双歧杆菌(OR=5.02,95%CI:2.36~10.68)和真杆菌(OR=17.89,95%CI:12.67~25.89)数量降低均为糖尿病并发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其特征为大肠埃希菌数量增多,双歧杆菌、真杆菌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和真杆菌数量降低均为糖尿病并发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4例初诊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病种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分析比较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实验组的差异,并对6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连续动态监测的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变化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年龄分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无明显差异;恶性血液病患者中CD3 +CD8 + T淋巴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均增加;CD16 +/CD56 +NK细胞百分比及CD4 +/CD8 +比值均下降;CD3 +T淋巴细胞数量、CD3 +CD4 +淋巴细胞数、CD3 +CD8 +淋巴细胞数量、CD3 -CD19 +淋巴细胞数量、CD16 +/CD56 +NK淋巴细胞数量及CD4 +/CD8 +比值均减少;急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组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首疗程缓解组及对照组;急性白血病复发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持续缓解组以及对照组;对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动态监测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现,化疗缓解的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下降,至第3~6个疗程逐渐接近正常对照,化疗未缓解的患者Treg细胞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上升或持续大于10%,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复发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先下降后明显上升。 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显著低于健康人,且伴随免疫功能紊乱,且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的疾病状态免疫紊乱的程度不一,Treg细胞比例可以用来预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复发,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用药强度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胃肠道穿孔感染性休克患者肠道菌群及其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胃肠道穿孔致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APACHEII评分分为A组(APACHEII评分<20分,n=67)和B组(APACHEII评分≥20分,n=43)。另选52例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者作为正常组。检测各组对象血中免疫细胞数、肠道微生物及血清CRP、PCT水平,并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CRP、PC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各组对象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4^+细胞、CD4^+/CD8^+水平均为B组>A组>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对象肠道肠杆菌数量为B组>A组>正常组,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均为B组A组>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歧杆菌数量、B/E值与血清CRP、PCT分别呈负相关(r=-0.624,-0.746;-0.638,-0.757,均P<0.05)。结论胃肠道穿孔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以双歧杆菌减少和肠杆菌增加为主要特点的肠道菌群失衡,且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与血清CRP、PCT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推测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辅助普米克令舒是否能提高过敏性哮喘患儿免疫功能。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过敏性哮喘患儿150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及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微生态制剂双歧四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免疫功能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肠道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多,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CD3+、CD4+水平、CD4+/CD8+比值均升高,CD8+水平下降(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BTVC)对进展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化疗副作用及肠道菌群影响。方法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根治性胃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奥沙利铂+替吉奥联合化疗方案组32例(对照组),奥沙利铂+卡培他滨+BTVC联合治疗组26例(观察组)。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白细胞3×109/L、粒细胞2×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109/L、肝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炎、恶心/呕吐、腹泻及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各菌群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观察组(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治疗前(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多于治疗前(P0.05);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VC对胃癌术后化疗副作用有预防作用,并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患者肌力改善、细胞免疫因子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ICU-AW患者14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3)和对照组(n=73)。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常规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康复前后,考察两组肌力改善、气道阻塞、睡眠情况及血清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观察组康复后各项肌力得分、各项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后中心气道、周围气道阻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后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可有效改善ICU-AW患者肌力,缓解气道阻塞,纠正细胞免疫因子失衡,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