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毒素A(PEA)是铜绿假单胞菌最主要的一种毒力因子,它具有ADP-核糖基化转移酶活性,通过对延伸因子-2(eEF-2)的ADP-核糖基化抑制细胞的的蛋白质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PEA由61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66kD;其编码结构基因toxA位于细菌染色体上,为单一顺反子。本文着重综述近年来对PEA的基因表达及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高纯度PEA的工作理清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2.
绿脓杆菌外毒素A的结构、功能及其重组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脓杆菌外毒素A有三个结构功能区.氨基端区(Ⅰ)通过关键位点Lys57结合靶细胞表面受体.中心区(Ⅱ)负责该毒素的跨膜转位功能,Arg276和Arg279是关键位点.在胞吞泡内此毒素于Arg279与Gly280间酶解成28 000和37 000两片段.羧基端区(Ⅲ)所在的37 000片段由其末端氨基酸序列REDLK介导到内质网再转位入胞浆通过Glu553位点结合NAD+使延伸因子-2受ADP-核糖基化而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胞死亡.改造的毒素基因同识别蛋白基因融合成的重组毒素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绿脓杆菌毒素 绿脓杆菌外毒A是临床上分离的绿脓杆菌的细胞外产物之一,是人和实验动物感染时的一种重要毒性因子。和白喉毒素相似,毒素是作为含有4个双硫桥但无自由的硫氢基的单多肽键(分子量为66.000)分泌的,完整的毒素对动物和培养的动物细胞是有毒的。 绿脓杆菌毒素的作用很像白喉毒素,它抑制很多细胞和敏感动物的器官合成蛋白质。Iglewski和Kabat首先指出,绿脓杆菌毒素和白喉毒素抑制蛋白合成都是通过对EF-2的NAD依赖的ADP核糖基化。完  相似文献   

4.
单克隆抗体、植物凝集素或多肽激素与细菌或植物毒素化学偶联后,可引导毒素对特异真核细胞的杀伤作用。Lorberboum—Galski 实验室曾用假单孢菌外毒素(PE)制备了杀伤特异靶细胞的制剂。PE 由三个功能区组成。功能区Ⅰ负责细胞识别作用;功能区Ⅱ负责位易,使毒素跨过质膜进入细胞;功能区Ⅲ负责蛋白质合成,延长因子2的 ADP-核糖基化,这是关系细胞存亡的关键步骤。缺失功能区Ⅰ的外毒素 PE_(40),其 ADP-核糖基化作用完好,但杀伤细胞的活性极低,因其不能识别靶细胞。将 PE_(40)与特定基因融合成嵌合基因,产生嵌合蛋白,利用特定基因产物的导向作用杀伤靶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SARS冠状病毒(SARS-CoV)核衣壳蛋白(N蛋白)和229E冠状病毒(HCoV-229E)核衣壳蛋白与细胞延伸因子(EF)-1α的相互作用、翻译抑制效应及与多核细胞形成的关系。方法:构建、表达及纯化SARS-N蛋白和229E-N蛋白的GST融合蛋白,用GST-pull down方法分析其与过表达的EF-1α及内源EF-1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和表达SARS-N蛋白和229E-N蛋白的GFP融合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分析SARS-N蛋白和229E-N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多核细胞的形成;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SARS-N蛋白或229E-N蛋白,通过Co-IP分析其与EF-1α的相互作用。分别在细胞内和体外翻译系统中分析二者抑制报告基因翻译的程度。结果:SARS-N蛋白和229E-N蛋白都定位于细胞质,并不像其他冠状病毒的N蛋白那样定位到细胞核;二者都能诱导形成多核细胞,但229E-N蛋白导致细胞形成多核细胞的时间要晚;二者都能与EF-1α相互作用并且共定位于细胞质,二者都能导致EF-1α形成多聚体;二者在细胞内及细胞外对报告基因都有抑制翻译效应。结论:SARS冠状病毒和229E冠状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胞质,可与EF-1α相互作用,导致EF-1α形成多聚体,抑制报告基因翻译及导致细胞形成多核。  相似文献   

6.
绿脓杆菌外毒素A(ETA)有ADP -核糖基转移酶的活性 ,在真核细胞中通过催化ADP -核糖基团从NAD+转移到EF 2 (延长因子 2 ) ,使蛋白质合成终止 ,致细胞死亡 ,其作用机制、机理与白喉毒素相同。本文应用Vero细胞法测定了绿脓杆菌外毒素A的毒性 ,发现Vero细胞对绿脓杆菌外毒素A的敏感度高达 3.0× 10 -5mg/ml,且精密度高 ,准确性好 ,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绿脓杆菌外毒素毒力的测定方法。对 3批经基因工程减毒后样品的残余毒力进行了测定 ,发现样品基本无细胞毒性 ,毒力比原毒素低 2× 10 15倍  相似文献   

7.
ADP核糖基化因子的结构及其功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DP核糖基化因子(ADP-ribosylation factor,ARF)是Ras基因超家族的成员,它们是大小约20kDa的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ARF最初发现作为霍乱毒素ADP-核糖转移酶的辅助因子共同作用于G蛋白α亚基,促使其ADP-核糖基化。近来人们发现ARF还参与囊泡运输、调节磷脂酶D的活性,在细胞内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生理功能。现就ARF的发现、分类、结构和功能、表达以及生理功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FL细胞中ADP-核糖基转移酶(ADPRT)底物NAD含量的细胞周期性变化及其与DNA复制之间的关系。FL细胞NAD含最在G_1期最高,而在S期DNA合成高峰后0—3小时(S/G_2期)达到最低点。ADPRT抑制剂3 AB能够抑制NAD含量的细胞周期性变化,而且S期DNA合成亦受到抑制,并呈现S期延长,提示ADP-核糖基化作用可能参与DNA复制过程。本文还观察了三种DNA损伤剂MNNG、MMS及4NQO对处于细胞周期不同时相的FL细胞NAD含量的影响,以及ADPRT抑制剂3 AB及尼克酰胺对此影响的作用。证明ADPRT抑制剂可以特异地抑制DNA损伤性NAD含量下降而对正常FL细胞NAD含量及代谢抑制剂2,4-DNP所致的NAD含量下降没有影响。从而有可能建立一个以测量细胞内NAD含量为指标的简便、快速、特异的检测DNA损伤因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细胞基因组DNA遭受到各种内外源因素的攻击可以诱发多种类型的DNA损伤. DNA损伤应答系统(DNA damage response, DDR)能及时识别、修复受损的DNA,维持基因组稳定性,避免肿瘤等多种疾病发生. DDR受到多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严格调控, ADP-核糖基化(ADP-ribosylation)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修饰类型之一. ADP-核糖基化是一种动态可逆的翻译后修饰, ADP-核糖基化与去核糖基化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精密调控DNA损伤应答过程.鉴于ADP-核糖基化在DNA损伤修复中的独特功能,靶向这一可逆过程的抑制剂已被开发或有望作为一类用于癌症治疗的靶向药物.本文就ADP-核糖基化可逆修饰在DNA损伤修复及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百日咳毒素(PT)是一种原生型A-B结构毒素,由一酶活性A原体结合一B寡聚物组成。A原体是由单一的亚单位(S_1)组成,以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调节蛋白(G_1)而起作用,它能去除膜接合腺苷环化酶的抑制作用。B寡聚物是由S_2-S_4和S_3-S_4二聚体和一个S_5连接物组成的五聚体,它的功能是结合于细胞受体并促使A原体接近于它的被作用物。PT正如在动物模型的被动和自动免疫中所显示的,是一种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1.
炭疽杆菌的特性和主要毒力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芽胞引起的疾病,炭疽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在毒力质粒上编码pXO1和pXO2,pXO1184.5kbp大小,编码分泌外毒素的基因,此二个外毒素为二亚单位毒素,二个A蛋白,致死因子(LF,83kD)和水肿因子(EF,89kD);一个B蛋白,保护因子(PA,85kD);分别由pXO1上的独立基因,Lef,Cya和Pag编码;pXO2为95.3kbp大小的小质粒,携带三个基因,CapB,CapC和CapA,与聚-γ-D谷氨酸构成的荚膜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和配体超家族的新成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原蛋白(OPG)/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的配体(RANKL)/核因子κB的受体激活剂(RANK)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和配体超家族成员。RANKL由成骨细胞前体/骨髓基质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合成,通过结合破骨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的RANK受体,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融合、激活和存活,并有助于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提呈作用,OPG作为RANKL的假受体,对此过程具有抑制作用。此外,OPG/RANKL/RANK系统在调节淋巴系统发育、哺乳期动物乳腺腺泡的形成以及大动脉钙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组多功能的细胞因子系统。  相似文献   

1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能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大肠杆菌O157∶H7的主要毒力因子紧密黏附素由其毒力岛LEE岛上的eae基因编码,C末端的280个氨基酸是受体结合位点。目前发现紧密黏附素受体有紧密黏附素转位受体(Tir)、核仁素和β1整合素。紧密黏附素主要与受体Tir结合,通过Ⅲ型分泌系统转位到宿主细胞,在Tir-细胞骨架偶联蛋白(Tccp)的参与下,与N-Wiskott aldrich综合征蛋白、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相互作用产生信号级联放大,导致宿主大肠黏膜上产生黏附-抹去损伤。  相似文献   

14.
最新研究表明,核受体LXR是糖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LXR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通过葡糖转运蛋白(GLUT)使葡萄糖上调控,在肝脏中通过抑制重要的糖合成酶的表达来抑制糖合成。  相似文献   

15.
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肿瘤坏死因子(TNF或TNF-α)的研究进展日新月异,与数年前相比可谓面目一新,当初仅了解TNF的抗肿瘤活性,但后来发现TNF对多种正常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其生物学活性不仅与结构类似,结合同一种受体的淋巴毒素(LT或TNF-β)相近,且与结构迥异、结合不同细胞受体的白细胞介素1(IL-1)具有广泛的功能重叠性。 TNF及其分泌调节 TNF由分子量17kd的亚单位构成,依动物种类及分离方法的不同,可为2聚体,3聚体或4聚体,还不清楚多聚体是否为体现生物学活性所必需。人TNF为非糖基化蛋白,而几乎所有动物的TNF都为糖蛋白。 小鼠TNF分子由156个氨酸残基构成。家兔TNF在N端缺2残基,为154个残基。而人TNF由于在第73位插入一组氨酸,由157个氨酸残基构成。  相似文献   

16.
PARP16属于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家族成员,是一种单ADP-核糖基转移酶,与其他家族成员不同,它是位于内质网的锚定跨膜蛋白.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反应期间,会激活内质网的两个压力传感器PERK和IRE1α,PARP16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通过对它们单ADP-核糖基化,激活其生物活性而对癌症、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漆正堂 《生命的化学》2003,23(2):102-10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是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结合的调节蛋白,调节IGFs与其受体(ICFR)的结合能力,影响IGFR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强度,调控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IGFBP-3的作用方式有IGF依赖性和非IgF依赖性两种。IGF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胰岛素、细胞表面受体,甚至转录调节区都有可能成为IGFBP-3的结合对象并引起增殖抑制;IGFBP—3的水解片段化、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饰都可能影响它对靶细胞的增殖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M蛋白是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基因组编码的一种非糖基化膜相关蛋白,主要位于病毒囊膜内表面,构成病毒囊膜与核衣壳连接的支架。研究表明,M蛋白是一种细胞核-细胞质穿梭蛋白,在抑制细胞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以及协助病毒粒子组装和出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NDV毒力和复制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的F、HN和V蛋白以及RNP复合体,但是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研究发现M蛋白与NDV毒力和复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本文主要对NDV M蛋白的结构特征、M蛋白对NDV毒力和复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NDV M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是将缺失天然受体结合活性的白喉毒素片段或突变体与抗体或细胞因子偶联而得到的一类新型导向药物,它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靶细胞,通过发挥其ADP核糖基化活性而抑制细胞蛋白合成,引发细胞凋亡。由于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能高效、特异地杀伤特定靶细胞,而使其在肿瘤等疾病的药物开发中暂露头角。综述了基于白喉毒素的免疫毒素的研制现状与应用前景 。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受体是靶细胞膜表面固有的糖蛋白、由两个α亚单位和两个β亚单位组成、亚单位间由二硫键连结的大分子物质。其中α亚单位为结合亚单位,β亚单位为效应/调质亚单位。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β亚单位磷酸化,可能是胰岛素发挥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早期现象。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一起内移,在细胞内分别以不同途径代谢。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内移及受体降解使细胞表面受体数减少,这是胰岛素对受体数进行减数调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