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啮齿动物分类学的早期研究取决于外部形态和刚杀死的动物的头部和牙齿的特征,或保存标本的皮和头骨的形态。以毛皮的颜色,加其他形态差异来区分不同亚种。这样,黑家鼠(Ratus rattus)的三个亚种就被广泛承认了。凡背、腹部呈黑色或暗灰色的为rattus,背部呈褐色和腹部呈灰色的为alexaudriuus及背部呈褐色、腹部呈白色的为frugivorus。野外研究人员经常报道黑色和褐色的鼠分享同一栖息地,及同一窝幼鼠有腹部呈白色和呈黑色的两种个体。当前认为,R.ratus的亚种均考虑其色型,这并未达到亚种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关于福建省啮齿动物的报道,最早见于地方的志书中,《福建通志》记有“(鼠吉)(鼠令)鼠似兔而小,尾多毳毛,善缘藤萝而走,取其须以为笔,……”。近代的调查有伍长耀(1934)关于厦门地区鼠类的调查记录;杨永年(1936)对龙岩地区的家鼠作了一些记述;郑作新(1947)在《邵武脊椎动物志》中记载了8科12属16种(包括兔形目);杨新史(1951)编著的《家鼠及其防治》和《鼠耳蚤》(1955)的报道中也都涉及到一些啮齿动物种类的记述。解放前,国外来闽调查的人,曾报道了啮齿动物(包括现在的兔形目)25种,分隶于8科14属。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曾进行了大规模的鼠类调查工作,发现了一些在我省的新纪录和新分布区。如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低泡鼯鼠(Petinomyselectilts)、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板齿鼠(Bandicotaindica)、大足鼠(Rattus nttidus)、小林姬鼠(Apodemussylvaticus)等。对啮齿动物的生活习性、王敦清等有过一些报道。林华英、洪震藩分别记述了福建啮齿动物  相似文献   

3.
正屋顶鼠(Rattus rattus)又称黑家鼠,据说原产于印度半岛(Pavlinov 2003,马勇等2012)。由于该鼠擅长爬高攀登,随着贸易往来的交通工具传播到了亚洲各国。据文献记述,1958年随着船舶贸易的往来,在大连口岸地区繁殖蔓延(张宝森等1999),1996年在广西防城口岸被发现(谭勇等1997),2011年传入四川成都市,如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均有分布(杨再学2015)。新疆为大陆性气候,历史上地广人稀,啮齿动物种类繁多,但家栖鼠种长期仅见小家鼠(Mus  相似文献   

4.
云南斯氏鼠生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 斯氏鼠(Rattus rattus sladeni)据1952—1978年在云南省128县(市)调查结果,分布在90县(市),占70.31%。按云南省三类气候区域统计,说明该鼠以亚热带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占该地区野鼠数的10.91%,与热带及温带地区有显著差别;次为热带地区,温带地区最少(表1)。  相似文献   

5.
瞿逢伊 《昆虫学报》1956,(4):411-432
一.前言 关于家蝇属(Genus Musca)在我国的情况,无论分类、分布及生态等各方面的资料还很少。胡经甫氏(1940)的中国昆虫名录中记有家蝇属20种,其中有7种分布于华南地区,关于本属蝇类在海南岛的情况,Patton氏(1937)的文献中记有台湾家蝇Muscaplanicepis var.formosana Malloch、毛瓣家蝇M.inferior Stein、辛惠氏家蝇M.senior-uchitei Patton、黄黑家蝇 M.xanthomelas Wiedemann等4种。  相似文献   

6.
彻底消灭鼠患,对人口特别稠密的上海地区来说,更是非常迫切的任务。上海地区除了栖居在建筑物中的黑家鼠Ratius ratt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及小家鼠Mus mus-culus等主要种类以外,在农田中分布密度最大的要算是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ning-poensis(Swinhoe)了。作者从1958年10月至1959年1月,先后在农田中捕得小鼠274只,其中有黑线姬鼠263只,褐家鼠只有2只,另有9只是属于食虫目的Crocidura ilensis。由此看来,研究消灭姬鼠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1.1956—1957年间先后自福建的德化、邵武、晋江(泉州)及建甄等山区地带及浙江温州采到Peromyscopsylla himalaica(Roths.1915)。这是我国的首次记录。以中国标本与Rothschild氏对印度标本及熊田氏对日本标本的描述和图相比较,发现三者在形态上彼此各有区别(表3),认为可以分别成为代表不同地区的三个亚种:印度的为喜马拉雅亚种P.h.himalaica,日本的为熊田氏描述的亚种,中国的为一新亚种,中国亚种P.h.sinicasubsp.nov.。 2.中国亚种多出现于8—12月间,其宿主为鼠类,达6种之多,计有:Rattus loseasubsp.、R.fulvescens huang、R.confucianus confucianus、R.andersoni、R.edwardsiedwardsi及Eothenomys melanogaster。 3.本种的3个亚种都是啮齿动物的跳蚤,它们对于疾病的关系尚不得知,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西沙的鼠类,秦耀亮(1979)曾报道有黄胸鼠和作为我国新记录的印度小鼠(缅鼠)两种。1980年5、6月间我们对西沙群岛七个主岛的鼠类进行了历时2个月的调查,除捕获黄胸鼠、缅鼠外,还捕到褐家鼠;同时对鼠的分类作了研究,对各岛鼠类的种群组成和数量分布亦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绥芬河地区鼠类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所于1979年4—12月,在距边境250—3000米这一边境地区,采用埃尔顿(Elton)氏法,辅以陷筒法,进行了鼠类数量季节消长调查及生态学观察,调查结果如下。一、自然概况绥芬河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与苏联相毗  相似文献   

10.
远在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者曾先后通过它们所控制的所谓学者,来我国沿海城市及农村对寄生虫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1921年后,我国自己的科学家即逐渐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到中国动物学会成立的1934年,已经取得了寄生虫学研究的一定成果。1934年至1964年的三十年中,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即解放前的十五年与解放后的十五年。兹分别将这两个时期的发展情况概述如下。解放前的十五年(1934—1949)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绝大部分的寄生虫学研究,虽然已由我国自己的科学家负担起来,但由于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区啮齿类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临渭河。以人为景观和次生林为主,缺乏原始植被。这样的环境大型兽类难于隐蔽,但对于鼠类生活却比较适宜,种类较多,为兽类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陕西省的兽类过去曾有过不少报导[Allen(1909)、Clark&Sowerby(1912)、Thomas (1912)及何锡瑞(1934)等]均属于分类报告,但对鼠类生态则无正式报导。解放后,禹瀚先生(1956、1958)曾先后发表了四篇有关秦岭和陕北地区的兽类报导。本文是对西安农业区鼠类的生态观察。工作始于1958年10月,止于60年5月。在不同生境中,以铗日法进行数量统计,并结合野外挖洞、枪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采集到大量步氏巨猿、猩猩、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及伴生的属种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化石点小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群体——鼠科化石:似锡金小鼠(Mus cf.M.pahari)、似大林姬鼠(Apodemus cf.A.peninsulae)、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狭齿狨鼠(Hapalomys angustiden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似始家鼠(Rattus cf.R.pristinus)共6属8种,其中包括了5个绝灭种。研究表明,泊岳山巨猿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同地区的三合大洞显得原始,而较相似于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这与古地磁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80万年)相吻合。泊岳山巨猿洞的鼠类大部分均为东洋界成员以及树栖、半树栖及林地生活的种类,反映当时的自然景观为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林灌环境。泊岳山巨猿洞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这对于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在1957—1958年中著者(沈定荣)从云南省连山等地区的黄胸鼠(Rattus rattus flavi-pectus)等宿主体上采到病蚤属(Nosopsyllus)的一种跳蚤,其形态与伍氏病蚤(Nosoprylluswualis Jordan,1941)相近。经与贵阳的伍氏病蚤的副模标本和一些原产地模式标本相比较,我们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长形病蚤(Nosopsyllus elongatus sp.nov.)以标志新种具有较为狭而长的可动突(movable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叉麻蝇属(Robineauella)系麻蝇科、麻蝇亚科中一个较小的属,由Enderlein氏在1928年以巨叉麻蝇(R.scoparia Pandell?,1896)为属模而建立。1937年Rohdendorf氏将它降为亚麻蝇属(Parasarcophaga)的一个亚属,并将伪叉麻蝇(R.pseudoscoparia Kramer,1911)归在该亚属内,翌年,氏记述了产于锡霍特山区的该亚属另一个种阔叶叉麻蝇(R.grunini)。此后,到1964年范滋德氏以伪叉麻蝇为亚属模建立了腹指麻蝇亚属(Digitiventra)与Robineauella并列为亚麻蝇属的两个亚属,并描述了锚形叉麻蝇(R.anchoriformis)隶属于前者,黄山叉麻蝇(R.huangshanensis)隶属于后者。同年,Kano et Field  相似文献   

15.
华沫蝉属(Sinophora)系Melichar1902年建立,模式种:松华沫蝉Sinophora maculosa(中国四川)。以后Metcalf等(1934)记述我国四川另二种,松村松年(S.Matsumura 1942)报道日本与朝鲜十种。Anufriev(1972)基于雄性外生殖器的研究对全属作了修订,指出松村氏(1942)所记述的十种中九种为异名,同时发表我国四川的又一新种,并划全属为二亚属,即Sinophora S.str.和Sinaphra。这样华沫蝉属共五种,隶二亚属,名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文献记载,中华按蚊分布的地域很广,已在我国十九个省内发现(冯兰洲氏1938及1939)。从自然界采获的蚊体内,已经检查出疟原虫的囊胞(Oocyst)及胞子体(Sporozoite),同时间日疟的人工感染试验也已成功(冯兰洲氏1938及姚永政氏等1934),因此中华按蚊能够传播疟疾是毫无疑义的事实了。并且在文  相似文献   

17.
长耳鸮食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4年在曲阜孔庙共采集地区留鸟长耳鸮食物团375个,对其中353件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5月,食物团中鼠类占94.44%;而在冬季,鼠类占99.4%;在春季及冬季,极少捕食有益鸟类等。 据胡鸿兴对武昌珞珈山长耳鸮的越冬习性和食性分析,武昌珞珈山长耳鸮有季节迁徙(11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习性,食有害动物占89.3%;有益动物占10.6%。关于北方的长耳鸮生态,尚未见报道。我们从1982年3月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牙甲总科长须甲属昆虫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蛰龙 《昆虫学报》1956,(3):299-310
我国鞘翅目牙甲总科长须甲属(Hydraena)的昆虫,向来很少纪錄,以前先后发现的,只有两种,一种是1913年纪錄的Hydraena sauteri Orchym.,分布於台湾,一种是1939年纪錄的H.yunnanensis Pu,分布於云南。1939年以后,由我国各地陆续采集了不少这一属的昆虫,现将这些昆虫,加以分类整理,使对於这一属的昆虫在我国境内的分布,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网螱属记述(等翅目,犀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我国网(尉虫)属的种类记载,最早大岛正满(Oshima,1911)报告了我国的一种 R.flavi-ceps,其后,Snyder(1923)又描述了四川宜宾的一种R.chinensis,次年,Light(1924)所报告的 R.fukienesis 乃采自福建南平。近四十年来,我国对本属的分类研究甚少。尤其伟(1957)在两广、云南地区白蚁调查中,虽曾有 5个种的报导,但无学名,也未见详细材料。最近蔡邦华、陈宁生(1963)发表了福建长汀一种R.longicephalus,至此我国共记录了4种网(尉虫)。本文又报告了所属4个新种及1个新亚种。  相似文献   

20.
1982—1985年在淮北农田中的鼠类量调查表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数量在甘薯地中较高,捕获率为9.35%(4年合计),黄豆地中较低,为3.13%,两作物地之间存在显蓍差异(t值;2.781,0.025>P>0.01),显然该种鼠是喜栖于甘薯地中;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和黑线仓鼠(C.barabensis)对谈两作物地的倾向性没有明显的差异。另从夏收和秋收两次农事活动看,只有在后种情况下才能造成鼠类由农田中向周围非农耕地段内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