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我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打破以往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与胚胎学部分课程章节个性化的有机融合,并且结合形成性评价,建立融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模式教学体系,能够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与重视,促进学生对组织胚胎学内容深入理解,高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效率,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契合。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在高校实现“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首先从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重要保障等四方面对该课程思政开展具体实践;其次从提升学生课程思政理念、提高学生课程成绩及对全校课程思政的引领等方面展现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最后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实践路径,为发挥专业课的育人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自2014年上海市最先开始实践探索至今,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应基于专业思政要求,服务于专业思政目标。在此背景下,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组教师以专业思政为导向。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突出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思政目标指导案例素材的整理、课时分配和开展方法;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结合讲授法、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铺垫-实施-提升”的逐次递进;通过问题研讨、案例分析、课外任务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学生沉浸式和自主式学习,提高思政育人效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普遍认同。但同时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对科研进展的认同度不高、对自学法的喜爱程度较低等,需要在今后教学中进行改进。总体而言,基于专业思政视角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初步实现了专业技...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高校纷纷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成都医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文章深度挖掘该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最终确定了7个典型的思政元素,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计,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将其在实践中教学。课后,对成都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麻醉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药学和中药学等6个专业的888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检测其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所开展的案例式思政教学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可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初步达到了专业课思政教学的目的。最后,结合实施效果,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打造和思政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以期为专业课程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2018级护理专业一个班的学生(52人)为实验组,对照组为2018级护理专业另外1个班(50人)的学生。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考核体系,基于"雨课堂"进行形成性评价设计调查问卷,掌握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满意度。实验组最终期末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96.2%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提升了学习能力,超过90%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促进了学习,提升了实验素养,而且只有1名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增加了学习负担,96.1%的学生赞成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本次在学生中开展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制定了详细而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为后续开展教学奠定基础。将"雨课堂"作为同步反馈形成性评价的工具,体现了"雨课堂"的优势,其作为先进的教学工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课程团队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实施了“环境微生物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构建了“教、学、育、用”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了3个教学项目、17个学习任务,设定了4个课程目标,完善了课程各目标达成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教学方法多样,授课形式多元,同时注重课程的特色教学和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均高于期望值;期末学生及格率、综合成绩、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均有明显的提升,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传统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理念与目标陈旧、教学能力与资源不足、信息化融合程度低、局限课堂有限时空和教材有限内容、忽略学生思政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等问题,不适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生物化学课程团队从理念目标、魅力能力、平台资源、知识体系、教学时空、教学模式、思政育人、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了课程的全方位系统性改革,通过树立“全面育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开放共享”教学理念,提升团队教学能力与课程优质平台资源,构建“教学+科研+实践”融合式新育人模式、“3+X”复合型新知识体系,教学与育人相融相促新教学模式、多维度过程式新评价体系,使课程凸显出新时代“金课”特征,提升了学生思政素养、课程成绩、综合能力,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协同,并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相似文献   

8.
“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针对生物化工类课程多维混合式教学如何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问题,文章以“生物分离技术”课程为例,提出教学设计的一条主线、两个课程资源库和三个实施步骤。文章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实际案例融入到知识点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融入隐性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与当今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与当下就业环境相符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多维混合式教学课程与思政教学模式隐性融合,可使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该文旨在分析基于云班课混合式教学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十个专业的2019级和2020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020级)采用以传统授课为主,云班课为辅的混合式教学;对照组(2019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课程结束后,以期末考试成绩和收集的实验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为统计分析的基本资料。实验组期末成绩的平均值为74.21分,对照组为72.40分;实验组期末成绩及格率为91%,对照组及格率为8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云班课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认同程度高。将基于云班课混合式教学的方法应用于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实用性强.紧密结合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和人民健康需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文章介绍了围绕医学微生物...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政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外到内、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由选点渗透到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过程。遗传学的专业性很强,本文从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角度,针对遗传学课程特点,从生成性学习、形成性评价、科研挫折的心理调适、科研品格的形成四个方面研究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并相互关联,形成体系,以期贯穿于学生遗传学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课程思政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优化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生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同时也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本文详细列举了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的一些案例,借此对医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从而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因其德育与智育协同的优势,逐渐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为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效果,以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医学(5+3一体化)的2个班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其中1班采用传统教...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学课程强调实践和应用性,在重视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体系讲授的基础上,需加强并有效考核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而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本教学改革从多个方面探索实践:明确课程能力培养目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全课程贯穿课程思政,重视科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系统采用“教师讲授LBL+团队学习TBL+案例教学PBL”多种方式打造高效教学课堂;以项目式综合实验优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量化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学科竞赛和论文发表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志宏  明玥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4):1373-1379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近年来被广泛推崇。其核心在于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倡一种"隐形教育"。本文从课程思政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思政元素的挖掘途径。通过将教材知识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巩固知识、加强思政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现民族文化自信。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该课程的实践成效,探索该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切入点,并为后续食品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途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生命科学前沿》是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科的研究生必修课程,致力于普及学科发展前沿。其思政元素较为丰富,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优秀载体。在分析了目前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树立思政理念,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动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注重课程前沿性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采用嵌入式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等具体举措进行改革实践,实现学科前沿知识普及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实践证明,将思政内容引入专业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果。课程思政重在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是先决条件,教师是关键,课程管理是基本保障,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反思,以期为相关生物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虚拟仿真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进一步提高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水平.方法 将八年制医学生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虚拟仿真与传统教学结合法,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反馈,统计分析随堂小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结果 学生对虚拟仿真技术教学的接受程度高,实验组随堂小测验成绩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无显著差异.结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教育部提出的“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涌现出了大量的混合式课程。作者团队通过近10年的本科生持续课程培养研究及分析,结合理工科院校背景及信息工程领域优势,初步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当今“互联网+”背景下的“五位一体”微生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系。课程基于新工科特色内容重构,有效打通了生命科学和工科类课程的联系;随后基于多维度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分层级和多元化的选择方式;线下开展的高阶性教学活动,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课程中有效融合系统性育人要素,正确树立学生的价值导向;最后利用大数据开展形成性教学评价,为学生的全过程个性化学习质量保驾护航。该课程基于上述内容持续开展的改革和实践,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针对长期以来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主要依靠零散的课外科研活动、受众面窄、没有系统性课程教学及其相关制度保障、致使对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明显乏力低效这一共性瓶颈教学问题,自2002年起,汕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在“科教相辅相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等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倚重汕头大学医学院“医者之心”系列课程与书院育人文化之特色,发挥汕头大学的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均拥有本/硕/博/博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之优势,联合其他相关专业教学团队,在建立充分体现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内涵,覆盖医学本科5年全过程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历经20载的不懈努力,补充修善,成功构建了“3+X”模式,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所谓“3”意指对医学生的“全人培养”、“全程培养”和“全方位培养”。所谓“X”意指针对“3+X”模式运行效能的若干个验证性维度,主要包括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大赛、国际大学生学术研讨会,由医学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等。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成效十分显著,为有效解决上述共性瓶颈教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有重要借鉴价值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在Blackboard网络平台辅助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建立了"听课、讨论、展示"三段式双语教学模式和"学习+反馈+修改"的动态管理模式。在良好的双语教学辅助内容、完善的交流讨论平台和教师课堂、网上的双重辅导帮助下,学生微生物学的综合成绩和考研成绩大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90%的学生赞成基于Blackboard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双语课程进行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