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报道了贵州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乌木蕨属(Blechnidium Moore),该属为乌毛蕨科(Blechnaceae)一单种属,仅乌木蕨[Blechnidium melanopus(Hook.)Moore]1种。此物种分布区狭窄,数量有限,在贵州的发现对研究其地理与区系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鳞毛蕨科的4个属(毛枝蕨属Leptorumohra、石盖蕨属Lithostegia、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和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6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生殖方式。其中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 'n'=123, 2n=123; 离脉柳叶蕨C. caducum 'n'=123; 斜基柳叶蕨C. inaequalis 2n=123; 四回毛枝蕨Leptorumohra quadripinnata n=41; 石盖蕨Lithostegia foeniculacea 2n=164; 长叶黔蕨Phanerophlebiopsis neopodophylla 2n=82。石盖蕨属、黔蕨属和柳叶蕨属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这3个属的染色体基数和鳞毛蕨科中其他属一样均为x=41。细胞学证据支持将石盖蕨属、黔蕨属置于鳞毛蕨科的处理。本文还发现柳叶蕨属与贯众属Cyrtomium的一些种一样, 具有无融合生殖方式, 而其他3个属仅具有在蕨类植物中较为常见的有性生殖方式。  相似文献   

3.
薄唇蕨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薄唇蕨属是水龙骨科星蕨类植物中的一个小属,其范围时大时小,没有稳定的概念。我们在编 写《中国植物志》的过程中,分析了该属植物和星蕨类其它属植物的形态和地理分布,扫描了全部种类的孢子,认为薄唇蕨属不同于线蕨属,它包括了过去分出的似薄唇蕨属和树舌蕨等属。  相似文献   

4.
孟宪利  李勇  刘保东 《植物学报》2008,25(3):298-306
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了叉蕨科(Aspidiaceae)4属5种植物, 即肋毛蕨属(Ctenitis (C. Chr.)C. Chr.)的亮鳞肋毛蕨 (C. subglandulosa (Hance)Ching)和海南肋毛蕨(C. decurrenti-pinnata (Ching)Ching)、轴脉蕨属(Ctenitopsis Ching ex Tard.-Blot et C. Chr.)的轴脉蕨(C. sagenioides (Mett.)Ching)、黄腺羽蕨属(Pleocnemia Presl )的黄腺羽蕨(P. winitti Holtt.)以及叉蕨属(Tectaria Cav.)的剑叶叉蕨(T. leptophylla (C. H. Wright)Ching)的配子体发育过程, 记录了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模式特征, 认为这5种植物的孢子、丝状体、片状体、生长点、翼片、细胞、毛状体和假根等具有稳定的系统学意义。检索结果与该科的经典分类结果基本相似, 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各分类群的检索表。本研究为叉蕨科系统学研究积累了详实的配子体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1849年,捷克人Presl根据菲律宾产的一种蕨类植物Anisocampium cumingia-num Presl,建立了安蕨属Anisocapium Presl,几十年来未被各国植物学家(如Baker、Beddom、Makino、C.Christensen、Christ、Nakai、秦仁昌、Devol、Ohwi和Tagawa)所承认。1940年,Tard.-Blot et C.Chr.编写《印度支那植物通志》(Fl.Gen.Indo-Chine)时接受了安蕨属的概念。1947年,美国人Copeland研究东南亚蕨类植物时,也肯定了安蕨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群。以后,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中国肿足蕨科一新记录属——翼囊蕨属(Didymochlaena Desv.)。该属为泛热带分布的单型属,在中国为首次记录。本文结合原始文献对该属及其折囊蕨种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广西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藤蕨科网藤蕨属LomagrammaJ.Sm.;经野外观察及标本研究,将云南网藤蕨L.yunnanensis Ching处理为网藤蕨L.matthewii(Ching)Holttum的异名,并绘制了墨线图以便于分类识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贵州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乌木蕨属Blechnidium Moore,该属为乌毛蕨科Blechnaceae一单种属,仅乌木蕨Blechnidium melanopus(Hook.)Moore一种。此物种分布区狭窄,数量有限,在贵州的发现对研究其地理与区系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秀英  范亚文 《植物研究》2005,25(2):186-191
利用7种随机引物对分布于黑龙江省不同区域蹄盖蕨科中的蹄盖蕨属,羽节蕨属及冷蕨属三属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对蹄盖蕨科各种基因组的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其RAPD谱带进行了统计处理,得出不同区域种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结果表明蹄盖蕨科植物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其种类的分布对周围环境变化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利用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对其分析,确定了三属之间的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蹄盖蕨属的大部分变异仍存在于种源内;冷蕨属中的冷蕨和山冷蕨种类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羽节蕨属中,欧洲羽节蕨和羽节蕨种间有较大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凤尾蕨属(Pteris L.)8种,即半边旗(P.semipinnata L.)、傅氏凤尾蕨(P.fauriei Hieron.)、阔叶凤尾蕨(P.esquirolii Christ)、三叉凤尾蕨(P.tripartita Sw.)、蜈蚣草(P.vittata L.)、溪边凤尾蕨(P.excelsa Gaud.)、有刺凤尾蕨(P.setuloso-costulata Hayata)、西南凤尾蕨(P.wallichiana Agardh)孢子的人工培养,观察并总结了该属配子体发育各阶段形态特征,并与以往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最终选取孢子萌发型与配子体发育类型等稳定特征作为判断依据,讨论该属与书带蕨科(Vittariaceae)、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铁线蕨科(Adiantaceae)等科的亲缘关系.研究认为蕨类配子体生长点上方边缘细胞分布情况多变,不是稳定的系统学特征.而配子体特定部位边缘细胞的外侧壁形态则具有较高的系统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凤丫蕨属(Coniogramme)隶属广义凤尾蕨科(Pterdidaceae)的珠蕨亚科(Cryptogrammoideae),分类极其混乱。本文在原始文献和标本考证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考察,对海南凤丫蕨属的分类进行了订正。承认海南有该属植物3种:海南凤丫蕨(C.macrophylla Blume Hieron.)、普通凤丫蕨(C.intermedia Hieron.)和凤丫蕨(C.japonica Thunb. Diels)。将C.merrillii Ching和披针凤丫蕨(C.lanceolata Ching ex K.H.Shing)并入C.macrophylla作为异名处理;首次报道凤丫蕨在海南的分布,并对其它两种在海南的分布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粉蕨属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晶  王全喜  包文美 《植物研究》2001,21(2):227-230,T001,T002,T00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产金粉蕨属8种2变种蕨类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属孢子形态较为一致。三裂缝,辐射对称,极面观为钝三角形或三角圆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超半圆形成或扇形,周壁较薄,外壁突起形成表面纹饰的基本轮廓,具赤道环,近极脊和远极脊等结构,种间差异主要表现在远极面的纹饰形态上,从孢子形态上看,金粉蕨属与中国蕨科其它属差异较大,而与凤尾蕨属相似,建议将本属放在凤尾蕨科。  相似文献   

13.
李晓娟  李建秀 《植物研究》2019,39(5):641-646
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8种对囊蕨属(Deparia)植物进行孢粉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对对囊蕨属(Deparia Hook.& Grev.)蹄盖蕨科(Athyriaceae)新分类系统首次进行孢子形态亚显微结构研究;该属孢子形态圆肾形,左右对称,具周壁,其周壁纹饰在种内稳定,种间区别显著;为建立假蹄盖蕨亚属(Subgen.1.Athyriopsis)和蛾眉蕨亚属(Subgen.2.Lunathyrium )提供孢粉学依据;依据山东蛾眉蕨和东北蛾眉蕨孢壁纹饰的显著差异,山东蛾眉蕨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不宜并入东北蛾眉蕨,建议恢复山东蛾眉蕨在植物分类学上的种级地位,依照对囊蕨属新分类系统,山东蛾眉蕨(Lunathyrium shandongense)新组合为中华山东对囊蕨(D.sinoshandongensis)。该研究不仅为对囊蕨属孢粉学积累了新的资料,也为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孢粉学依据。因此对囊蕨属孢子形态研究,在该属孢粉学、分类学及系统演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扇蕨属(Neocheiropteris)为中国蕨类植物4个特有属之一。自Christ建属以来,不同的分类学者对本属的范畴以及系统位置一直存有争议。本研究对扇蕨属和盾蕨属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并对扇蕨属及其近缘类群共14个种的4个叶绿体DNA片段:rbcL、rpS4 & rpS4-trnS IGS、trnL intron & trnL-trnF IGS以及atpB & atpB-rbcL IGS进行测序,应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和贝叶斯推断(Bayesian inference)对序列进行联合矩阵分析,并构建系统树。该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面都提出了支持扇蕨属和盾蕨属分立的证据。形态学研究显示扇蕨属和盾蕨属叶片分裂方式、叶被和侧脉特征迥异,支持扇蕨属和盾蕨属的分立;但两属根状茎鳞片的共同特征则反映了两属问的紧密联系。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扇蕨属与毛鳞蕨属和鳞果星蕨属构成姐妹群,其集合与盾蕨属构成姐妹群。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证据,对扇蕨属的系统位置以及范畴进行了深入探讨,扇蕨属包括扇蕨和三出扇蕨,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证据对三出扇蕨的系统位置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假冷蕨属孢子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假冷蕨属4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并与亲缘关系较近的冷蕨属、蹄盖蕨属植物孢子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假冷蕨属孢子均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周壁表面具不规则脊状褶皱,连接成网状。假冷蕨属与蹄盖蕨属孢子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叉蕨科植物的增补与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现滇桂三相蕨Ataxipteris dianguiensis W. M. Chu & H. G. Zhou和多形叉蕨Tecataria polymorpha (Wall. ex Hook.) Copel.为海南新分布, 并为滇桂三相蕨指定了后选模式,讨论了燕尾叉蕨T. simonsii (Baker) Ching和中型叉蕨T. media Ching的异同,澄清了三叉蕨T. subtriphylla (Hook. & Arn.) Copel.和多形叉蕨的形态变异,把云南产狭基叉蕨T. polymorpha var. subcuneata Ching & Chu H. Wang处理为多形叉蕨的异名。至此,海南产叉蕨科植物为8属20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北京产蹄盖蕨科3属4种孢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对每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各属、种间的差异,为蹄盖蕨科系统分类及孢粉学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采自安徽省祁门县安凌镇的中国蹄盖蕨科安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华日安蕨(Anisocampium×saitoanum (Sugim.) M. Kato)。推测该植物是华东安蕨(A. sheareri (Baker) Ching)与日本安蕨(A. niponicum(Mett.) Yea C. Liu,W. L. Chiou et M. Kato)的自然杂交种,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对华日安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墨线图和安蕨属植物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为丰富并完善陕西秦岭山区蕨类植物种类记录,通过对秦岭山区的蕨类植物资料整理和野外调查,发现秦岭山区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属——荚囊蕨属,其属下种是荚囊蕨。该文描述了荚囊蕨在秦岭山区的形态特征和生境特点。凭证标本保存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蕨属孢子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新国  戴锡玲  王全喜 《植物研究》2001,21(2):200-201,T001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我国产水蕨属2种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对2种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本属孢子是同型孢子蕨类植物中最大的孢子,三裂缝,肋状纹饰,由外壁形成纹饰的轮廓;具较薄的周壁,在高倍放大的情况下呈颗粒或杆状,我们从孢子形态角度,支持水蕨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它与海金沙科的非洲蕨属(Mohria)的亲缘关系较近,是介于海金沙科和裸子蕨科之间蕨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