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香狼毒根的抑菌活性研究(Ⅰ)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以苹果干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南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为供试菌,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法、生长速率测定法和系统溶剂提取法对瑞香狼毒根中的杀菌活性物质进行了筛选和分离。结果表明,杀菌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提取物和甲醇粗提物中。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两种杀菌活性物质AF1-4和AF1-5,同时还发现瑞香狼毒根中还存在增菌物质。  相似文献   

2.
瑞香狼毒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性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瑞香狼毒 (StelleraChamaejasme .L)根部提取的一种物质 ,经纤维素柱层析 ,纯化出两种白色粉末。经紫外光谱分析及化学性质测定初步表明这种物质为黄酮类结构的化合物 ,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的狼毒素性质一致。并对其药理学性质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小鼠肌肉注射瑞香狼毒提取物成分A后 ,不会引起小鼠中毒死亡 ,也不引起过敏及严重的毒性反应。小鼠体重增长测定结果表明 :注射狼毒提取成分A ,小鼠体重增长受轻微的影响 ,较对照组增长缓慢 (t=2 74 ,p =0 0 2 9<0 0 5 )。对造成白细胞减少的免疫缺陷型小鼠注射狼毒提取物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 (t=6 70 ,p =0 0 0 5 <0 0 1) ,表明有治疗和预防免疫缺陷的作用。初步证明该提取物对克氏肺炎杆菌有抑制作用。该研究为瑞香狼毒有效成分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狼毒种子萌发特性与种群更新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邢福  郭继勋  王艳红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851-1854
研究了采集于植株上的和收集于土壤种子库的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子在不同温度、光照和5种预处理(即破裂种皮、去除种皮、98%H2SO4浸种5min、0.2%KNO3浸种24h、10℃低温保存1周)条件下的萌发力。结果表明,狼毒种子萌发率较低,25℃恒温、黑暗条件下萌发率为13%,较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恒温或10~30℃变温,破裂种皮和去除种皮萌发率显著提高,25℃恒温、光暗交替条件下萌发率分别为49%和47%,浓硫酸浸种5min处理萌发率可达到32%,KON3浸种和10℃低温保存两个处理对促进狼毒种子萌发效果不明显,狼毒种子萌发对光照条件不敏感,种子硬实性是导致狼毒种子萌发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取自土壤种子库内的狼毒种子萌发率高于当年采集的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并非每年都有狼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种群更新时机是随机的或周期性的。  相似文献   

4.
瑞香狼毒提取物对试验动物急性毒性及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急性经口、眼刺激、皮肤试验方法,研究了瑞香狼毒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急性毒性作用,同时以番茄晚疫病菌为供试菌,研究了瑞香狼毒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初步研究表明,瑞香狼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白鼠经口急性毒性为低毒,对白兔的急性皮肤刺激属无刺激性,对白兔的眼刺激属轻度刺激性,对鲫鱼的毒性属于中毒级;瑞香狼毒乙酸乙酯萃取物及其分段物流分B、c、D对番茄晚疫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这为瑞香狼毒乙酸乙酯萃取物进一步开发为产品提供了毒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退化草原狼毒种子的种群分布格局与散布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邢福  王艳红  郭继勋 《生态学报》2004,24(1):143-148
狼毒 (Stellera chamaejasme)为瑞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主要的草地有毒植物种类之一。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和分布指数 (DI)以及平均拥挤度 (m* )指标 ,研究了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北部典型草原区内的狼毒 (Stellera chamaejasme)种子种群分布格局强度、类型与规模 ;根据顺序远离母株的取样调查 ,定量地分析了狼毒种子在 8个方向上的散布格局。结果表明 ,狼毒种子在落种期之前为随机分布 ,而在落种期结束后为聚集分布 ,种子种群斑块大小平均为 0 .0 8m2 。狼毒种子在 8个方向上的散布表现为不同的散布格局模式。在不同方向随着累积面积增加狼毒种子散布数量变化符合 L ogistic曲线增长。各方向种子散布数量与顺风风向频率显著正相关。狼毒种群具有“近母株散布”的种子散布机制 ,基本散布半径为 0~ 5 0 cm。狼毒种群通过种子散布扩展其分布空间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有毒植物瑞香狼毒根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人体病原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深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浅部真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为供试菌,采用药敏纸片法对瑞香狼毒活性成分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瑞香狼毒对人体常见病原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在33.33g/L浓度下对细菌组的抑菌圈直径最高可达12.02mm,对真菌组最高可达9.04mm,并初测瑞香狼毒中的抑菌活性物质主要为中偏强极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背景】瑞香狼毒是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的标志性植物之一,在入侵的过程中其根内微生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究瑞香狼毒根内微生物群落对有益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及生物防控瑞香狼毒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究甘肃省祁连山东麓不同高寒草原毒性杂草瑞香狼毒根部内生真菌和细菌的组成、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方法】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甘肃祁连山东麓不同高寒草原的瑞香狼毒根部内生菌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高寒草原瑞香狼毒根内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真菌中占优势地位;蓝细菌(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根内生细菌中属于优势类群。G4样点的真菌和细菌OTU(OperationalTaxonomic Unit)数量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4个采样点。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PCoA)表明,不同高寒草原瑞香狼毒根内生菌群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One-Way ANOVA分析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样地瑞香狼毒真菌群落结构在属水平上相关性较小,而细菌在属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瑞香狼毒内生真菌和细菌资源、阐明瑞香狼毒内生菌群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两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结合核磁共振波谱学数据解析,确定其结构为异新狼毒素A(isoneochamaejasmin A)和新狼毒素B(neochamaejasmin B)。并采用实验室活体生物试验方法,研究了这两个化合物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二龄幼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异新狼毒素A和新狼毒素B对两种线虫均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且在相同的处理时间和浓度下,新狼毒素B对两种线虫的触杀活性均强于异新狼毒素A。  相似文献   

9.
退化草原狼毒个体年龄判定方法及其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邢福  郭继勋  魏春雁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104-2108
详细观察了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osa)群落内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的根颈分枝形态及其生长发育特点,研究了狼毒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狼毒个体实际年龄为“类二叉分枝(quasi-dichotomous branching)回数加2”;根颈上茎的残茬、枝痕和环状痕是确定根颈分枝回数的重要辅助特征.重牧、过牧、极牧3个放牧演替阶段内狼毒个体最大年龄依次为15、16和19龄.8龄级个体数最多,其年龄比分别为18.71%、24.20%和19.06%.重牧阶段缺失1和2龄个体;过牧和极牧阶段均缺失1龄个体.狼毒种群年龄结构为“初始衰退型”,存活曲线接近于“凸型”或DeeveyⅠ型.老龄组(13龄以上者)个体数在重牧、过牧、极牧演替阶段分别占4.83%、2.84%和14.02%.随着放牧干扰的加剧,狼毒种群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瑞香狼毒是我国主要的草地毒害草, 也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危害最为严重的草地毒害草之一。已有研究表明, 狼毒根系及其器官具有化感作用, 但是对不同年龄狼毒植株化感作用的差异尚未见报道。研究选取2 个年龄段(3-5 龄与8-10 龄)的狼毒植株, 对比研究了其根系水提液对4 种高寒草甸常见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歪头菜(Vicia unijuga)、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川西翠雀(Delphinium tongolense)种子和幼苗生理与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 狼毒根系水提液提高了4种植物种子内脯氨酸含量和质膜透性含量以及幼苗苗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 降低了4 种植物萌发种子体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并且有效的抑制4 种植物根系与幼苗的生长。同等浓度的根系水提液, 8-10 龄的狼毒对4种常见植物种子和幼苗的生长与生理的化感作用大于3-5 龄的狼毒所产生的化感作用, 其中8-10 龄狼毒稀释10 倍根系水提液对部分植物种子与幼苗的生理和生长的化感作用与3-5 龄狼毒根系水提原液所产生的化感作用相似。研究表明瑞香狼毒随年龄增加化感作用增强, 8-10 龄狼毒比3-5 龄狼毒在群落竞争中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其高龄狼毒较低浓度的根系水提液产生了与低龄狼毒较高浓度的水提液相似的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新狼毒素A抑制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新狼毒素A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33258法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新狼毒素A以时间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显著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不同浓度新狼毒素A(0、15、30、45μmol/L)作用于A375细胞48h后细胞出现显著凋亡特征,新狼毒素A增加A375细胞的凋亡率且降低了线粒体膜电位,上调Bax、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C)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新狼毒素A抑制A375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线粒体途径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两种除草剂对狼毒和棘豆组织结构及膜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自然状况下2种草原毒草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在除草剂“灭狼毒”和“灭棘豆”作用下组织结构和膜代谢的变化。在适当剂量的药剂处理下,两种除草剂分别对细胞膜系统产生影响.使膜脂过氧化生成MDA;细胞外渗液的电导率增大。“灭狼毒”和“灭棘豆”都可以使狼毒和棘豆叶片栅栏组织排列呈疏松变化趋势.细胞间隙增大.叶肉细胞结构破坏,形成大的空腔;保卫细胞萎缩.气孔下腔增大。这表明,这两种除草剂在各自作用的植物体内部即能破坏植物细胞的膜结构,引起原生质电解液外漏.导致细胞失水,同时还影响植物的运输机能.进而影响植物的结构,最终导致植物的死亡。  相似文献   

13.
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狼毒能有效遏制狼毒种群的扩张,对于防除狼毒后狼毒斑块的植被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原理、方法,以分枝数相同的单株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斑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药剂防除狼毒后,分析狼毒斑块内外植物-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探讨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内在联系以及狼毒斑块的养分循环规律,为狼毒型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及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防除狼毒后禾本科生物量有所增加,豆科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狼毒斑块内(P<0.05)。不同狼毒斑块的豆科植物N含量和杂类草P含量最高,防除狼毒后植物C、N含量高于其他斑块;禾本科P含量为狼毒斑块外显著高于狼毒斑块内(P<0.05);狼毒斑块内外莎草科C∶N显著高于防除狼毒(P<0.05);莎草科和豆科C∶P和N∶P为防除狼毒显著高于狼毒斑块内和狼毒斑块外(P<0.05),杂类草C∶P和N∶P为防除狼毒显著高于狼毒斑块外(P<0.05),禾本科C∶P为狼毒斑块内显著高于防除狼毒和狼毒斑块外(P<0.05)。不同狼毒斑块土壤C、P含量以及C∶P表现为狼毒斑块内>狼毒斑块外>防除狼毒,N含量和N∶P为防除狼毒>狼毒斑块内>狼毒斑块外,C∶N表现为狼毒斑块内和狼毒斑块外显著高于防除狼毒(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植物与土壤的C,C∶N,C∶P,N∶P两两显著正相关,N,P两两显著负相关,且防除狼毒后对植物和土壤的N含量,N∶P以及植物P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地上部分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11种化合物,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亚油酸-棕榈酸-甘油酯(1),亚麻酸(2),亚油酸(3),β-谷甾醇(4),亚麻酸乙酯(5),西瑞香素(6),异新狼毒素A(7),丙二酸单乙酯(8),伞形花内酯(9),新狼毒素B(10)和龙胆酸(11)。其中,化合物1、8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反相RP.18、SephadexLH-20凝胶和制备HPLC色谱技术对瑞香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质谱等方法鉴定了其中18个化合物:去甲络石苷元(1),异落叶松脂素(2),(+)-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3),豆甾4.烯-3,6-二酮(4),rel-(-)-(3R,3’R,4R,4’R)-6,6'-dimethoxy-[3,3'-blchroman]-4,4'-diol(5),methyl3-(2-hydroxy-4-((7-hydmxy-6-methoxy-2-oxo-2H—ehromen-3-y1)oxy)phen-y1)pmpanoate(6),狼毒素A(7),异狼毒素B(8),狼毒素B(9),雁皮素A(10),异雁皮素A(11),狼毒色原酮(12),mohsenone(13),丁香酸(14),二氢瑞香素乙(15),西瑞香索(16),β-谷甾醇(17),3,4,5-三甲氧基苯甲酸(18)。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狼毒大戟三萜类和酸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溶剂提取和硅胶柱色谱方法,从狼毒大戟中分得两个三萜化合物和一个酸类化合物,经物理常数和色谱分析鉴定为羽扇豆酮、羽扇豆醇乙酯和没食子酸。  相似文献   

17.
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是我国退化草原上常见的一种毒害草,在一些退化严重的草原上可能形成以狼毒为优势种的群落,严重影响我国天然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狼毒的枝条数将狼毒种群划分成10个龄级(Ⅰ~Ⅹ),研究了坝上地区退化典型草原狼毒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结构动态指数、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及生存分析,量化狼毒种群的生存状况。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狼毒种群年龄结构呈增长型,狼毒幼苗充足但存活率不高;狼毒种群结构呈增长型,但种群发展过程存在波动性,特别是在第Ⅱ、Ⅷ龄级时个体数量会发生骤降,是狼毒种群自身发展的瓶颈时期;狼毒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但生存分析表明狼毒种群具有前期锐减、后期稳定的特点,主要因为Ⅰ或Ⅱ龄级狼毒的死亡密度函数(fx)和危险率(λx)最大。Ⅰ龄级个体充足是狼毒种群在退化典型草原扩张的基础,但幼龄个体的转化率低可能是狼毒种群在草原退化早期无法快速扩张的原因之一。建议在草原退化早期狼毒数量有限时及早介入进行防除。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狼毒种群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与点格局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尺度上狼毒种群的组成特征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伴随狼毒分盖度的增加,狼毒植株数总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规律;幼株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向聚集分布过渡,聚集强度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规律,成株分布格局基本表现为随机分布;狼毒分盖度较低时,不同大小级狼毒种群在0~100 cm尺度上均表现为随机分布,狼毒分盖度较高时,随着种群的发育,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过渡.种群的分布格局与种群的扩散阶段存在密切的关系,狼毒种群通过斑块合并、斑块吞并以及竞争作用和协同作用的相互转化实现种群的扩散.  相似文献   

19.
瑞香狼毒是分布在青海省高寒草甸的主要毒害草之一,近年来其迅速蔓延对当地畜牧业危害严重并使草地生态系统日趋退化.在海北州祁连县选取狼毒分布的典型退化草甸,采用2012—2014年狼毒盛花期获取的实测光谱数据,分析狼毒与牧草的光谱差异性.结果表明: 在350~900 nm的可见光 近红外波段,狼毒顶花的光谱反射特征明显异于狼毒叶片和同期牧草等绿色背景,顶花与绿色背景的光谱反射率差异主要体现在红谷和蓝谷.随着盖度的增加,狼毒群落光谱反射率整体升高,在近红外反射峰处狼毒群落与牧草群落光谱反射率具有最大差值,且不同盖度狼毒群落之间的差异性最明显.顶花与绿色背景以及狼毒群落与牧草群落的一阶导数光谱差异均体现在黄边幅值和蓝边幅值.狼毒群落盖度与光谱特征参量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红谷与狼毒群落盖度的相关性最好(R2=0.94),反演狼毒群落盖度的精度最高.盛花期区分狼毒与牧草的主要光谱特征参量为红谷、蓝谷与近红外反射峰,其对应的红、蓝及近红外波段的组合可用于构建狼毒提取的敏感指数.  相似文献   

20.
瑞香狼毒根中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瑞香狼毒根为研究材料,模式植物拟南芥为受体,采用实验室活体生物实验方法研究了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及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对7 d龄拟南芥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活性跟踪的化合物分离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活性化合物成分,并通过拟南芥DR5-GUS转基因株系,研究了单体化合物对拟南芥生长发育及根系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拟南芥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乙酸乙酯和氯仿萃取物的抑制活性最为显著,从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两种香豆素类化合物伞形花内酯(1)和西瑞香素(2),其中化合物1能够显著抑制拟南芥幼苗生长及根系发育,且明显降低了根部内源生长素的分布水平;化合物2也有较为明显的抑制活性.研究表明,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物是瑞香狼毒植物毒活性的主要有效部位;伞形花内酯(1)和西瑞香素(2)是瑞香狼毒植物毒活性的有效成分,化合物1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与生长素途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