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L-脯氨酸发酵液的脱色过程进行了研究,筛选到了具有脱色效果好,解吸容易,脯氨酸损失小等特点的XD型树脂并对有关脱色条件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试验、分析,求得其最佳值;从解脱曲线的多峰型表明为非单—性色素。  相似文献   

2.
复合氨基酸注射液中L-色氨酸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色氨酸结构中的吲哚基团在酸性条件下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特殊反应 ,在 6 10nm处测定复合氨基酸注射液中L 色氨酸的含量 ,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有机膜过滤和离子交换法分离提取发酵液中的L-缬氨酸。方法:通过有机膜过滤,除去发酵液中的菌体及蛋白,滤液浓缩结晶获得L-缬氨酸产品,通过离子交换法从结晶母液中回收部分L-缬氨酸。结果:确定了有机微滤膜和超滤膜去除发酵液中菌体蛋白和色素的操作条件;确定了采用离子交换法提取L-缬氨酸的操作条件:选择732强酸性阳离子树脂,料液pH值为3.0左右,用0.4 mol/L的氨水以1.0 mL/min的速度洗脱,L-缬氨酸的收率为89.2%。结论:通过有机膜过滤和离子交换法分离提取发酵液中的L-缬氨酸,可以提高提取收率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L-色氨酸进行了简要概述,指出利用大肠杆菌工程菌直接发酵生产L-色氨酸为国内主流方法,并对其成熟的发酵工艺控制、提取工艺进行了简析,并指出部分可进一步优化的工艺点。其中发酵工艺简析包括菌种培养基增加一定溶度抗生素和控制发酵温度来控制质粒稳定性;分析物料作用并提出优化后的种子、发酵培养基组成;菌种无需控制溶氧,而发酵则用溶氧反馈补料;控制乙酸和氨氮浓度、顺序升温缩短周期降低抑制性副产物作用。分离提取工艺简析包括硫酸酸化p H2-3,陶瓷膜过滤并控制滤液平均单位为14000-18000u/ml,阳离子树脂纯化,醋酸调p H5.89,0.5%活性炭60℃脱色20-30min,蒸发浓缩结晶,纯化水洗涤整条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5.
脱色是色氨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由于色氨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活性炭和膜脱色并不十分理想。采用溶剂与树脂相结合的脱色方法,可使溶液的吸光度从0.986降到0.005,收率大于80%,产品的纯度达到98.6%。  相似文献   

6.
L-色氨酸作为人体内的一种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与饲料等行业.工业上采用的色氨酸生产方法有化学合成法、转化法及微生物发酵法.近年来,随着代谢工程在色氨酸菌种选育中的成功运用,微生物发酵法逐渐成为主要的色氨酸生产方法.系统综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色氨酸所涉及的代谢工程策略,包括生物合成色氨酸的代谢调控机制以及途径...  相似文献   

7.
探究大肠杆菌细胞内负责L-丙氨酸合成的转氨酶对菌株代谢及L-色氨酸合成的影响。运用Red重组技术分别对编码L-丙氨酸转氨酶的基因alaA、alaC和avtA进行敲除。通过摇瓶和50 L罐中探究其对L-色氨酸积累、L-丙氨酸代谢及菌体生长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除3种L-丙氨酸转氨酶全部缺失的工程菌L-丙氨酸合成受阻、菌体生长受到较强抑制外,其它各任意一种或两种丙氨酸转氨酶缺失菌株的生长并未有较大差异,但色氨酸的合成变化显著。其中alaA和alaC双基因缺失的E.coli FS-T4工程菌,摇瓶发酵L-色氨酸产量达6.08 g/L,L-丙氨酸含量仅0.16 g/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6.7%和降低了91.0%。在50 L罐中E.coli FS-T4工程菌L-色氨酸产量最高可达41.9 g/L,糖酸转化率达20.5%,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3.8%和5.1%。转氨酶AlaA和AlaC的同时缺失,既可以满足细胞整体氨基酸池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减少杂酸的积累,使得更多的碳源流向L-色氨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在发酵生产L-精氢酸的提取工艺中,对提取总收率影响较大的离子交换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国产强酸性001×7树脂对发酵液中的L-精氨酸进行动态交换吸附,当上柱流速控制在1/50vvm条件下,其交换量为1.135meq/ml湿树脂。用2.5mol/L氨水洗脱,流速控制在1/50vvm时,其洗脱效果最好。用国产201×4树脂进行脱色,每10ml树脂可脱色160ml以上的洗脱液,透光度大于90%,几乎不发生交换吸附L-精氨酸的现象。离子交换工序收率大于95%。  相似文献   

9.
研究比较了5种树脂对肝素的吸附能力,从中选出S5428阴离子交换树脂来纯化肝素。通过对各因素的研究,确定了树脂对肝素的静态、动态吸附以及解吸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静态吸附的温度45℃,pH 8.0的条件下吸附2 h,肝素的吸附率为90.5%;层析柱的动态吸附温度45℃,肝素溶液进样浓度1.0 mg/mL,进样速度1.5 mL/min,树脂柱能处理1.5 BV肝素液而不发生泄露,吸附量为3.05 mg/mL,达到饱和吸附时可处理4BV的料液,吸附量为9.18 mg/mL;采用2.0 mol/L NaCl洗脱,洗脱流速1.5 mL/min,肝素解吸率可达95.8%,肝素效价可达150 U/mg,效价回收率98%。  相似文献   

10.
双极膜电渗析分离发酵液中L-乳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室型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将发酵液中的L-乳酸钠转化为L-乳酸。探讨操作电压、流速、进料L-乳酸钠质量浓度等工艺参数对转化过程的影响,考察电渗析过程参数对转化率、物料损失率、电流效率和能耗等技术指标的影响。在最优操作条件下(流速40L/h,电压15V)对2L的100.25g/L乳酸钠发酵液进行分批重复电渗析处理。结果表明:整个过程的转化率为81.22%,损失率为1.5%,能耗为0.81kW·h/kg,电流效率为91.8%,得到的L-乳酸质量浓度可达144.31g/L.电渗析残液补糖后可回到发酵罐中用于发酵生产L-乳酸.  相似文献   

11.
栀子蓝色素的发酵及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宇佐美曲霉AS3.758为发酵菌株、栀子黄废液为原料,以液态发酵方式生产栀子蓝色素,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栀子蓝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为:培养温度为29%、发酵液pH为6.5、发酵培养时间为36h,发酵结束后经水解、过滤,滤液中加入谷氨酸钠,反应后得栀子蓝色素液,转化率达98.43%。色素液经D301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再用1.0mol/L盐酸洗脱,洗脱液经低温干燥得到的栀子蓝色素,色价E1cm ^1%(590nm)达55.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减少大肠杆菌L-色氧酸前体物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向草酰乙酸的代谢流,提高其L-色氨酸的产量。方法:以大肠杆菌TRTH0709为出发菌株,利用Red重组敲除技术敲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pc)编码基因PPc,并经测序和酶活性检测确证;对出发菌株和基因敲除菌株进行L-色氖酸发酵,对比分析发酵结果。结果:测序和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ppc基因被成功敲除。发酵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相比,基因敲除菌株TRTH0709△ppc生长速度减慢,最终生物量减少32%,L-色氯酸产量降低27%,但糖酸转化率提高6%;向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琥珀酸后,TRTH0709△ppc的生长速率和产酸量有所提高,但仍与出发菌株有一定差距。结论:虽然ppc基因敲除对菌体生长和产酸量影响较大,但能有效提高其糖酸转化率;选育Ppc弱化的突变株以达到减弱代谢流且不影响菌体生长,以及增加,L-色氨酸积累的目的,将是本研究今后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大肠杆菌L-色氨酸发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变温控制对大肠杆菌TRTH L-色氨酸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生物量、色氨酸产量、比生长速率及质粒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5L自控发酵罐对L-色氨酸补料分批发酵过程进行温度控制,对不同温度下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优化的温度控制方案。结果:以30-36%顺序升温的工艺进行发酵得到理想结果,与单一温度控制策略相比,L-色氨酸产量提高了15.4%;色氨酸的比合成速率提高了21.6%;质粒稳定性增加,未出现质粒丢失现象,质粒拷贝数保持在恒定水平。结论:温度对大肠杆菌L-色氨酸发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七中三七素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七(Panaxnotoginseng)为材料,经醇提、水提,得到三七素粗提物,用乙醇沉淀、正丁醇萃取去除皂苷类成分,经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得到三七素.三七素经初步纯化含量从4.43%提高到13.98%.经过离子交换树脂柱分离后含量提高到96.46%.通过重结晶得到的无色板状晶体三七素的结构经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及质谱加以鉴定。  相似文献   

15.
Biomass of a mercury-resistant stra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U21 (Rip64) and hydrogen-form cation exchange resin (AG 50W-X8)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adsorb mercury.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approximately 180 mg Hg/g dry cell in deionized water and 400 mg Hg/g dry cell in sodium phosphate solution at pH 7.4, higher than the maximum mercury uptake capacity in the cation exchange resin (100 mg Hg/g dry resin in deionized water). The mercury selectivity of the biomass over sodium ions was evaluated when 50 mM and 150 mM of Na(+) were present. Biosorption of mercury was also examined in sodium phosphate solution and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solution (pH 7.0), containing 50mM and 150 mM of Na(+),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esence of Na(+) did not severely affect the biosorption of Hg(2+), indicating a high mercury selectivity ofthe biomass over sodium ions. In contrast, the mercury uptake by the ion exchange resin was strongly inhibited by high sodium concentrations. The mercury biosorption was most favorable in sodium phosphate solution (pH 7.4), with a more than twofold increase in the maximum mercury uptake capacity. The pH was found to affect the adsorption of Hg(2+)bythe biomass and the optimal pH value was approximately 7.4. The adsorption of mercury on the biomass and the ion exchange resin appeared to follow theLangmuir or Freundlich adsorption isotherms. (c) 1994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6.
刘艳芳  唐庆九  杨焱  张劲松  冯娜  周帅 《菌物研究》2013,11(2):109-112,123
利用大孔树脂分离富集北冬虫夏草发酵液中的虫草素。通过筛选可知NKA-Ⅱ型大孔树脂对虫草素的吸附与解吸效果最好。发酵液经树脂吸附6 h后,再以4倍树脂体积的50%乙醇解吸3 h,所得样品虫草素含量达31.5%,经反复结晶后得到纯度>98%的虫草素。结果表明:虫草素可明显抑制TGF-β1引起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α-SMA蛋白表达量的增加,并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提示虫草素可能具有抑制肺纤维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番茄红素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孢布拉霉(Blakeslea trispora)发酵产生的番茄红素的分离纯化方法。与植物源的番茄红素相比,真菌发酵产物中含有更多的油脂成分,且提取物中含有的一些同分异构体与产物性质类似而不易分离。实验采用溶剂抽提、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纯化以及结晶的方法可获得番茄红素晶体,纯度达70.9%,收率为64.6%。产品经重结晶后可获得纯度90%以上的番茄红素,经红外、核磁、质谱等证实与植物来源的番茄红素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大肠杆菌L-色氨酸合成的代谢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代谢流的层面研究育种过程中基因操作对色氨酸积累的影响,为色氨酸菌种选育的设计思路提供理论指导和验证。方法:根据实验菌株的代谢特点构建£一色氨酸代谢网络图,对出发菌株TRTH0709,及其重组菌株TRTH1013、TRTH1105和TRTH1107在30L发酵罐中进行分批流加发酵试验,在发酵进入稳定期后的26.28h,分别检测主要胞外代谢物的浓度并计算变化速率。结果和结论:得到了各菌株在拟稳态下的代谢流分布图。转酮酶基因(tktA)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合成酶基因(ppsA)过表达能显著影响中心代谢途径,使代谢流向有利于色氨酸合成的方向改变,贮碳因子基因(csrA)敲除的影响较小,但在tktA和ppsA过表达质粒存在的情况下对色氨酸合成的代谢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菌种改造仍有待进行,葡萄糖转运系统的替代和三羧酸循环的减弱是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