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cience2005年7月15日404-442页报道:非洲锥虫菊、南美洲锥虫病和利什曼病是三种致命的寄生虫病。全球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这三种病。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斯氏锥虫,可引起神经疾患,从而影响睡眠周期。南美洲锥虫病的病原体是克鲁斯氏锥虫,可严重损害心、胃和脑。利什曼病的病原体是各种利什曼原虫,可侵犯肝脾。对于这三种寄生虫病目前没有预防性疫苗,已有的药物不仅有毒性副作用,而且寄生虫已对其产生了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锥虫科(Trypanosomatidae)是1901年由杜伦(Doflein)发现,属于寄生于血液及组织内的鞭毛虫,其寄主包括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定居于脊椎动物的锥虫有时可导致严重的锥虫病,甚至可使动物死亡,因此在发展经济上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家畜中有牛、马、骡等被感染的报告。鼠类血液寄生的路氏(T.lewisi Kent)锥虫在1949年Hoare介绍一例人受感染的报告,1976年Elmer等报告路氏锥虫对乳鼠可以致死,文献介绍该虫分布广泛,但我国各地调查报告不多,河南平顶山地区至今未见报告,最近  相似文献   

3.
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是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中抗氰呼吸途径的末端氧化酶,它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藻类、部分真菌及原生生物中。同时,AOX也被发现存在于某些人体寄生虫中,如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等。布氏锥虫可引起人类"嗜睡病",不经治疗往往有致命的危险。据统计,在非洲地区每年有高达7 000多万人存在感染布氏锥虫病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细胞中不含有AOX。因此,AOX可能是治疗该类疾病最有效的潜在靶标。现主要就布氏锥虫交替氧化酶的特点及其抑制剂的设计和作用效果进行阐述,并展望AOX抑制剂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挑战。  相似文献   

4.
人类非洲锥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寄生虫病,威胁着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药物有四种,这些药物副作用多,用药困难并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因此有必要开发安全有效且利于服用的药物。目前有三类候选药物相继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进入临床应用。另外,还有许多正在研究的治疗药物,包括天然产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亮氨酰t RNA合成酶抑制剂、微管蛋白抑制剂以及一些靶点尚不明确却有很好的锥虫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其中,壳二孢呋喃酮选择性较好,喹啉-3-羧酸类衍生物毒性低,5-硝基-2-呋喃酰胺类化合物对硝呋莫司耐受的锥虫仍有活性。这些研究无疑都为新型抗锥虫药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药物会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5.
龟鳖类锥虫两新种(动体目:锥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鳖类锥虫的研究,国内外均比较少。本文记述了在中华鳖和乌龟血液中发现的两新种,鳖锥虫和龟锥虫。这是国内首次对龟鳖类锥虫研究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锥虫(trypanosome)是最早在鱼类血液中发现、随后在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血液里都有发现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它主要通过水蛭和吸血昆虫传播,使宿主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较全面地了解锥虫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锥虫系统发育研究的四个方面的内容锥虫的起源(介绍了锥虫起源于脊椎动物和起源于无脊椎动物的两种不同观点);锥虫的系统发育方式(单系发育);锥虫的进化是否与寄主存在协同性及进化史上分歧时间的差异性;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外对蝙蝠锥虫的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记录的锥虫约20种(Hoare,1972)。我国仅秦耀庭(1938)在沈阳的一种蝙蝠中发现有类似Trypanosoma vespertilionis的锥虫存在。作者于1980—1981年检查了广州地区蝙蝠血寄生原虫,于大黄幅血中发现一种大锥虫,和前人描述过的蝙蝠血中的大锥虫亚属(Subgenus Megatrypanum)的各种锥虫不同,应是一新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锥虫是人的血液寄生虫,对热带乃至拉丁美洲贫困地区影响极大,但目前的传统治疗药物存在副作用大、有效性不断降低的问题。根据亮氨酰tRNA合成酶在微生物中可作为药物靶点的事实,在新型抗锥虫药物筛选中,通过对锥虫的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克隆、表达和纯化,以及该酶活性测定的优化,建立了该酶抑制物的筛选系统。筛选结果表明,这一以锥虫亮氨酰tRNA合成酶为靶标的抗锥虫药物筛选系统可以有效筛选抗锥虫化合物,选出的化合物有一定的抗锥虫特异性,并可以用于化合物的进一步优化和测定其半抑制浓度。使用这一系统筛选到了对锥虫有较好抑制作用,但对人类细胞毒性较小的一系列新型化合物,因而锥虫亮氨酰tRNA合成酶很可能成为开发有效抗锥虫药物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9.
<正> 在非洲流行着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是由采采蝇传播的。患上这种病的人往往在睡眠中死去,故叫睡眠病。 睡眠病的病原体是锥体鞭毛虫,简称为锥虫,属于鞭毛虫科。这个科种类很多,但能致病的是少数,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即刚比亚锥虫(西非锥虫)及罗得西亚锥虫(东非锥虫)。 锥虫在睡眠病患者的血内或晚期的脑脊液中可以找到,也能在淋巴腺和其他器官内找到。一般说来,此锥虫在人体组织内寄生,而且在淋巴组织内增殖时间过长,可使淋巴腺及脾胀大。 这种病不受年龄及性别的限制,甚至18个  相似文献   

10.
用51%的Percoll分离液和DEAE-纤维素层析柱,从自然感染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Zuiew)中分离鳝锥虫(Trypanosoma monopteriChen et Hsieh,1964)。对含虫血液样品分别以2.1×103r/min、2.5×103r/min、2.9×103r/min、3.3×103r/min、3.6×103r/min离心5、10、15、20min,观察红细胞的去除和鳝锥虫存留百分数,结果表明:2.9×103r/min离心15min分离效果最佳。离心分离的混悬液含有锥虫、白细胞、血栓细胞和极少的红细胞,悬混液再经DEAE-纤维素过柱,得到纯净的鳝锥虫。过柱后光学显微镜观察,锥虫形态正常,运动活泼,无血细胞。本方法具有耗时短、回收率高的特点,是把梯度分离和离子交换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为鳝锥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此方法还可以作为快速、准确检测自然状态下黄鳝是否感染锥虫的手段,为鳝锥虫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寻找锥虫早老素蛋白相互作用蛋白,以了解锥虫早老素蛋白功能。方法体外表达锥虫早老素蛋白片段,装入pGBKT7诱饵质粒,与随机肽库系统共转化酵母,筛选阳性克隆并测序,通过与基因库锥虫功能序列比较,推导可能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果获得108个阳性克隆,对其中50个进行了序列测定和比较,获得最有可能的4个候选基因,分别为:丝/苏氨酸性磷酸酶2b催化亚基A2;钙激活蛋白,含锚蛋白重复序列蛋白以及一个具有与APP跨膜区结合位点特征序列的功能未知蛋白。结论成功利用随机肽库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锥虫早老素蛋白相互作用基因,其相互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体外表达锥虫早老素蛋白亲水区肽段,以制备抗血清用于功能研究。方法根据锥虫早老素蛋白二级结构特性,设计引物分别扩增N端及C端片段的亲水区肽段基因,装入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表达,并通过变性纯化方法获得足够量表达蛋白,制备兔抗血清。结果成功扩增并克隆锥虫早老素蛋白亲水区片段L2及L7.并分别采用变性磁珠法和变性树脂法进行大量蛋白产物纯化,浓缩纯化产物制备兔抗血清经Westem blot杂交验证,出现目的蛋白大小阳性条带。结论成功表达锥虫早老素蛋推测N端及C端亲水肽段,并成功制备抗血清.可用于锥虫早老素蛋白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是布氏锥虫蛋白合成过程中的一类重要酶,以其为靶点的抑制剂可能发展成为新一代的抗锥虫药物,但此前并没有分离锥虫苯丙氨酸-tRNA合成酶的报道。本研究用大肠杆菌成功克隆表达并纯化了布氏锥虫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并进行了活性测定。首先通过PCR方法从布氏锥虫细胞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出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的α亚基、β亚基的基因,依次克隆入pCOLADuet共表达载体,然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RIPL中进行了成功表达,并采用Ni-Bind亲和层析对其进行了纯化,最后用免疫印迹进行了鉴定。此外还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进行了酶活性测定,这为下一步进行布氏锥虫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物的设计和体外筛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分子杂交技术对8株中国伊氏锥虫动基体DNA微环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伊氏锥虫株之间的kDNA微环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仅限制酶AluI,HinfI及MblI的酶解结果显示少数虫株的kDNA微环存在异源序列。这种异源性可以作为伊氏锥虫种内分类的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15.
大黄蝠锥虫进入实验媒介体——热带臭虫胃内后2小时变为上鞭毛体,第3天起在后肠形成后循环型锥虫。传播方式为污染。在大黄蝠体内潜伏期为1—2天,第6—7天虫体充分长大。未见分裂及细胞内的锥虫。本虫可感染小黄蝠;但末感染埤、螨和白纹伊蚊、致乏库蚊。虫体在NNN培养基中的发育和在热带臭虫中的发育相似。实验结果有力地提示本虫的天然媒介是臭虫,并很可能是Cimex flavifuscus。  相似文献   

16.
在HEPES缓冲,含15—20%胎牛血清,100单位青霉素/ml,100微克链霉素/ml的RPMI-1640培养基中,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KMB)和新生鼠肾成纤维细胞型细胞(ZUKF)作支持细胞,成功地使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正常动基体株(kinetoplastic strain)和异常动基体株(dyskinetoplastic strain)在37℃含5% CO_2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连续培养达60天以上,并保持其对小鼠的高度感染力和致病力。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利用来源于人的细胞作支持细胞连续培养家畜非洲锥虫血液型成功的报告。实验结果表明伊氏锥虫体外培养成功与否对提供支持细胞的宿主是否有感染性无必然的联系。此外,利用Baltz氏等建立的无支持细胞培养系统,我们亦成功地使上述两伊氏锥虫株在体外连续繁殖,并保持对小鼠的高度感染力和致病力。  相似文献   

17.
1980年12月作者在广州市龙眼洞采集到双色蹄蝠Hipposideros bicolor Temmnick 90只,在3只的血中发现一种锥虫。蹄螺锥虫Trypanosoma(Schizotrypanum)hipposideri Mackerras,1959 这是我国的首次纪录。国外,仅Mackerras在澳大利亚的同一种蝙蝠中描述了该虫。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发现于广东的鼠锥虫进行了寄主特异性、形态学、实验寄主体内的感染过程、厦虫氨基酸组分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定为路氏锥虫在中国广东分布的一个不同地域株。本文研究了它在实验寄主体内繁殖消长的规律,整个发育过程的各期形态及成熟期的超微结构,并测出其16种氨基酸的存在和含量。  相似文献   

19.
1980年8月,作者在广东省高要县永安公社新围(土朗)的稻田及水沟中捕获中国水蛇Enhydris chinensis 62条,其中47条感染有锥虫,经鉴定为一新种,现报道于后。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山大学生物系寄生虫学研究室。扭曲锥虫,新种Trypanosoma tortilis sp.nov.(图1)  相似文献   

20.
黄正美 《四川动物》1996,15(2):82-82
云南省玉溪地区鼠类感染路氏锥虫的初步调查黄正美玉溪地区卫生防疫站玉溪653100路氏锥虫(Tmpnosoma山W0i)是寄生在鼠类血液中的一种常见鞭毛虫,国外已有人体感染病例报道,国内刘俊华等(门亦从人群中查出该虫抗体。为了解玉溪地区不同鼠种中路氏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