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整理了175条乳齿象类的中文译名(绝大多数为有效分类名),包括12个属以上分类群,46个属,117个种,涵盖了乳齿象类几乎全部的种属。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提出乳齿象类分类和命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乳齿象类的头骨和下颌的演化在各支系中都是连续的,体现出了相近的平行演化趋势,而颊齿的形态特征虽然区别不明显,但在各支系中相对稳定。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是乳齿象类中最稳健的单系群,其中厚棱象(Synconolophus)可能是有效属名;玛姆象科中,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和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可能都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是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的直接祖先;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中达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danovi)与格氏铲齿象(P. grangeri)、赵氏隐门齿象(Aphanobelodon zhaoi)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疑问,取决于P.danovi的下门齿断面究竟是否为齿柱状结构,而美洲的布氏柱门齿象(Konobelodonbritti)可能是卢氏匙门齿象(Torynobelodon loomisi)的同物异名,亚洲归入Konobelodon的种不一定是铲齿象类,可能应归为副四棱齿象(Paratetralophodon);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中锯齿象属(Serridentinus)可能有效,它代表了嵌齿象类中一个偏轭型化的类群,向居维叶象亚科方向演化;居维叶象亚科(Cuvieroniinae)可能仅包括居维叶象(Cuvieronius)和喙嘴象(Rhynchotherium)属,而美洲其他的短颌嵌齿象类中,脊乳齿象(Stegomastodon)有可能从铲齿象科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则可能与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相关;Sinomastodon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 zhupengensis),原来的属型种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intermedius)具有早出原同名,建议以它的早出异名仙台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sendaicus)取代S. intermedius。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乳齿象类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tongxinensisChen,1978)后来被改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gobiensis)。然而,由于它们的臼齿形态介于典型的丘型齿(嵌齿象类)和轭型齿(玛姆象类)之间,它们的系统演化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将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的颊齿和下颌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类群进行了广泛比较,比较对象包括欧亚的苏黎士轭齿象(Z. turicensis)、亚似貘嵌齿象(Gomphotherium subtapiroideum)、塔氏嵌齿象(G. tassyi),及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Mio. merriami)和进步嵌齿象(G. productum)。结果表明,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与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臼齿比苏黎士轭齿象略显丘型化(例如,釉质层较厚,主齿柱新月嵴较粗,齿谷侧视釉质柱高度达到齿谷一半,以及副齿柱横向较窄以致于整体轮廓较窄),并且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大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而在苏黎士轭齿象和进步嵌齿象中,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小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平躺的椭圆形。因此,有必要恢复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Osborn, 1922),它包括那些曾被归为轭齿象属,但牙齿相对丘型化的那一类(即所谓"粗壮型苏黎士轭齿象类群"),并且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可以作为中新乳齿象属各种的共衍征。此外,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臼齿也呈现介于丘型齿和轭型齿的形态,但两者的下颌比中新乳齿象更伸长,下门齿截面呈梨形。中新乳齿象以及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存在模糊了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界线,表明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演化历史是深度相关的,并非截然分开。这一点已在胶原蛋白序列分析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玛姆象(Mammut)和现生象的工作中所揭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疆准噶尔盆地乌伦古河北岸中中新世象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记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乌伦古河北岸中中新世(哈拉玛盖组)的五种乳齿象: Gomphotherium cf. shensiensis Chang et Zhai, 1978, Gomphotherium sp., Platybelodon sp., Zygolophodon(?) junggarensis sp. nov. 和 Zygolophodon (?) sp..新种 Z. (?) junggarensis sp. nov. 兼有丘型齿(bunodont)和轭型齿(zygodont)乳齿象臼齿的基本特性,但它似乎更接近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一具中国乳齿象骨架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技人员研究、修复、装架,已于1986年9月运往古都西安,不久将在陕西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展出.因这具古象化石来自汉江上游的汉中盆地,科学家给它起名为汉江中国乳齿象,简称"汉江乳齿象",它的形态以及牙齿结构与新大陆的乳齿象相似.与这具完整的雄性壮年个体遗骸一起出土的,还有老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 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  相似文献   

6.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幼年头骨,这些材料显示了玛姆象科的许多原始特征,因此很好地解释了玛姆象属形态特征的形成过程。斜脊玛姆象(相似种)具有强烈向两侧扩展的枕部,在门齿窝的基部具有收缩,这些特征与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和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均具有相似性,后两者分别为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的早期代表。因此,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同位于象形类(Elephantimorpha)系统发育中的基部。支序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幼年头骨,这些材料显示了玛姆象科的许多原始特征,因此很好地解释了玛姆象属形态特征的形成过程.斜脊玛姆象(相似种)具有强烈向两侧扩展的枕部,在门齿窝的基部具有收缩,这些特征与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和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均具有相似性,后两者分别为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的早期代表.因此,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同位于象形类(Elephantimorpha)系统发育中的基部.支序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临夏盆地下中新统的甘池梁地点发现了一件残破下颌带有m2和m3齿列。在齿列前方,其水平支伸长,并且不向下转折或倾斜。下颌角位置较低。颊齿小,冠面结构特征原始。齿谷在前后方向宽度中等,副齿柱侧及主齿柱中心小尖不分裂,副齿柱中心小尖不发育。这些特征与哈萨克斯坦图尔盖地区早中新世的意外嵌齿象(Gomphotherium inopinatum)相同,应归为该种。这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并且是中国发现的最原始的种。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的嵌齿象各种的系统关系。维曼嵌齿象(G.wimani)代表了一种在欧亚大陆东部发现的进步类型,可以与欧洲的施泰因海姆嵌齿象(G.steinheimense)相联系。间型嵌齿象(G.connexum)则似乎是属于真正的"狭齿嵌齿象类群",因为其与狭齿嵌齿象(G.angustidens)的颊齿具有相似性。亚似貘型嵌齿象(G.subtapiroideum)或许代表了一个与狭齿嵌齿象不同的分支,而陕西嵌齿象("G.shensiensis")则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变异。  相似文献   

9.
壳斗科的地质历史及其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在收集整理现有壳斗科化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壳斗科及其各属的起源时间、地史分布和地史 演替过程以及这些化石资料在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上的意义。白垩纪尚无壳斗科可靠的大化石记录, 微化石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亲缘关系以及古新世壳斗科已经分化出两个类群。从以上这些事实推 论壳斗科起源于白垩纪晚期,而壳斗科现代各属出现的时间应不晚于古新世。最早发现的壳斗科化石和现代栗亚科和水青冈亚科在形态结构上非常相似,这一事实表明,壳斗科分为两个亚科的观点更接近客观事实。在水青冈亚科中,三棱栎类的化石最早出现;在栎属中,青冈亚属更接近祖先类群;在地史中全缘栎类较具齿栎类出现早,粗齿的落叶栎类出现最晚。三棱栎属、栲属和石栎属的化石在老第三纪出现于北美和欧洲的事实说明,北美、欧洲和东亚在老第三纪时有一个相通的壳斗科植物区系。南美的三棱栎是通过北美进入南美的。中国横断山、欧洲地中海沿岸和北美西北部有一类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相近的硬叶栎类,它们之间有相同的地质演替历史,它们现代分布边界可能就是古地中海的边界。美洲的栎类有两个来源,常绿硬叶栎类是通过古地中海沿岸而经北美-欧洲陆桥到达的,落叶栎类则是在中新世以后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的。  相似文献   

10.
嵌齿象是真象的基干类群,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种,之前仅有一些牙齿和破碎下颌的报道,研究者对其形态特征和演化地位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省临夏盆地的维曼嵌齿象的新材料,包括上沟地点一件未成年头骨和倒黑沟地点属于同一个体的部分颊齿。通过研究对比,认为维曼嵌齿象是嵌齿象中一个比较进步的种,具有如下独有特征:颊齿的主齿柱前后中心小尖分裂并成嵴状,副齿柱趋向于分裂,发育有弱的副齿柱中心小尖,齿谷中等开阔,齿冠相对较高。对过去发现的维曼嵌齿象材料的厘定表明,该种最初建立时产于泉头沟地点的一颗m3实际上是葛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grangeri)的M3;而西宁吊沟地点发现的维曼嵌齿象的一件M3极有可能属于铲齿象类(amebelodontids)。对厘定后的维曼嵌齿象地点的研究表明,维曼嵌齿象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的几个中中新统地点,其时代基本上可以与MN6-MN7/8早期相对比,时代跨度估计为15~13 Ma。  相似文献   

11.
1979年《化石》杂志第2期,曾以“一个古地理上的难解之谜”为题,记述了1973年我国广东南雄地区古新世地层中,发现“东方蕾贫齿兽”而引起的一系列疑问。这是因为贫齿兽作为一种特征性动物,无论是现生种,还是已发现的化石,从来也没有超出过美洲的范围,而且它们在北美的分布也只有上新世很短一段时间,其他都局限于南美的范围内(包括部分中美洲地区)。所以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就象有袋类是现代澳洲大陆的象征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禄丰盆地下上新统石灰坝组下部和中部两个三趾马化石层中发现的象类化石,包括四棱象属一未定种、轭齿象属一新种和嵌齿象属一未定种,它们都是云南地区早上新世腊玛古猿—三趾马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在生物学和地层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部上新世的互棱齿象(Anancus Aymard,185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榆社盆地和甘肃灵台新第三纪晚期互棱齿象(Anancus Aymard,1855)和五棱齿象(Pentalophodon Falconer,1857)化石的再研究,以及与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互棱齿象和五棱齿象类型的比较,得出下列结论: Pentalophodon和 Anancus属于同一类型;在中国北部上新世中、晚期,它可能只存在一种,即Anancus sinensis (Hopwood),1935;在该地区已描述的 Pentalophodon和 Anancus的其他类型均是它的同物异名。个体大、颊齿齿冠较高、主齿柱和副齿柱呈交错排列、具丰富的白垩质和第臼齿的齿脊数多等种的性状表明它是Anancus的一进步种。  相似文献   

14.
乳齿象是在两千多万年前的中新世早期出现的,约一万一千年前绝灭了。乳齿象是怎样绝灭的?密执安古生物博物馆的弗希尔最近指出,北美古印第安人的狩猎活动对乳齿象的绝灭有很大影响。弗希尔研究了从密执安瓦西特那组泥炭坑出土的一部份乳齿象骨骼。他发现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的表面有伤痕。他将两个颈椎对在一起,他发现伤迹正好相重合。经  相似文献   

15.
李春晓 《化石》2019,(3):74-76
<正>1935年,北美长鼻类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巴尔博(E. H. Barbour)与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贝格(G. F. Sternberg)合作发表了一种奇怪的长鼻类化石——索普氏颌铲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简称颌铲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轰动。当时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权威奥斯本(H. F. Osborn),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不惜重墨,在其即将付梓的鸿篇巨著《长鼻类:世界乳齿象及真象其发现、演化、迁移、灭绝之专著》文末增辟补记,记载这一重要发现。奥斯本在文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0年时,曾由湖北五峰县征集到一枚古乳齿象类牙齿的化石。据当时的记录,它出产的确切地点虽不详,但发现于五峰县境内出产“龙骨”化石的山洞中,是没有疑问的。因当时著者正在研究柳城巨猿洞及广西其他山洞的长鼻类化石,其中包括有由柳城巨猿洞和封门山洞发现的古乳齿象类化石,故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讬著者代为鉴订并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首次发现恐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一件恐象类的下颌。经查证,该下颌产于甘肃临夏州东乡县班土村晚中新世柳树组底部的砂岩透镜体中。根据联合部斜向前下方和p3具下内尖等特征,该下颌被归入原恐象属Prodeinotherium。该下颌以p3相对于其他颊齿特别小、无真正下外脊而区别于该属已知各种。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惟一一件恐象化石,故定名为中华原恐象P.sinense。恐象类在欧洲、南亚和非洲早一中中新世已广泛分布,至晚中新世已十分进步。中华原恐象一方面保留了某些早期恐象的性状,另一方面又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性状。这表明中华原恐象可能较早从恐象主干中分出,而后成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支。在中国或周边地区早-中中新世地层中应该还有恐象化石,等待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18.
川金丝猴的乳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本仁 《兽类学报》1993,13(4):300-301,303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牙齿按其发生情况属于再生齿,一生中有两套齿列,即乳齿脱落后换上恒齿。乳齿的萌出时间和形态可作为动物分类依据之一,还可作为估计月龄指标以及幼体摄食活动和消化特征。因金丝猴幼体的乳齿材料不易获得,迄今对其研究尚属空白。本工作在1头雄性幼体接受人工哺育近6个月基础上,对其乳齿形态和萌出时间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秦嗣华 《化石》2001,(2):19-19
近日 ,在山东省日照市黄海岸边沙滩上发现了一块古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古脊椎动物大象的下牙化石。属真象类 ,是古菱齿象。化石呈灰褐色 ,重5公斤 ,石化保存程度好 ,牙齿上还有水中浮游动物遗体化石。在黄海岸边发现古大象化石还是第一次 ,它的发现为人们对古脊椎动物的认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对研究我国更新世中、晚期古脊椎动物群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枚不完整的象牙 ,嚼面下陷 ,表明它是一枚下牙 ,它齿冠高 ,齿脊频率可能齿4,白垩质丰富 ,是属真象类中的古菱齿象 ,也可能是南方象 ,这两…  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的犀牛的骰骨标本,尺寸巨大,超过泥河湾高加索板齿犀(Elasmotherium caucasicum)的平均值。庆阳标本的形态与板齿犀族其他标本相同,很可能属于大型板齿犀类的中华板齿犀。与现生犀牛相比,其骨体与结节的组合形式具有功能上的意义,骨体平面和结节主轴之间的夹角暗示着板齿犀类所占据的生态类型。通过骰骨的形态分析推测,中华板齿犀和更进步的板齿犀类生活在以森林为主的环境,这与之前关于板齿犀类生活环境的推断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