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 FA)在儿童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发现FA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儿童有显著差异。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肥大细胞和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维持免疫平衡,也可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抑制FA的发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益生菌和益生元在治疗儿童FA方面也得到了一定应用,但目前的应用效果并不明确。本文以婴幼儿FA在全球范围内患者规模日益扩大为背景,综述了肠道菌群影响FA的部分机制,总结了近年部分益生菌和益生元在治疗和预防婴幼儿FA方面的应用,并为肠道菌群在F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益生菌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在儿童FA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提出了新思路,对促进婴幼儿FA治疗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母乳和混合喂养方式对西安地区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收集24例0~2月龄西安地区健康婴儿粪便样本,根据婴儿的喂养方式,将样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7例)和以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组(7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差异的影响。 结果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t = 4.886,P<0.05;t = 6.855,P<0.05),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混合喂养组(t = 2.126,P<0.05)。门水平上,2组样本均以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但比例存在差异。相比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升高(U = 6,P<0.05;U = 0,P<0.05),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U = 24,P<0.05;U = 16,P<0.05)。属水平上,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双歧杆菌相对丰度(72.04%)显著升高,同时发现罗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也高于混合喂养组(U = 17,P<0.05;U = 28,P<0.05);而混合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中,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及韦荣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 = 19,P<0.05;U = 12,P<0.05;U = 28,P<0.05)。 结论母乳喂养可能通过提高婴儿肠道菌群丰富度和部分益生菌相对丰度,同时降低条件致病菌比例等方式影响婴儿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食物过敏患儿肠道菌群分布与外周血免疫细胞Treg/Th17的关系。 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6例食物过敏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8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新鲜粪便和外周血样本,分别测定肠道菌群数量以及外周血Treg/Th17细胞、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并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与外周血Treg/Th17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患儿肠道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外周血内Treg细胞水平、Treg/Th17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Th17细胞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指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杆菌、双歧杆菌与外周血Treg细胞、TGF-β1水平均呈正相关,而与外周血Th17细胞、IL-17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食物过敏患儿伴显著的肠道菌群紊乱与免疫功能异常状况,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以及外周血Treg细胞、TGF-β1表达减少,外周血Th17细胞、IL-17表达增多。临床应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环境,调控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菌群分布平衡恢复。 相似文献
4.
人类口腔栖息着细菌、古生菌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口腔菌群是人体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中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等,不仅充当着牙周病原体的传统角色,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肠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主要以协同或合作的方式致病,这些微生物群与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本文就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炎症性疾病和结肠癌等肠道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 ,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在人群 ,尤其是婴幼儿中逐年增高。其治疗策略仍是以排除致敏食物为主 ,但效果欠佳。由于益生菌所独有的生物学特点和肠道粘膜免疫反应的特异性 ,使肠道益生菌疗法作为治疗食物过敏的一种新兴疗法 ,日益受到人体的重视。本文就其临床疗效、作用机制、选菌原则、使用安全性等问题作一综述 ,以期加强对益生菌的研究和应用。1 益生菌治疗食物过敏的疗效研究进展益生菌在人体中主要以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为主 ,具有粘附肠粘膜、稳定胆汁酸、使用安全 ,是人类肠道共生细菌等共同特点。作为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者和肠道粘膜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婴儿出生后1年内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 选取4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n=27)和剖宫产组(n=18).收集婴儿出生后0(胎粪)、3、6和12个月的粪便标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结果 与自然分娩组比较,在0个月时剖宫产组婴儿粪便标本拟杆菌门的相...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哺乳期过度喂养对幼鼠肠道细菌组成的影响以及肠道细菌与哺乳期过度喂养导致的幼年肥胖的相关性.方法 将正常出生体重的4日龄雄性ICR仔鼠分为正常喂养组(NF组,每8只由1只母鼠喂养)和哺乳期过度喂养组(OF组,每4只由1只母鼠喂养),哺乳至3周龄时,对仔鼠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称量体重、各种器官和脂肪组织的重量,用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实时定量PCR分析仔鼠的粪便细菌组成,对细菌类群数量与表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OF组仔鼠从10日龄起体重显著高于NF组,3周龄时附睾和肾周脂肪垫重量显著高于NF组,两组仔鼠的空腹血糖以及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DGGE图谱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两组仔鼠的菌群结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量PCR显示,OF组仔鼠粪便中产生内毒素的肠杆菌科细菌和产生破坏肠屏障功能的H2S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显著高于NF组,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丁酸盐产生菌的数量在两组仔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粪便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与内脏脂肪的重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哺乳期过度喂养增加了肠道中肠杆菌科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这些细菌的增加与仔鼠幼年期肥胖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持续母乳喂养条件下不同分娩方式的34周龄婴儿肠道菌群差异,探讨分娩方式对较大婴儿肠道菌群发育的影响。[方法] 在北京地区招募健康足月分娩母乳喂养婴儿,在34周仍然参与随访的持续母乳喂养婴儿共21例,其中剖宫产婴儿16例、阴道分娩婴儿5例,进行肠道菌群的16S rRNA检测。[结果] 两组共21个粪便样本中,共注释到6个门,分别为:疣微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两组共21个样本中共有57个OTU注释到属水平,其中,26个属水平OTU被注释到厚壁菌门,18个属水平OTU被注释到变形菌门,6个属水平OTU被注释到放线菌门,5个属水平OTU被注释到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疣微菌门各有1个属水平OTU被注释。其中变形菌门在阴道分娩组(44.17%)肠道菌群中的含量高于剖宫产组(16.10%);而放线菌门在阴道分娩婴儿(0.00%)肠道菌群中的含量低于剖宫产婴儿(0.09%)。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共有7个菌属的丰度发生了显著降低( P<0.05),分别为副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嗜血杆菌属、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及一注释到科水平的毛螺旋菌科OTU。[结论] 分娩方式对持续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出生后34周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IgE介导的牛乳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 CMA)婴幼儿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组食物过敏患儿, 选择出IgE介导的CMA(IgE-CMA)患儿4例, 非IgE介导的CMA(non-IgE-CMA)患儿4例, 采集粪便样本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分析, 血清样本进行细胞因子检测。 结果与non-IgE-CMA患儿相比较, IgE-CMA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t=-2.996, P=0.010)和Simpson指数(t=-1.786, P=0.036)显著改变, 菌群多样性下降, 菌群丰富度指数ACE(t=0.406, P=0.021)显著升高。β-多样性PCA分析可显著区分两组, 提示IgE-CMA患儿肠道菌群发生显著改变。LEfSe组成差异分析发现肠道菌群中硬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改变与CMA的不同表型无关, IgE-CMA婴儿中链球菌、肠球菌、鞘氨醇单胞菌、双歧杆菌、罗思氏菌属、红球菌和梭菌属第Ⅺ簇等减少, 而厌氧杆菌和狭义梭菌属增加, 可用于鉴别诊断CMA表型。 结论IgE可决定CMA患儿肠道菌群的改变, 这为开展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不同表型CMA诊疗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喂养不耐受是指无法实现肠内营养的目标摄入量的同时出现了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症状,如大量胃潴留、腹胀、腹泻及呕吐等。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对消化道营养吸收、内脏感知及运动、黏膜免疫以及量代谢调节等起关键作用。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关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新研究发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具有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而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减少的特点,本文就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食物过敏与肠道正常菌群的关系。方法采集食物过敏儿童与正常儿童粪便,每例作需氧或厌氧培养、计数与鉴定。结果食物过敏儿童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数量与正常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 g≤体重<2 500 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和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浓度,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并发症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高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喂养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和D-乳酸含量低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有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都与正常新生儿存在差异,母乳喂养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用SD大鼠检测正常肠道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的细菌易位的变化,采用多指标测试的实验方法以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指标检测,为大鼠有关肠道菌群和细菌易位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肠道黏膜与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形成了肠道黏膜屏障,可有效防止内源性及外源性微生物及毒素的侵害;肝脏与肠道关系密切,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肝移植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了肠道微生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时的变化。方法 取SD大鼠,腹腔注射无菌酵母多糖A制备MODS模型,检测大鼠肠道菌群、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的内毒素以及肠道游离内毒素含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肠道专性厌氧菌的数量明显减少,革兰阴性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比例倒置,内毒素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MODS时肠道细菌微生态发生明显改变,肠道内毒素池与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微生态是微生物与机体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对机体健康与疾病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营养代谢、免疫调节和基因调控参与人体内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胆汁酸代谢异常、内毒素释放、肠道稳态破坏、模式识别受体激活等,这些都可直接或间接促进肝癌的发展.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全面分析近30年国内外肠道菌群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本领域研究方向提供可视化分析数据.方法 以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为来源数据库,检索肠道菌群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5.5.R2)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和被引文献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并对关键词进行突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综述了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吸收利用的研究概括,以及中草药对肠道菌群的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