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的奥斯坦型(Orsten-type)化石是指三维磷酸盐化的、以软躯体保存为主的、微型蜕皮动物化石。它们代表着早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浅海小型底栖生物群中的蜕皮动物,是其它类型的保存方式(如布尔吉斯页岩型)难以保存的。奥斯坦型化石在西方有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但是在中国却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才首次报道。中国的奥斯坦型化石在四个剖面的相关层位有产出,即湘西王村剖面上寒武统排碧阶、滇北硝滩剖面下寒武统第三阶、陕南张家沟剖面和川北新立剖面的下寒武统幸运阶。报道的化石类群包括丰富的甲壳动物Phosphatocopida,最古老的真甲壳动物,最古老的环神经动物,动吻动物门第一个化石属种,等等。虽然研究历史短,中国的奥斯坦型化石在揭示甲壳动物、环神经动物及蜕皮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方面展现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太湖梅梁湾大型控藻围栏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对太湖梅梁湾大型鲢、鳙控藻围栏内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围栏内外的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无显著差异.但鲢、鳙放养对浮游甲壳动物的生物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栏内浮游甲壳动物的总生物量和枝角类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围栏外.总体上,枝角类各种类的生物量受鲢、鳙放养的影响程度大于桡足类的种类.太湖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明显,大部分种类只是季节性出现.冬季和春季以溞(Daphnia sp.)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nus)等大型种类为主,夏季和秋季以象鼻溞(Bosmina sp.)、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和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等小型种类为主.典范对应分析表明,透明度、温度和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威  孙雨琛  张婷婷  刘琪  黄悦  葛茜  邓道贵 《生态学报》2020,40(14):4874-4882
2017年3月到2018年2月研究了临涣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临涣湖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3种,其中枝角类8属8种,桡足类5属5种。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象鼻溞(Bosmina sp.)等小型富营养种类是温暖季节的优势种,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是冬季的优势种。盔形溞(Daphnia galeata)等大型种类仅在少数月份中被观察到。临涣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3个/L和0.33 mg/L。营养状态指数(TSI_M)的年平均值为62.6。浮游甲壳动物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86、0.74和0.49,且3种多样性指数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营养盐水平、营养状态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表明,临涣湖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总磷浓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临涣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上行效应因子。鲢、鳙鱼的捕食压力是临涣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小型化的下行效应因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分布在山东省莒南县石泉水库附近淡水鱼苗培育池中的介甲目甲壳动物隐妇蚌虫属的一个新种——石泉隐妇蚌虫Caenestheria shiquanica sp.nov。并提供了新种的近似种川候隐妇蚌虫C.kawamurai(Uéno,1940)Hu,1988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之资料。  相似文献   

5.
焦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分季节对焦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动态进行调查,并探讨了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焦岗湖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7种,其中枝角类8属11种,桡足类5属6种;全湖枝角类的优势种为秀体溞(Diaphanosoma sp.)、矩形尖额溞(Alona rectangul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桡足类的优势种为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tican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年平均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6.30±313.75)ind·L-1和(1.80±3.18)mg·L-1;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夏季[(28.53±55.91)ind·L-1]和春季[(0.61±0.70)mg·L-1],桡足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分别为(31.47±51.09)ind·L-1和(2.82±4.58)mg·L-1;全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年平均值为1.07±0.81,最大值(1.74±0.46)出现在春季;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与焦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变化相关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水温、p H、溶解氧、浮游植物生物量、营养盐等。  相似文献   

6.
渭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1年10月对渭河流域4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6属(种),其中水生昆虫91(属)种,占78.4%;软体动物12种,占10.3%;环节动物9种,占7.8%;甲壳动物4种,占3.4%.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以及物种相对丰度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无偏对应分析将45个样点分为3组.第1组样点的指示物种为锯形蜉属1种(Serratella sp.)、纹石蛾属1种(Hydropsyche sp.)和朝大蚊属1种(Antochasp.);第2组样点指示物种为虻属1种(Tabanus sp.)、Alotanypus venustus、Pelecorhynchidae 1 种、Liodessus sp.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ineistteri);第3组指示物种为黑翅蜉(Ephemera nigroptera)和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卵石+砾石型底质、流速、电导率、水深和总氮显著影响了渭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2009年6月、11月和2010年4月对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1种,其中枝角类14种、桡足类7种.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为优势种.赣江下游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平均密度和生物量(11.1ind.·L-1和0.127mg·L-1)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1.59ind.·L-1和0.01mg·L-1)均出现在4月.袁河支流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在6月(4.97±13.28ind.·L-1和2.07±4.85ind.·L-1)和11月(2.07±5.21ind.·L-1和2.24±5.22ind.·L-1)高于赣江下游干流和锦江支流.香农-威纳指数(H')和马加利夫指数(d)表明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水质为中度污染或重污染.水温和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密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于2016年3—8月,研究了江西省南昌市军山湖、青山湖和瑶湖的春夏季节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3个湖泊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14种,其中枝角类8种、桡足类6种;军山湖、青山湖和瑶湖的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变动范围分别为0.8~24.9、0.3~18.7和5.9~47.9 ind·L-1;瑶湖的浮游甲壳动物密度显著大于军山湖(P=0.003)和青山湖(P0.001);秀体溞、微型裸腹溞和象鼻溞等富营养化种类是3个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的夏季优势种,而盔形溞是军山湖的春季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和pH是决定3个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同环境因子,位于城市近郊的青山湖和瑶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还与氮、磷等营养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武汉三角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小型城市湖泊,近年来其富营养化趋势明显。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湖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三角湖共采集浮游甲壳动物9科17属22种。浮游甲壳动物全年平均密度为(3.7±3.6)ind/L,各月密度变化范围为0.6~13.1 ind/L,夏季和秋季密度较低,密度峰值出现在2月。浮游甲壳动物全年大部分时间(5、6月除外)以桡足类及无节幼体占优势,其比例为55.2%~95.4%。浮游甲壳动物物种丰富度变化范围为6~15,平均值为10±3,夏季浮游甲壳动物物种丰富度较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Simpson指数变化范围为0.76~0.90,平均值为0.80±0.04。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总密度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r=﹣0.636,P0.05,n=11),显示季节性的水位波动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和透明度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物种组成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0.05)。高密度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放养引起的摄食压力可能是三角湖浮游甲壳动物密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十足类甲壳动物卵巢发育过程中脂肪的积累与肝胰腺脂肪的变化成永旭赖伟堵南山(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200062)关键词甲壳动物十足目肝胰腺脂肪卵巢十足类甲壳动物卵巢发育时脂肪的积累与肝胰腺脂肪变化研究,是十足类甲壳动物生殖生物学中重要的课题之一,近些...  相似文献   

11.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 RNA)诱发的一种使特定基因沉默的现象。作为一种研究基因功能、发现新基因和抗病毒的新型手段,近年来RNAi技术在昆虫、真菌、植物和哺乳动物等的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甲壳动物研究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甲壳动物RNAi技术实施方法做了简要介绍;着重综述了RNAi技术在甲壳动物CHH家族神经肽类基因功能、蜕皮和生长调控机制、配子及性腺发育调控和甲壳动物抗病毒机制研究上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2.
楚科奇海及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年夏季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采用30 cm×30 cm箱式取样器,取得16个站位大型底栖生物定量样品。经分析研究有大型底栖生物92科164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88.41%,三者构成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有独毛虫属一种(Tharyx sp.) 、齿吻沙蚕属一种(Nephtys sp.)、囊叶齿吻沙蚕(Nephtys caeca)、平滑胡桃蛤(Ennucula tenuis)、短吻状蛤(Nuculana pernula pernuloides)、拟猛钩虾属一种( sp.)、日本沙钩虾(Byblis japonicus)和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11.83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538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以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占多数。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有5个群落类型:Ⅰ. 梯额虫(Scalibregma inflatum)-紫轮参(Polycheira rufescens)-结栉盖蛇尾(Stegophiura nodosa)群落, Ⅱ. 拟单指虫(Cossurella sp.)-平滑胡桃蛤-鳞甲钩虾(Lepidepecreum sp.)群落, Ⅲ. 缩头竹节虫(Maldane sarai)-葛氏希泊钩虾(Hippomedon gorbunovi)-萨氏真蛇尾群落, Ⅳ.齿吻沙蚕(Nephtys sp.)-平滑胡桃蛤-日本沙钩虾-戈芬星虫(Golfingia sp.)群落和白令海群落, 即索沙蚕(Lumbrineris fragilis)-户枢蛤(Asthenothaerus sp.)-太平洋方甲涟虫(Eudorella pacifica)-革囊星虫(Phascolion sp.)群落。楚科奇海的群落Ⅰ、群落Ⅱ和白令海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楚科奇海群落Ⅲ和群落Ⅳ出现一定扰动。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松针锈病菌—鞘锈菌的种及专化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学仁  随超 《植物研究》1993,13(3):294-301
通过人工播种、形态比较和野外观察,以及参阅有关研究文献,认为引起樟子松松针锈病的鞘锈菌(Coleosporium),是由若干个专化型组成的集合种(collective species)-Coleosporium pulsatillae(Strauss)Leveille;分布在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已明确了3个专化型: C.pulsatillae(Strauss)Levl.f.sp.pulsatillae、C.pulsatillae(Strauss)Levl.f.sp.clematidis(Barclay)Pan,status nov.、C.pulsa-tillae(Strauss)Levl.f.sp.phellodendri(Komarov)Pan,status nov.  相似文献   

14.
陈星  叶麟  谭路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2020,44(5):1070-1079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期香溪河库湾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香溪河库湾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逐月采样分析。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23种, 其中枝角类10种, 桡足类13种。出现频率较高的物种均为长江流域常见种, 生物量和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6月, 在1月和2月则未能采集到标本, 生物量和密度在年际间差异显著, 但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 群落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夏季以蚤状溞(Daphnia pulex)和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大型枝角类占优势, 秋季以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小型种占优势。库中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库首和库尾, 库首和库尾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 生物多样性在季节上同样具有一定差异。CCA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浓度和水深是解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变化重要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香溪河库湾营养盐、水温、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均未达到稳定状态, 但群落组成在年际间无显著性差异, 浮游甲壳动物物种丰富度也高于蓄水初期, 生物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 适当程度的干扰有利于维持浮游甲壳动物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于2011年8月调查了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淡水甲壳动物多样性现状。结果表明,该区域共计淡水甲壳动物11科24属29种,其中,拟卤虫属、密刺低额溞和微齿北镖水蚤为国内新记录;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要淡水甲壳动物类群,占总物种数的82.8%;淡水甲壳动物区系以广布种和古北区物种为主,分别为48.3%和37.9%,特有种为10.4%,东洋区物种仅为3.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借鉴"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的保护方式,对国家公园甲壳动物栖息的水塘环境进行单独保护。  相似文献   

16.
于2008年和2009年的黄河枯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 在黄河入海口水域选取14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 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4种, 其中软体动物25种、节肢动物(甲壳动物)23种、环节动物(多毛类)7种、底栖鱼类4种、腔肠动物2种以及腕足动物、棘皮动物和螠类各1种; 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是构成该水域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 分别为(76.4310.71) indm–2和(9.442.04) gm–2; 栖息密度多毛类最高, 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次之, 其他类群最低; 生物量其他类群最高, 软体动物和多毛类次之, 甲壳动物最低。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00.02、1.450.02和0.770.02。黄河口水域环境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 丰水期质量优于枯水期, 2009年优于2008年。  相似文献   

17.
2013年8月、2013年10月、2014年1月和2014年4月分别在洛阳河口潮间带选取5种生境(红树林区Q1,Q2,Q3;光滩Q4,林缘光滩Q5)开展调查,以探讨不同生境间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差异和影响因素。调查共获得甲壳动物18科35种,优势种和重要种有弧边招潮(Uca arcuata)、薄片蜾蠃蜚(Sinocorophium lamellatum)、宁波泥蟹(Ilyoplax ningpoensis)和秀丽长方蟹(Metaplax elegans),以穴居型植食者为主;不同生境间优势种存在明显变化,游泳型甲壳动物主要出现在生境Q1、Q2和Q3。洛阳江红树林生境Q1、Q2、Q3底栖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复杂性高于林缘光滩和光滩生境,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则相反。通过对5种不同生境的物种数、生物量、密度、功能群、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生境-季节间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生境间与季节间甲壳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功能群、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在生境间差异不显著,丰富度指数在季节间差异不显著;生境Q1、Q2和Q3差异不显著。而底栖甲壳动物群落相似性和非度量多维度标序(n MDS)分析表明林缘光滩Q5的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与Q1、Q2、Q3的相似度高,与光滩生境相似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红树林、林缘光滩、光滩三者生境的复杂程度、食物丰富程度和食物来源存在差异有关。综合分析表明生境复杂程度与季节是影响洛阳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甲壳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洪泽湖鱼类寄生甲壳动物区系调查及一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秋对江苏省洪泽湖鱼类寄生甲壳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共得18种寄生甲壳动物,其中包括一个新种。分析了该湖寄生甲壳动物的区系组成、繁殖季节及种类分布的情况,同时还根据虫体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提出了对鱼类危害性较大的中华鳋和多态锚头鳋,在洪泽湖中不可能出现严重感染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与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6月、9月、12月及2005年3月于千岛湖温馨岛站点(29°38′10.5″N,119°01′54.1″E)进行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分层采样,分析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优势种昼夜垂直移动状况。结果显示,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主要分布在10~21 m水层,不同季节中心水层分布深度12月9月6月3月;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春(3月)、夏(6月)两季幅度较大,秋(9月)、冬(12月)季节幅度较小;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在各个水层都有分布,密集区大都集中在中上水层(10~21 m),不同种类昼夜垂直移动幅度有所不同;昼夜垂直移动显著的种类有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anus incongruen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透明溞(Daphnia hyaline)、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不显著的种类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光照、温度、饵料是影响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及昼夜垂直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浙江朱家尖观音湾古木层中果实与种子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浙江舟山群岛朱家尖观音湾古木层中的种子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其中 1 4种已经被鉴定其属种 ,它们是南酸枣 ( Choerospondiasaxillaris)、椴树属 ( Tilia sp.)、樟 ( Cinnamomum camphora)、茄属 ( Solanumsp.)、忍冬属 ( Lonicera sp.)、山胡椒属 ( Lindera sp.)、苜蓿属 ( Medicago sp.)、荆三棱 ( Scirpusyagara)、金鱼藻属 ( Ceratophyllum sp.)、乌桕 ( Sapium sebif erum)、鹅耳枥属 ( Carpinus sp.)、野山楂 ( Crataegus cuneata)、浙江紫薇 ( Lagerstroemia chekiangensis)和朴树属 ( Celtis sp.)。根据地下古木层中的果实和种子的调查和分析 ,并参考了木材解剖和孢粉分析资料 ,我们认为这里的古木层历史植被类型曾经是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