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底栖有孔虫壳体的微量元素含量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Mg/Ca、Sr/Ca、B/Ca、Cd/Ca等是反演古海洋环境要素的有效指标。但是,有孔虫属种间、个体间甚至个体内部的壳体微量元素受到"生命效应"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不同的样品处理方法、测试手段等因素,也会影响元素含量的测试结果。这些差异是有孔虫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元素指标的校准和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底栖有孔虫壳体主要微量元素指标的研究进展,首次系统地归纳了不同类群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并结合有孔虫个体间以及个体内的差异信息,理清了元素指标的主要功能和关键问题,概述和分析了"生命效应"对元素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舟山港区4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33属60种。研究海域各站位均发现浮游有孔虫壳体,个体细小、属种单一,未发现活体个体。研究海域底栖有孔虫组合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含量86.71%,有孔虫丰度均值为1 676枚/50克,总体有孔虫组合为Ammonia beccarii vars.-A.maruhasii-Epistominella naraensis。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大个体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 vars.等)与小个体有孔虫(Epistominella naraensis)分布与潮流搬运呈密切相关关系,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搬运机制。与前人研究相比,研究海域有孔虫组合呈现以下变化:(1)胶结质壳有孔虫含量增加,个别站位出现15.89%的高值;(2)出现耐污染属种;(3)环境敏感属种畸形比例增加。研究表明,沉积搬运作用和环境参数变化是影响研究区有孔虫组合的重要因素,为有孔虫作为环境指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有孔虫壳体中的微量元素组成是探明现代海洋环境以及恢复古海洋环境的重要依据。有孔虫壳体中的元素测试方式包括全分析和单个体分析。本实验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联机(LA-ICP-MS)对现代大型底栖有孔虫Amphistegina lobifera,Heterostegina depressa,Laevipeneroplis malayensis,Archaias angulatus壳体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原位微区测定,并同时对Amphistegina lobifera,Heterostegina depressa进行了溶液全分析和原位微区分析对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四个有孔虫种壳体中均以Mg、Na、Sr、Si、B、Fe元素含量较高,且这些元素在同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小。Li、Cr、Mn、Ba等元素含量在此四种有孔虫中均较少,且在不同个体之间呈现较为显著的差异。对照测试结果显示,原位微区法和溶液法测得的Mg、Sr、Li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南海东沙海域DH-CL5PC岩心开展了碳酸钙含量、钙质生物壳体保存状况,有孔虫群落结构组成及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发现该岩心MIS 3期碳酸钙含量极低、5个层位钙质生物壳体出现显著溶解现象。发生溶解层位各门类钙质生物化石丰度显著降低,底栖有孔虫与浮游有孔虫丰度比例(底栖/浮游)大于1,有孔虫壳体化学溶蚀特征明显。分析其原因认为,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及潜在的钙质生物溶解作用共同导致了该岩心的碳酸钙含量极低,而甲烷的有氧氧化过程所形成的偏酸性环境可能是导致钙质生物壳体发生显著溶解的主要原因。根据有孔虫群落结构和钙质生物化石保存状况的差异性,推测DH-CL5PC岩心所在区域MIS 3期以来至少经历过5次甲烷渗漏至海底附近低氧或富氧区域的过程,而各期次甲烷渗漏的强度可能有所差异。钙质生物壳体溶解现象结合其他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演地质历史时期甲烷渗漏过程和强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提要底栖有孔虫壳体稳定氧碳同位素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可靠的稳定氧碳同位素数据是研究的关键。但同位素数据的精度通常受有孔虫属种个体差异的影响,用多少壳体进行测试可忽略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对位于葡萄牙岸外的IODP U1391站位顶部~10 m岩心的多个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mediterranea,Cibicidoides pachyderma,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和Uvigerina peregrina parva进行单个和多个壳体的稳定氧碳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U. mediterranea个体间δ13C差异高达0.74‰,而δ18O相对稳定,差异不超过0.26‰。C. pachyderma和C. wuellerstorfi则与之相反,两属种的个体间δ13C差异分别不超过0.20‰和0.23‰,而个体间δ18O差异分别高达0.76‰和0.60‰。生命效应、微生境异质性和底层水环境变化可能是造成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南黄海西北陆架边缘的30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数据,与相应站位的水深、底层水温、盐度、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等环境参数作了分析研究。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有孔虫种群分布与水深、夏季底层水温(Ts)和冬季底层水盐度(Sw)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数值对应关系。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WA-PLS)建立了底栖有孔虫数据与上述环境因子之间的数值转换函数。水深、Ts与Sw转换函数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是10.8%、11.5%和12.5%,与利用其他指标建立的此类转换函数水平(8%—20%)相当。利用此类统计建模方法建立近岸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浅海环境因子之间的数值关系是一项新的尝试,结果表明在我国近海底层水体古环境研究中底栖有孔虫转换函数是一种具有一定潜力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毕克卷转虫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是潮间带和陆架浅海沉积物中常见的底栖有孔虫类群,但因活体培养困难,国际间对其基础生物学研究甚少。本工作成功对A.beccarii建立了室内培养,采用食物移除法测定其对硅藻的摄食率,探讨了温度和食物浓度对其房室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实验显示A.beccarii成体每次繁殖可产生约50—100个子代幼体,2个月左右完成2个壳圈(约15个房室)的生长,达到成体的3—4个壳圈(20个房室以上)约需3—5个月。此外,A.beccarii的房室生长受不同培养温度的影响,20°C下房室长径和短径的增长皆快于15°C:15°C长、短径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99、0.93μm d-1;20°C壳体长、短径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21、2.10μm d-1,温度较低时壳体生长呈常见的椭圆形体态,温度升高壳体较大且胖圆。在温度为12、15、18、21、24°C和硅藻浓度200—1 000cells mm-2的培养条件下,A.beccarii的摄食率对硅藻浓度的响应模型各参数均有统计显著性,最大摄食率(Imax)和半饱和食物浓度(k)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Imax由12°C的1 014.23diatoms ind.-1 h-1降低到24°C时的656.26diatoms ind.-1 h-1,k由195.77diatoms mm-2降低到92.65diatoms mm-2,摄食率(I)的变化范围约为50—1 000diatom ind.-1 h-1。推测12—15°C可能为A.beccarii的最适温度范围,此温度也与野外调查黄、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A.beccarii的丰度分布高值时的环境温度区间相符。本研究结果显示A.beccarii在海洋底栖生态系统中对摄食藻类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功能,并具有喜好低温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进现有的细胞冷冻保存方法,建立一个不含二甲基亚砜(DMSO)和血清(FBS)的高效冷冻保存方法,为细胞治疗等临床实践提供优质细胞.方法:海藻酸微囊包埋鼠胚成纤维细胞(STO细胞)后用不含DMSO和FBS的冷冻保存液进行冷冻保存.设四个对照组:添加10%DMSO和20%FBS的组、仅添加10%DMSO的组、仅添加20%FBS、DMSO和FBS均不添加组.在冷冻前后对各实验组细胞用台盼兰染色,进行细胞计数,计算细胞存活率,同时利用溴乙锭的二聚物(EthD)、钙黄绿素-AM(Calcein-AM)进行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且进一步验证细胞存活率;解冻复苏后用MTT法评估细胞的增殖速度和生长活力.结果:冷冻保存30天后对各组的细胞数量、细胞存活率、细胞形态和解冻复苏后细胞的生长活力进行比较发现,海藻酸微囊包埋冷冻组的细胞数、细胞存活率、细胞形态和生长活力均与添加DMSO和FBS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与其它三个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海藻酸微囊替代DMSO和FBS保存STO细胞,能有效的维持细胞形态、数量、存活率,同时不影响细胞的生长活力,从而建立了一个不含DMSO和FBS的高效冷冻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9.
活体染色     
活体染色(vital staining)一般是指用无毒或毒性很小的染料,在不影响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而使活细胞的某些结构着色的一种实验方法。最早进行活体染色的是Paul Ehrlich(1885)他把刚切下的新鲜组织浸泡在亚甲基蓝(美蓝)溶液中,再用显微镜来观察尚处在生活状态下的活细胞结构。当时荷兰植物生理学家Pfeffer(1887)也用活体染色的方法对水绵、蕴藻及浮萍叶的细胞进行了观察。但他们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未能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染色改进笔者采用0.02%亚甲基蓝溶液来培养活体植物,从而省去课本中“装片制作的染色”过程,效果较好。1原理亚甲基蓝是一种活体碱性染色剂,低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对植物细胞基本无毒害作用,不影响植物体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同时能使活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进现有的细胞冷冻保存方法,建立一个不舍二甲基亚砜(DMSO)和血清(FBS)的高效冷冻保存方法,为细胞治疗等临床实践提供优质细胞。方法:海藻酸微囊包埋鼠胚成纤维细胞(STO细胞)后用不含DMSO和FBS的冷冻保存液进行冷冻保存。,设四个对照组:添加10%DMSO和20%FBS的组、仅添加10%DMSO的组、仅添加20%FBS、DMSO和FBS均不添加组。在冷冻前后对各实验组细胞用台盼兰染色,进行细胞计数,计算细胞存活率,同时利用溴乙锭的二聚物(EthD)、钙黄绿素-AM(Calcein—AM)进行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且进一步验证细胞存活率;解冻复苏后用MTT法评估细胞的增殖速度和生长活力。结果:冷冻保存30天后对各组的细胞数量、细胞存活率、细胞形态和解冻复苏后细胞的生长活力进行比较发现,海藻酸微囊包埋冷冻组的细胞数、细胞存活率、细胞形态和生长活力均与添加DMSO和FBS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与其它三个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海藻酸微囊替代DMSO和FBS保存STO细胞,能有效的维持细胞形态、数量、存活率,同时不影响细胞的生长活力,从而建立了一个不含DMS0和FBS的高效冷冻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病理组织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 Schiff, PAS)染色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其染色效果。方法选取已知含有PAS阳性物质的胃粘膜组织,分别制作成蜡块,通过对比试验,比较高碘酸水溶液不同染色时长、雪夫氏(Schiff)试剂不同配制方法、Schiff试剂不同保存时间对PAS染色质量的影响。结果胃粘膜组织在使用高碘酸水溶液染色11~15min优于其他时长,Schiff试剂热配法优于冷配法,试剂保存2个月内的染色效果优于试剂保存大于2个月者。结论胃粘膜组织使用高碘酸水溶液染色11~15min、热配法配制的Schiff试剂、保存在2个月内的Schiff试剂进行染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笔者采用亚甲基蓝作为活体染色剂来培养活体植物,从而省去课本中“装片制作的染色”过程,效果甚佳。一、原理:亚甲基蓝是一种活体碱性染色剂,低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对植物细胞基本无毒害作用,不影响植物体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同时能使活体植物的细胞核或染色体着色。二、方法:在实验前一个星期,取蚕豆种子若干,用水浸泡2~3小时后,将种子放在垫有吸水纸的培养皿中培养,种子放入量以种子间不重叠、不接触为宜,并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湿吸水纸即可),待胚根裸露时,改用0.02%亚甲基蓝溶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尽可能在高中开展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实验,选取胡萝卜根为外植体,从改进外植体消毒方法、缩短消毒时间2个方面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胡萝卜根经多次消毒组合:70%酒精浸泡30 s+2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0 min+酒精灼烧12 s处理后,污染率降至5.55%,实验操作总时间约20 min。  相似文献   

15.
解剖用蝗虫 ,一般采用 5 %福尔马林浸泡保存。此法保存的蝗虫在解剖时 ,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不仅影响学生的观察 ,也有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另外 ,蝗虫的体色不新鲜 ,附肢易断。采用冰箱冷冻法保存蝗虫 ,效果较好。现将保存方法介绍如下 :1 准备工作将捕捉到的蝗虫 ,放在水桶里淹死 ,选足、触角、翅膀完整的个体备用。另取若干 1 5 cm× 1 5 cm普通白纸 ,分别卷成直径约 3 cm的筒 ,筒的一端向内折 2 cm作底 ,备用。2 冷冻保存1 )将选好的蝗虫 ,头向上分别放进卷好的纸筒里 ,然后 ,将纸筒底向下 ,口向上 ,竖直排放在高度在 5 cm左右的纸盒内 ,…  相似文献   

16.
眼球的解剖与观察是《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如何简便易行地保存完整新鲜的动物眼球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探讨了冷藏保存、冷冻保存、YEZEAL于泽~(TM)固定液保存3种新鲜眼球的保存方式。结果显示,冷藏保存的眼球结构观察效果最差;冷冻保存的眼球可以更感性地认识眼球外形、清晰辨认内容物;YEZEAL于泽~(TM)固定液固定的眼球对认识视网膜的形态和结构效果最好。因此,在眼球解剖与观察中,冷冻保存和YEZEAL于泽~(TM)固定液保存方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仙客来愈伤组织的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避免连续继代造成仙客来愈伤组织的变异, 对仙客来愈伤组织进行了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以继代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愈伤组织为实验材料, 首先在含有不同蔗糖浓度的培养基上预培养不同时间, 转至不同的冰冻保护剂中直接液氮冷冻或-20oC预冷冻2 h, 然后液氮超冷冻保存, 37oC水浴迅速解冻, 并用相应蔗糖浓度的液体培养基洗涤, 以中性红染色测定细胞的存活率,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预培养基中蔗糖浓度、预培养时间、降温方式、冷冻保护剂等对解冻后材料相对存活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筛选出4%蔗糖浓度预培养3 d、9号保护剂、0oC停留30 min后直接冷冻为超低温保存的最佳方案, 通过简单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愈伤组织保存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避免连续继代造成仙客来愈伤组织的变异, 对仙客来愈伤组织进行了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以继代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愈伤组织为实验材料, 首先在含有不同蔗糖浓度的培养基上预培养不同时间, 转至不同的冰冻保护剂中直接液氮冷冻或-20oC预冷冻2 h, 然后液氮超冷冻保存, 37oC水浴迅速解冻, 并用相应蔗糖浓度的液体培养基洗涤, 以中性红染色测定细胞的存活率,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预培养基中蔗糖浓度、预培养时间、降温方式、冷冻保护剂等对解冻后材料相对存活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筛选出4%蔗糖浓度预培养3 d、9号保护剂、0oC停留30 min后直接冷冻为超低温保存的最佳方案, 通过简单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愈伤组织保存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不同保藏处理的昆虫标本DNA提取及其随机扩增多态DNA反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实验利用CTAB法对柳二十斑叶甲Chrysomelavigintipunctata (Scopoli)、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Pollas、七星瓢虫Coc cinellaseptempunctataLinnaeus、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 (Rottemberg)、红蜻CrocothemisserviliaDrury、无齿稻蝗OxyaabentataWil lemse和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Thunberg)等 7种昆虫进行了基因组DNA提取。从自然干燥标本、烘干标本及酒精浸泡标本获得的DNA均可用于RAPD PCR反应 ,且烘干标本、酒精浸泡标本提取效果优于自然干燥标本。这种提取方法简便易行 ,容易掌握 ,且耗资小于其它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陕南灯影组宽川铺段的小壳化石具完好的三维保存方式。Anabarites是三辐射对称、单管底栖群居生物,亲缘关系不明。作者通过对陕南宁强下寒武统宽川铺段进行数次系统采样,经过对样品的醋酸溶蚀处理和电子扫描电镜照像后,发现Anabarites壳体内部具螺旋状微结构;经测试分析后认为该结构可能与中槽的深浅成正相关,两者的形成可能与微环境中水体的变化有关。探讨其可能的亲缘关系及其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