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按初中《动物学》课本对蚯蚓实验要求是先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状况,后用浸制标本进行解剖。这样安排的缺点是:(1)需要活和死蚯蚓各一条;(2)浸制标本的甲醛气味,会使一些学生头昏;(3)解剖的是死材料。如果改用酒精麻醉则只需一条活蚯蚓,避免了强烈刺激性气味,还能观察蚯蚓在麻醉状况下的一些生命现象:如在剪开蚯蚓体壁,观察内部器官的构造时,  相似文献   

2.
解剖活体蝗虫的实验教学作用李崇模(湖南省永兴县教委教研室423300)在学习“蝗虫”一节的内容时及时进行学生实验,是学习昆虫乃至节肢动物的重要环节。我县仅少数学校有几只浸制蝗虫,不能满足学生实验需要。数年来,我曾发动学生到野外捕捉活虫j直接用于实验,...  相似文献   

3.
无齿蚌(Anodonta)又称河蚌,是瓣鳃类的解剖实验动物。由于河蚌体软,含水分多,解剖时肠易断,学生实验时,难于追踪解剖观察。为了便于观察肠的走向,可在肠及心脏注射带有颜料的填充剂,以显肠的走向,并制成标本,供学生解剖时对照观察,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效果与教学质量。下面介绍河蚌肠及心脏注射标本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吉庆 《生物学通报》1996,31(11):14-14
蛇类标本的剥制方法刘吉庆(甘肃省庆阳长庆井下学校745113)蛇类标本多为浸制和干制,浸制标本由于药液的浸泡,标本缸的限制,易失去自然色,在教学中直观性较差。干制标本经药液防腐处理、风干后蛇体严重干缩,同样会失去形状和颜色。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利用他...  相似文献   

5.
小动物浸制标本简易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动物浸制标本简易制法学习动物学,制作标本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利用废物品制作动物标本,既经济又实用,具有推广的价值。本文介绍一种制作小型动物浸制标本的简易方法;(1)处理把采集到的小动物(长小于2.scm、直径小于1.5cm),如家蚕、蜘蛛、蚜虫、...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丙泊酚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巴马小型猪实验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巴马小型猪10头,平均分成2组,分别进行丙泊酚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并于术前、术中及术后对其进行麻醉监测。结果两组实验猪的数量、体重、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异氟醚组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短于丙泊酚组(P〈0.05);与基础值相比,各组实验猪在麻醉后HR值均明显升高(P〉0.01),MAP值降低明显(P〉0.01);但各组间及组内SPO2和PH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应根据手术过程中实验动物的反应情况适当调整丙泊酚泵入量;而异氟醚吸入麻醉的麻醉过程平稳,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快,适合情况复杂且时间较长的手术。  相似文献   

7.
利用面包虫制作小兽头骨标本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菊  吴毅 《四川动物》2005,24(4):586-588
我们利用面包虫虫蚀制作小型兽类头骨标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依据蝙蝠头骨大小、标本浸制液种类、标本浸制时间、是否剔除舌、下颌软组织和颅骨两侧大片肌肉和标本清水浸泡处理时间等5个影响因素,设计蝙蝠头骨标本制作的实验(共27只蝙蝠头骨,分7个组).结果表明,利用面包虫虫蚀制作的头骨标本完整、干净,头骨较小的标本虫蚀时间较短,酒精或甲醛浸制一定时间的标本比新鲜标本更适合用虫蚀方法制作头骨,剔除肌肉等组织以及清水浸泡处理和适当提高实验温度均可以提高标本的制作速度,温湿度对标本制作过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做“两栖纲”和“鸟纲”实验中,书上都是用乙醚(即二乙醚)麻醉。乙醚在初中用得少。经过多年实验教学,我采用医用95%的酒精(乙醇)作麻醉剂效果很好。方法是:直接将浸泡95%酒精的棉球塞入蛙或鹌鹑(家鸽)口腔中,紧闭几分钟即可,当它们不能动弹时,就可进行解剖。解剖时能清晰看见心脏的跳动、肺的舒缩。实验完毕后鹌鹑经清洗后可烹用。用酒精麻醉蛙和鹌鹑@焦晓红$湖北省黄石市第九中学!湖北黄石435000  相似文献   

9.
保色标本和透明标本的制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色标本和透明标本的制作王玉欣(山东省沂南四中,276300)浸制标本常用的浸制液,多是5%的福尔马林或70%的酒精。用它们作为浸制液来制作标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是:程序简单,购置方便,价钱也比较便宜。缺点是:在不很长的时间内五颜六色的植物标本会...  相似文献   

10.
软体动物门一般以河蚌为代表动物,而河蚌等大多数贝类的神经节多为无色或浅白色,与其周围的组织差别不甚明显,因此,神经系统的解剖观察成为软体动物解剖实验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Philippi)的神经节较大,呈鲜艳的橙黄色,明显区别于周围的组织,易解剖、易观察,且其他结构也较典型,在河蚌中可观察到的结构亦可在中国蛤蜊中清楚地观察到。在动物学实验中多次采用,效果很好。因此,中国蛤蜊是一种贝类解剖尤其是神经系统解剖的好材料。中国蛤蜊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埋栖于潮间带中下区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静脉复合吸入全麻和静脉全麻两种方法用于小型猪胰肾联合移植实验中的麻醉效果,探讨简单、安全、易行的麻醉方法。方法A、B两组健康贵州小香猪,每组6只,基础麻醉后气管插管,A组:持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根据手术要求间断注入万可松和芬太尼;B组:持续注入氯胺酮,间断静脉注射万可松和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麻醉持续时间,镇痛和肌松药量,术后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监测麻醉过程中血压、心率、脉搏氧的变化。结果A组术中麻醉效果好,血压、心率和脉搏氧稳定,与B组有显著差异(P〈0.05);B组麻醉效果较差,肌松用药量明显增多,术后完全清醒时间长于A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后静吸复合的麻醉方法是用于贵州小型猪实验安全、合适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3种麻醉方法在骨科动物实验中的效果,从而得出最佳方法。方法将8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A组(速眠新II肌肉注射组),B组(0.6%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组),C组(速眠新II肌肉注射+0.6%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联合用药组),在骨科动物实验中分别进行麻醉、手术,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观察其诱导期、麻醉期(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期、麻醉效果、死亡率等。结果 A组麻醉的诱导期长,效果不好;B组麻醉的诱导期短,但麻醉效果不理想,死亡率高;C组麻醉的诱导期短,麻醉效果好,安全。结论 C组诱导期短,麻醉效果好,安全。无论在实验动物的伦理道德方面,还是在保证动物实验质量方面都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制作鲤鱼神经系统浸制标本的方法我们在制作鲤鱼神经系统标本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反复实验,对传统制作方法作了适当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具体做法如下:(1)分离侧神经将一条重4009左右的鲤鱼的腹壁剖开,挖去内脏,用清水洗净后用镊子将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医学手术实验用小型猪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及麻醉效果。方法实验用小型猪34例,分为CPB下停跳组手术组(停跳组,18例)及CPB下并行手术组(并行组,16例),行自体心包片三尖瓣置换术。记录实验中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用量,基础麻醉、麻醉维持及麻醉苏醒时间,术后3天、一周存活状况等,并评价基础麻醉及全麻效果。结果 34例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各期血流动力学平稳,仅停跳组一例术后3天内死亡,存活率97.1%,麻醉效果良好。结论合理的麻醉药物与血管活性药物的联合应用,仔细的临床观察与正确而迅速的处理是小型猪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浸制腔肠动物标本,关键技术是麻醉。尤其是海葵、珊瑚以及其它水螅虫纲和钵水母纲的无性世代水螅型虫体,触手极易收缩,往往因麻醉欠佳致使采集的标本失去价值。几年来我们采用国外文献介绍的用氯化锰(MnCl_2)麻醉腔肠动物的方法,效果极佳,且具有简便和快速的特点,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鱼类浸制标本的制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浸制标本的制作技术冯恩慧陈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鱼类博物馆,武汉430072)鱼类标本的制作通常采用浸制或剥制,由于小型有鳞鱼类的皮薄,且鳞片极易脱落,不易剥制。再则,浸制标本形态更逼真,不易变形。分类研究中多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为鉴别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小型猪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头小型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头,一组是戊巴比妥钠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Ⅰ组),另一组是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Ⅱ组)。麻醉后对动物实施心脏生物可降解支架置入术,观察动物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两种方法麻醉后,动物分别在7.6±2.4 min(Ⅰ组)、2.4±1.4 min(Ⅱ组)进入麻醉状态(P〈0.05)。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30.8±8.8 min(Ⅰ组)、16.5±2.8min(Ⅱ组)(P〈0.05),Ⅱ组动物比Ⅰ组动物苏醒平稳(P〈0.05)。两组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无明显差别,而氧饱和度在第10 min(Ⅰ组87%,Ⅱ组92%)和30 min(Ⅰ组94%,Ⅱ组89%)由于追加麻醉药后,两组值差异较大,但很快恢复正常。Ⅱ组麻醉效果较Ⅰ组麻醉效果好。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较戊巴比妥钠复合氯胺酮麻醉的效果强且术后苏醒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择期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电活动影响较小的麻醉方式。方法:133例择期腹腔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全麻组(GA)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术中连续监测,分时段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及异常心电图,比较3组组间及组内差异。结果:麻醉后15 min和麻醉后30 min,GA组的SaO2明显高于EA组(P〈0.05)。麻醉后15min、30 min和60 min CSEA组MAP值比EA组明显升高(P〈0.05);麻醉后30 min,CSEA组的HR比EA组明显升高(P〈0.05);麻醉后15 min和30 min,CSEA组的SaO2比EA组明显升高(P〈0.05)。组内比较,EA组麻醉后15min、30 min、60 min,MAP、HR、SaO2三个指标均比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GA组和CSEA组前后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异常ECG,组间比较,GA组和CSEA组ST-T改变发生率在麻醉后15 min、30 min、60 min、术毕时均明显低于EA组(P〈0.05,P〈0.01),GA组和CSE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在麻醉后15 min、30 min、60 min均明显低于EA组(P〈0.05,P〈0.01);组内比较,GA组和CSEA组的ST-T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在麻醉后15 min、30min、60 min、术毕时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腹腔手术时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心电异常发生率较小。  相似文献   

19.
农恒冠 《蛇志》2001,13(2):35-37
目的 观察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行食管癌手术的麻醉及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静脉全麻组和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各18例。分别监测麻醉前、麻醉插管后、游离食管时以及拔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分钟通气量(MV)。结果 发现静脉全麻配合硬膜外麻醉行食管癌手术时MAP、HR、RR、SpO2、MV各时期与麻醉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单纯静脉全麻组各时期与麻醉前比较有明显或高或增快,MAP、HR(P<0.05或P<0.01)。结论 静脉全麻配合硬膜外麻醉行食管癌手术可提高麻醉质量,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保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静脉用药量少,且保证术后良好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 年3 月至 2013 年5 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 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 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 例)给 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 h的MMSE 评分 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 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 答时间分别为(30.3 ± 10. 5)min、(30.3 ± 7.8)min、(33.2 ± 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 ± 11.6)min、 (30.1± 6.6)min、(34.3 ± 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 评分为29.2 ± 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 MMSE 评分为29.1 ± 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 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 24h 时的MMSE 评分28.7 ± 1.0 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 ± 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 和12hPOCD 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 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 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