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都是类固醇激素受体这一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当雌、孕激素受体分别与其配体在细胞浆中结合后进入核内,与靶基因上特异的DNA响应元件结合,并适时募集一些辅助转录因子,诱导特定基因转录表达,影响靶细胞的功能活动。雌、孕激素受体的转录活性还因其在蛋白翻译后所发生的不同修饰而改变。蛋白翻译后的修饰种类繁多。经典的修饰为丝/苏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修饰。近些年的研究发现,泛素化与类泛素化修饰对激素受体的稳定性、在亚细胞定位及其对辅助因子的募集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并最终影响激素受体的转录活性。本文旨在对国内外近几年关于雌、孕激素受体的转录活性调控及其在早期妊娠中的生理意义进行综述,这将有助于理解雌、孕激素作用异常相关的女性生殖疾病。  相似文献   

2.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α,ERα)是依赖配体活化转录因子的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参与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ERα活化的经典途径是与雌激素结合后直接作用于靶基因上游的雌激素受体反应元件(ERE),从而诱导靶基因转录。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受许多因子调节,包括与之结合的配体、DNA上的顺式元件、募集的辅助调节因子及细胞环境等。在雌激素受体相关疾病中,除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外,近年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阿尔茨海默氏病等疾病也与雌激素受体密切相关。雌激素的生物效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转归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将综述几类辅助调节因子对雌激素受体介导的基因转录的调控,雌激素受体相关疾病,及环境有害物质对ERα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ERα的辅调节因子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妮  赵越 《生命科学》2011,(8):817-823
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是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ERα介导转录的经典途径是与雌激素结合后作用于靶基因启动子区的雌激素反应元件(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ERE),进而诱导靶基因转录。ERα招募辅调节因子(共激活子和共抑制子)参与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辅调节因子主要通过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等表观遗传机制参与转录调控,影响靶蛋白表达水平。ΕRα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在乳腺癌的增殖、分化、侵袭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在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中几类辅调节因子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核受体超家族介导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BH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4):369-372
核受体超家族由甾体激素、甲状腺激素、维甲酸、维生素D等化学信号的受体及配体未明的多种孤儿受体组成,该家族成员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调控代谢、发育、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核受体与启动子和增强子上的激素应答元件及其它DNA序列特异性激活因子结合,而激活或阻遏靶基因的转录。核受体调控基因转录需要募集称为辅调控因子的蛋白分子,这些蛋白分子与核受体一起装配成多组分的复合物,它们可提供相关的酶促活性和脚手架功能。通过与基础转录机器的相互作用和对染色质结构的可逆性共价修饰等作用,辅调控因子调控核受体对靶基因转录的激活或阻遏。许多辅调控因子本身受到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甾体激素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甾体激素调控基因表达是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将受体转化激活,提高其与基因特定序列相结合的能力而诱导或阻抑靶细胞内特异基因的转录。与激素-受体复合物特异结合的DNA序列相当短,其作用类似基因转录的增强子,它可能与其它各种因素配合产生激素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6.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雌激素通过直接与两类核内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结合,活化靶基因的转录,这是经典的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近来发现,雌激素受体还能够通过依赖或不依赖雌激素的方式与胞内一些信号通路对话,使自身被磷酸化而活化;雌激素受体还能与其它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节自身或者其它转录因子的活化功能,参与ER阳性细胞的增殖调节。此外,雌激素能通过细胞膜上的雌激素受体进行信号转导,引起靶细胞的快速反应及活化靶基因转录,参与骨和心血管保护。  相似文献   

7.
雄激素受体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概述了雄激素受体的作用机制,特别对影响雄激素受体特异性的因素进行探讨.雄激素受体(AR)属于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能通过配体依赖方式与特异的DNA序列结合,调控基因转录.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受体与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霞  鲁亚平 《生物学杂志》2010,27(3):79-80,112
雌激素受体是类固醇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雌激素受体在脑内具有广泛的分布,且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就雌激素受体在脑内的分布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核受体相关的肿瘤,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主要依赖于性激素的分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Ⅲ二恶英,可作为雌激素受体的诱导配体,直接或间接地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从而干扰基因的转录。此外,二恶英还能使雌激素受体发生泛素化修饰,促进它的降解,并使雌激素依赖性的基因转录受到抑制,成为内分泌干扰因子。本文综述了二恶英的类雌激素效应、致癌性以及激素信号干扰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核内受体超家族的结构与机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受体编码基因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将全部核内受体分为三个亚类。几乎核内受体超家族所有成员都具有相同的结构模式:受体分子由A/B、C、D和E区构成;这些结构区分别参与配体与受体、受体与DNA以及受体与其它核内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激活过程。因此,核内受体超家族是一大类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11.
雌激素或类雌激素活性物质通过细胞核雌激素受体(nuclear estrogen receptor, nER)通路发挥相应的生理性作用。当这些配体被nER的配体结合域(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识别后进入疏水性配体结合空腔内并引起受体构象发生改变,使得原先处于高度活动性的helix 12(H12)被固定从而进一步稳定空腔结构|同时nER也能通过招募一系列辅助调节因子及其他共调节蛋白质,最终调控基因转录。但是,由于不同的配体和受体结合形成的晶体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导致这些复合体具有不同的性质,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本文综述了nER配体结合域及结合配体后形成的相应晶体结构与活性以及不同配体对受体结构和基因转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甾体激素作用的核机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甾体激素通过如下机制发挥作用:甾体激素与其在细胞浆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活化后,转位到细胞核内,与核蛋白和 DNA 上的特定接受位点结合,抑制特异的基因组,加快某些特异 DNA 的转录速率。最近有资料表明,雌激素及孕激素等甾体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而糖皮质激素受体在胞浆及胞核内均存在。甾体激素作用的这种基因机制被认为同样适用于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13.
TGF-β族细胞因子通过各自信号转导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其基本过程是:信号沿TGF-β族配体→受体→SMAD蛋白→转录因子→DNA表达的次序转导.在TGF-β族各因子刺激各自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两型膜受体时,各因子先结合Ⅱ型受体,结合配体的Ⅱ型受体再激活Ⅰ型受体.活化的I型受体磷酸化通路特异性SMAD,后者与公用性SMAD结合后从胞浆移至核内,核内SMAD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和直接与DNA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雌激素受体β(ERβ)与雌激素受体α(ERα)的结构相似,是一类配体调节的转录因子,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分布于乳腺等多种组织中,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学意义。本文简要综述雌激素受体β的基因结构、剪接变体、转录调节机制及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和抗雌激素耐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通过与雌激素结合的方式诱导下游靶基因转录,从而发挥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此过程中,ER招募一系列辅调节因子参与其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ER不仅在促进性器官成熟、副性征发育及维持性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在多种性激素受体相关癌症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甲状腺癌的发生女性比男性更普遍,是一种有性别倾向的肿瘤,并与性激素受体功能有相关性。研究证实,ER辅调节因子通过参与ER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调控,在雌激素受体相关肿瘤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各种环境刺激和细胞活动也参与了ER对肿瘤的调控。该文主要对近年来雌激素受体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试图为甲状腺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雄激素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激素受体(A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中的类固醇受体.AR一般由四个结构域组成:N端转录激活区(NTD)、DNA结合区(DBD)、铰链区和配体结合区(LBD).AR的配体,雄激素是主要的内源性性类固醇激素,而更多的研究却表明雄激素在鱼类性分化过程中不起作用,AR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讨论了雄激素受体的起源、进化,并着重阐述了雄激素受体各个结构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脑雌激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内雌激素的来源包括透过血脑屏障的循环雌激素以及脑局部合成的雌激素。雌激素可以调节脑发育、突触可塑性,以及学习和记忆等脑的高级功能,也能调节胆碱能系统、多巴胺能系统和5-羟色胺能系统等的生理功能。雌激素具有两类受体:一是经典的核受体ER-α和ER-β;二是近年新发现的膜性受体ER-X和G蛋白偶联受体GPR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以及Gαq-ER。核受体介导雌激素的基因型效应即调节特异性靶基因的转录,而膜性受体(包括核受体的膜性成分)介导快速的非基因型效应,但也可通过第二信使系统发挥间接的转录调控功能。由于脑源性雌激素具备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的部分功能性特征,因此雌激素仅仅是一种激素还是可以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的假说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8.
糖皮质激素受体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皮质激素受体(GR)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也是一种典型的激素依赖性转录调节因子。与激素结合后通过与靶基因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相互作用。从而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引起各种生物学效应。近年对人GR(hGR)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有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9.
甾体激素受体功能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甾体激素受体家族包括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等五个亚家族,在机体组织细胞的生长分化、发育生殖、内环境稳定等几乎所有生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甾体激素受体亚家族的特异性可以加深对该家族功能的理解,并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进化踪迹方法对该家族的配体结合域(LBD)进行分析,探讨了决定亚家族功能特异性的结构基础。结果表明,甾体激素受体的各亚家族可能同相应的内源性配体存在着共进化关系;配体结合处的踪迹残基决定了受体-配体间的氢键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模式并导致了亚家族的配体结合特异性。上述结论可用于甾体激素受体的配体结合特异性的改造以及新型组织选择性配体(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胡杨锌指蛋白基因克隆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俊英  尹伟伦  夏新莉 《遗传》2005,27(2):245-248
锌指蛋白属于核转录因子家族,在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中发挥作用。分析了耐盐锌指蛋白Alfin-1基因在苜蓿与拟南芥中的保守性后,设计了一对引物。以胡杨水培叶片为材料,从总RNA中通过RT-PCR分离得到一个锌指蛋白基因,其cDNA长924bp。分析其氨基酸序列表明,存在一个典型的Cys2/His2锌指结构,从第556位开始有一个富含G的启动子结合位点GTGGGG。由于具有相同功能的转录因子在结构和DNA结合区的氨基酸序列上具有保守性,因此,从结构分析上可以推测该基因与Alfin-1在功能上是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