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对莱州湾20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177种大型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使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结果表明: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均丰度为3057.69 ind·m-2,生物量为3.45 g·m-2(去灰干质量),次级生产力为5.60 g·m-2·a-1(去灰干质量),P/B值为1.59 a-1。相关分析表明,除生物量和丰度之外,叶绿素a含量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底栖动物为主。通过估算得出,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约为3.48×104t·a-1(去灰干质量),约1.93×105t·a-1(鲜质量)。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2010年5月分4个季度对温州天河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取样调查,利用生物量、能量和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了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为(7.2264±0.8766) g·m-2,能量平均值为(44360±4373)J·m-2,年平均去灰生物量为(6.51±0.79)g(AFDW)·m-2,年平均生产力为(7.71±0.96)g(AFDW)·m-2·a-1和年平均P/B值为(1.18±0.07);其中以中潮带的次级生产力最高,高潮带次之,低潮带最低;随着潮间带季节变迁,生物量和能量在高潮带和低潮带上变化规律一致,而中潮带季节变化不一致.分析表明:季节和潮区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变异的2个最重要因素;由于这2个因素的单独和交互作用,使得温州天河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变化既有一定的规律,又呈现出变化程度不一致的复杂格局.  相似文献   

3.
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迪  陈丕茂  马媛 《生态学报》2011,31(16):4768-4777
通过2008年~2009年在钦州湾及附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获大型底栖动物8门62科94种,软体类最多,其次为多毛类,种类季节变化较大。以优势度指数Y>0.02为判别标准,调查区春季优势种为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a (Hanley))、刺足掘沙蟹(Scalopidia spinosipes Stimpsom)和独齿围沙蚕(Perinereis cultrifera Grube),夏季优势种为方格皱纹蛤、刺足掘沙蟹和持真节虫,秋季优势种为曲波皱纹蛤和网纹藤壶,冬季优势种为肋鲳螺和方格皱纹蛤。春、夏季优势种变化不大,秋、冬季优势种变化较大,除方格皱纹蛤外均为季节特有种。海区底栖生物平均总密度和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439ind./m2和115.14g/m2。与20世纪80年代钦州湾茅尾海调查结果相比,平均栖息密度有所升高,但是平均生物量却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底栖动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4.01、1.80和0.73,水平不高。用SPSS软件将各站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值与水深等理化因子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各特征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夏季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种类数、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沉积物pH呈显著负相关;秋季密度与硫化物呈显著正相关;冬季生物量与硫化物和有机质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深圳湾不同生境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福芳  史秀华  邱国玉  徐华林 《生态学报》2012,32(20):6511-6519
以深圳湾红树林为例,于2010年1—12月每月1次对红树林和3种对照生境(芦苇鱼塘,基围鱼塘和光滩)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其次级生产力、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和P/B值差异明显,芦苇鱼塘、基围鱼塘、光滩和红树林生境的次级生产力分别为:6.81、147.50、74.70和105.78 g.m-.2a-1;P/B值分别为:1.10、1.53、1.41和3.58 a-1。红树林生境的次级生产力较高,仅次于基围鱼塘,P/B值显著高于其他3种生境,周转速率最快。结合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系统抵抗力和恢复力最高,生态系统最稳定。由此说明城市化地区红树林生境对大型底栖动物周转速率和物种多样性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增加生态系统营养的保持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缓解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廉州湾滨海湿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1年1月、4月、7月和10月开展广西廉州湾的裸滩、红树林和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盐沼3种湿地生境类型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动态调查,采用Brey 经验公式估算各生境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8门156种,其中裸滩生境有136种,红树林生境85种,盐沼生境29种;站位平均种数为裸滩9.5±4.8种,红树林9.5±3.9种,盐沼5.9±1.9种,同时,各类群占总种数比例大小规律一致,为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其他;盐沼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小,宁波泥蟹(Ilyoplax ningpoensis)优势很明显,随着水体盐度上升,红树林和裸滩优势种由适应低盐环境向适应高盐环境的种类变化;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平均为15.88 g·m-2·a-1,裸滩、红树林和盐沼生境分别为16.16、9.97、3.88g·m-2 ·a-1;P/B值平均为0.70,3种生境分别为盐沼1.02,裸滩0.70,红树林0.65;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湿质量生产量为14623 t.水体盐度和植被类型是影响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优势种群以致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盐沼植物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泽华  童春富  陆健健 《生态学报》2007,27(11):4387-4393
2005年5月下旬在崇明东滩中潮区相同高程上的裸地(ld)、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地(h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地(lw)、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地(hh)里取样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ld物种数、总个体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都是最低的;平均密度在裸地和3种盐沼植物地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LSD检验);平均生物量在海三棱藨草地与裸地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LSD检验);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表明,裸地和盐沼植物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明显。hs、lw、hh中的优势种都是底上附着型的软体动物,而ld中则以穴居型的甲壳动物占优势;hs、lw、hh、ld的面上群与面下群的比值分别为0.56、0.63、0.63、0.75。3种盐沼植物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但非度量多维标度(MDS)排序仍然揭示出可以区分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盐沼植物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明显影响。盐沼植物是通过直接改变生境结构或间接影响水动力和沉积物扰动等作用进而明显地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盐沼植物也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重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7.
利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的4 种半变异函数模型(球形、环形、指数以及高斯模型), 对象山港35 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产力进行空间插值, 采用平均误差(ME)、标准化平均误差(MSE)、平均标准误差(ASE)、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RMSSE)对插值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不同模型对插值结果的影响。模型交叉验证结果表明, 球形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 其RMSSE 为1.002, 最接近于1, 且ME 与MSE 接近于0; 环形模型次之, 高斯模型与指数模型略差。插值结果显示,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平均值为4.72 g(AFDM)·m–2·a–1, 最高值在铁港区, 为28.47 g(AFDM)·m–2·a–1。三个次级港湾中, 铁港、黄墩港及西沪港的平均次级生产力值分别为5.63、17.18、8.27 g(AFDM)·m–2·a–1。象山港主要经济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生产力最高值在黄墩港, 为14.56 g(AFDM)·m–2·a–1;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生产力最高值在铁港, 为1.51 g(AFDM)·m–2·a–1。  相似文献   

8.
河口盐沼植物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袁兴中  陆健健  刘红 《生态学报》2002,22(3):326-333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海三棱燕草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取样调查,研究了不同盐沼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分析了盐沼植物群落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研究发现。(1)沿着河口盐沼海拔梯度,从低位盐沼到高位盐沼,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2)盐沼植被与底栖动物群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植株高度,地下部分生物量与底栖动物密度,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的相关性最显著。(3)盐沼植被影响底栖动物群落,是由于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下部分结构导致盐沼生境结构复杂,增加了沉积物表层环境的结构异质性,使生境多样化,给底栖动物提供大量生活空间,(4)不同盐沼带海三陵蔗草群落的差异,提供了盐沼表层地貌的变化,这种变化及植物结构的复杂化,在这一些动物提供拓殖地的同时,也为底栖动物躲避捕食者提供了避护所;(5)盐沼植被可以改变口潮滩生境中的沉积环境,并通过消浪、缓流及调节有机质的输入动态和沉积作用而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崇良  徐宾铎  任一平  薛莹  纪毓鹏 《生态学报》2011,31(17):5071-5080
根据2009年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潮间带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Tumbiolo 和 Downing模型以及Brey估算模型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在5.3-29.9 g AFDW · m-2 · a-1之间;不同季节次级生产力存在较大差异,以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年均次级生产力在潮区间的分布从高至低依次为低潮区E,中潮区B、C、D和高潮区A,不同季节和不同估算方法的结果稍有差别。春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最高的潮区为潮区D,夏、秋季均为潮区E,冬季为潮区B。贝类养殖活动是影响本海域次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应用不同经验模型的次级生产力估算结果未取得一致:春季3个估算值间存在明显差异;夏季Brey经验公式与Brey模型估算值基本一致,Tumbiolo 和 Downing模型估算值偏低;秋、冬季Tumbiolo 和 Downing模型与Brey模型估算结果相近,Brey经验公式估算值偏高。Wilcoxon检验表明3种方法对次级生产力的估算值差异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和海域水温特征可能是造成不同模型次级生产力估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福建罗源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罗源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 应用Brey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生产量/生物量系数(P/B)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估算.结果表明: 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年次级生产力为18.58 g AFDM(无灰干质量)·m-2·a-1, P/B系数为0.97; 潮间带上部互花米草盐沼区域的年次级生产力(8.97 g AFDM·m-2·a-1)低于下部光滩区域(28.19 g AFDM·m-2·a-1).与20世纪80年代末互花米草生长前相比, 潮间带的年次级生产力约增加4倍.栖息在光滩下部区域的凸壳肌蛤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达66.4%.若除去该蛤拓殖因素, 则盐沼区域的次级生产力显著高于光滩区域, 并且25年来次级生产力的变化较小.互花米草加速了细颗粒物质的沉降, 为蛤类拓殖提供了重要条件; 凸壳肌蛤的摄食活动可增加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与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盐沼植物对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影响涉及物理和生物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大亚湾的碳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植被潜在生产力的估算及其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纪念模型,结合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等气候资料,分别计算了广东省植被的可能净第一性生产力、谷物产量和木材生产量。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出植物气候生产力图。结果表明:广东省植被潜在生产力较大,因此,提高作物产量的潜力还很大;除局部小范围外,植被潜在生产力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并且等值线走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沿海的阳江、海丰和内陆的清远、佛冈等地的气候生产力最高,相反,粤北、粤东北山区和雷州半岛的生产力最低。  相似文献   

13.
鼎湖山森林群落的光能利用效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的光能利用效率。根据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成层现象,应用红外线CO_2气体分析法,分层测定了主要植物22种58株的光合速率.计算了群落的生产力;用量子传感器分层测定了两个群落的光合有效辐射,并计算其光能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阔叶林总生产力的光能利用效率为14.28%,混交林为12.01%,说明了不同森林类型对光能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鼎湖山森林群落的总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祝平   《广西植物》1991,11(2):162-170
本文根据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垂直结构和成层现象,应用红外线CO_2气体分析等方法,分层测定了主要植物33种57株的光合速率,研究了两个群落的总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总生产力(吨干物质·公顷~(-1),年~(-1))为146.695,针阔叶混交林为128.5597,前者比后者高,但后者叶面积指数适度,林内透光良好,树干生长粗壮,因而经济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5.
Annual productivity and excre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epibenthic algae in a coastal Texas marsh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14C techniques. Over the course of two years, productivity and extracellular release were measured bimonthly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seasonal patterns. Annual productivity was estimated to be 71 gc·m?2, approximately 10% of the estimated net aerial productivity of the grass canopy in this area. The percentage of photoassimilated carbon released was fairly constant, and the rate of excretion appeared to be primarily dependent upon the rate of carbon fixation. Greater rates of release were observed with high salinity, low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It was estimated that up to 10% of the DOC in adjacent tidal creek water could be produced by this community and could represent an important source of nutrients for consumers 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6.
The contribution of light-independent carbon fixation (LICF) to the overall carbon gain and the seasonal patterns of maximum photosynthesis (Pmax and LICF were characterized in a broad taxonomic range of macrophytes from Monterey Bay, California. Pmax and LICF rates (nmol C.g filtered seawater?1.min?1) varied among species and taxonomic groups examined, and as a function of tissue type in the phaeophyte Laminaria setchellii Silva (Phaeophyceae). On average, Pmax values were higher in the Rhodophyta, whereas LICF rates were greater in the Phaeophyceae. LICF rates were generally less than 5% of Pmax in the marine macrophytes studied and, as a consequence, cannot fully compensate for respiratory carbon losses, which usually are greater than 10% of Pmax. All species studied possessed the highest Pmax and LICF rates when irradiance levels were highest and decreased during periods of low incident irradiance. Seasonal patterns of Pmax and LICF in most of the macrophytes from the stenothermal environment of Monterey Bay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 rather than seawater temperature. The concomitant decrease of LICF and Pmax rates in all species examined argues against LICF playing a major role in carbon acquisition under light-limiting conditions as suggested previously. Rather, the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Pmax and LICF indicates the direct coupling of photosynthate (e.g. 3-phosphoglyceric acid) generation with production of substrates for LICF reactions.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LICF might be a useful indicator of photosynthetic metabolism in marine macrophytes.  相似文献   

17.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彭少麟  张祝平 《生态学报》1994,14(3):300-305
本文应用“树木收获法”和“气体分析法”,结合凋落物收集数据,综合测定了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中的各种群第一性生产力以及群落的光。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该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为11;生物量为261t·hm ̄(-2);总生产力约为117.6t·hm ̄(-2)·a ̄(-1),光能利用效率为12%;第一性生产力为20.9t·hm ̄(-2)·a ̄(-1)。由于该群落是南亚热带演替系列中间阶段的代表性类型,因而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本地带植被动态过程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对能量的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18.
 线叶菊草地总地上生物量的增长规律符合Logistic增长,最大值出现在8月中旬,为198.15g/m2。返青后,线叶菊较同群落内的禾草和杂类草提前达到其生物量最大值。线叶菊、禾草和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的增长与降水量和≥5℃积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曲线大致为“U”字形,最低值出现在8月中旬,而在早春和秋末时期地下生物量基本相等。地下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中旬,为1608.5g/m2(干物质)。该草地地上部分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56.74gm2·a,地下部分为599.51g/m2·a(干物重计)。将生长季内以凋落物形式损失的生物量计算在内,得到的地上净第一性生产力比用极大现存量法估测的结果高出29.57%。  相似文献   

19.
20.
生物生产力的“4P”概念、估算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生产力是指从个体、群体到生态系统、区域乃至生物圈等不同生命层次的物质生产能力,它决定着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是指示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表示生物生产力的概念有总初级生产力(GP P)、净初级生产力(NPP)、净态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和净生物群区生产力(NBP),本文简称“4P”。主要探讨了“4P”概念的内涵和估算以及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通过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建立“4P” 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对若干衍生概念进行定义。尽管生态系统的最终产物(NBP或现存量)占光合总产量的很少一部分,但它是决定物质再生物的资本,维持和决定生态系统的物质再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