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一书 ,由陈遐年等教授主编 ,已于 2 0 0 3年 7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褐飞虱研究与治理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全书分 :国内外褐飞虱研究进展、褐飞虱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褐飞虱的形态特征和稻田内近似种类的识别、褐飞虱的种群生物学特性、褐飞虱大发生的种群特征、褐飞虱大发生与稻田生物群落关系、诱发褐飞虱再猖獗的生理生态因素、褐飞虱的远距离迁飞行为及其生理生态机制、褐飞虱发生系统的混沌特性及预测预报和褐飞虱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 1 2章。…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酵母类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酵母类共生菌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褐飞虱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变异。该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褐飞虱共生菌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在寄主发育中的功能、侵染途径等,提出了开展褐飞虱生物型形成过程中体内共生菌变异的研究建议,以便利用共生菌来监测田间不同生物型褐飞虱的发生情况,最终实现控菌防虫和对不同生物型的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Nilapavata lugens,brown planthopper,BPH)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水稻与褐飞虱互作机制的研究为培育新的水稻品种做出了贡献.本文综述了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分离定位的抗褐飞虱基因,以及褐飞虱唾液蛋白、水稻和褐飞虱代谢物和褐飞虱共生菌在水稻-褐飞虱互作关系中的作用.目前从栽培稻和野生稻中鉴定了 40个抗褐飞虱基因,褐飞虱取食的信号转导开启水稻抗性基因的表达和防御机制的改变,包括筛管封闭、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的诱导等.褐飞虱的唾液蛋白以及体内存在多种共生微生物对褐飞虱的生长发育和适应抗性都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提出的水稻-褐飞虱分子相互作用的模型仍有许多方面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本书由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赵修复教授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最完备的春蜓分类专著。该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分4章,论述中国春蜓分类研究简史、形态特征、中国春蜓地理分布和中国春蜓科分类系统。形态特征一章,除列举重要分类特征外,还选择双峰弯尾春蜓作外部形态详细研究,使本科分类建立在坚实的形态学基础上。各论分4章,记述本科的4个亚科、33属、145种,内含在本书中发表的2新属、11新  相似文献   

5.
由郑作新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十一卷》,最近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述我国雀形目鹟科画眉亚科鸟类的专著。全书计列29属,131种,另275亚种。近40方字,307页,另有八个彩色图版。精装本定价10.90元,平装本定价6.00元。画眉亚科的种类繁多,总计有284种,我国产有131种,约占世界种数的46%。因此,本书的出版问世,无论对我国或是世界画眉亚科鸟类的研究和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全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形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分类研究、地理分布和分属检索表等五个部分。分类研究一项中,还…  相似文献   

6.
低空急流对中国褐飞虱重大北迁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云轩  谢杰  向勇  徐希燕  刘宇 《生态学报》2009,29(11):5773-5782
低空急流是褐飞虱远距离迁飞的理想空中通道之一,为了揭示低空急流对褐飞虱北迁的动力作用机制,在全面分析2007年中国褐飞虱虫情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典型个例,结合相应的气象背景资料,对低空急流在褐飞虱北迁中的动力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1)低空急流作为一种大尺度天气系统,对2007年中国褐飞虱的重大北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虫源输送和降虫上;(2)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和强度变化对褐飞虱降虫时段、降虫范围、降虫量多少和主降虫区位置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3)逆推轨迹计算的结果显示:迁入主降区的褐飞虱是由低空急流输送的,这与其动力作用相吻合;(4)低空急流中的下沉气流对降虫区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水稻3种主要害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 YLS)的种属地位及与寄主的进化关系, 测定了其体内YLS的18S rDNA及ITS-5.8S rDNA的全长序列。基于3种稻飞虱体内YLS的18S rDNA序列比对表明, 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灰飞虱YLS的高(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8.91%, 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5.74%, 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6.02%), 而基于ITS-5.8S rDNA序列比对, 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褐飞虱YLS的要高(白背飞虱YLS和灰飞虱YLS为99.57%, 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1.91%, 白背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0.46%)。基于真菌18S rDNA和ITS-5.8S rDNA的系统发育树均表明, 3种稻飞虱体内YLS与其他已知真菌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证实了昆虫真菌类共生菌与寄主形成了长期的进化关系, 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已知真菌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水稻3种主要害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体内类酵母共生菌( yeast-like symbiotes,YLS)的种属地位及与寄主的进化关系,测定了其体内YIS的18SrDNA及ITS-5.8S rDNA的全长序列.基于3种稻飞虱体内YLS的18S rDNA序列比对表明,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灰飞虱YLs的高(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8.91%,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5.74%,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6.02%),而基于ITS-5.8S rDNA序列比对,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褐飞虱YLS的要高(白背飞虱YLS和灰飞虱YLS为99.57%,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IS为91.91%,白背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0.46%).基于真菌18S rDNA和ITS-5.8S rDNA的系统发育树均表明,3种稻飞虱体内YLS与其他已知真菌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证实了昆虫真菌类共生菌与寄主形成了长期的进化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已知真菌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9.
对世界取食、危害竹子的飞虱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该类昆虫的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与演化路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截至目前全世界共记录竹子飞虱20属105种,均隶属于飞虱亚科,以凹距飞虱族为优势类群,有18属95种,分别占竹子飞虱属、种数的90%和90.5%,余下的为飞虱族的类群;竹子飞虱主要分布于东洋界(16属96种,占91.4%)和新热带界(6属13种,占12.4%),少数属种可渗透分布至古北界;竹子飞虱的特有属、种极为丰富,特有属13个,占竹子飞虱总属数的65%,特有种89个,比例高达84.8%;竹子飞虱可能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的冈瓦纳古陆,东洋界的中国南部和南亚诸岛是竹子飞虱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新热带界的厄瓜多尔可能是竹子飞虱的又一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单季稻-小麦轮作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的发生规律,采用灯诱法、盘拍法、盘刮法、黄盘诱集法对灰飞虱周年发生,特别是在寄主转移时的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灰飞虱主要在适宜藏匿的场所越冬,其中常规耕翻田主要在田边田头的禾本科枯死杂草或其它密生植物、稻套麦田主要在田中稻残桩中,灰飞虱的越冬效率为50%60%。稻套麦田灰飞虱夏冬寄主间的转移效率约为10%是常规耕翻麦田的20倍,其冬后基数分别是机械浅旋耕和常规耕翻田的35倍和77倍。灰飞虱周年只有一个迁移扩散高峰期,与小麦收割时间基本吻合。移栽后水稻上灰飞虱数量锐减,大田前期灰飞虱主要来源于秧苗带入的未孵化卵块。通过比较发现稻套麦优化了灰飞虱的越冬环境,是近年来灰飞虱大发生及其传播的水稻病毒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压低灰飞虱越冬基数是灰飞虱水稻病毒病能够得以有效控制的前提这一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而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培育与利用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是综合防治褐飞虱的基础。现从水稻抗褐飞虱种质资源、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理,以及抗褐飞虱水稻的培育等方面,综述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苗期水稻响应褐飞虱取食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刺吸水稻韧皮部汁液为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为研究水稻响应褐飞虱取食的分子机制,对褐飞虱取食6 h后的苗期水稻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法】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获得褐飞虱取食前后水稻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利用RSEM软件进行基因表达定量和DEseq2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从差异表达基因中随机选取20个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验证;采用GeneMerge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结果】褐飞虱取食后,水稻转录组中的1 104个基因出现了差异表达,其中435个基因表达上调,669个基因表达下调。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20个差异表达基因中18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和测序结果一致,证明了转录组分析结果可靠。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表达上调基因主要与水稻氧化应激、海藻糖合成及次生化合物代谢有关,显著富集在14个KEGG通路和30个GO功能分类中;而表达下调基因主要参与水稻纤维素、蛋白质及脂肪酸合成过程,显著富集在29个KEGG通路和26个GO功能分类。在差异表达基因中,分别有61个转录因子和13个水杨酸和茉莉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结论】褐飞虱取食激发了水稻的应激反应和保护机制,同时还降低了营养合成的过程,是飞虱为害造成水稻减产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苗期水稻响应褐飞虱取食的差异表达基因,为研究水稻-褐飞虱互作机制以及褐飞虱抗性水稻品种培育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汤进龙  吴进才等 《生态学报》2001,21(7):1212-1215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了4种蜘蛛(拟水狼蛛、粽管巢蛛、菱头跳蛛)与褐飞虱共存系统捕食量的数学模型,对此模型的分析可以了解各天敌不同数量或者密度与褐飞虱不同密度组合下对褐飞虱捕食量的影响,应用该模型还可以预测相应时期的捕食量大小,所得预测值与实际值几乎一致,同时利用关联度来分析了系统中对褐飞虱捕食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以及各蜘蛛与褐飞虱捕食量关联程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用于防治稻飞虱的“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本文开展了靶标作物水稻、载体植物秕谷草和靶标害虫褐飞虱、替代猎物伪褐飞虱组合对中华淡翅盲蝽成虫形态、种群增长参数、产卵选择性和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淡翅盲蝽水稻种群(取食褐飞虱卵)的雌雄成虫个体均显著大于秕谷草种群(取食伪褐飞虱卵).取食褐飞虱卵的中华淡翅盲蝽种群增长参数单雌产卵量、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明显高于取食伪褐飞虱卵的种群,但取食伪褐飞虱卵也有较高的种群增长能力,足以扩繁种群.对于靶标作物水稻和载体植物秕谷草,无论是水稻种群还是秕谷草种群均偏好在水稻上产卵.同时,2个种群的雌虫、雄虫和若虫对褐飞虱卵和伪褐飞虱卵捕食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在田间建立“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发生系统的混沌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在我国常年发生面积约为1.3×10^7~2×10^7hm^2,年均损失稻谷10×10^8kg.为更深入地研究褐飞虱发生系统的特性与规律,并为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我国长江流域太湖地区1986~1998年6~11月褐飞虱田间发生时间序列资料为例,运用混沌理论中的自相关函数、功率谱图、相轨迹图、Poincare截面、返回映象图等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发生系统的特性.结果表明,即使有随机性噪声的影响,仍可判明我国长江流域褐飞虱发生系统具有混沌特性.  相似文献   

16.
水稻抗稻飞虱基因遗传与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培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飞虱经济有效的措施.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研究是进行抗虫育种的基础.目前,有关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遗传与定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包括21个主基因、50余个QTLs和许多褐飞虱抗性相关基因被发掘、定位与克隆,而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抗性基因尚有待进一步发掘和鉴定.此外,今后应加强稻飞虱抗性基因在生产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游草是褐飞虱越冬的转主寄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水稻褐飞虱Nlaparvata lugens Stal越冬寄主的研究,目前国内一致认为,水稻和普通野生稻OrgzaSativa f.Spontanea是褐飞虱安全越冬的主要寄主,并将它们作为褐飞虱安全越冬的生态指标。但对游草Learsta hexandra Sw.能否成为褐飞虱越冬寄主,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报道褐飞虱可以卵在当地游草上越冬到现在,仍然众说纷云,争论不休。对于游草是不是褐飞虱越冬寄主,本人认为:在翌年有水稻作为交替食料的地区,褐飞虱当年可以卵在当地游草上越冬,游草作为越冬的转主寄主,但不能成为褐飞虱连续完成一个世代的越冬寄主。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Nilaparvata tugens Stal)是水稻上主要的害虫之一,探索诱变染色体技术来控制褐飞虱的繁殖和为害,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四种常见稻田飞虱若虫田间识别检索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稻田飞虱是一个由多种飞虱组成的害虫群落。在我国南方稻区,主要种类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 )三种,另有一定数量的稗飞虱Sogatellalongifurcifera(Esaki et Ishihara)混杂其中。随着我国对稻田飞虱研究的日益深入,如何迅速、准确地识别上述四种飞虱若虫和虫龄,成了有关科技人员首先面临的问题。为此,我们从1979年以来,采用室内饲养与田间取样对照的方法,进行了观察,并编制了在田间凭肉眼识别其种类和龄期的检索表。一般通过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20.
稻飞虱和浮尘子是我省的主要水稻害虫,历年各地普遍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为害,尤其近年来,为害猖獗,严重性超过螟害,而成为水稻的首要害虫,为了保证水稻的丰产,1958年我们对此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兹将所得结果整理于后,以供参考。 一、种类 根据田间调查和预测灯下记载资料,目前发现稻飞虱种类有:白背飞虱、褐飞虱、粉白飞虱、绿飞虱、黑头麦飞虱等5种;浮尘子有:白翅浮尘子、黑尾浮尘子、电光浮尘子、两点黑尾浮尘子、两点浮尘子、大浮尘子、小绿浮尘子、苦楝浮尘子、麻色浮尘子等9种。飞虱中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数量最多,其中又以白背飞虱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