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测定季融合SPSC自絮凝颗粒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培养过程细胞颗粒生长和连续发酵过程产物酒精生成的动力学规律,建立了如下的动力学模型:μ=0.134S/19.23+S v=0.747S/10.871+S「(1-p/126.3)^2.593」。  相似文献   

2.
絮凝法固定粟酒裂殖酵母实现乙醇连续发酵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了粟酒裂殖酵母的絮凝颗粒,依此作为固定化手段,在悬浮床生物反应器中,对淀粉糖化液进行了连续发酵的实验研究。对发酵过程中的酵母絮凝颗粒特性作了初步考察。三个月以上的不间断运转,证明该反应器操作可行可靠,酵母浓度可达40-60g(干重)/L,设备的生产强度可达20—24g(乙醇)/L.H,超过一般用载体包埋法固定化酵母的指标。悬浮床反应器由空气为驱动力,由此而供人的有限量氧提高了酵母的发酵活性和对乙醇的耐受性,可使乙醇的比生成速率提高6—8%。本文还根据连续发酵所获得实验数据分别整理出了该发酵体系的动力学方程式,它们是 对通空气情况, V=1.02S-18.2+S(1--112P) 对完全厌氧情况:V=0·943 -24.9+S-S(1-108—P)  相似文献   

3.
管斌  孙艳玲 《生物技术》1997,7(4):38-41
从多株酒精酵母菌株中筛选出S.cerevisiaeKG作为酒精生产菌株。该菌株具有较好的酒精发酵活力和絮凝性。使用具有细胞循环的连续发酵双罐系统,酒精生产强度达到30.5(g/1.h)。根据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讨论了获得高强度酒精连续发酵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细胞的混合糖连续发酵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固定化啤酒酵母和固定化毕赤酵母在两个串联的固定床内连续发酵由葡萄糖和木糖组成的混合糖制取酒精的过程,建立了连续发酵的非结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以带抑制项的米氏动力学方程为酶动力学基础,考虑了抑制物抑制、底物抑制、轴向弥散及膜传质等因素。成功地引入了一个综合考虑颗粒相内外传质的总有效因子简化模型的计算,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1.5L搅拌式发酵罐中,使用葡萄糖质量浓度分别为120、200、280g/L的培养基进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连续发酵生成酒精的动力学研究。研究发现,当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为200和280g/L时,发酵液中残糖浓度、酒精浓度以及菌体生物量从小幅度波动的准稳态发展到大幅度波动的振荡状态。提出了伴有周期性振荡现象准稳态过程的概念,并针对该过程,建立了兼有底物和产物抑制的酵母细胞生长和产物酒精生成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铝胁迫下小麦根尖分生细胞中Ca2+分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学报》2001,21(8):1246-1250
运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对铝胁迫下小麦根尖分生细胞中Ca2+分布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在正常生长条件下,Ca2+广泛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细胞间隙中,特别是液泡中有大量的Ca2+沉淀颗粒;在Al3+胁迫条件下,细胞质、细胞核中Ca2+沉淀颗粒明显减少,分布发生改变,细胞质中液泡增多,但其中Ca2+沉淀颗粒明显减少.结果表明,Al3+不但抑制了根尖细胞对Ca2+的吸收,而且引起细胞中原有Ca2+分布的变化,这很可能引起细胞功能的紊乱,进而影响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贵州产蜘蛛抱蛋属植物的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6种贵州产蜘蛛抱蛋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与其相应近缘种对比,联系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探讨核型结构与形态特征的相关性.发现1个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 =36,5个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 =38,核型公式分别为:平塘蜘蛛抱蛋(Aspidistra pingtangensis),2n =38 =20m +4sm(2sat) +14st;荔波蜘蛛抱蛋(A.liboensis),2n =38 =22m(2sat)+4sm+ 12st;赤水蜘蛛抱蛋(A.chishuiensis),2n =38 =22m(2sat)+8sm +8st;伞柱蜘蛛抱蛋(A.fungilliformis),2n =36=18m (2sat) +4sm+ 14st;四川蜘蛛抱蛋(A.sichuanensis),2n =38 =22m (2sat) +4sm +12st;丛生蜘蛛抱蛋(A caespitosa),2n =38 =20m +6sm(2sat) +12st.核型类型都为2C型.其中平塘蜘蛛抱蛋、荔波蜘蛛抱蛋和赤水蜘蛛抱蛋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的核型结构与外部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细胞分类学研究可以为该属植物起源进化研究以及自然分类鉴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和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细胞化学方法,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5和W6154S的花药和小孢子发生过程的观察结果表明,在可育条件下,其花药组织和小孢子发生过程不论形态结构还是细胞化学变化都基本一致。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的药隔薄壁组织、药壁中层及药室内壁中分布了一些多糖颗粒,但到进入减数分裂时多糖颗粒基本消失。绒毡层在解体前一直富含细胞质,从染色反应看,它表现为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的蛋白质向减数分裂开始后的多糖物质的转变过程。在不育条件下,农垦585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就出现异常,其败有时间比W6154S要稍早一些。两者最后都表现为典败,但W6154S的花药壁解体较为彻底,只剩下干皱的表皮和药室内壁,而农垦585的花药壁还有多层细胞结构。  相似文献   

9.
安徽南部贝母属植物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安徽南部贝母属的5种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祁门贝母Fritillaria qimenensis D C.Zhang et J.Z.Shao:2n=24+4Bs=3m+lsm+8st(2sc)+12t(2sc)+4Bs。铜陵黄花贝母F.monantha Miq.var.tonglingensis S.C.Chen et S.F.Yin本文报道2个细胞型,细胞型I:2n=24+5Bs=4m+8st (2sc)+12t(2sc)+5Bs;细胞型II:2n=24=2m+2sm+8st(2sc)+12t(2sc)。窄叶小贝母F.xiaobeimu Y.K. Yang,J.Z.Shao et M.M.Fang:2n=24=2m+2sm+10st(4sc)+lot。宁国贝母F.ningguoensis S.C. Chen et S.F.Yin:2n=24=2m+2sm+8st(2sc)+12t。浙贝母F.thunbergii Mig.:2n=24=2m+2sm+8st(2sc)+12t(2sc)。除浙贝母外,其余均是近年发表的新种或新变种,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 (Hp)与慢性胃炎粘膜内CD3+ 细胞 ,S 10 0 + 树突状细胞和nNOS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检测Hp+ 和Hp 胃炎患者及正常人的胃窦部活检标本。结果 Hp+ 胃炎组胃窦粘膜内CD3+ 细胞和S 10 0 + 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Hp-胃炎和正常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和P <0 0 5 ) ,而nNOS呈高表达 ,与Hp-胃炎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Hp+ 胃炎患者胃窦粘膜内CD3+ 细胞和S 10 0 + 树突状细胞的增加是机体对Hp的免疫应答 ,而nNOS在Hp+ 胃炎组的高表达可能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灵武长枣正常果及裂果中Ca2+的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焦锑酸钾沉淀法,对灵武长枣正常果发育过程中的Ca2+及不同开裂度果实中的Ca2+进行细胞化学定位,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并比较Ca2+的分布特征和积累规律.结果表明:(1)正常长枣青果期的外果皮细胞及胞间隙中检测到大量的钙沉淀颗粒,而果肉细胞以及叶绿体中很少有钙沉淀颗粒.红果期很多外果皮细胞中钙沉淀颗粒特异性地沿细胞壁呈一圈分布,且越靠近内方的细胞中钙沉淀颗粒越少、越小.果肉细胞中仍无钙沉淀颗粒分布.(2)具轻微开裂的长枣很多外果皮细胞中无钙沉淀颗粒,只有少数细胞中有且集中分布于大液泡中;细胞质沿细胞壁分布,也无钙沉淀颗粒;在果肉细胞中几乎看不到钙沉淀颗粒分布.(3)完全开裂的长枣中钙沉淀颗粒只分布在少数体积较小的外果皮细胞中,而果肉细胞的细胞壁边缘或细胞壁以及胞间隙中分布有大量的钙沉淀颗粒.  相似文献   

12.
红豆杉悬浮细胞放大培养的细胞生长与紫杉醇合成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Murashige&skoog s(MS)和 6 2号两种不同的培养基中 ,红豆杉细胞悬浮细胞从摇瓶到 1 0L机械通气搅拌式反应器放大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与紫杉醇合成动力学 .结果表明 :尽管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 ,细胞生长曲线均呈现“S”型 .紫杉醇在延迟期与指数生长期中基本上没有积累 ,而且随着培养规模的增大 ,紫杉醇的含量逐渐降低 .进一步对各级放大培养的细胞生长 ,比生长率与胞内外紫杉醇合成量进行分析 ,发现MS利于细胞生长但不利于紫杉醇合成 ,而 6 2号则相反 .根据此文的结果 ,提出了红豆杉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大规模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体外培养脐血单个核细胞与CD34+富集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MNC和CD34 +富集细胞在SCF +IL 3+IL 6 +FL +Tpo细胞因子组合下的体外扩增特性 ,发现 :CD34 +富集细胞具有很高的扩增潜力 ,在本实验条件下其总细胞持续扩增了 8周 ,扩增倍数达 312 70 9± 86 40 5倍 ;而MNC在培养至第 4周扩增就已呈现下降趋势 ,最大仅扩增了 5 3 3± 6 2倍。对比集落和CD34 +细胞的扩增发现 ,MNC的集落密度和CD34 +细胞含量由第 0天至第 7天有一个上升的过程 ,而CD34 +富集细胞在培养过程中 ,集落密度和CD34 +细胞含量却始终呈下降趋势。在体外培养过程中 ,CD34 +富集细胞的CFU GM和CD34 +细胞最大分别扩增了 185 7± 14 1和 191 7± 188 8倍 ,明显高于MNC的 12 4± 3 2和 5 0 6± 33 2倍 ;而CD34 +富集细胞和MNC的BFU E则只实现了少量扩增 ,分别为 7 2± 5 2和 10 1± 3 4倍。结果显示 ,从CD34 +富集细胞出发扩增造血干 祖细胞 ,可以得到更多的CD34 +细胞和CFU GM集落形成细胞  相似文献   

14.
用全细胞模式的膜片钳技术研究了鲫鱼视网膜双极细胞上的GABAC和GABAA受体激活(activation)、失敏(desensitization)和失活(deactivation)等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GABAC受体的反应动力学一般慢于GABAA受体.两者的激活动力学可用单指数函数很好拟合,GABAC受体的拟合时间常数(τ)为44.57 ms,而GABAA受体的平均时间常数是10.86 ms.再者,GABAA受体的失敏具有快、慢两个成分,其时间常数分别是ιfast=2.16 s和τslow=19.78 s,而GABAC的失敏则遵从单指数规律,时间常数为6.98 s.两种受体的失活均能为双指数函数拟合,其中GABAC受体的时间常数(ιfast=674.8 ms,τslow=2090ms)远大于GABAA受体的(ιfast=42.07 ms,ιslow=275.1 ms).这些动力学特性的差异提示,GABAC和GABAA受体可能在不同的频域参与视网膜的信号处理.  相似文献   

15.
重楼属的细胞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5种重楼植物的核型:凌云重楼(P. cronquistii);南重楼(P. vietnamensis);金线重楼(P. delavayi);长柱重楼(P. forrestii);和平伐重楼(P. vaniotii)。讨论了重楼属植物的核型结构和倍性的变异,以及杂合性、多态性、B染色体等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并将重楼属植物的核型归纳成三个主要的基本类型。1. 4t型,基本核型为2n=2x=10=6m+4t,分布于南部热带亚热带的多叶重楼P. polyphylla等13种的核型属于这一类型;2.2st型,基本核型为2n=2x=10=6m+2st+2t,分布于北温带的P. verticilata等5种属于这一类型;3.4st型,核型为2n=2x=10=6m+4st,仅有巴山重楼P. bashanensis的核型属这一类型。每个类型中各个种之间在染色体的结构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根据植物的染色体核型的演化规律,对三个类型核型的演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乙醇提取土茯苓黄酮甙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用乙醇提取土茯苓中黄酮甙动力学 ,考察了提取过程的温度 ,搅拌强度 ,土茯苓块粉碎粒度 ,乙醇浓度对提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提取反应温度的升高、土茯苓粉碎粒度的减小 ,提取速率而迅速增大 ;提取剂及提取产物通过土茯苓颗粒多孔介质是动力学控制步骤 ,提取过程符合“缩核模型” ,属内扩散控制 ,表观活化能为 10 . 0 6kJ/mol,宏观动力学方程为 :K =1. 36 2× 10 . 5·r 20 ·e 10 . 0 6RT +1 .933× 10 5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湖南资兴铅锌矿污染问题,筛选本土耐性菌株用作生物修复。【方法】供试菌株J3筛选自湖南资兴铅锌矿区的尾砂矿矿渣,利用正交实验分析其生长菌株及干菌体最佳吸附条件以优化其吸附效果,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动力学拟合以探讨其吸附机理,最后结合形态观察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在最佳条件下,J3生长菌株对Pb2+和Zn2+的去除率分别为92.2%和87.7%;干菌体对Pb2+和Zn2+去除率分别为72.6%和23.8%,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生长菌株吸附过程中吸附速率受重金属浓度影响,对Zn2+吸附主要为颗粒内扩散作用;干菌体对Pb2+吸附推测为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作用,而对Zn2+的吸附则由膜扩散控制。根据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J3初步鉴定为虫生轮枝菌。【结论】生长菌株吸附效果好于干菌体,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可为生物吸附反应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固定化细胞技术发酵玉米醪生产酒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固定化酵母(S.cerevisiae 9064)批次发酵玉米醪生产酒精的研究。采用自制“多层分隔式生物反应器”在最适发酵条件下,成熟醪的终酒精浓度达10%(V/V)左右,发酵时间可由传统发酵的72h缩短到22h左右,酒精生产力提高了3倍。在吨级反应器连续运转试验时,固定化增殖酵母细胞活性稳定性可持续半年以上,PVA—凝胶粒的机械强度和弹性等以及醪液中酒精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就诊的7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单纯化疗组)和实验组(n=36,DCs-CIK细胞免疫联合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并运用Kamofsky(KPS)评分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疾病控制率(DCR)7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78%(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外周血CD3+、CD8+及NK细胞所占的比值较治疗前均上升显著(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3+、CD8+及NK细胞所占的比值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KPS评分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s-CIK细胞免疫联合化疗能够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DCR,且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V71相关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将90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分为脑炎并发肺水肿组8例,单纯脑炎组30例,无并发症组52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CD4+T及CD8+T细胞百分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TNF-α及IFN-γ含量.结果:并发症组CD4+及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相对无并发症组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04,P<0.05;X2=26.075,P<0.05),并发症组血清1L-10、IFN-γ和IL-6含量较无并发症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2,P<0.05;X2=16.975,P<0.05;X2=15.562,P<0.05),并发症组TNF-α含量和无并发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T细胞及细胞因子均参与了EV71相关手足口病重症并发症的发生过程,在手足口病的临床诊疗中可予以参考,早期鉴别出现重症并发症的病例,及时给与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