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娥江刀鲚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刀鲚(Coilia ectnes)又叫长颌鲚,是一种过河口洄游性小型经济鱼类。隶属鲱形目、鳀科。曹娥江刀鲚产量约占该江中下游鱼产量的20—25%。 刀鲚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对它的生物学  相似文献   

2.
长江刀鲚与池塘人工养殖刀鲚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2008年间采集了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及池塘养殖刀鲚共104尾,对其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月份、不同江段的刀鲚性腺发育状况进行了初步比较观察。组织切片观察显示:在江阴段长江刀鲚从4~7月份卵巢从Ⅱ期发育到Ⅳ期;同一时期(7月份)安庆段刀鲚精巢和卵巢的成熟系数略高于江阴段,但差异不大。池塘养殖雄性刀鲚在6月、9月基本处于增殖期,精小叶腔中存在一定量的精子细胞,但未见性成熟个体。对于雌性,在12月份卵巢处于Ⅱ期,而6月份卵巢能发育至Ⅳ期晚期,此时卵巢的成熟系数显著高于同年5月份江阴长江刀鲚和7月份安庆段刀鲚。综合组织切片结果认为:长江刀鲚的性腺发育成熟度可能与所处江段关系不大,而不同洄游群体的性腺发育情况可能相同;在人工池塘养殖状态下,部分刀鲚的卵巢至少能够发育到Ⅳ期晚期。  相似文献   

3.
长江刀鲚亲鱼强化培育及自然产卵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人工饲养条件下长江刀鲚亲鱼培育的水温及主要水化学指标、饵料投喂策略及经强化培育后刀鲚自然产卵的规律。结果表明,刀鲚亲鱼培育池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5-34℃,刀鲚常年摄食,采用“鲮鱼苗+细足米虾”的系列活饵进行饲育期、越冬期、促熟期分阶段的投喂策略,雌性亲鱼强化培育后成熟系数可达16.5%,发育较佳,总体成活率为97.6%。5-6月是刀鲚产卵的高峰期,产卵时间集中在20:00-20:30,受精率为80%-92%,试验期间收集刀鲚受精卵56.9万粒。刀鲚的产卵与水温关系密切,最适产卵水温为20-28℃。  相似文献   

4.
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变异看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经克隆测序获得我国七丝鲚(Coilia grayii)、凤鲚(C. mystus)、刀鲚(C. nasus)和短颌鲚(C. brachygnathus)以及太湖湖鲚(C. nasus taihuensis)等4个种和1亚种32尾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 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秘鲁鳀(E. ringens)为外类群构建了中国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 并讨论了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结果显示, 七丝鲚的D-loop区全序列长1,208 bp, 凤鲚1,279–1,361 bp, 刀鲚1,252–1,290 bp, 短颌鲚1,214–1,252 bp, 湖鲚1,252–1,442 bp, 除七丝鲚外的其他种类个体间均表现出序列长度的多态性。短颌鲚、刀鲚和湖鲚三者间的平均K 2-P遗传距离仅为0.011–0.020, 明显小于它们与凤鲚、七丝鲚及外类群间的遗传距离(0.051–0.349)。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刀鲚、短颌鲚及湖鲚均未各自构成单系, 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 三者并未发生显著分化。研究表明, 短颌鲚和湖鲚为刀鲚的淡水生态型种群, 并非有效物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中国鲚属3个有效物种间以凤鲚最为原始, 刀鲚和七丝鲚为姐妹群, 处于较进化的位置。推测凤鲚可能是鲚属祖先种最早从起源中心扩散到西北太平洋的后裔, 而刀鲚和七丝鲚则是凤鲚在演化过程中分别适应寒冷和温暖气候而分化出的物种。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刀鲚耳石年轮确证和年龄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洄游性刀鲚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渔业资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资源量严重下降。研究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长江口刀鲚渔获物的年龄结构和生长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确证刀鲚耳石上年轮,分析刀鲚渔获物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评价刀鲚资源状况。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在长江口逐月采样,共采集了576尾洄游性刀鲚。对矢耳石横截面分析发现,从耳石核出发,腹侧生长轴具有周期性的直-弯生长模式,直线生长发生在4到12月,弯曲生长在10月到第二年的6月;边缘轮纹增长率分析也表明,这种直-弯生长模式具有年周期性,可以用来鉴定年龄。弯曲生长向下一个直线生长的转换发生在4月至6月间,将此转换定义为年轮标志。年龄分析表明,长江口刀鲚渔获物包括0龄至4龄共五个年龄组,以1龄和2龄个体为主,雌雄个体年龄组成相似,生长趋势也比较接近,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SL=327.691-e-0.51(t+0.28)(n=576,r2=0.71,P3.36(n=576,r2=0.95,P<0.05)。与20世纪70年代渔获物调查结果相比,现在长江口刀鲚种群明显低龄化和小型化,表明刀鲚资源已严重过度利用。降低刀鲚的捕捞强度是刀鲚资源保护和恢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长江安徽江段刀鲚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尝试识别不同群体,研究选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手段,对不同年份采于长江安徽安庆、铜陵江段长颌鲚和短颌鲚2种生态表型的5个群体刀鲚矢耳石形态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2个地标点,将其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经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使其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地标点中多为Ⅱ类地标点,其贡献率为69.48%,说明Ⅱ类地标点是耳石形态差异的主要来源。5个群体刀鲚判别分析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5.6%,表明这些刀鲚群体耳石形态的差异总体显著。这种差异显著性尤其存在于长颌鲚与短颌鲚生态表型间及长颌鲚和短颌鲚不同群体间,显示出刀鲚不同生态表型分化及其群体间差异性已可体现在耳石的形态特征上。上述发现可为长江十年禁渔前后安徽江段刀鲚群体组成和群体差异性的客观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淀山湖刀鲚的生物学参数估算及其相对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刀鲚是淀山湖水域内资源丰度最高的鱼类,在该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本文根据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淀山湖水域采集的3107尾刀鲚的长度频率数据,利用ELEFAN I技术对刀鲚的生长和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根据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刀鲚资源变动趋势.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的刀鲚生长参数为L∞=35.70cm,k=0.54,t0=-0.48 a,体质量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37 a.采用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刀鲚的自然死亡系数M=0.872.采用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刀鲚的总死亡系数Z=2.121,捕捞死亡系数F=1.249,当前开发率E=0.589,表明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根据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建议最适的开捕体长应为21.42 cm,对应开捕年龄为1.22 a.  相似文献   

8.
长江安庆江段刀鲚耳石微化学及洄游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孟孟  姜涛  陈婷婷  刘洪波  杨健 《生态学报》2017,37(8):2788-2795
刀鲚(Coilia nasus)属辐鳍鱼纲、鲱形目、鳀科,是我国长江下游一种传统的名贵经济鱼类。长江安徽江段为刀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衰退及过捕等原因,资源量急剧下降。近期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生野生动物调整方案已拟将刀鲚列入国家二级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为客观了解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及探讨其洄游史,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08年7月捕获于长江安庆江段的10尾刀鲚(均为传统意义上的长颌鲚)进行了耳石微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个体均具典型的溯河洄游习性。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耳石的沉积过程中元素Sr/Ca比值波动显著,不仅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3)阶段,还具有对应河口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阶段。这种现象亦得到了16色Sr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印证。根据耳石淡水系数、Sr/Ca比值高低波动特征及Sr元素面分布图谱的差异性可以将这些刀鲚分为3种淡-海水生境转换生活史类型。这种现象明显地反映出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的群体具有个体组成和洄游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的寄生蠕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淡水环境的适应和江湖阻隔,部分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分化成淡水型和陆封型,为寻找区分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这3种生态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并分析其寄生蠕虫群落结构特征,本文调查了3种生态型刀鲚鳃部、胃、肠和幽门盲囊中寄生蠕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共发现10种寄生虫,包括鳃上3种单殖吸虫:林氏异钩铗虫(Heteromazocraes lingmueni)、细长嗜鳀虫(Helciferus tenuis)和长江中华钩铗虫(Sinomazocraes changjiangensis);胃部1种复殖吸虫:鲚套茎吸虫(Elytrophallus coiliae);肠道3种线虫: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以及肠和幽门盲囊的3种棘头虫:陈氏刺棘虫(Acanthosentis cheni)、鲇异吻钩棘头虫(Arhythmacanthus parasiluri)、长江傲刺棘头虫(Brentisentis yangtzensis)。林氏异钩铗虫和陈氏刺棘虫在3种生态型的刀鲚中都有较高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海水性寄生虫细长嗜鳀虫、鲚套茎吸虫和对盲囊线虫只感染洄游型刀鲚,可作为区分洄游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淡水性寄生虫长江中华钩铗虫、鲇异吻钩棘头虫和长江傲刺棘头虫只在淡水型刀鲚中发现,可作为淡水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洄游型刀鲚的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最高,分别在1.25和0.19以上,淡水型刀鲚的较低,分别为0.79~1.12和0.10~0.12,陆封型刀鲚的最低,分别在0.66和0.02以下,这主要是由于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大部分丢失,以及淡水性寄生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都较低造成的。盐度降低和中间宿主缺乏是导致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丢失的主要原因;而淡水性寄生虫较低的感染水平可能是由于其对新宿主的适应时间较短;地理隔离可能是陆封型刀鲚中寄生虫群落多样性最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磁珠富集法分离刀鲚微卫星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磁珠富集法分离微卫星序列,以开发长江刀鲚微卫星分子标记。将长江刀鲚基因组DNA经限制内切酶Mse I酶切,回收400-1 000 bp片段,安装接头,构建长江刀鲚全基因组PCR文库。用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CA)12与其杂交,磁珠富集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将洗脱所得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克隆。经过菌落PCR检验后挑选出118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其中97条含有微卫星序列。用设计合成59对微卫星引物对30尾养殖长江刀鲚进行引物的多态性筛选,得到9对多态性引物。  相似文献   

11.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1019-1026
以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洄游前幼鱼和洄游后成鱼为对象, 通过 PCR-DGGE 指纹技术探讨长江刀鲚菌群多样性及受洄游路径周围环境影响之后的稳定性。结果显示, PCR-DGGE 指纹谱带丰富, 共显示出70条可鉴别条带, 其中长江水体谱带数(28)高于洄游后刀鲚鳃(26)、胃(26)、肠道壁(20)、肠道内容物(21)和洄游前刀鲚鳃(21)、胃(20)、肠道壁(11)、肠道内容物(13), 洄游后刀鲚成鱼体内各对应部位菌群数显著高于洄游前刀鲚幼鱼。UPGMA 聚类和PCA 结果显示不同样品之间差异显著, 虽长江水体与洄游后刀鲚鳃、胃及肠道内容物样品在聚类图上聚为一簇, 但其菌群结构的相似度较低, 分别为43%、35%和28%。成功克隆测序其中43 条条带, 主要包含-变形菌(25.6%)、-变形菌(7%)、-变形菌(16.3%)、放线菌(25.6%)、厚菌门(9.3%)、拟杆菌(7%)、柔膜菌门(4.6%)、绿弯菌(2.3%)和未定义菌(2.3%)。以上结果表明长江刀鲚体内不同部位及其在洄游前后不同阶段, 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并受环境和宿主双层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矢耳石形态特征的中国鲚属鱼类种类识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中国鲚属鱼类七丝鲚、凤鲚、刀鲚和短颌鲚共4种205尾2龄鱼矢耳石的32个形态特征。对9个可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反映矢耳石体积和基叶大小的第1主成分,以及与反映翼叶大小的第2主成分共同解释了总变异的91.2%,是种类判别的主要依据。对10个比例性状的逐步判别显示,4个种的平均正判率达95.6%,但交互验证结果却显示,刀鲚与短颌鲚间存在着20.1%的误判率,表现出与传统的依据外部形态分类和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分析的相似结果。这表明,短颌鲚并非有效种,而是刀鲚的淡水生态型种群,也预示着耳石形态分析在近缘种判别方面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DNA条形码的中国鲚属物种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50尾刀鲚Coilia nasus、湖鲚C.nasus taihuensis、短颌鲚C.brachygnathus、七丝鲚C.grayii及凤鲚C.mystus个体的COⅠ基因DNA条形码序列变异。结果显示,150条COⅠ基因条形码序列包含63种单倍型,单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100bp和600bp附近。刀鲚、短颌鲚和湖鲚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253%~0.557%之间,显著低于COⅠ基因DNA条形码鉴别不同物种2%的遗传距离阈值,表明这3个群体应为同一物种。但是凤鲚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5.08%,大于2%的鉴别阈值,显示凤鲚两群体可能达到了种或亚种级差异水平。以日本鳀Engraulisjaponicus为外群,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显示,刀鲚、湖鲚和短颌鲚群体聚在一起,未能各自形成单系;凤鲚根据地理分布聚为两支;七丝鲚则聚成单系。研究表明COⅠ基因条形码技术可用于我国鲚属物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实验测定了不同水温条件下刀鲚(Coilia nasus)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水温对刀鲚幼鱼血糖及肌肝糖元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刀鲚运输、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水温(16℃~28C)条件下,刀鲚幼鱼的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耗氧率(R)与水温(T)的回归方程为R=0.988T2-32.36T+343.7,相关系数为0.96;刀鲚幼鱼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耗氧高峰出现在7:00,低谷在21:00;刀鲚幼鱼的窒息点与水温显著相关,窒息点A(mg·L-1)与水温T(℃)的回归关系为A=0.9397T0.8001,R2=0.98.刀鲚幼鱼血清中血糖含量在水温16℃~24℃阶段保持相对稳定,血糖含量在17.24 ~ 19.79 mmol·L-1,肌肉和肝脏糖元含量均呈波浪式变动;但在水温24℃~28℃阶段,血糖含量随水温上升而显著升高,而肌肉和肝脏糖元含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物种分布模型在估计渔业资源栖息分布中已有广泛应用,但在珍稀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预测方面,数据零值过多的情况是模型选择时应考虑的重要问题,零膨胀模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手段。根据2009—2016年每个季度在长江口采集的刀鲚资源量与环境调查数据,运用零膨胀泊松(zero-inflated Poisson,ZIP)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zero-inflated negative binomial,ZINB)模型建立了长江口刀鲚资源密度与水温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最优模型对2017年各季节长江口刀鲚资源密度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零膨胀模型结果的第一部分,水温对刀鲚资源密度非零值的发生有显著正向影响;零膨胀模型结果的第二部分显示,经度与刀鲚资源密度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水温对刀鲚资源密度的大小有显著正向影响;相比最优ZIP模型,最优ZINB模型对数据拟合较好,并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最优模型显示,刀鲚资源密度的预测值在空间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存在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在时间上呈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分布格局,这与水温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命科学研究》2016,(2):135-139
比较分析了不同水域刀鲚的分类地位,生殖洄游时间、路线和所需外界条件以及其分布现状和资源状况。同时,于2015年对鄱阳湖、赣江和抚河下游的刀鲚进行了现场调查,并与1982年采自鄱阳湖的刀鲚标本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发现,1982年鄱阳湖短颌鲚(定居型刀鲚)体长范围为5.0~30.0 cm,优势组体长为6~20 cm,体重范围是0.90~105.08 g;2015年调查的短颌鲚体长范围为11.6~28.0 cm,优势组体长为11~20 cm,体重范围为5.99~81.31 g。1982年鄱阳湖洄游型刀鲚占总尾数的3.86%,体长范围为15.0~33.0 cm,体重范围为10.24~151.63 g;而2015年调查的洄游型刀鲚仅占总尾数的0.97%,体长范围是25.5~28.0 cm,体重范围是60.62~78.00 g。结果分析表明,江西上述水域均以短颌鲚为主,洄游型刀鲚难已形成渔汛。  相似文献   

17.
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Anisakis)simplx]的幼虫,至今仅在海鱼体中发现,虫体为长圆筒形。前端钝圆,食道接着有大而呈圆筒形的胃。尾短,末端钝圆。生活时呈乳白色。据报道,简单异尖线虫的幼虫为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体内常见寄生虫之一。一般寄生在腹腔和内脏中。据我们观察,该虫体对刀鲚的感染率较高,感染强度较大,对鱼体的生长有一定的危害。刀鲚离水后不久即死亡,但寄生在刀鲚体内的简单异尖线虫却可生存一段时间。由于该种属海洋寄生虫,对盐度忍受力较强。但  相似文献   

18.
池养刀鲚(Coilia nasus)鱼种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长测量、摄食节律评估的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备件下刀鲚(Coilia nasus)的摄食和生长特性,旨在为刀鲚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同时为大规模开展刀鲚的池塘养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经过153 d的生长期,刀鲚的平均体长从最初的(12.41±2.21 )cm增加到(21.25±2.08)cm,体重从(5.83±0.91)g增加到(40.58±12.98)g;体长与日龄为线性相关(L=0.0558t+13.102,R2=0.97),体重与日龄为指数相关(W=6.5699e0.01231,R2 =0.98),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W=0.0006L3.5924)幂指数b值接近3;刀鲚鱼种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4:00-8:00是刀鲚鱼种的摄食高峰期,12:00左右摄食活动基本停止,16:00起摄食强度又明显回升,属晨昏摄食;此外还发现,枝角类、桡足类、日本沼虾和(鱼叚)虎鱼是培育刀鲚鱼种较为适宜的饵料生物,但其不同发育阶段适宜饵料生物有所不同,摄食量与饵料的种类和数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刀鲚(Coilia nasus)是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根据2003年1月—2004年12月、2008年1月—2009年12月、2012年1月—2013年12月3个调查期长江靖江段沿岸定置张网捕捞数据,运用Fi SAT II软件对刀鲚种群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3个研究期靖江沿岸带刀鲚体长(L,mm)与体质量(W,g)幂函数关系分别为:W_(2003-2004)=2.72×10~(-6)L~(3.030)(r=0.974,n=218),W_(2008-2009)=3.75×10~(-6)L~(2.961)(r=0.925,n=823),W_(2012-2013)=2.27×10~(-6)L~(3.061)W_(2012-2013)=2.27×10~(-6)L~(3.061)(r=0.936,n=837)。本研究3个研究期中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的刀鲚群体的生长参数K、t0和ti均较为接近,沿岸带刀鲚群体以当年孵化的幼体为主要组成成分,表现为生长速度较快(K=0.54~0.56 a~(-1))、拐点年龄较小(ti=1.49~1.54 a)的生长特征。年际比较显示,近年来靖江沿岸带刀鲚的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较早年均有所下降。但根据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显示,靖江段沿岸刀鲚仍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种群补充模式表明,每年4—9月为沿岸带刀鲚的主要补充期。为了有效保护珍贵的刀鲚幼鱼资源,建议将沿岸水域禁渔期延长至9月(即4—9月),以实现刀鲚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刀鲚的年龄和生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鉴定刀鲚年龄的方法很多。本文以鳞片为主,对照耳石、胸鳍鳍条等方面的材料,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发现它们都有明显的年龄标志,但各有优缺点。其中以鳞片取材最容易,观察最方便,缺点是年轮标志比较复杂,有时还有副轮和幼轮等。再生鳞也比较多。刀鲚鱼苗和幼鱼在生长过程中,体长增加较快,至11月份,幼鱼最大个体可达200毫米左右。成鱼体长增加速度逐渐减慢,最大个体只410毫米。但随着年龄的变化,其体重却有显著增加。刀鲚鳞片的生长和体长的增加基本上成正比关系。刀鲚寿命不长,一般只有4—5冬龄,最大个体不超过6冬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