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筛选山楂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对螺螨酯的抗药性,并明确其对7种杀螨剂的交互抗性。【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山楂叶螨对螺螨酯的抗性发展趋势及其交互抗性。【结果】用螺螨酯筛选山楂叶螨21代,抗性上升11.65倍;抗性品系对乙螨唑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6.30;对噻螨酮存在负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0.69;对阿维菌素、炔螨特和三唑锡不存在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15、1.25、1.78;对哒螨灵和联苯肼酯有产生交互抗性的可能,抗性倍数分别为3.46和2.79。【结论】螺螨酯防治山楂叶螨存在抗性风险,抗螺螨酯的山楂叶螨品系会产生交互抗性,上述结果可为果园科学使用螺螨酯和合理轮换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橘园常用药剂对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成螨的致死效应,弄清巴氏新小绥螨甲氰菊酯抗性品系对柑橘园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及生态适合度变化,为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品系的田间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在对巴氏新小绥螨进行致死效应和交互抗性测定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不同药剂对巴氏新小绥螨成螨致死效应存在显著差异。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的致死率最高,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62%和92.57%;巴氏新小绥螨甲氰菊酯抗性品系螺螨酯、噻虫嗪、乙螨唑、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均存在显著交互抗性,其抗性倍数分别为7.56、10.32、11.45、19.10和45.89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甲氰菊酯抗性的获得使其发育历期显著延长,但对捕食量和孵化率影响不显著。哒螨灵、丁氟螨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卵的孵化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常用药剂对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卵的孵化率不存在显著影响。【结论】甲氰菊酯抗性获得使巴氏新小绥螨对柑橘园常用药剂表现不同水平的交互抗性;甲氰菊酯抗性获得对巴氏新小绥螨生长、繁殖及捕食均无显著影响,可在田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朱砂叶螨对三种杀螨剂的抗性选育与抗性风险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为评价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对3种杀螨剂的抗性风险,在实验室抗性品系选育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中的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朱砂叶螨北碚种群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哒螨灵3种杀螨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3种药剂在不同杀死率下抗性发展的速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分别单一连续汰选16代后,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达26.54和4.51倍,对哒螨灵表现为敏感性降低(抗性倍数为1.16倍);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哒螨灵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472,0.1519和0.0160。在室内选择条件下,杀死率为50%~90%时,要获得10倍抗性,甲氰菊酯仅需要13~6代,阿维菌素需要约21~10代;哒螨灵需要约197~89代;在田间选择,三种药剂都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抗性筛选16代结果表明,抗性风险较高的是菊酯类的甲氰菊酯,其次是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杂环类的哒螨灵抗性风险较小。试验结果可为朱砂叶螨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伪钝绥螨Amblyseius fallacis(Garman)原产于美国东部和中西部以及加拿大北部地区,是控制果园中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和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Koch)的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早在50年代初该螨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从生物学、饲养、繁殖技术等方面加以研究。70年代初,Croft等人研究发现了该螨对谷硫磷、对硫磷等有机磷农药有很强的抗性,对在美国果园中普遍使用的氨基甲酸酯类有中等程度的抗性,而对有机氯  相似文献   

5.
朱砂叶螨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陈秋双  赵舒  邹晶  石力  何林 《昆虫知识》2012,49(2):364-369
本文采用药膜法建立了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对5种杀螨剂的敏感基线,并对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朱砂叶螨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5种药剂杀螨活性由高到低分别为阿维菌素〉丁氟螨酯〉氧化乐果〉炔螨特〉甲氰菊酯,其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LC50值分别为0.08、2.19、67.89、201.19和605.27mg/L;朱砂叶螨各地理种群已对甲氰菊酯和炔螨特产生了低、中水平的抗性,其抗性倍数分别介于2.93~16.22与4.85~14.35之间,其中云南种群对这2种杀螨剂抗性最高,对氧化乐果与丁氟螨酯处于敏感性降低阶段,其抗性倍数分别介于2.35~4.26与1.56~2.11之间,对阿维菌素还未产生明显抗性;对阿维菌素和甲氰菊酯的增效剂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三类解毒酶系(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酯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朱砂叶螨抗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蚜虫体上寄生的两种螨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我们自1965年在上海就已发现有螨类寄生在蚜虫体上,且数量较多。近来又陆续收到各地寄来的寄生螨类标本,要求进行种的鉴定。经研究整理,其中有内亚波利斯异绒螨Allothr-ombium neapolitum Oudemans和无视异绒螨A.ignotum Willmann,这两种异绒螨均为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二斑叶螨对七种杀螨剂的抗药性测定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测定了相对敏感种群(S)和抗性种群(R)对常用7种杀螨剂的敏感性,并测定了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3种酶的比活力。结果表明: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R种群已对甲氰菊酯和哒螨灵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45和105.47。其中,甲氰菊酯对雌成螨的毒力最低(>3000mg/L),已远远超过田间推荐剂量,不宜继续使用。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解毒活性的提高是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二斑叶螨对哒螨灵抗性的增强可能与羧酸酯酶有关。  相似文献   

8.
农业螨类学是近一、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蜱螨学一个分支学科,特别是在有机合成杀虫剂广泛大量使用后,除杀灭大量天敌、发生抗性外,还出现一种所谓“生物滋养现象”(trophobiosis),再加上关键性害虫(keypest)有相当的办法受到控制,而农业螨类可能由潜在性害虫(potential pest)而上升为关键性害虫。实际上这种倾向已有出现,但一般对农业螨类的知识较少,虽已极度猖獗,并成为生产上的严重问题,而却被忽视了。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进展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棉花叶螨对三氯杀螨醇和氧乐果的抗性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孔明  刘芹轩 《昆虫知识》1995,32(5):266-270
对棉花叶螨(优势种朱砂叶螨)抗三氯杀螨醇和氧乐果的系统监测表明,棉田化防前期是当年棉花叶螨抗性最低点,大面积化防后抗性水平明显上升。化防停止后至下年春季,抗性呈下降趋势,反映在系统监测动态上,棉花叶螨抗性水平曲折性上升。对三氯杀螨醇和氧乐果的抗性分别由1986年的5.28~6.65倍和9.24~11.26倍上升到1992年的8.55~15.57倍和19.23~28.48倍。  相似文献   

10.
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是严重危害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主要寄生螨之一,由于杀螨剂长期大量、单一和连续使用,狄斯瓦螨对杀螨剂的抗性发展日趋严重,探明狄斯瓦螨抗性机制对于治理狄斯瓦螨具有重要意义。狄斯瓦螨抗性形成受遗传因素、人为操作因素及其他生态因素的影响,其抗性机制与化学杀螨剂的种类有关,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靶标不敏感性机制和解毒代谢增强机制,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螨剂抗性机制研究较为透彻,而对有机磷类和甲咪类杀螨剂抗性机制研究有限。本文基于文献,阐述了狄斯瓦螨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甲咪类杀螨剂抗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抗性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狄斯瓦螨有效治理、杀螨剂的安全有效使用及新型杀螨剂开发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方盲走螨在我国建立种群的适生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方盲走螨Metaseiulus occidentalis(Nes-bitt)是植绥螨中的重要种类之一。在美国西部地区,对控制果园内红叶螨类的为害有着显著作用。同时,由于该捕食螨对某些有机磷农药表现了明显的抗性。因而成为果园害虫综合防治中受到重视的天敌对象。七十年代,澳大利  相似文献   

12.
害虫及害螨对阿维菌素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类新型高效广谱的生物源农药,对多种害虫及害螨具有极好的防效。随着阿维菌素在害虫及害螨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害虫和害螨对其的抗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综述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Pluttella xylostella(L.)、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te Koch等已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害虫和螨并不总是表现适合度劣势,且抗性一旦产生敏感性较难以恢复;抗性遗传多数由多基因、不完全隐性控制;抗性机理涉及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发现害虫和螨对阿维菌素存在较大的、潜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3.
山楂红蜘蛛对内吸磷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芹轩 《昆虫学报》1966,(2):114-119
1963—1964年在河南省几个果园测定了山楂红蜘蛛对内吸磷的抗药性,并用8种杀螨剂分别对抗性品系和感性品系进行了药效测定。测定结果表明:郑州园艺场的种震对内吸磷的抗性最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种群已形成抗性的过渡品系。 在测定的几种杀螨剂中效果较好的有K6451,在320和640ppm 浓度下杀卵效果显著,但对抗性品系的成螨和若螨的效果则较差。敌敌畏对抗性品系有交互抗性。三硫磷对感性品系的各虫态均有良好效果,但对抗性品系有交互抗性。AK338对抗性及感性品系各虫态均有高效。三氯杀螨砜对抗性及感性品系的成螨和若螨效果极差,但残效期长且对卵有较好效果。磷胺对抗性品系有交互抗性,对感性品系效果显著。对硫磷对抗性品系有较高的交互抗性,在1280和2560ppm情况下死亡率方达82%和95%,而对感性品系则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3种田间常用药剂产生抗性的速率和稳定性,为叶螨的抗性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生测法,对截形叶螨进行药剂的抗性筛选、衰退和再恢复规律研究。【结果】经过连续30代的药剂汰选,截形叶螨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3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指数分别达到197.50、19.56和12.57;停止喷药后,其抗性都有所下降,其中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最不稳定,培育至30代后,抗性衰退率达到63.54%,对阿维菌素的抗性较为稳定,抗性衰退率为23.30%;再次恢复用药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抗性再度回升,以抗哒螨灵品系的抗性恢复最快,药剂汰选30代后,增长率达到了58.47%,阿维·哒螨灵次之(增长率为38.67%),抗阿维菌素的品系抗性恢复最慢,增长率仅为22.86%。【结论】截形叶螨对哒螨灵抗性不稳定,停止用药后,敏感性易恢复,对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的抗性较稳定,一旦抗性产生不易衰退,故田间应用时应交替轮换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抗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及螺螨酯混剂的实时定量PCR最优内参基因。【方法】选取5.8S rRNA, α-tubulin, TBP, β-actin, ELFn, RPL13a, GAPDH和SDHA 8个候选内参基因,以GeNorm, BestKeeper和Normfinder 3个软件分析这8个基因在二斑叶螨多重抗性品系中的表达稳定性, 并以筛选的内参基因分析二斑叶螨P450酶系CYP392A亚家族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经GeNorm, BestKeeper和Normfinder 3个软件综合评价确定ELFn基因为二斑叶螨敏感品系(susceptible strain, SS)和多重抗性品系(multi-pesticide resistant strain, Mp-R)各发育阶段的最优内参基因。以ELFn为内参基因对二斑叶螨CYP392A亚家族16个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多重抗性选育40代后,Mp-R品系卵期CYP392A1表达量显著上调;CYP392A16基因在各发育阶段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S品系相应发育阶段;其他基因表达量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筛选出了SS和Mp R品系中各发育阶段最佳内参基因为EFLn;Mp-R品系CYP392A亚家族16个基因的表达量在幼螨和若螨阶段低于卵与成螨阶段,其中CYP392A16基因在二斑叶螨多重抗性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该结果为二斑叶螨多重抗性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雅氏瓦螨对氟胺氰菊酯的抗性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效成分为1000μg/L的氟胺氰菊酯药液对雅氏瓦螨Varroa jacobsoniOudemans敏感个体的腹部表皮进行穿透性测定,结果表明药液无法通过表皮起毒杀作用。通过添加酶抑制剂多功能氧化酶(PBO)和酯酶(DEF)的增效测定,结果显示PBO在抗性和敏感螨中分别增加毒效为3.27和1.80倍;而DEF为3.23和1.67倍。反映在抗性蜂螨的抗药性与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有密切相关,也与酯酶活性有关。对抗性螨和敏感螨的羧酸酯酶的活力测定,显示出在抗性螨中酶活指数高140%以上。同时对酯酶电泳进行扫描,也发现抗性螨与敏感螨的峰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为害多种农作物的世界性重大害螨。本研究旨在明确二斑叶螨不同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抗性相关基因的突变频率及其表达量变化。【方法】采用药管浸叶法测定了我国二斑叶螨8个地理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并检测其抗性基因突变频率,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高抗种群中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测试的二斑叶螨8个田间种群均对阿维菌素具有抗药性。北京密云、山东潍坊、海南三亚和湖南长沙种群均对阿维菌素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 526.75,481.00,315.25和160.75倍,而北京通县、北京海淀、山西运城和山东泰安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达54.38~136.38倍,处于高抗性水平。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相关的谷氨酸氯离子通道基因Glu Cl的突变频率在各个田间种群中存在差异。北京密云种群中Glu Cl的突变频率最高(91.7%),其次是山东潍坊(66.7%)和海南三亚(63.3%)种群;山西运城种群最低(13.3%),且点突变频率与抗性倍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相对敏感种群相比,高抗性二斑叶螨种群中Glu Cl和γ-氨基丁酸受体基因GABAR表达量显著下降。【结论】二斑叶螨田间种群普遍对阿维菌素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相关基因Glu Cl的点突变及其表达量的降低可能与田间抗药性产生相关;田间防治二斑叶螨应避免使用阿维菌素。  相似文献   

18.
长春净月潭地区土壤螨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长春净月潭地区,通过三年的调查,共获土壤螨类134种或属、4396只,分隶于2目4亚目74科。其中30种为中国新纪录。按个体数多寡,甲螨类>革螨类>辐螨类>粉螨类。四亚目在不同生境中的数量构成,甲螨类、革螨类、粉螨类皆以杂木林和落叶松林为最多,辐螨类在杂木林中大大减少。不同季节四亚目皆以夏季为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在六种生境中统计到甲螨类和辐螨类共90种属、3114只,其中优势种2种,常见种25种。土壤螨类在各生境中的种属、数量构成,杂木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黑松林>草甸>农田。各土壤层中种属、数量构成A_0>A>B层。种属、数量的季节变化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土壤层螨类的数量夏春季A、A_0层多,秋冬季A、B层多。  相似文献   

19.
桔全爪螨的抗药性选育及其解毒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齐墩螨素和甲氰菊酯对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逐代处理,以选育其抗药性种群。选育至12代,对齐墩螨素抗性增长到7.30倍,对甲氰菊酯抗性增长到17.11倍。增效剂和离体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抗性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都提高了;推测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的增加是桔全爪螨对甲氰菊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人们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害虫防治的新方法。对于二点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遗传防治也有很多工作,尤其对蜱螨类已开始从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角度进行研究,今后这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 二点叶螨是农业害虫,对农药的抗性最重,从遗传防治的要求来说,有以下极有利的条件。 (1)生活周期短。在26℃下约8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每年发生10—20代,进行杂交等遗传学工作,在短期内极易获得结果。 (2)易于大量饲养。在少数豆类植物或少数隔离的豆叶上就可大量繁殖。 (3)有产雄单性生殖(arrhenotoky)的特性。即未受精的卵所产生的螨都为雄螨,可满足在释放不育民虫方法中所需大量雄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