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触角为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9节,其中,雄虫的触角比雌虫长;感器类型有毛形感器(1型、2型和3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1型和2型)、腔锥形感器、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共9种。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无差异,但雄虫触角上的感器分布要比雌虫的稠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mosanus(Shiraki)幼蚁、工蚁、兵蚁触角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的研究,分析不同龄幼蚁、工蚁和兵蚁的触角感器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触角感器发育特点及不同个体的行为分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触角形态,分析触角节数、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工蚁、兵蚁、幼蚁个体触角长度差异显著,触角长度顺序:工蚁>兵蚁>3龄幼蚁>2龄幼蚁>1龄幼蚁;触角感器共有9种类型,分别为短毛形感器、长毛形感器、短刺形感器、长刺形感器、锥状B?hm氏鬃毛、球状钟形感器、刺突状钟形感器、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中间型、长刺具泡状感器。工蚁、兵蚁缺少长刺具泡状感器。幼蚁触角感器种类和数量随龄数而增加,1龄幼蚁具7种感器,缺少球状钟形感器和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中间型2种类型;2龄幼蚁具有8种感器,缺球状钟形感器;3龄幼蚁具有全部9种类型感器。【结论】黑翅土白蚁幼蚁、工蚁、兵蚁触角节数和感器显著差异,可作为幼蚁龄数以及非生殖品级判别的形态指标,应用于白蚁非生殖品级行为多型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豆柄瘤蚜茧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扫描电镜对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的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 发现有7 种感受器, 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Ⅰ型、刺形感受器Ⅱ型、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Ⅰ型、腔锥形感受器Ⅱ型和板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是数量最多的感器; 除了腔锥形感受器Ⅱ型只在雌虫触角发现外, 雌、雄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和结构没有较大的差别, 并且腔锥形感受器Ⅱ是数量最少的感器。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拉步甲Carabus lafossei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拉步甲触角表面存在7类、12种感器类型,包括3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3种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h)、2种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ca,SB)、Bhm氏鬃毛(Bhm bristles,BB)、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SCo)、腔形感器(Sensilla cavity,SCa)和钟形感器(Sensilla campaniformia,SCam),感器类型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雌、雄个体各节触角的感器数量和分布不均匀。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电生理学和行为生态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麦蛾茧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扫描电镜对麦蛾茧蜂BraconhebetorSay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的触角上存在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鳞状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嗅孔。其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是主要感器,数量较大,分布较广。雌雄蜂的触角感器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稻虱红螯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帅  陈文龙  杨洪  金道超 《昆虫知识》2012,49(2):509-514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稻虱红螯蜂Haplogonatopus japonicus Esaki et Hashimoto触角上存在6种感受器,其中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Ⅳ型、柱形感器Ⅱ型和Bhm氏鬃毛雌、雄都有,仅数量和分布上存在差异;毛形感器Ⅱ型、Ⅲ型,锥形感器Ⅰ型、Ⅱ型、Ⅲ型,柱形感器Ⅰ和锥形乳头状感器仅分布于雌蜂触角;而毛形感器Ⅰ型,锥形感器Ⅴ型仅见于雄蜂触角。对触角感受器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并对部分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北方苜蓿重要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触角感器类型、形态特征及分布特点。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牛角花齿蓟马雌、雄成虫触角的超微结构,比较雌、雄虫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牛角花齿蓟马雌虫触角长度(314.42±7.21 μm)明显较雄虫(260.58±5.69 μm)长,除柄节和第I鞭节外,其他各节雌虫均较雄虫粗大。牛角花齿蓟马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共有7种,即Bhm氏鬃毛(BB)、刺形感器(SChI, SChII)、锥形感器(SBI, SBII, SBIII)、钟形感器(SCa)、腔锥形感器(SCo)、腔形感器(SCav)和毛形感器(ST),雌虫触角上述7种类型感器均有分布,而雄虫触角上未发现腔形感器。牛角花齿蓟马成虫触角感器在类型、形态特征及分布方面表现雌、雄个体差异。本研究为深入探究牛角花齿蓟马触角感器的嗅觉通讯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脊竹蝗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子害虫,为了更好地理解黄脊竹蝗"趋尿行为"的生理生化机制,通过电镜扫描技术研究了黄脊竹蝗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形态及分布特征,比较分析了其在雌、雄成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脊竹蝗雌、雄成虫触角丝状,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23节鞭节构成,雌雄间触角长度及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均有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Ⅱ、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和腔锥形感器6种;其中,锥形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感器总数的53%,主要分布在鞭节的第8~21亚节上;各类感器在雌、雄成虫间触角上的分布特征相似,雄成虫触角上感器总数、锥形和腔锥形感器数量显著多于雌成虫(P<0.05)。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若虫、伪蛹及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分布及其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西花蓟马3种虫态触角上共存在4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U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6种亚型,刺形感器分3种亚型;若虫、蛹及成虫在触角长度、节数、感器数量及类型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其中蛹的感器类型及数量最少,若虫次之,成虫最多,U形感器仅见于成虫触角上等。此外,发现触角长度、触角末端、L锥形感器及刺形感器在雌雄之间存在差异,其它感器在雌、雄西花蓟马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0.
井上蛀果斑螟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inouei Yamanaka雌雄成虫触角及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进行详尽观察。结果表明,井上蛀果斑螟触角上主要分布有9种类型的感器,其中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乳头状感器、鳞形感器及Bohm氏鬃毛均1种。其中的腔乳头状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有分布,雄虫触角鳞形感器及末端毛形感器的数量均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11.
荔枝蝽触角化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 rury)触角化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荔枝蝽雌雄虫触角上均有分布,其中以毛形感器最多,且毛形感器数量和分布在雌雄间有明显的不同。另外,雄虫触角上还分布有念珠形感器,而腔形感器在雌虫触角上有分布,这2种感器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是目前我国棉花上的一种重要害虫。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其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及若虫触角上分布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刺形、毛形、锥形和蒲姆氏鬃毛,且这些感器不存在性二型现象。其中毛形感器有2个类型,若虫触角上的部分蒲姆氏鬃毛组合成弧形感觉簇。  相似文献   

13.
芒果横线尾夜蛾触角感觉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芒果横线尾夜蛾触角感觉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芒果横线尾夜蛾成虫触角上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觉器、刺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腔锥形感觉器和柱形感觉器。这些感觉器在成虫中存在雌雄二型性,其中雌雄虫都具有毛形感觉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Ⅰ型和腔锥形感觉器等四种类型的感觉器,其中以毛形感觉器最多,约占全部感觉器的72%。而锥形Ⅱ型和柱形感觉器只存在于雄虫触角上。  相似文献   

14.
悬铃木方翅网蝽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佳伟  苏鹏  常虹  郝德君 《昆虫知识》2012,49(6):1643-1647
利用扫描电镜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雌、雄成虫触角背面和腹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触角为棒状,共4节,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触角上共有4种感器,分别为刺型感器、锥形感器、毛型感器和芽型感器;这些感器不存在性二型现象。其中,刺型感器分为大刺型感器和小刺型感器2种类型;芽型感器首次在异翅亚目昆虫触角上发现。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明显多于雌成虫,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松褐天牛触角感器电镜扫描和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扫描电镜对松褐天牛的触角感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测定了触角对松树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上共有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棒形感器、瓶形感器、芽形感器以及刺形感器,以毛形和锥形感器的数量最丰富.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3个型,指形感器有2个型.毛Ⅱ、毛Ⅲ型和锥Ⅰ、锥Ⅱ型感器表皮结构具有深的纵刻纹,具有嗅觉感器的典型特征.同时对各种感器的数量、长度及分布特点等作了描述.电生理研究结果表明,几种供试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引起松褐天牛雌、雄成虫较强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不同部位的EAG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剂量试验表明,松褐天牛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α-Pinene的EAG反应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椰心叶甲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辛星  马子龙  覃伟权 《昆虫知识》2010,47(5):933-937
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ère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触角上共有8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多孔板状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乳状感器、腔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是主要感器,数量较多分布较广;雌雄蜂触角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表现为雌雄触角大小不同,触角感器类型、大小、数量、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7.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嗜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是一种多食性害虫。目前该虫害已成为新疆北部大部分棉区一种新的主要害虫。通过非选择性实验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在新疆北疆的取食范围,结果表明:在25科54属58种植物中,该虫喜食植物有25种,较喜食植物有21种,完全不取食的有12种。  相似文献   

18.
昆虫的触角感器   总被引:68,自引:19,他引:68  
马瑞燕  杜家纬 《昆虫知识》2000,37(3):179-183
在自然界里 ,昆虫家庭日趋庞大 ,已占到动物物种的 2 / 3以上。昆虫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择食、取食、觅偶、交配、繁殖、栖息、防御、迁移等等 ,这些适应性行为比其他动物更依赖于环境化学、物理因子的调节 ,昆虫触角是接受外来化学信号的主要器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崛起 ,利用昆虫自身的生理生化微观特性探索其宏观行为的奥妙 ,已作为害虫防治中的新方向 ,其中触角感器的研究倍受重视 ,而且已取得显著进展。1 历史回顾与发展1 880年 Hauser首先开始评论昆虫嗅觉这个主题 ,他详细描述了直翅目、脉翅目、…  相似文献   

19.
刘玉双  石福明 《昆虫学报》2005,48(3):469-472
对红缘吉丁Buprestis fairmairei Thery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缘吉丁触角具有3种刺形感器、2种毛形感器、4种锥形感器和1种芽孢感器。触角感器在每节上的数量和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20.
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为杂食性鞘翅目害虫。近年来,该虫对我国农业的为害呈加重趋势,本文对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进行调研及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测序提供参考,并为双斑萤叶甲线粒体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单只雌性双斑萤叶甲进行双末端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双斑萤叶甲基因组大小约为2.4 Gb,重复序列含量约为52.61%,杂合率为0.67%,GC含量为30.29%。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较大,但其基因组的杂合率和GC含量较低。利用基因组测序原始数据,借助NOVOPlasty软件直接提取基因组中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组装,获得16 299 bp的双斑萤叶甲线粒体基因组。通过MITOS软件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注释,斑萤叶甲线粒体基因组共有37个基因,包括13蛋白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及2个核糖体RNA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其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方式与果蝇的模式排列相同,并未发生基因重排。进一步利用线粒体COX1蛋白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为双斑萤叶甲隶属于鞘翅目、多食亚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分子依据。并初步发现鞘翅目内各个物种遗传距离相对于昆虫纲下其它目的各个物种之间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