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野牛的染色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云南野牛与家养黄牛(Bos taurus)同属。1958年寿振黄等人首次报道,发现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李致祥等人(1963)对此种野牛也进行过多年的驯化及研究工作。鉴于云南野牛染色体资料尚缺,需要观察研究;另一方面为了准备进行野牛与家养黄牛的杂交育种试验,也需要对野牛的染色体组型加以分析,并与黄牛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不  相似文献   

2.
野牛(Bo■ gaurus)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寿振黄、蔡希陶二位先生于1958年首次报导为国内动物分布上的新记录(科学通报,1958,第4期,112—113页)。笔者于1958—1959年曾参加云南热带生物资源考察队和西南动物研究所在该地区所进行的野牛调查和捕捉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黄牛属(Bos)五个种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研究了我国黄牛属中五种牛的染色体组型,结果:黄牛(Bos taurus)2n=60;牦牛(Bos grunniens)2n=60;高峰牛(Bos indicus)2n=60;大额牛(Bos frontalis)2n=58;云南野牛(Bos gaurus readei)2n=56。并从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上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类同。最后,从细胞遗传学角度讨论了这几种牛彼此之间杂交育种的可能性,为畜牧业上培养新的优良牛种提供了细胞遗传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额牛核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额牛(Bos frontalis)是我国新发现的大 型畜类,分布于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独龙江流 域,又名独龙牛,属半野生动物。国外分布于印 度阿萨姆邦、东孟加拉和缅甸北部。我国是1978 年才发现此种牛。由于大额牛的外型和野牛相 似,以至于过去不少动物分类学家把它误认为 印度野牛(Bos gaurus)的家养型,也有的学者 认为它是野牛和黄牛杂交的后代[2,3], 1968年 Walker才把它单独立为Bos属中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羚牛分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吴家炎 《动物学研究》1986,7(2):167-175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这种大型偶蹄类仅产于亚洲,它的个体大小可与云南野牛(Bos gaurus)及青藏高原的牦牛(Bos grunniens)相比,但体型又酷似羊类,特别是它具有隆起的吻鼻、低矮的臀部、成兽下颌的长须以及短小的尾巴,给人以似牛非牛、似羊非羊的印象。 羚牛体型粗壮,成兽体重约200—300公斤,体长在1.8—2.1米,四肢健壮有力,肩高一般在1.3—1.4米之间。肩高大于臀高。雌雄皆具角,一般雄角较粗大。角形特别,先由头顶略靠内侧向上长出,然后以90°方向向外侧弯曲,在角的1/2处又向后方弯转,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考古和遗传研究记载,家养牛是由现已灭绝的古代野牛(Bos primigenius)驯化而来,古代近东是普通牛(Bos Taurus)的起源中心。这些推论主要是通过对现代牛部分线粒体DNA序列和古代野牛样本的有限序列数据分析得来的。而近来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灭绝物种遗传物质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机会,同  相似文献   

7.
从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探讨大额牛的分子系统发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额牛是一种半野生半家养的珍稀牛种, 有关其起源和系统地位一直存在争议。通过PCR扩增、测序等步骤共获得了11头大额牛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1 140 bp)。应用分析软件, 对大额牛11条Cyt b序列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GenBank中牛属动物6个近缘种的同源序列, 以亚洲水牛(Bubalus bubalis)为外群, 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牛属动物分子系统发育树。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11条大额牛Cyt b序列1 140位点中, 共发现95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8.33 %), 定义了6种单倍型, 表明大额牛群体的Cyt b基因遗传多态性比较丰富。构建的NJ和MP分子系统树均显示, 大额牛研究群体明显分为3支, 第1支与普通牛(Bos taurus)相聚, 第2支与瘤牛(Bos indicus)相聚, 第3支与印度野牛(Bos gaurus)相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大额牛很可能是印度野牛的家养型或驯化种, 我国大额牛群体可能曾受到其他牛种血缘的入侵。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西藏之高,人们自然地会想到千年雪峰、万古冰川的白色世界。其实,在这“世界屋脊”之上,自古以来都有山青水秀的南国风光。一块牛化石的启示我们在林芝盆地进行科学考察时,从湖相沉积物中发现一块牛牙化石。经鉴定为“(牜曷)(牜巴)”野牛化石。这种野牛化石在我国云南元谋早更新世和丽江晚更新世地层中也有发现。“(牜曷)(牜巴)”野牛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现在只分布在我国的西双版纳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之中。从“(牜曷)(牜巴)”野牛生态环境来看,远在35000年前,在林芝古湖周围生长有各种龙脑香、青皮、望天树、娑罗松、银叶树等组成的热带雨林。这里景色四季如春,林木青  相似文献   

9.
印度野牛(Bos gaurus)在中国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藏藏南地区。2016年2-3月和2016年11-12月, 我们在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及高黎贡山区域开展印度野牛调查, 并对藏南地区进行文献调研, 共获得47处印度野牛有效出现位点数据。目前云南地区印度野牛种群数量约180-210头, 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高黎贡山未发现印度野牛。利用印度野牛分布位点数据, 选取地形、土地覆被类型、人类足迹指数、距水源和道路距离以及气候共5类14种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 通过模拟云南和西藏印度野牛的适宜分布区, 分析各环境因子对该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平均AUC (area under the curve)值为0.994。印度野牛潜在适宜栖息地可划分为高适宜、次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高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藏南地区, 其中西双版纳部分镶嵌有次适宜和低适宜栖息地斑块, 面积为4,987 km²; 藏南部分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995 km²。次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高黎贡山区域以及藏南高适宜栖息地区的边缘, 总面积为32,778 km²。低适宜和不适宜栖息地区连接成片, 位于云南省中部、北部地区和藏南地区北部。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 季节温度变化和等温线对印度野牛潜在分布区的影响较大, 而地形因子和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弱。遥感地物分类结果表明: 橡胶林等人工经济林的种植占据了西双版纳野牛的适宜栖息地, 降低了景观连接度。建议管理部门加大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 控制橡胶林等人工林在野牛适宜栖息地的扩张, 提高景观连接度, 以促进该物种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正牛是牛科(Bovidae)牛族(Bovini)反刍动物,常见的种类有普通牛(Bostaurus)、牦牛(Bosmutus)、野牛(Bison)、水牛(Bubalus bubalus)和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a) 5种。牛为素食动物,且食物范围很广,喜食青草。此外,牛体质强壮,适应性强,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地气候。因此,除极寒、极旱等极端恶劣环境外,牛在全球广泛分布,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巴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于1964—1965年4—10月,在云南临沧、保山、德宏地区进行考察;继后,昆明动物研究所又于1974—1975年4—10月在高黎贡山北段考察,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再次到德宏,临沧地区采集,先后采到鸟类18目,51科及4亚科,367种,并收集鸟胃标本2,216号。其中每种采有三个以上鸟胃的主要食虫鸟计157种(占本地区采集鸟种数的42.8%),鸟胃标本1,365号(占收集鸟胃总数61.6%)。现将157种主要食虫鸟类的食性分析资料整理报道,为保护鸟类,防治农林业及卫生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是我国两栖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近年来受威胁的两栖类物种数显著增加, 亟需对两栖类的名录进行更新和完善。本文在《云南两栖爬行动物》的基础上, 通过收集近十余年的研究资料, 结合近年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 确定物种有效性和分类归属, 并结合本团队野外考察数据, 对云南两栖类的物种名录和分布进行系统的整理与修订。修订后的名录共记录云南省两栖类191种, 隶属3目12科49属, 占全国两栖类种数的32.5%。自2008年以来, 云南省新增两栖类1科23属70种, 本名录修订3科31属47种; 共发现34个新种、15个中国新纪录和10个省级新纪录种, 主要集中在云南的边境地区。云南省记录45种受威胁物种, 占云南省两栖类种数的23.6%, 占全国受威胁两栖类物种数的25.6%。其中, 2种被列为极危(CR), 9种被列为濒危(EN), 34种被列为易危(VU)。名录共记录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占受国家保护两栖类种数的16.0%。此外, 列入CITES附录I和附录II的分别有1种和8种, 被列为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而作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5种。在新名录的基础上, 本文讨论了云南省两栖类多样性与分类研究不足的类群、考察薄弱的地区、物种丰富度的格局分布以及受威胁情况, 以期对云南省未来两栖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1972—1973年间,我们对一头雌性云南小野牛进行了生长发育的测定,其结果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来源:一头雌性的云南野牛幼体,系1972年4月1日,在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公社,丫口寨的傜族社员所捕获。捕到时,此牛脐带刚脱落,脐带口尚具渗出物。显然是一只刚出生的小牛犊。 二、小野牛的饲养管理:小野牛捕到后社员曾利用家牛哺过乳。运至乳牛场后,我们即改用荷兰奶牛进行哺乳,在小野牛半岁前,我们一直用乳牛进行哺乳,每天定时哺乳四次,每次15—20分钟。平时,奶牛与小野牛分别关养。哺乳前将奶牛后肢用绳索保定,以防奶牛踢伤牛犊。半岁后除哺乳外,尚逐渐加喂白菜、胡萝卜和混合精料。一周岁后即断了奶,改用粗精饲料喂养。每日精料配合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吴毅  彭基泰 《四川动物》1993,12(3):44-45
藏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为我国特产珍稀雉类,被列为世界濒危物种(King,1981)和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仅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部。郑作新等(1978)、江智华(1979)和卢汰春(1986)等曾先后对藏马鸡的分布、生物学等作过报道,但未见有关卵、孵卵和  相似文献   

15.
甘宏协  胡华斌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153-2158
景观破碎化阻碍了物种在生境斑块间的扩散,阻断了物种的基因交流,增加了物种局部灭绝的风险,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将分离的自然保护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自然保护区网络,有利于提高生物抵抗局部干扰的能力。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结合亚洲发展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在西双版纳州境内,以野牛(Bos gaurus)为对象,在2个自然保护区之间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设计,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马鸡属三种的生态调查暨亲缘关系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藏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on和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马鸡属Crossoptilon,是我国雉科鸟类中的特有属。其中褐马鸡和藏马鸡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King,1981)。褐马鸡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后两者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2—85年在河北、山西、四川、云南等省进行三种马鸡的野外考察。现就其生态学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其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及垂直分布一、地理分布(图1)褐马鸡见于山西省北部,河北省西北部,分布范围狭小,且与其他两种马鸡间断分布。蓝…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云南榧树(Torreya yunnanensis)的潜在生境分布区和保护现状,利用50个云南榧树的存在记录点和7个对其分布影响较高的主导环境因子(最冷季平均降水量、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年温差范围、土壤容重、土壤类型、坡向和下层土壤中的百分比粘土)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模拟其在云南省的潜在生境的分布状况,并将其模拟结果与现有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进行叠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云南榧树潜在生境的模拟的结果所表现出的精度高(AUC=0.977)。(2)云南榧树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三江并流区,云南榧树潜在生境在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内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2364.35 km~2, 58.35%)、白马雪山(846.46 km~2, 31.66%)和云岭(625.55 km~2, 82.42%)自然保护区。(3)最冷季平均降水量(>75.58 mm)、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64.28)、年温差(24.08—26.40℃)是影响云南榧树在云南省潜在生境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4)金沙江可能...  相似文献   

18.
《化石》2014,(2)
正近些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保存基本完好的野牛(Bison)化石材料,为野牛化石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等记述了产自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地区距今约2万年前的2件野牛头骨和3件下颌骨化石,认为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应归入草原野牛种。2013年出版的《人类学学报》第四期刊发了该项研究,为进一步搞清我国化石野牛的生物学特征、演化体系及扩散路线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黑颈长尾雉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小华  赖月梅 《动物学报》1991,37(3):332-333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 burmannicus)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据郑作新等(1978),吴名川(1984)报道,云南亚种在国内仅分布于桂、滇两省区。作者于1986年5月、1987年2—6月、1988年1、5、9—10月、1989年7月、1990年4、5月间在隆林县金钟山北坡对其的繁殖习性作了初步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以Cyt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大额牛系统地位及其种群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2头大额牛Cytb基因部分序列447bp进行分析,共发现3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倍型;结合GenBank中牛属普通牛、瘤牛、牦牛和印度褐牛4个近缘种的Cytb基因同源区序列进行分析,以水牛作为外群,分别采用邻接(NJ)法和最大简约(MP)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得到基本一致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大额牛是独立于普通牛、瘤牛和印度褐牛之外的Bos属的一个独立的种。同时还指出目前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大额牛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我国的大额牛保护工作正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