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利用昆虫飞行磨对室内饲养的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在不同温度(8℃一30℃)条件下飞行能力的测试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禾缢管蚜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在12℃~20℃时较大,平均飞行距离为6.614~8.219 km,平均飞行时间为5.074~7.003 h。在15℃时,单个个体的最大飞行距离和最长飞行时间分别达到26.231 km和21.153h:在8℃~10℃条件下禾缢管蚜较难起飞,即使起飞后飞行时间和距离均很短。在 23℃以上禾缢管蚜的飞行时间和距离逐渐缩短,30℃时禾缢管蚜起飞后很快就停止飞行。飞行速度随温度增高而加快,平均飞行速度在8℃时为o.781km/h,在30℃时达1.605km/h。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温度对丽蚜小蜂寄生及取食粉虱若虫数量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15℃、20℃、25℃、30℃下丽蚜小蜂寄生及取食温室白粉虱若虫的数量。结果表明,丽蚜小蜂逐日寄生、取食粉虱若虫数量会在达到某高峰期后逐渐下降。丽蚜小蜂的寄生(126. 8头)、取食(38. 1头)、致死总量(164. 9头)及寿命(23. 2 d)均以15℃最高;丽蚜小蜂每雌每日产卵量15℃最低(6. 1头),25℃最高(8. 6头)。在丽蚜小蜂的大规模繁育过程中应当选择25℃-30℃的条件下进行繁育。15℃-30℃每雌丽蚜小蜂致死总量均在90头以上,因此田间温度在15℃-30℃均可应用丽蚜小蜂。  相似文献   

3.
周淑香  李玉  张帆 《生态学报》2009,29(9):4732-4737
研究了持续高温(31℃恒温)和高适温交替(白天31℃/夜间25℃变温)条件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丽蚜小蜂生殖和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持续高温条件下,丽蚜小蜂的生殖力和羽化率降低、寿命缩短、后代雄性比例增加,丽蚜小蜂从F1代开始产生雄性后代,且雄性比例在45%以上,F2代雄性比例达到最高值,表明高温冲击会对丽蚜小蜂的控害潜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丽蚜小蜂的商业生产和田间应用中要注意环境温度,避免因高温带来的损失.在31℃恒温条件下连续培养3代或6代再转入25℃培养,丽蚜小蜂雄性后代比例和沃尔巴克氏体在丽蚜小蜂雌性群体中的感染率都能够很快恢复到高温处理前的水平.说明沃尔巴克氏体对环境变化有一个自动调节和适应的过程.变温条件下丽蚜小蜂从F2代开始产生雄性后代,但雄性后代比例较低(13%),表明短期高温冲击对丽蚜小蜂的生殖方式影响不大,但是短期高温冲击如果持续作用就会产生积累效应,影响丽蚜小蜂的后代性别.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湿度对麦长管蚜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计算机控制的微小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了温度、湿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于飞行的温度为12~22℃,湿度为60%~80%。在温度8℃以下或25℃以上,其飞行能力明显降低。在温度18℃时,麦长管蚜的平均飞行时间、飞行距离最大分别为3.101 h、3.676 km。在相对湿度40%、60%和80%时,飞行时间分别为1.573 h、2.272 h和3.032 h,飞行距离与湿度的关系与飞行时间相似。飞行速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在相对湿度60%左右时,麦长管蚜的平均飞行速度较快。在20℃,相对湿度80%条件下,单个个体的最大飞行时间、最大飞行距离和最大飞行速度可达14.32 h、22.51 km和1.57 km/ h,表现出麦长管蚜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烟粉虱两种寄生蜂生物学特性及寄主竞争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室内比较了寄生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两种寄生蜂——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和浅黄恩蚜小蜂En. sophia的生物学特性,并研究了以烟粉虱为寄主时两种寄生蜂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的后足胫节长度间无显著差异。浅黄恩蚜小蜂的产卵器及卵均长于丽蚜小蜂的,但浅黄恩蚜小蜂的待产卵量显著少于丽蚜小蜂。浅黄恩蚜小蜂检测寄主所花时间短于丽蚜小蜂,但检查圈数显著多于丽蚜小蜂,产卵时间以丽蚜小蜂所花时间为多。以4龄初期的烟粉虱为寄主时,丽蚜小蜂的卵期为48 h,而浅黄恩蚜小蜂24 h即完成卵期的发育。后者的蛹历期也显著短于丽蚜小蜂的蛹历期。丽蚜小蜂由卵到成虫的总发育历期比浅黄恩蚜小蜂的要长72 h左右。一头丽蚜小蜂与一头浅黄恩蚜小蜂组合后的总产卵量为14.0粒,略高于两头丽蚜小蜂组合的总产卵量(10.2粒),显著高于两头浅黄恩蚜小蜂组合的产卵量(9.5粒);两种蜂组合的处理中被寄生寄主体内的着卵量为1.73粒,显著高于单独一种蜂组合中被寄生寄主的着卵量,后两者分别为1.29和1.39粒。在寄主竞争情况下,在被两种蜂均寄生的寄主体内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产入的卵量分别为1.21和1.43粒,显著高于仅被一种蜂寄生的寄主体内的对应蜂种的卵量,后者分别为1.06和1.19粒。结果提示两种蜂均能识别对方的存在,且浅黄恩蚜小蜂表现出更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6.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探明影响该蜂交配的因子,本试验在不同温度、光周期、雄蜂日龄及雌、雄蜂比例等条件下研究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结果表明:温度为24℃时的交配率最高为93.25%,18℃、15℃的交配率分别为71.5%、43.25%;24℃-30℃范围内,该蜂的交配率无显著差异。光周期为12 L∶12 D时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最大,为91.75%;0 L∶24 D时交配率最低,仅为13.5%。随着雄蜂日龄增加,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呈下降趋势,羽化当天的雄蜂交配率最高,为91.75%,羽化12 d后的交配率最低,仅为48.5%。雌、雄比例为1∶3时,交配率最高,为73.25%,雌、雄比例为1∶5时,交配率最低,为65%。综上所述,温度、光周期、雄蜂日龄等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影响明显,扩繁时在温度24℃-27℃、光周期12 L∶12 D条件下选用日龄为0-8 d的雄蜂可以显著提高小蜂交配率,提升扩繁效果。  相似文献   

7.
雪莲果Smallanthus sanchifalius被视为替代烟草高效繁育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的理想寄主植物,且中间寄主植物雪莲果繁育的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具有更高的生防潜能。但中间寄主植物雪莲果繁育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生防效果尚未明确,本研究测定了雪莲果繁育的丽蚜小蜂对MED烟粉虱1~4龄若虫的寄生率、取食数量、杀死数量,及其子代发育时间和羽化率。研究结果表明,雪莲果繁育的丽蚜小蜂对MED烟粉虱各龄幼虫的寄生率、取食数量均显著高于烟草繁育的丽蚜小蜂,其中,对3龄若虫的防控效果最好,杀死数量为10.5头,寄生率为17.2%,取食数量为1.9头。雪莲果为寄主植物繁育的丽蚜小蜂寄生MED烟粉虱1~4龄若虫的发育时间分别为21.2 d、16.0 d、13.9 d和13.4 d,均显著短于烟草繁育丽蚜小蜂子代发育时间。综合来看,中间寄主植物雪莲果繁育的丽蚜小蜂对MED烟粉虱生防潜能显著高于中间寄主植物烟草繁育的丽蚜小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应用中间寄主植物雪莲果繁育的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是橡副珠蜡蚧的重要寄生蜂。为了探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低温的适应性,本文在15℃-24℃范围内对该蜂的产卵、发育、出蜂量及性比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副珠蜡蚧阔本跳小蜂在15℃-24℃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产卵量逐渐增加;该蜂在21℃、24℃时蜂能完成世代发育,在15℃、18℃时少量跳小蜂能发育到蛹,但均不能羽化为成蜂;温度对性比的影响明显,24℃的雌性比例高于21℃。综上所述,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18℃以下的低温适应性较差,室内繁殖或野外放蜂时注意选择较高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9.
5种生物杀虫剂对4种天敌昆虫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生物杀虫剂及天敌昆虫的应用是绿色防控的发展方向,但有关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安全性尚不明确。研究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协调使用生物杀虫剂和天敌昆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滤纸膜片法测定了5种生物杀虫剂(苦参碱、桉油精、鱼藤酮、除虫菊素、橄榄鲨)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对4种天敌昆虫(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致死率。【结果】除虫菊素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大,致死率均达到100%;鱼藤酮对丽蚜小蜂、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均较大,致死率在98.65%以上;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均小于30%;苦参碱对丽蚜小蜂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食蚜瘿蚊和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56%和15.91%;桉油精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东亚小花蝽和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91%和6.67%。【结论】这5种生物杀虫剂中,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桉油精对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苦参碱对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安全,鱼藤酮对东亚小花蝽安全,除虫菊素对食蚜瘿蚊安全。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的飞翔能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飞行磨(flight mill)装置对褐飞虱的飞行能力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褐飞虱雌虫卵巢发育在Ⅰ级末期至Ⅱ级初期时飞行能力最强。种群持续飞行超过50分钟以上的个体比例占47.7%,起始飞行的低温阈值为13.2±0.8℃,最适于飞行的温度范围在22—26℃,高湿有利于飞行;当风速小于1.63米·秒-1时,可作逆风飞行,超越此值则仅作顺风飞行;光照强度对持续飞行无明显影响。褐飞虱持续飞行后由于能量的消耗体重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