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通过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快速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结果的分析,探讨其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抢救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腹部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均实施快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记录血型定型结果与交叉配血结果,对血型定型正反不一致,交叉配血结果不相合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6例入组患者实施快速血型定型显示有40例存在正反定型不一致,占比为25.64 %(40/156),其中男性21例,占比52.50 %(21/40),女性19例,占比47.50 %(19/40),年龄分布10岁以下占比15.00 %,10~30岁占比37.50 %,31~60岁占比35.00 %,61岁及以上占比12.50 %,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8例,检出率为5.13 %,其中男性2例占比25.00 %,女性6例占比75.00 %,有输血史7例占比87.50 %,无输血史1例占比12.50 %,比较显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有输血史高于无输血史(P<0.05);进行卡式交叉配血87例,其中有主侧相合而次侧不合2例,主侧不合次侧相合2例,在抢救用血过程中均采用配合性输血原则。156例患者经过快速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救治成功的有137例,成功率为87.82 %。结论:及时准确的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为创伤患者的输血救治提供有力保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O血型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实验在外科手术患者输血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行ABO正反定型与交叉配血治疗的外科手术患者,记录ABO反定型与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使用2-Me处理被患者自身冷抗体凝集的红细胞,同时使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血型不规则抗体以及特异性进行筛选和鉴定。分析ABO血型反定型不符合以及交叉配血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对正反定型完全无凝集反应的80例血清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其中8例存在凝集反应,配血不合情况;导致外科手术患者输血中ABO血型反定型不符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因素包括自身冷抗体、血型抗原性减弱、血型不规则抗体以及血型抗体效价减弱等。结论:ABO血型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治疗中的患者中,大部分配血一致,少数的交叉配血不合,主要与自身冷抗体、血型抗原性减弱、血型不规则抗体以及血型抗体效价减弱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不规则抗体是血浆中除了抗A、抗B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会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疑难配血、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症。本文探讨不规则抗体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为需要输血的患者选择匹配的血液供应,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合理、有效。方法:利用Ⅰ~Ⅲ类谱细胞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对住院患者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再对阳性标本利用Ⅰ~Ⅻ类谱细胞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13889例受检血标本中,检出不规则抗体25例,阳性率为0.18%。检出的不规则抗体涉及Rh、MNSs、Lewis、Kidd四个血型系统,所占比例分别为80%、8%、8%、4%。且不规则抗体在女性患者中的检出率高于男性患者。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可有效减少和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对于安全输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Rh血型与输血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Rh血型不合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HDN),输血前常规检测Rh血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PCR-RRP)技术检测rhd基因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CR-RHD基因定型技术应用于HDN的产前诊断,可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袁露 《蛇志》2023,(1):104-107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急诊输血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急诊科需输血治疗患者46例,按照入组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输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安全管理得分、输血相关指标评价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输血安全管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取血后30 min输注率及血标本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备血、输血平均时长和血型初检或血型申请单错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输血患者中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能够有效减少输血备血时间,保障患者输血安全,为患者的抢救和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输血是临床疾病治疗中非常普遍的医治手段,输血以输同型血、交叉配血为原则,若血型不匹配,则易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可以有效地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对于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概念,分析了临床输血中存在的问题,以2010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输血的患者共782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结果,并阐述了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安全问题,从而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输血安全之间的关系,对于临床输血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柱法在ABO、RhD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站检验科血液筛查标本共1081份作为研究对象,在metis全自动血型仪进行初筛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卡式微柱凝胶法ABO、RhD血型鉴定,据定型结果配血,统计输血结局并作为评价依据。结果:筛查RhD阴性者6份占0.56%,阳性者1075份占99.44%;所有血液输用后均未产生输血反应。结论:ABO、RhD血型鉴定是保障输血安全、抑制溶血性疾病的必要措施,而微柱法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科学准确的优点,适合血站的血型鉴定和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开展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中选出92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则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和愈合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切口Ⅰ级愈合率为63.05%(29/46)、Ⅱ级愈合率为34.78%(16/46)、Ⅲ级愈合率为2.17%(1/46);对比组患者切口Ⅰ级愈合率为36.96%(17/46)、Ⅱ级愈合率为36.96%(17/46)、Ⅲ级愈合率为26.08%(12/46)。由此可知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明显优于对比组。同时研究组切口感染率为6.52%(3/46),明显低于对比组28.26%(13/46)。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道手术过程中加强手术室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并提高切口愈合效果,降低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9.
精准输血对疾病治疗、急诊抢救意义重大。开展输血前多项标志物检测是保障精准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输血风险的前提。输血前检测主要是指为保证输血安全、预防交叉感染,从而对血型、凝血、感染等进行检测。其常规检测指标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纤维蛋白原、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等。传统的临床输血前检测技术以免疫分析为主。随着临床救治需求由院内向现场救治拓展,电化学传感技术、微流控技术、光谱技术等新技术也逐步发展用于输血前快速检测。基于此,本文综述了不同输血前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分析了系列新技术在输血前检测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输血前检测乃至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食管癌患者临床输血的价值及其与常规凝血实验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手术治疗需输血的9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组和TEG组,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组采用常规凝血实验检查结果指导输血,TEG组采用TEG检查结果指导输血,对比两组输血前后的常规凝血实验检测指标以及临床用血量,对比TEG组输血前后的TEG指标,分析TEG指标与常规凝血实验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TEG组PT、TT较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组低(P<0.05);输血后,TEG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较输血前降低,最大血凝块强度(MA值)、凝血综合指数(CI值)升高,凝血形成速率(Angle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值与APTT呈正相关(P<0.05),K值与PLT呈负相关,与FIB呈正相关(P<0.05),Angle角、MA值、CI值与FIB、PLT呈正相关(P<0.05);TEG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能更好地指导食管癌手术患者各种血液成分的合理输注,有效改善凝血异常情况,减少输血用量,TEG指标与常规凝血实验检测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血型分布。方法:对临床表现怀疑为HDN的1939例新生儿进行血清学试验检测,包括新生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同时检测母亲ABO血型和RhD血型。结果:1939例婴儿母亲血型均为O型RhD阳性。A型血新生儿818例,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17.2%(141/818),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89.2%(730/818)。B型血婴儿1121例,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10.9%(121/1121),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78.6%(881/1121)。结论:ABO血型不合引起的HDN中,A型新生儿比B型新生儿患病几率更大。  相似文献   

12.
输血前需要进行常规的血型血清学检查,而在常规检查中经常会发现各种影响正常定型的因素。本站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接收了98例医院血库在ABO定型和不规则抗体筛选中出现疑难问题的患者标本,本站血型室通过血型血清学试验查找出产生疑难问题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保证了患者正确定型和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原因,并总结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输注成分血的6530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统计后者的相关状况,并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65300例输注成分血的患者中,191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9%,以过敏反应(53.4%)和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4.0%)为主,其它占12.6%。血液成分输注发生不良反应以单采血小板最高(0.46%),其次为冰冻血浆(0.35%),红细胞悬液和冷沉淀分别为(0.21%)和(0.17%)。与红细胞悬液相比,冰冻血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与红细胞悬液和冰冻血浆相比,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此外,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近年来,海南省人民医院因成分输血所致不良反应大部分源于过敏反应及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医务人员需仔细把控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以降低输血反应,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比索洛尔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芪苈强心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6 min步行最大距离、脑钠肽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2.06%(58/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2%(46/63)(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心率和脑钠肽水平明显降低(P0.05),6 min步行最大距离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比索洛尔能有效改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及试验组。常规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试验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酸度、总酸排出量、复发率、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酸及总酸排出量均升高,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患者胃酸及总酸排出量明显高于常规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复发率为7.5%(3/40),常规组复发率为30.0%(12/40),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可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及胃动素水平的改善,可作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急诊股骨颈骨折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观察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空心钉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取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法进行诊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随访中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相关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所需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明显多于对照组[(61.43±5.34)min、(30.54±4.27)m L、(6.43±0.56)cm比(46.54±3.26)min、(16.43±2.43)m L、(1.83±0.44)cm](P0.05)。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61%(38/46)比50.00%(23/46)](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不愈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股骨头坏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17%(1/46)比13.04%(6/46)](P0.05)。结论:应用切开复位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方法更佳,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好且患者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的几率也更低。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输血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则是临床中为了避免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对于输血的正常进行和效果、治疗的质量乃至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都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微柱凝胶技术目前是临床中常用的血型鉴定技术,在临床输血等治疗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不仅保证了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从根本上避免了输血可能造成的危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对于当前临床治疗工作中输血时使用的微柱凝胶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其应用过程和方式,以期促进临床治疗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RhD正定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预防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1年、2017年至2018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输血科实施输血治疗的1892例患者,将2010年至2011年未实施Rh D正定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时输血治疗的90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至2018年实施RhD正定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后输血治疗的99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不同血液成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就2017年、2018年受血者RhD正定型及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进行罗列。结果:(1)201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9%,2011年为2.40%,2017年为1.33%,2018年为0.7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观察组不同血液成分输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不同年龄和性别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共检出20例RhD正定型及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其中抗-M型5例,抗-D型3例,抗-E型2例,抗-C型2例,抗-P型2例,抗-LEa型1例,抗-LEb型1例,抗-JKa型1例,抗-N型1例,抗-H型1例,非特异性抗体1例。结论:RhD正定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提高配血的准确性,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常规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患者94例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CT检查,观察组则实施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两组CT肿瘤征象情况(主要包括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钙化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CT扫描图像质量,诊断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效能。结果:观察组各项CT肿瘤征象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72.34%(34/47)(P<0.05)。高分辨率CT诊断早期肺癌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96.67%(29/30)、95.74%(45/47)、94.12%(16/17),高于常规CT检查的74.19%(23/31)、74.47%(35/47)、75.00%(12/16)。结论:高分辨率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价值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可作为临床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中的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将1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降压治疗,其中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稳心颗粒,1袋/次,3次/d,6周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49/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4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阵发性和永久性心房颤动占比分别5.5%(3/55)、0,低于对照组的12.7%(7/55),1.8%(1/55),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较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稳心颗粒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