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外发现猪的染色体相互易位至少有22种。我们在1987年间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胰酶-Giemsa显带法,对6头(3(?)、3(?))杜洛克猪染色体的G带作了研究,发现一头三月龄小母猪有相互易位现象,易位形式为rcp(7q~-;9q~ )(图1)。 以往的研究表明,相互易位对猪的繁殖性能有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受胎率低、产仔数少,同时,也会降低后代的繁殖力;携带相互易位猪的胚胎含有非平衡核型,而在生后的仔猪中没有非平衡核型,从而认为,  相似文献   

2.
用4,000 R的X射线照射雌蚕蛹,从40,495头处理后代中获得目的易位型——Z染色体片段易位于W染色体的雌蚕,并用它育成蚁蚕体色限性系统(雌为黑蚁,雄为赤蚁)。经测定,易位片段不含有os(0.0)、c(36.4)、od(49.6)等座位,仅包含+~sch(21.5)座位附近很有限的区域,从而给出易位染色体基因组成的模式图。进一步比较了新限性系统和其他限性系统雌蚕的数量性状表现度,结果表明所有供试限性系统雌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易位染色体带来的生理障碍,特别是茧重、茧层重等数量性状表现明显。新限性系统雌蚕表现生理障碍较轻,可能是易位片段较小的缘故。  相似文献   

3.
银兰和金兰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国产头蕊兰属植物银兰和金兰的核型: (1)银兰为 2n=34=10m十14sm+10st。金兰有两种细胞型,A型为2n=34=8m+16sm十10st;B型为2n=34=8m+22sm十4st。 后者为一个由染色体结构变异所产生的易位同型纯合子 (translocation homozygote),是由A型通过第1对染色体的短臂与第3对染色体的长臂之间的易位所产生。 在植株外部形态上未见明显差异。 (2)按Stebbins(1971)的标准,三种核型均属不对称的“3C”型。  相似文献   

4.
柳万生  路兴中 《遗传》1989,11(3):28-28
目前,国外发现猪的染色体相互易位至少有22 种。伐们在1987年间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胰 酶-Giemsa显带法,对6头(3e,3?)杜洛克猪染色体 的G带作了研究,发现一头三月龄小母猪有相互易泣 现象,易位形式为rcp (7q一;9q+)(图1)0  相似文献   

5.
以‘豫农982’(1BL/1RS易位)和wheatear(7DL.7Ag易位)杂交后代的900个F2群体及其F2∶3家系为实验材料,对F2群体进行1BL/1RS易位和7DL.7Ag易位类型分子检测,调查分析F2群体及F2∶3家系的农艺、产量性状(F2群体的农艺性状仅作参考,重点分析F2∶3家系的性状),并探讨1BL/1RS易位和7DL.7Ag易位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STS标记Lr19130与SSR引物Xgwm428联合使用可作为共显性标记鉴定纯合7DL.7Ag易位与杂合7DL.7Ag易位,完善了7DL.7Ag易位的分子检测方法。(2)在农艺和产量性状方面,1BL/1RS易位可显著降低株高,有助于提高穗粒数和小穗数;7DL.7Ag易位在籽粒千粒重和产量上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7DL.7Ag易位的穗粒数显著低于非7DL.7Ag易位且有延迟小麦成熟和增加株高的趋势;1BL/1RS和7DL.7Ag双重易位可同时提升小穗数和千粒重,但穗粒数减少。(3)在品质性状方面,1BL/1RS易位主要影响沉淀值、稳定时间、弱化度、最大拉伸阻力、延伸度等主要反映蛋白质质量的性状,使面筋质量显著降低,而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等主要反映蛋白质数量的性状影响较小;7DL.7Ag易位显著提高沉淀值和面团拉伸品质参数,对小麦粉质参数和糊化参数贡献不大。由此推测,将7DL.7Ag易位应用于小麦品种选育,有望突破产量瓶颈并可较好地提升品质。  相似文献   

6.
13/17罗伯逊易位猪POU1F1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花  赵雯  何晓波  张廷荣  孙金海 《遗传》2008,30(8):1015-1020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 对13/17罗伯逊易位猪的3种杂交组合的394头后代进行核型分析, 出现3种核型猪:13/17易位纯合子猪[2n=36, XY或XX, rob(13;17)]、13/17易位杂合子猪[2n=37, XY或XX, rob(13;17)]和正常核型猪[2n=38, XY或XX]。应用PCR-RFLP技术在POU1F1基因的1 746 bp扩增片段中检测到1个RsaⅠ限制性内切酶的多态位点。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POU1F1基因第4外显子, 在3种杂交后代群中均未检测到突变。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RsaⅠ酶切多态位点的突变在3种杂交后代群中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频率占优势, 在3种核型群体中也是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频率占优势, 其中AB基因型频率在易位杂合型群体中较高。各杂交后代群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 不同核型群亦处于非平衡状态。13/17易位杂合子猪×13/17易位杂合子猪和13/17易位杂合子猪×约克两杂交后代群的PIC表现为中度多态, 而13/17易位杂合子猪×皮杜杂交后代群表现为低度多态; 易位杂合型群体表现为中度多态, 正常核型和易位纯合型群体表现低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7.
复杂易位遗传效应的探讨—附一例罕见复杂易位核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京  杜可明  宗传龙  李效良  郭淼 《遗传》2001,23(6):515-517
本报道一例罕见复杂易位核型:46,XX,t(1;14;10)。并到往资料,探讨和分析复杂易位和一般平衡易位对表型及生育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一般易位导致智能低下和多发畸形的频率各为3.57%,复杂易位所致智能低下频率为21.73%, 多发畸形的频率为17.39%。提示复杂2易位所致智能低下和畸形频率明显高于一般易位。  相似文献   

8.
田润刚  张雅林  袁锋 《昆虫学报》2005,48(2):310-313
观察了同翅目头喙亚目12种沫蝉雄性的染色体数目和减数分裂行为。通过对沫蝉总科现有核型资料的分析,认为沫蝉总科的核型特点是:①染色体较小,数目较多,总科内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较大,众数为2n=26(24+XO);②染色体的易位现象极为普遍,因此可以推测,通过染色体的易位导致染色体数目增加是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③减数分裂前期Ⅰ具有典型的花束期,但没有弥散期。因此从精子发生来看沫蝉总科与叶蝉总科、角蝉总科和蝉总科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与蜡蝉总科的关系较远。头喙亚目的亲缘关系可能是:蜡蝉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叶蝉总科+角蝉总科)]}。  相似文献   

9.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两个小麦-外源种杂种花粉母细胞中1BL/1RS 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和外源染色体包括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 & DR Dewey)、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 Schur)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 我们首次发现:在减数分裂后期, 1BL/1RS 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发生错分裂,形成两个易位染色单体. 这种错分裂导致易位染色单体在末期Ⅰ分配到两个正在形成的细胞核内,错分裂的易位染色单体进一步形成微核,并在四分体期观察到黑麦的微核出现.从贵农22×遗4095 的F2代植株中检测到一个2n=41的植株,其含有一对1BL/1RS 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其中一条黑麦染色体臂比另一条的黑麦染色体臂短1/3左右.在遗4212×遗4095的F2代中检测到一个具有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小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端粒部分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植株.这可能是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非均等分裂导致小麦-黑麦1BL/1RS易位染色体的黑麦染色体段臂缺失1/3及小麦-中间偃麦草非罗伯逊易位.在两个杂种F2植株中,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分布频率为39.6%, 簇毛麦染色体分布频率为43.4%, 1BL/1RS 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分布频率分别为51.8%和56.6%.实验结果表明,1BL/1RS 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与外源染色体包括中间偃麦草、簇毛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相互作用.小麦-黑麦1BL/1RS易位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错分裂,并导致杂种后代黑麦染色体臂发生缺失.这对于培育以小麦为背景含有不同长度的黑麦1R染色体短臂的种质及小麦-外源染色体非罗伯逊易位的小片段易位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在控制微生物实验动物实验室中,口服青霉素的SPF大鼠(n=10),25%Ⅲ°烫伤后出现的肠道细菌易位。该组大鼠盲肠和结肠中的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约1,000倍),而肠杆菌数量明显上升(约100倍以上),其MLN中的细菌易位发生率为9/10,肝、脾、肾、肺和血流的发生率为1/10。口服青霉素组大鼠(n=5)的MLN细菌易位发生率为2/5,其它器官细菌培养阴性。空白组(n=6)和烫伤组(n=6)大鼠均未出现肠道细菌易位。这些结果说明:抗生素促使了烫伤SpF大鼠肠道细菌的易位。据病理形态学的观察,讨论了肠道细菌易位发生的机理和易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染色体之间的相互易位是最常见的人类染 色体结构畸变之一。平衡的相互易位多以携带 者表现,临床表型往往正常,而流产及生出染色 体异常的子女是这类患者最突出的遗传学效 应。Rosental, Moirot及Patricia等分别报道了 2号与9号染色体之间的相互易位[4,2,3],我室在 遗传门诊中发现一个核型为46, XX, t(2; 9) 的相互易位携带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小麦-新麦草杂交后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onome in-situ hybridzation,简称GISH)技术鉴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Fisch.)Nevski)属间杂交后代,计有易位附加系7份,易位-易位附加系6份,双端体附加系2份,易位系1份.其中易位附加系和易位-易位附加系两种类型在此之前未见报道.研究未发现有代换系和二体附加系,所鉴定出的新麦草染色体均发生了断裂.研究证明改进后的原位杂交技术具有快速、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国内首次以“胜利”黑麦品系为材料,在电镜下观察联会复合作并分析了联会复合体核型。在同染色体核型比较后,认为“胜利”黑麦存在着两个可能的易位:1R长臂的一小段易位到6R短臂;4R长臂向2R长臂易位三单位长度,使4R长臂变成短臂。从而判断“胜利”黑麦为易位杂合体。这个研究方法可以在植物实验分类学研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用顺序GISH-FISH 技术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小片段易位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顺序基因组-重复序列原位杂交技术对1个来自中3不育系和普通小麦恢75杂种后代稳定株系H96276-2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分析。以中间偃麦草(Agropyronintermedium)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H96276-2的体细胞中有42条染色体,包括20对小麦染色体和1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易位片段位于1对小麦染色体的端部。进而用重复序列探针pSc119进行第2次荧光原位杂交,证明H96276-2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片段位于小麦2B染色体的短臂上。  相似文献   

15.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方法制备了中华沙鳅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中华沙鳅二倍体染体色数目为96,核型公式为:2n=8m+12sm+20st+56t,臂数NF=116,无异形染色体分化。通过与其他鳅科鱼类染色体核型比较,推测中华沙鳅核型是鳅科祖先经过罗伯逊易位、染色体类型转变、染色体多倍化等途径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不同地区 (湖南郴州、吉林长春、河南宜阳和江苏南京 )取食烟草的不同生活史的烟蚜Myzuspersicae (Sulzer)核型研究结果表明 :在红色型和褐色型中发现 4种染色体组型 ,即 2n =12 ,A1 与A3易位 ;3n =18,A1 与A3易位 ;3n =18,正常 ;2n =11。在黄绿色型中仅发现 2种染色体组型 ,即 2n =12 ,正常和 2n =12 ,A1 与A3易位。在 2n =12核型中 ,不同地区不同体色的烟蚜其染色体相对长度差异不显著 (α =0 .0 5)。  相似文献   

17.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是一种特殊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近年来在高考试题中有所涉及,但在高中生物学教材和课堂中却很少有相关内容的补充。本文简要综述罗伯逊易位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机制,易位形成前的断裂点、易位重接点的位置,易位染色体着丝粒的变化等,并着重探讨14/21-罗伯逊易位携带者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分离机制和配子情况,以期为罗伯逊易位有关试题的命制或在高中课堂拓展相关知识提供一定的参考,从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维度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蓝粒小麦易位系的荧光原位杂交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elongatum (Host)Beauv=Elytriga elongatum(Host)Nevski=Thinopyrum ponticum (Host)Barkworth and Dewey,2n=10x=70)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异代换系(蓝58),2n=42其中9906中被易位蓝粒片段的相对长度约占易位小麦染色体短臂的1/3,而9902中被易位蓝粒片段的相对长度约占易位小麦染色体长臂的1/2,并将9902的蓝粒易位片段定位在小麦D组染色体上;(2)9915易位附加和9904易位-易位附加,其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44,其中9915的体细胞染色体只有一对发生了易位,另外队了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而9904有两对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并易位系中控制蓝粒性状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的定位和蓝粒小麦易位系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肠道是全身感染的起源,细菌易位在MOD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以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致病Ecoli作示踪剂,研究不同剂量酵母多糖腹腔注射所致MODS时肠道细菌易位的途径和程度,并观察通里攻下中药和抗生素对细菌易位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多糖腹腔注射能造成肠道屏障损伤引起细菌易位,细菌易位的程度具有剂量依赖性。细菌易位途径主要有两条,低剂量时细菌易位以肠系膜淋巴结途径为主,高剂量时以门静脉途径为主。予先应用新霉素和灭滴灵给肠道脱污染反而加重细菌易位,抗生素治疗对细菌移位效果不明显。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通里攻下中药对控制细菌易位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揭示了肿瘤细胞中染色体易位的四种基本特征;并将肿瘤细胞染色体易位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染色体易位裂点、癌基因位点和染色体脆性位点有高度的相关性。染色体脆性位点和癌基因位点可能是肿瘤染色体易位的活跃部位,脆性位点可能与易位的始动有关;易位是激活癌基因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