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Gm因子在四十个中国人群中的分布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根据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Gm因子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鄂伦春族、壮族、侗族、白族、汉族等40个人群中的分布,计算Gm单倍型频率及遗传距离,提出了“中华民族以北纬30度为界,分南北两大发源地”的假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基因rs9923231及γ-谷氨酰羧化酶(GGCX)基因rs2592551位点多态性同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人群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曾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维吾尔族和汉族散发性房颤致脑栓塞患者各50例做为病例组,同时选取非心源性脑卒中维吾尔族患者50名及汉族患者150名为对照组,从外周静脉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VKORC1基因rs9923231及GGCX基因rs2592551多态性位点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结果:维吾尔族脑栓塞组及对照组VKORC1基因rs9923231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脑栓塞组及对照组VKORC1基因rs9923231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GCX基因rs2592551多态位点在汉族、维吾尔族脑栓塞组及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KORC1基因rs9923231多态性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有关,而与汉族人群无关;GGCX基因rs2592551多态性可能与维吾尔族及汉族人群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均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草酸钙结石与钙敏感受体(calcium sensitive receptor,Ca SR)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98例临床确诊泌尿系草酸钙结石患者(200例维吾尔族,198例汉族)和399例正常对照者(200例维吾尔族,199例汉族),应用Sna Pshot方法对Ca SR基因两位点(rs1042636,rs1801726)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草酸钙结石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对血钙、24 h尿钙水平的影响。结果:各组2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汉族结石组与汉族对照组及维吾尔族结石族与维吾尔族对照组rs1042636、rs1801726位点基因型分布及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和汉族rs104263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维吾尔族人群携带rs1042636等位基因A的风险高于汉族人群(病例组中OR值=2.145,%95CI=[1.602~2.866],P0.01;对照组中OR值=1.773,%95CI=[1.332~2.359],P0.01),其中维/汉病例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278(69.5%)/204(51.5%),G=122(30.5%)/192(48.5%);维/汉对照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264(66.0%)/208(52.3%),G=136(34.0%)/190(47.7%)。而病例组和对照组rs1801726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病例组、对照组发现GG+AG基因型较AA基因型有较高的尿钙水平(病例组:P=0.007和对照组:P=0.006),维吾尔族人群该位点与两项指标无相关性。结论:Ca SR基因2个基因位点rs1042636、rs1801726可能不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草酸钙结石发病的危险因子,两族rs1042636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差异,rs1042636位点基因多态性能影响汉族人群尿钙排泄,可能汉族调节钙排泄的遗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Zhang ZB  Yu LJ  Yang KJ  Xu LW  Sheng TX  Hao P  Wang YP  Meng FP 《遗传》2011,33(1):54-59
为了探讨延边朝鲜族和汉族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 文章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检测了220例EH患者和268例对照个体的脂联素启动子5个SNPs位点: -11426A>G(rs16861194)、-11391G>A(rs17300539)、-11377C>G(rs62620185)、-11156insCA(rs60806105)、-11043C>T(rs76786086), 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脂联素和胰岛素。结果显示: (1) -11426A>G、-11377C>G 和-11156insCA 3个位点具有多态性, 且它们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 -11391G>A和-11043C>T位点无多态性; (2) -11426A>G和-11156insCA呈完全连锁不平衡(D’=1; r2=1); (3) -11426G基因频率比较, 朝鲜族(21.10%)高于汉族(12.05%), 汉族EH组高于对照组; -11377C>G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在朝鲜族和汉族间及同一民族内EH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单倍型?11426G -11377C的频率, 汉族EH组高于对照组(P<0.05), 朝鲜族EH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5)EH组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据此得出结论: (1)首次发现?11426A>G和?11156insCA呈完全连锁不平衡, -11426 A>G的多态性在朝鲜族和汉族中存在民族差异; (2) -11426 G和-11426G -11377C是延边汉族EH的危险因子和危险单倍型, 但不是朝鲜族的; (3)低血浆脂联素是延边朝鲜族和汉族EH的重要危险因素; (4)血浆脂联素水平与-11426A>G基因型无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法对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apoB和D17S30 VNTR研究发现,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105);apoB和D17S30 位点 VNTR 在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的观察杂合性、多态信息含量、个体鉴别力均大于017;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 D17S30 VNTR位点分别以 A3 和 A1 的频率为最高。结果表明,apoB和D17S30 VNTR 位点在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具有很强的多态性,在研究中国延边朝鲜族起源、变迁以及与其他各民族间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适用于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的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1506名朝鲜族,汉族4-7岁儿童体格发育情况。朝鲜族儿童平均身高和坐高皆低于汉族儿童相同年龄组,而平均体重却高于汉族同龄组;在头围、胸围指标中汉族男、女儿童4-5岁之间大于朝鲜族同龄组,但自5岁以后朝鲜族超过治疗组,可以看出,朝鲜族儿童体格为相对矮壮,而汉族儿童相对瘦高。又对朝、汉族儿童身同父母平均身高进行单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出显著意义相关。延吉市朝、汉族儿童各项指标低于9185年全国九市效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15个民族红细胞PGM1亚型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浪萍  申滨 《遗传学报》1994,21(5):342-349
采用超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永地,对云南省汉族、彝族、白族、苦聪人、哈尼族、傣族、瑶族、基诺族、布郎族、瓦族、拉祜族、回、傈僳族、纳西族和普米族等15个民族红细胞PGM1亚型分布进行了调查。计算出上述15个民族的PGM1亚型分布的基因频率及DP值,经统计学检验表明:PGM1亚型的分布上述15个民族中存在着明显的民族间差异,但在北京、辽宁、西安、云南4个不同地区的汉族人群中PGM1型分布却无显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七个地区6592名汉族成年人(18-45岁)和5887名维吾尔族成年人(18-45岁)不同类型耵聍的表型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不同地区汉族成年人不同类型耵聍的表型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我国北方汉族相同。维吾尔族成年人湿型耵聍有较高的频率,平均为58.13%,介于欧罗巴人种和北亚蒙古人种之间。同一地区内,维吾尔族男性和女性间湿型耵聍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人群之间湿型耵聍频率有极显著差异(P0.001)。湿型耵聍频率最低为东部的哈密市(40.99%),最高为西部的喀什市(88.53%),且呈从东到西逐渐增加的趋势。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群的耵聍类型表型频率呈现一定的多态性,某一地区的耵聍类型表型频率不能代表全体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耵聍不同类型的表型频率介于欧罗巴人种和北亚蒙古人种之间的特点可能有助于揭示现代维吾尔族的族源、人种构成、人种特点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杨梅  吴军  吴顺华  高博  田伟真  李林 《生物磁学》2009,(16):3056-3059
目的:通过中性粒细胞抗原(NA)等位基因的频率调查,了解乌鲁木齐地区(乌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人群NA基因的多态性,为NA相关的输血性疾病建立可靠的基因诊断技术。方法:优化并建立了多重PCR—SSP法,对乌鲁木齐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120名,汉族118名,哈萨克族102名进行中性粒细胞抗原(NA)的NA1和NA2等位基因频率的调查。结果:维吾尔族NA基因频率(NA10.383,NA20.617),汉族、哈萨克族NA基因频率(NA1分别为0.555、0.510;NA2基因频率为0.445、0.490)。结论:多重PCR—SSP法分析NA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较为可靠,重复性良好,方法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HPV L1壳蛋白在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差异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或行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病例1160例,选择其中HPV感染阳性或TCT阳性或两项同时阳性的465例纳入研究队列,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HPV L1壳蛋白的总阳性表达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964);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正常或慢性炎症组、CIN1组、CIN2组、CIN3组和SCC组HPV 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988,0.957,0.803,0.892,1.000)。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和汉族妇女HPV 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C1N1组为最高,高于正常或慢性炎症组及其它高病变组,且HPV L1壳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随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687和-0.379,P0.001)。结论: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1壳蛋白的表达不存在民族差异,但其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可能是宫颈病变的保护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率低于维吾尔族的可能原因,比较两个民族正常糖耐量人群肠道菌群、粪便及血浆代谢物的差异。方法 纳入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KNGT组)及维吾尔族正常糖耐量人(UNGT组)各8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对其粪便及血浆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通过Illumina测序平台对其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对结果进行Wilcoxon检验及LEfSe差异分析。结果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KNGT组人群AICAR(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糖核苷)等5种粪便代谢物及1,7-Dimethylxanthine等5种血浆代谢物水平更高;宏基因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Dysgonomonadaceae等6种肠道细菌在UNGT组人群丰度较高,Alistipes putredinis等26种肠道细菌在KNGT组人群丰度较高,通过分析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发现,两组人群糖苷水解酶和糖基转移酶的水平最高。结论 KNGT组与UNGT组人群中粪便、血浆代谢物及肠道细菌的差异可能是哈萨克族T2DM发病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中国内蒙古的蒙古族、吉林的朝鲜族和广西壮族的红细胞腺苷酸激酶(AK)、腺苷脱氨酶(ADA)及血清触珠蛋白(Hp)、a_1-抗胰蛋白酶(a_1-AT)的遗传多态性。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的基因频率:AK_1~1分别为0.9843、1.0000、1.0000;ADA~1分别为0.9529、0.9468、0.9573;Hp~1分别为0.2597、0.3152、0.3571;在a_1-AT中Pi~M分别为0.9953、0.9953、0.9928,Pi~s分别为0.0000、0.0000、0.0072,Pi~F分别为0.0047、0.0047、0.0000。x~2检验表明,三个民族各项指标的表型观察值都符合Hardy-Weinberg法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定了广东地区1,083名无关中国人个体的血清Hp表型。观察到在这一人群中的Hp表型,频率分别为:Hp 2-2 0.500,Hp2-1 0.406,Hp1-1 0.088;Hp基因频率分别为Hp~2 0.703,Hp~1 0.291;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观察到Hp~1基因频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此外,在这一群体中还观寮到少见的Hp0型,其频率为0.006。对其中4例作了家谱调查,结果支持可能存在Hp~0基因的假设,推测其遗传方式可能与ABO血型相类似。  相似文献   

14.
用淀粉凝胶电泳及特异的染色方法,调查了我国九个汉族和四个少数民族群体的腺苷酸激酶-1(AK1)的遗传多态性在这十三个群体中AK1*2频率都远低于AK1*1频率,未达到0.01的多态水平,分别为:兰州汉族0.0096,郑州汉族0.0023,呼和浩特汉族0.0024,西安汉族0.0025,漳州汉族0.0024,羌族0.0024;而在广东客家人、成都汉族、哈尔滨汉族、贵阳汉族以及哈尼族、瑶族、布依族中均为0。在兰州汉族群体中观察到国内第一例AK1*2-2表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hTERC基因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差异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或行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病例1160例,选择其中HPV感染阳性或TCT阳性或两项同时阳性的465例纳入研究队列,通过F1SH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hTERC基因扩增的总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620);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正常或慢性炎症组、CIN1组、CIN2组、CIN3组和SCC组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亦均无显著差异(P=0.918,0.912,0.821,0.922,1.000),hTERC基因的表达率不存在民族差异;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正常或慢性炎症组/CIN1组和CIN2+组基因拷贝数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925,0.862),且其正常或慢性炎症组/CIN1组和CIN2+组TERC:CEP比例分布亦均无显著差异(P=0.986,P=0.979),hTERC基因的扩增类型不存在民族差异;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的大小顺序均为:SCC组≈CIN 3组CIN 2组CIN 1组≈正常或慢性炎症组,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各组中hTERC基因的扩增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hTERC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648和0.712,P0.001)。结论: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hTERC基因的表达率不存在民族差异;维吾尔族与汉族妇女hTERC基因的扩增类型不存在民族差异;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hTERC基因的扩增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hTERC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70例维吾尔族和40例汉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及Evision二步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中发现BRCA1突变的14个新位点。(2)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0%,其中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P<0.01)。(3)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中发现11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4)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其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其发病年龄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新疆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密切相关,且BRCA1突变相关性乳腺癌具有P53阳性率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淋巴结转移率高的趋势,这些特点有可能为基因检测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PAGE)法对500名潮汕人群进行了Hp遗传分型的调查,分析结果:Hp1-1型81名,占16.2%, Hp2-1型168名,占33.6%, Hp2-2型252名,占50,4%, Hp0-0型1名,占0.2%。经过统计学处理,500例不同性别,年龄的Hp型分布分别无显著性差异(x2=3.27, P> 0.05)  相似文献   

18.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对500名潮汕人群进行了Hp遗传分型的调查,分析结果:Hp1-1型81名,占16.2%,Hp2-1型168名,占33.6%,Hp2-2型252名,占50.4%,Hp0-0型1名,占0.2%。经过统计学处理,500例不同性别,年龄的Hp型分布分别无显著性差异(x~2=3.27,P>0.05)。  相似文献   

19.
用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了上海地区202例汉族胃癌病人及202例正常对照组的运铁聋白(Tf)和α_1-抗胰蛋白酶(α_1-AT)亚型的分布,发现胃癌组Tfc_1c_1纯合子频率(0.3713)和Tfc_1基因频率(0.5718)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5149和0.6782),均为p<0.01,胃癌组Tfc_2c_2纯合子频率(0.2228)和Tfc_2基因频率(0.4019)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1436,p<0.05和0.2970,p<0.01),胃癌组和对照组的α_1-抗胰蛋白酶亚型分布无显著差异。用薄层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结合免疫固定分析了上海地区200例汉族胃癌病人和200例正常对照组的组特异性成分(Gc)亚型分布,发现胃癌组Go1F表型频率(0.22)和Gc1F基因频率(0.437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4和0.3600,均为p<0.05)。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关系。方法: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50岁8284名人群进行AD流行病学调查,参照ADRDA.NINCDS的标准,选取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Alzheimer’s disease,SAD)患者209例(AD组)与正常对照220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检测NEP基因多态性,采用病例一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对NEP基因rs3736187位点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结果:(1)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AD组与对照组间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T等位基因个体出现AD的危险性高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0R=1.981,P〈0.05)。(2)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不同民族之间比较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同一民族中AD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NEP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个年龄分段(〈65岁及≥65岁)之间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同一年龄段内部AD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女性之间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女性AD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P基因rs3736187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间的分布相似;NEP基因的T等位基因是SAD的危险因素,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及女性SA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