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在大剂量辐射条件下建立生物量计的可能,本实验研究了在10MeV电子束照射后,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各种核损伤指标的改变与剂量(0—40Gy)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复合核损伤指标——核异常率、微核率、核固缩率和核裂解率亦随之上升,在0—20Gy范围内,与剂量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P<0.01的核损伤指标是:核异常率、微核率。P<0.05的是核变形率;在0—40Gy范围内,与之呈线性关系,P<0.01的仅有核固缩率。和染色体畸变分析相比,核异常检测方法简便,可反映超剂鞋(如>10Gy)辐射的损伤,值得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大鼠外周血G0期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对铬的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价太铬具有不同的诱变性。与常用的短期致突变测试法的实验结果相一致,本方法作为环境诱变剂的短期初筛试验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孔志明  赵斌 《遗传》1994,16(6):4-6
本文应用大鼠外周血Go期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对铬的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价态铬具有不同的诱变性.与常用的短期致突变测试法的实验结果相一致,本方法作为环境诱变剂的短期初筛试验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5.
除草剂丁草胺对蟾蜍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宁  王丽文  宋海东 《四川动物》2005,24(3):294-296,293,F0009
本文研究除卓剂丁革胺对蟾蜍红细胞核的诱变效应。采用体内红细胞微核测定法,观察蟾蜍在不同浓度和不同的染毒时间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丁草胺可引起蟾蜍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发乍明显变化,随着丁草胺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蟾蜍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性变化。丁草胺的作用具有双向性。一定利量的除草剂丁草胺对蟾蜍红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除草剂对水体的污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7.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核损伤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薛开先  王苏 《遗传学报》1990,17(1):70-74
核异常作为组织特异性的遗传毒理体内短期检测法,现已日益受到重视。它比微核测试更敏感和合理。核异常包括多种形式的核损伤,而它们与致癌因子的损伤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本文以r-射线作为致癌与诱变因子,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系统地比较研究了常用核损伤指标:微核、核变形、核碎裂和核固缩等的剂量(0-5Grag)一反应关系,并作线形回归分析。作者认为,作为人体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应包括微核,核变形及核碎裂3个核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紫外线A对花背蟾蜍的毒性作用,选择微核及核异常为毒理监测指标,对花背蟾蜍红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紫外线A对花背蟾蜍成熟红细胞和非成熟红细胞核异常均有诱导作用并随照射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150 min的紫外线A短时间照射内,紫外线对核异常能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紫外线A能够刺激造血器官释放新的红细胞至外周血中以补充损伤的成熟红细胞.紫外线诱导的核异形主要是核畸形和核膨大.  相似文献   

9.
四种除草剂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研究了除草剂精克草星、苯磺隆、使它隆和乙草胺单独及联合作用时对中华大蟾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4小时时,单独作用的除草剂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率及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而且,在一定的浓度下各指标分别有高峰期,其中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微核率与除草剂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不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四种除草剂联合作用的微核率等指标反而  相似文献   

10.
以花背蟾蜍蝌蚪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作为毒理监测指标,对Gosner 31、42和46期蝌蚪进行观察,研究了复合肥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用复合肥溶液浓度为1、1.5、2、2.5和3g·L-1进行染毒时,红细胞出现了大、小2种类型的微核,在核异常类型中出现了严重的核分叶和双核类型;在3个被观察的蝌蚪发育期中,42期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发育期;在5个浓度的染毒中,2.5g·L-1浓度组在微核、双核和核分叶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花背蟾蜍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对生境中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且微核和核异常与复合肥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种快速简便的完整淋巴细胞微核制片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微核测定是常用的短期测试法之一,可用来评价各种理化因子的诱变和潜在的致癌效应。为了发展人类细胞的检测系统,Heddle等首先研究了辐射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由于采用染色体制片技术,故细胞膜破裂,精确计数微核有困难,后来一些作者采用改变低渗液或培养物直接推片等方  相似文献   

12.
污水诱导大蒜细胞微核及异常有丝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鑫成 《植物研究》2006,26(3):361-363
研究污染的河水对大蒜根尖细胞微核的诱导及细胞分裂的效应。结果表明,较重污染(PI=7.63)的河水对大蒜根尖染毒24 h以上,致使其有丝分裂指数下降明显(p<0.05),诱发间期细胞微核显著(p<0.01),导致有丝分裂异常和前微核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因子毒性试验法与微核测定法,研究4种不同浓度双酚A(bisphenol A,BPA)(1.90mg·L-1、2.30mg·L-1、2.70mg·L-1和3.00mg·L-1)在不同暴露时间(3d,6d,9d和12d)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datus外周血红细胞微核与核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双酚A处理组出现了较多微核及双核、无核、核质外突与内凹、核位异常、核内空泡化、核固缩、核染色质凝聚成小颗粒状、无丝分裂、核不均等缢缩等核异常现象;较低浓度(1.90mg·L-1、2.30mg·L-1)处理组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双酚A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较高浓度(2.70mg·L-1、3.00mg·L-1)处理组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双酚A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说明,双酚A对泥鳅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且毒性效应在一定的条件下随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达到一定浓度和时间后毒性效应被抑制。  相似文献   

14.
47例染色体异常患者永生淋巴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种不同的血细胞/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比率系列转染冻存血方法建立永生淋巴细胞株,建株成功率达97.87%,并成功地对47例染色体异常患者建立了永生淋巴细胞株,为今后不断进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氨氮胁迫对黄河鲤幼鱼红细胞微核、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鲤幼鱼为实验动物,研究氨氮暴露对鲤鱼红细胞微核、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可引起鲤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率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氨氮暴露浓度的增加,鲤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率呈现规律性上升变化,且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1);随着氨氮暴露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呈现上升趋势,核异常及总核异常率呈现先升再降趋势,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氨氮对鲤鱼红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氨氮的毒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张贵生  傅荣恕 《四川动物》2007,26(3):644-646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与铜离子单独或联合作用时,对鲹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4h,0.01~0.5mg/L的La3 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不具遗传毒性.但当浓度为1~50mg/L时则能诱发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相差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具较强的遗传毒性;铜能显著诱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联合作用时,微核率及核异常率明显低于Cu2 而高于La3 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提示一定浓度的稀土元素能减轻其他重金属元素引起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7.
NaCl诱导大麦细胞微核及异常有丝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麦幼苗生长在含NaCl的介质中「c(NaCl)=0,0.05,0.10,0.15,0.20,0.25mol/L」,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各NaCl处理组的微核率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并诱发产生了如染色体断片、后期染色体桥及“不均等分裂”等异常分裂。诱发微核及异常分裂细胞的比率与NaCl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浓度提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则微核千分率与异常分裂细胞比率增高。  相似文献   

18.
孔志明  王Yuan 《遗传学报》1993,20(4):290-293
本文用不同剂量的MMC处理大鼠外周血,放置18小时后直接制备淋巴细胞血涂片,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MMC可诱发G_(?)期淋巴细胞的核损伤。本实验对各种核损伤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微核、核变形和核碎裂等指标与MMC剂量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作者认为,大鼠外周血G_(?)期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比传统的微核测试法更敏感、合理,在致突变试验中可作为初筛的体外短期测试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alaberration CA)试验和微核 (micronucleus)试验两种方法对低强度He Ne激光辐照育龄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激光能量密度分别为 14.31J cm2 (辐照 5′)、2 8.6 2J cm2 (辐照 10′) ,5 7.2 4J cm2(辐照 2 0′) ,114.5 2J cm2 (辐照 40′)。照射血样后 ,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其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 ,激光照射及空白对照组 ,血样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 4.2 9‰、3.96‰、3.81、3.5 9‰和 4.19‰ ,X2 检验无显著意义 (P >0 .0 5 )。阳性对照丝裂霉素MMC处理的血样淋巴细胞CA率平均为 14.41‰ ,明显高于激光照射和空白对照组 ,X2 检验有显著差异(P <0 .0 1)。微核试验检测结果 ,微核染色体分别为 1.0 2‰ ,1.17‰ ,1.18‰ ,1.31‰和 1.19‰对照 ,经统计分析激光照射各组与对照组微核率均在 2‰以下 (P >0 .0 5 ) ,属正常人体微核范围内。结果显示两组试验监测诱变均具有一致性。证明He Ne激光辐照人体细胞对染色体无致畸效应。且表明He Ne激光在治疗范围内应用安全、有效、不会对不体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20.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A9株,滴度为TCID_(50)10~(-5)/0.1ml,加入10名健康人外周血,作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每份血分对照组(不加病毒悬液)和A、B、C实验组(根据加不同病毒量而分)。其结果:一、SCE频率,实验组A(8.9±0.19)、实验组B(9.9±0.2)、实验组C(11.6±0.22)与对照组(6.57±0.15)比较,A、B、C、实验组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A、B、C三个实验组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二、染色体畸变,A、B、C三个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用EHFV HA 108株,ID_(50)10~(-6)/0.02ml接种2—5日龄大白鼠脑内,15天后颈动脉放血处死,取骨髓细胞培养,另取幼大白鼠骨髓细胞培养作对照,检测SCE和染色体畸变。结果:一、SCE频率,实验组(9.8±0.35)高于对照组(5.4±0.19),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二、染色体畸变,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表明,EHFV作用于细胞,无论是在机体或试管内,都引起SCE频率增高,即EHFV促使DNA产生初级损伤,但不致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