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筛选高密度且均匀分布于大麦各染色体的分子标记,该研究利用前期开发的2 267个IT(intron targeting)标记,在‘中国春’、栽培大麦(Golden promise)和普通小麦(中国春)-栽培大麦(Betzes)的6个二体异附加系中进行扩增。结果发现:有534个标记可作为大麦染色体特异的IT分子标记,分别分布在大麦的1H(96个)、2H(84个)、3H(60个)、4H(105个)、5H(59个)、6H(80个)和7H(50个)染色体。进一步利用小麦族多基因组学网站和大麦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发现,除了标记CINAU800、CINAU1734、CINAU1796、CINAU1736和CINAU1691之外,其余的标记对应的原始基因序列都能比对到大麦对应的同源群的参考基因组中。研究表明,该研究筛选到了534个大麦染色体特异的IT分子标记,多态率为23.56%,略高于其他大麦分子标记;且这些大麦各染色体特异的IT分子标记可用于追踪大麦的特定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试图分离和克隆小麦Rubisco活化酶cDNA片断并构建反义表达载体。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cDNA片断,对序列用Blast等软件进行分析,并将该片断反向连接于植物表达载体pROK2的CaMV35S启动子下游,构建反义表达载体。结果:获得了小麦Rubisco活化酶(RCA)的cDNA片断(GenBank注册号:DQ984669);小麦RCA的cDNA片断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的RCA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序列比较表明,用本实验所得的cDNA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大麦(AAA63163)、南极银须草(AAP83928)、水稻(AAX95414)、玉米(AAC97932)、拟南芥(NP 850321)和烟草(CAA78703)等的RCA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95%、88%、83%、82%和82%;分析表明,该序列为新的小麦RCAα的cDNA序列;通过选择和引入合适的酶切位点进行载体构建,构建了小麦RCA的cDNA反义表达载体pR-AntiRCA。结论:构建成了小麦RCA的cDNA反义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3.
大白菜线粒体DNA有效、快速提取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快捷的大白菜线粒体DNA(mtDNA)提取方法。方法:采用差速离心和蔗糖衬垫相结合的方法先从大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叶片中分离出线粒体,然后用SDS—蛋白酶K裂解法提取mtDNA。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采用该方法提取的mtDNA片段大小在30~45kb之间,电泳条带清晰,无明显降解发生;以提取的mtDNA为模板进行RAPD反应,不育系和保持系均扩增出较多的条带,而且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大小分布在500bp-3000bp之间,且条带清晰,没有脱尾现象。结论:该方法提取mtDNA,省时、省钱,对实验设备要求较低,而且分离出的mtDNA质量较高,能满足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DNA用作分子标记的可靠性和研究前景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牛屹东  李明  魏辅文  冯祚建 《遗传》2001,23(6):593-598
mtDNA作为分子标记的广泛应用,使得系统进化、生物地理、群体遗传、人类学及法医鉴定等领域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随着对线粒体基因组遗传特性的了解不断加深,以mtDNA作为分子标记的潜在问题便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从7个方面对mtDNA应用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线粒体基因的应用前景做了初步分析。 Abstract:With some special features,mtDNA is used widely as molecular marker in the fields of systematic evolution,biogeography,population genetics,anthropology,and forensic medicine.However,more and more evidences that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n mtDNA features re found increasingly.In this paper,seven facts that could affect the reliability of mtDNA used as molecular marker are reviewed,then the perspective on application of mtDNA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
禾谷类种子萌发时,种子内的盾片和糊粉层细胞会形成和释出大量的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酯酶等。水解酶对消化种子内的贮藏物质极其重要。有关这些水解酶在种子内消化贮藏物质的过程和机制,在小麦和大麦中已有很多报道,但在燕麦上还没有人报道过。燕麦和大、小麦所积聚的贮藏物质有些不同。譬如大、小麦积聚醇溶谷蛋白为主,而燕麦则积聚球蛋白为主。我们设想:既然大、小麦和燕麦种子内的贮藏蛋白不一  相似文献   

6.
小麦禾本科(Gramineae),小麦属(Triticum)。本属约有15种。一年生(春小麦)或越年生(冬小麦)草本,复穗状花序顶生,小穗有3-7朵小花。普通小麦(T·aestivum)又称软粒小麦,品种很多。外稃有芒或无芒,颖果。它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小麦中,还有硬粒小麦、圆锥小麦等。其他麦类作物有大麦属的大麦(稃与颖果粘合,俗称有稃大麦)和裸大麦(又称元麦),与小麦合称为三麦。此外,还有燕麦属的燕麦和黑麦属的黑麦等。稻禾本科,稻属。有20多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我国为原产地之一。栽培稻(Oryza sativa),疏散圆锥花序,小穗有3小花,下方两花退化,顶端花发育,外稃较  相似文献   

7.
《遗传》2007,29(9):1138-1138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麦类作物专刊。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  相似文献   

8.
钱希 《生态学报》1986,6(1):35-42
1979—1985年,对苏北地区麦田主要恶性杂草幼苗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猪殃殃,麦家公,野燕麦、大巢菜等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分别为10℃、10—15℃、15℃、20℃;种子发芽起点温度分别为1.10±0.29、-0.46±1.29、0.06±3.09和3.54±2.42℃,均低于小麦的起点发芽温度(1—2℃)。种子发芽有效积温分别为87.04±2.54(℃)、133.70±16.53(℃)、84.24±15.87(℃)和58.66±10.91(℃),均高于小麦种子发芽的有效积温(50℃)。田间调查,猪殃殃等麦田杂草出苗,幼苗生长对温度及历期的要求与播种期关系极密切,一般比小麦迟出苗1—8天,但出土后的生长势很快超过小麦,且有播期不同而分批出土为害的习性。用苯达松防除猪殃殃;用野麦畏,苯达松防除麦家公;用野麦畏、禾草灵、野燕枯防除野燕麦;用苯氧乙酸类除草剂防除大巢菜等阔叶杂草,并将其消灭在苗期阶段,可取得显著的灭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麦、大麦、黑麦,这些广阔栽培的禾谷类作物花序(穗)的发育,在迩来研究得颇为完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也具有大量的文献;而关于燕麦花序发育方面的资料几乎沒有。博产特(Bonnett,1937)随同其一系列显微镜照相工作敘述过燕麦圆锥花序的发育。然而作者没  相似文献   

10.
大麦与小麦属间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幼胚培养技术分别获得了大麦(Hordeum vulgare L., 2n=2x=14)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6x=42)、硬粒小麦(T. durum d. sf., 2n=4x=28)以及栽培二粒小麦(T. dicoccum Schrank 2n=4x=28)之间的属间杂种,平均杂交结实率分别为3.0%、1.2%和0.8%。杂种在形态上偏向小麦,自交不孕,用父本作回交亲本获得了大麦×普通小麦杂种的回交一代。所有杂种均表现细胞学上的不稳定性。杂种减数分裂中期1 PMC染色体平均配对频率和交叉结频率分别为27.31Ⅰ 0.33Ⅱ 0.011Ⅲ,0.45;20.571 0.20Ⅱ 0.008Ⅲ,0.25和20.41Ⅰ 0.28Ⅱ 0.005Ⅲ,0.32,表明双亲染色体组间不存在同源关系。大麦×四倍体小麦杂种小孢子的染色体计数表明,杂种中未减数雄配子的频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棕背鼠平(Myodes rufocanus)和红背鼠平(M.rutilus)的分布有重叠区且外形相似,在特定情况下存在种间区分困难,给两种鼠的数量调查带来不便和误判.本研究通过mtDNA控制区构建系统树、mtDNA控制区电泳和RAPD 3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有效地对棕背(鼠平)和红背(鼠平)已知的8个样本和16个待定样本进行了准确鉴定.其中,mtDNA控制区电泳进行种问区分的方法具有简便、准确而又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野燕麦(Avena fatua)是小麦田间危害很大的一种杂草,它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从生理角度研究野燕麦籽粒休眠机制,可为防治野燕麦提供线索。许多研究表明,内源GA类物质可能在破除野燕麦籽粒休眠中起重要作用,但二者  相似文献   

13.
<正>《大麦与谷类科学》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主办,是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与江苏省农学会农作物类科技期刊。主要报道大麦、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燕麦、谷子等禾谷类作物的研究动态和科技进展。内设栏目有:专家视点(综述报告)、生理与生态、栽培与育种、土肥与植  相似文献   

14.
F(ab′)_2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F(ab′)_2-ELISA)成功地用于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的常规检测和诊断.其步骤是先用稀释1000—4000倍的抗血清F(ab′)_2包被反应板,加待测样品和稀释1000倍的同种抗血清或IgG,然后再加A蛋白碱性磷酸酯酶和底物,测定OD值。比较试验表明,ELISA稀释缓冲液加入1%小牛血清或1%全脂奶粉,BaYMV的测检灵敏度可提高达2.5—5.0ng/ml,病叶汁液检测终浓度为稀释1600—3200倍。我国BaYMV分离物与英国分离物的血清学性质完全一致。BaYMV在大麦病株中以叶部含量较高,茎中含量次之,根部测不出病毒。检测和诊断田间样品,即使有的样品已不新鲜,也均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此方法也成功地用于大麦温和花叶病毒(BaMMV)、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燕麦花叶病毒(OMV)和燕麦金色条纹病毒(OGSV)等禾谷多粘菌传麦毒的检测,这S种病毒的血清学关系研究表明,除BaYMV和WYMV之间具有血清学关系以外,其余彼此均不反应。  相似文献   

15.
氯仿—异戊醇—核糖核酸酶法—快速提取植物DNA的好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我们在外源DNA导入小麦研究工作中,采用氯仿-异戊醇-核糖核酸酶法提取DNA,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材料:大麦、小麦、野燕麦等.取其种苗(10-15天苗龄)或孕穗期的幼穗、嫩茎、嫩叶等.  相似文献   

16.
小麦杆锈病菌(Puccinia graminis Pers)是真菌门,担子菌纲,并隔担子菌亚纲,锈菌目的主要代表植物。锈菌有二种寄主,第一寄主为小麦、大麦、燕麦及其他禾本科植物,第二寄主为小檗或十大功劳。锈菌的生活史中出现5种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寄生在双子叶植物小檗或十大功劳叶上。锈孢子被风吹到小麦、大麦等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叶鞘或杆上,便萌发芽管从气孔侵入,在组  相似文献   

17.
基因修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因修饰技术是用于基因组定点改造的分子工具,目前主要有锌指核酸酶(ZFN)技术、转录激活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技术和CRISPR-Cas核酸酶(CRISPR-Cas)技术。这些核酸酶都可以在DNA靶位点产生双链断裂(DSB),诱发细胞内源性的修复机制,激活体内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或同源重组(HR)两种不同的修复机制,从而实现内源基因的敲除或外源基因的定点敲入。近年来,基因修饰技术已成功应用到细菌、酵母、人类细胞、果蝇、斑马鱼、小鼠、大鼠、家畜、食蟹猴、拟南芥、水稻、烟草、玉米、高粱、小麦和大麦等多种生物,显示了其强大的基因编辑优势。特别是新近出现的CRISPR-Cas9技术,降低了成本,使基因编辑变得简洁、高效和易于操作,得到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系统介绍了以上3种技术的原理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千粒重是大麦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青藏高原强辐射、低温、干旱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现代农业所急需的大麦种质资源,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关青藏高原栽培大麦WTS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报道。为了揭示青藏高原栽培大麦千粒重的空间分布规律,探明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千粒重(WTS)积累的影响程度,利用83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WTS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WTS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形成了以西藏曲水、堆龙德庆、白朗、乃东、日喀则、扎囊、贡嘎、加查、达孜、谢通门、拉孜、定日为中心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和青海海晏、门源、刚察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等2个栽培大麦WTS高值区;(2)在地理垂直方向上,栽培大麦WTS的变化呈现出"N"型分布格局,即在海拔3600.0—3900.0m和4500.0m以上形成2个WTS高值区,这2个海拔区间栽培大麦WTS分别为(49.6815±10.0764)g和(47.9500±0.1732)g;(3)影响栽培大麦WTS的环境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抽穗-成熟期降水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分蘖-拔节期日照时数抽穗-成熟其平均气温抽穗-成熟期日照时数拔节-抽穗平均气温日较差地理经度。  相似文献   

19.
利用AFLP和SSAP分子标记,研究了松嫩平原4个以耐盐突变体为主要组成的短芒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ium(Trin.)Link)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由于2种分子标记原理稍有不同,获得分析结果显现出微小差异,但2种方法的结果仍保持了极显著的相关性(r=0.88,P<0.01)。AFLP和SSAP检测结果表明,短芒大麦种群多态位点比率P分别为23.3%和37.7%;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0和0.14;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7和0.09;基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49和0.44。表明,各短芒大麦种群虽以单一突变种为主要组成,但经多年的种植,种群内已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和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虽然种群间遗传差异较大,但种群遗传变异仍主要存在于种群内。  相似文献   

20.
唐霄雯  李智渊  吕建新  朱翌  李荣华  王金丹  管敏鑫 《遗传》2008,30(10):1287-1294
摘要: 对1个中国汉族耳聋家系进行了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家系中听力下降的母系成员表现为程度不等、听力图形态不同的听力损害, 但同为双侧对称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该家系耳聋外显率很高, 包括药物致聋的耳聋外显率为75%, 而非药物致聋的外显率为41.7%。对母系成员进行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扩增分析, 发现了耳聋相关12S rRNA A1555G同质性突变位点和多态性位点, 属于东亚人群B5b单体型。在这些变异位点中, mtDNA 15927位点的G-A碱基变化破坏tRNAThr反密码子结构上十分保守的C-G碱基对, 这可能加重由A1555G突变造成的线粒体功能缺陷。这表明tRNAThrG15927A突变可能增强携带12S rRNA A1555G的中国汉族耳聋家系的外显率和表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