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约束选择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小麦杂种后代进行了约束选择,以无约束选择、单项选择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约束选择对选择性状的促进和约束性状的控制都有较好的效果。一对正相关的性状被约束者可保持在原平均数稍高水平;负相关的约束者则保持在原平均数略低水平。在对产量的选择中,约束选择的实际效果一般比无约束的为好,其中以约束株高选择产量的效果最佳。最后对约束选择的应用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聂征  陈甫堂  施杏春 《遗传》1992,14(5):34-36
本试验用9个栽培红花品种为材料,进行单株花产量选择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枝高或株 高两性状进行相关选择可有效提高单株花产量。分枝高、单株有效果球数、开花期是决定单株花产量选 择效果的3个关键性状,综合选择时必须加以考虑。无效分枝数亦是影响单株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时应予重视。用株高、分枝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果球数、开花期、无效分枝数6个性伏组成的选 择指数对单株花产量进行选择的效果最好。用该选择指数对9个参试品种评审结果表明,张掖无刺为 最佳花用型品种,B-54为最差的低产花用品种。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等8个省份的山桐子野生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山桐子资源分布状况和生态环境,利用产量、含油率等经济性状对山桐子野生群体进行优株选择。结果表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各地主要以山桐子分布,而湖北、湖南、陕西、四川等地主要以山桐子的变异类型——毛叶山桐子为主,其中四川省毛叶山桐子分布较为密集;通过对各地点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分析得出,山桐子适应性强,对气候要求不严,适合在微酸性土壤生长,尤喜肥沃土壤;根据能源油料植物原则对山桐子提出选优标准,从234株山桐子实生树中初步选择43个单株;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将43个单株划分为最高产量、较高产量和中产量3大类,且所有单株的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全果含油率3个主要经济指标均高出群体平均值20%以上。本研究为山桐子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优良种质或品种的选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利用3个多子房小麦与8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后获得的24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对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1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株高>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单株产量有较强的杂种优势,18个组合超双亲均值,平均均产32.71%,12个组合有超标正优势,幅度为3.41-42.84%。多子房小麦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穗粒数增多,其生产应用还应注意加强对子房小麦其它农艺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个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实践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在F1按杂种的综合性状进行指数估算,然后把指数当作一个性状,估算各组合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并以此评判组合,可以增加对组合认识的预见性。再根据单株表现分别种植,可以在F3形成系统群。F2株系间则可表现出遗传差异,结合测产选择单株,并以对照单株综合指数为标准,再把高产组合作为选择(株行或单株)重点,可提高杂种的选择效率。F3以后一边鉴定株系,一边继续单株选择,可使品系纯化和提高同步深化。F6以后继续优中选优仍然能使增效基因积累。  相似文献   

6.
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F1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ótlling倡导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rient analysis),分析了玉米32个自交系间80个杂交组合的F_1世代.分析性状有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贡献率占了总变异的大部分,因此就前4个主成分得分值对80个杂交组合进行了选择,为玉米组合的选择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7.
激光诱变小麦后代的选择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采用HeNe激光和N2激光辐照汉原小麦等四个材料的干种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三次,利用生物统计学和数量遗传学的方法,对单株籽粒产量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旗叶长等12个性状构成的43种选择指数分析表明:由单株籽粒产量和株高及由单株籽粒产量和旗叶长构成的选择指数的遗传进度的相对效率高出单株籽粒产量直接选择的29.85%和29.08%,仅涉及两个性状,实用性强,为较优选择指数。  相似文献   

8.
中国主要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对28个4龄苜蓿品种单株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和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单株干物质产量及各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单株干物质产量最高和较高的分别是新疆大叶(452.8g·株^-1)和甘农3号(373.0g·株^-1);叶片最宽和最长者均为新疆大叶和甘农3号;单株枝条数增加最多是第3茬,3茬单株枝条数最高和较高的品种是新牧1号、图牧2号、肇东和北疆;苜蓿株高生长高峰期在第1茬,生长最快的品种为甘农3号和新疆大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及枝条数等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1、3茬株高及3茬单株枝条数等性状相关最好,呈显著相关的品种达19~22个,且相关系数亦最高.产量性状变异分析表明,品种内变异大于品种间变异,前者占总变异的76.0%~93.8%,而后者仅占6.1%~24.0%.各性状变异程度表现依次为3茬单株枝条数>单株干物质产量>1茬单株枝条数>2茬单株枝条数>春季株高>3茬株高>2茬株高>叶宽>现蕾期株高>叶长>1茬株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HMW-GS优异种质和矮败小麦遗传改良工具,通过苗期HMW-GS基因PCR分子跟踪并结合籽粒SDS-PAGE检测,将优异HMW-GS导入并聚合于矮败小麦,构建矮败小麦优质轮回选择群体.结果表明,在开花期对轮回选择群体的287个单株进行1Dx5和1Bx14基因的PCR检测,有225个单株携带1Dx5基因,有120个单株携带1Bx14基因;其中,有58个单株同时携带1Dx5和1Bx14基因.对群体中287个单株籽粒的HMW-GS组成进行分析,有22%籽粒在Glu-B1、Glu-D1位点发生了亚基聚合:224个单株携带5+10亚基,126个单株携带14+15亚基,有63个单株同时携带5+10+14+15.  相似文献   

10.
应用室外盆栽试验方法,将土壤磁效应与生物磁效应相结合,研究了磁处理土壤对土壤-小麦系统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处理棕壤后土壤-小麦系统的健康状况得到较为明显的好转,包括使小麦种子提前出苗,出苗整齐一致;增加小麦幼苗的株高、主茎叶片数、分蘖数、单株根数和单株叶面积;使小麦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占总吸收面积的百分比提高;增加成熟小麦的有效穗数、结实小穗数、平均穗粒数、千粒重,减少不孕小穗数,提高小麦的生物学产量.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小麦系统磁化健康效应的生态指示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200mT磁场强度是适于小麦生长的最佳磁处理参数.  相似文献   

11.
南疆棉区棉花品种的特性演变与育种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疆棉区经过5次大的品种更换,高产品种的选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育成的品种比早期育成的品种产量以每年12.1kg/hm2的速度增长,品种改良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9%。衣分、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的总的演变趋势是增加的,农艺性状方面株高降底,株宽增加,自育品种的现蕾量较低,脱落率较高,南疆棉花品种的综合品质变化不大,特别是棉花生产品质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南疆棉花品种在单株结铃数、衣分、增加现蕾数、降低花蕾脱落、株宽、果枝始节、高光合速率品种的选育以及纤维比强度等方面具备较大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绵阳21号”和“汉源小麦”及其^60CO-γ一代(γ1)等四个材料的干种子经N2和He-Ne激光辐照后,对L2代单株籽粒产量等43个性状分为产量性状,穗部性状、籽粒性状、生理性状、生育期性状、茎秆性状和分蘖性状等8个组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性状组间相关紧密,其中起主要关联作用的性状是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叶绿素a含量、抽穗期、旗叶基角、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和有效分蘖数等。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冬小麦丰产抗旱性表型鉴定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审定的8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防雨棚春季干旱和露地灌溉2个处理,分别于开花期、成熟期调查株高等27个表型性状,分析了各表型性状与单株子粒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单株成穗数等12个性状与单株子粒产量抗旱系数或抗旱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表型性状变异系数,明确了提高单株成穗数、穗粒数、灌溉条件下较长的旗叶长度和干旱条件下较短的旗叶长度是培育丰产抗旱小麦新品种的主攻方向;子粒比重、子粒长度及干旱条件下的结实率和每穗小穗数可作为河北省小麦种质资源丰产抗旱性的鉴定依据;河北省小麦品种丰产性高,而抗旱性尚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4.
用60Co-γ射线和Ar 诱变小麦的干种子。结果表明,经60Co-γ辐射的8个品种(系)M1代,生育期延迟;7个品种(系)出苗率、成苗率、单株越冬蘖、单株最高蘖、单株产量均显著降低,但成穗率显著提高;千粒重5个品种(系)显著提高,3个品种(系)显著降低。M2代4个品种(系)发生株高、穗型、熟期、抗赤霉变异。经Ar 注入的8个品种(系)M1代,3个品种(系)处理的出苗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单株越冬蘖、单株最高蘖、株高、穗长、小穗数、千粒重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成穗率3个品种(系)处理显著高于对照,1个品系显著低于对照,2个品种(系)的单株产量显著低于对照;M2代1个品系发现穗型、株高均变异的植株。60Co-γ射线和Ar 可诱发部分小麦品种M1代POD同工酶的表达量和酶谱变异,M3代部分变异株POD同工酶表达量和酶谱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宇花91是青岛农业大学选育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以普通油酸含量品种鲁花11号为母本,F435型高油酸花生品种开农171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利用PCR产物测序法筛选获得F_1代真杂种,对F_2代单株提取叶片基因组DNA,利用PCR产物测序法筛选基因型纯合的单株个体。对当代收获的单株籽粒利用近红外法多粒模型测定油酸、亚油酸含量,筛选油酸含量在80%以上且油酸亚油酸比值在10.0以上的单株种植成株行,随后利用系谱法进行选择育种。宇花91荚果为普通型小果,网纹较细、较明显,百果重148.06 g,百仁重63.31 g,果皮薄,出米率75.15%。籽仁长椭圆形,种皮粉红色、无裂纹,内种皮白色。籽仁蛋白质含量26.57%,脂肪含量52.72%,油酸含量80.40%,亚油酸含量2.50%,棕榈酸含量5.57%,油酸亚油酸比值32.16。苗期生长旺盛,封垄早,结果集中,中抗叶斑病和青枯病。2017年参加山东省夏播多点试验,平均荚果产量215.79 kg/667 m~2,比对照花育20号增产15.27%;平均籽仁产量157.33kg/667m~2,比对照花育20号增产21.64%。2018年通过国家花生品种登记,登记号:GPD花生(2018) 370210,适于在山东花生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小麦的子粒形态性状和株高与小麦的产量密切相关,是育种的重要选择目标性状。本研究通过对小麦品种偃展1号(YZ1)EMS突变体W98的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W98的株高只有24 cm,而野生型YZ1的株高是73 cm。突变体株高的变异是由每个节间长度变短造成的,而非节间数目减少所致。相关分析表明矮秆与圆粒性状呈显著相关。利用高秆长粒的墨西哥品种10th12与突变体W98配制杂交组合,获得1544个F2∶3单株(株系),通过对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圆粒性状是由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赤霉素(GA)与油菜素内酯(BR)激素敏感性试验表明:野生型和突变体都对GA处理不敏感;不同浓度BR的展叶试验表明野生型对BR不敏感,而突变体W98对BR敏感。  相似文献   

17.
旱地小麦理想株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理想株型选择是旱地小麦节水栽培和高产育种的重要前提。围绕群体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节水效率和干旱适应性等关键指标,从根型、茎型、叶型和穗型4个方面总结了旱地小麦株型演变规律和调控机理。旱地小麦从野生近缘种二倍体和四倍体向现代六倍体进化的漫长演变过程中,株型经历了从"高根冠比、低收获指数、高冠幅/株高比、小穗和种子扁长"等"杂草"型向"低根冠比、高收获指数和高粒叶比及小冠幅/株高、大穗多粒"的"作物"型的演变。从株型各组件演变规律看,根型以根系大小适中、根条数较多、根系生理活性较高为主;茎型以各茎节长度比例趋近"黄金分割"演变,株高控制在80-100 cm左右的适中高度;叶型以叶片直立、旗叶长宽比例适中为主,倒二叶长维持在20 cm左右;穗型以直立、大穗和小穗数多为主;单株分蘖数趋于减少,株型结构趋于紧凑。上述组件特征将促使旱地小麦向弱竞争能力的方向发展。总之,旱地小麦经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双重压力,其株型结构有利于群体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从而获得较高的种群适合度。  相似文献   

18.
糜子育成品种成株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年降雨量不足40 mm的甘肃省敦煌市,采用大田干旱胁迫法对我国不同地区育成的56份糜子品种成株期抗旱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成株期干旱胁迫对糜子主茎节数、单株有效穗数、单株草重、主穗长、千粒重、比叶重影响不显著,而对株高、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小区产量、旗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生育期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干旱胁迫处理后株高降低了14.08 cm,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和小区产量分别下降2.65 g、2.19 g和86.18 g,旗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分别减少9.36 cm2和1.21,生育期延长了11.68 d;以抗旱指数和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的聚类结果为依据,筛选出成株期1级抗旱品种2份:陇糜2号、陇糜10号;经灰色关联度分析,旗叶面积、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小区产量均与抗旱指数、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的关联度较大,可作为成株期抗旱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小麦单株耐盐性鉴定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采用半分法结合盐池鉴定小麦,采用双重对照法,依据单株产量鉴定小麦单株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选取六个多年生苦荞新品系,对春季、秋季直播与秋季再生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播种季节对多年生苦荞新品系主花序的花粉可育率、总结实率、有效结实率、植株株高、主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籽粒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秋播主花序花粉可育率、总结实率、有效结实率、植株主茎分枝数、籽粒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春播;植株株高、主茎粗、主茎节数均极显著低于春播;主花序花朵大小、籽粒种子长宽比无显著差异。(2)不同种植方式对主花序花粉可育率、有效结实率、植株主茎节数及籽粒百粒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秋季再生主花序花粉可育率、籽粒单株粒数显著高于秋季直播;主花序有效结实率、植株主茎粗、主茎节数、籽粒百粒重显著低于秋季直播;主花序花朵大小、总结实率、植株株高、主茎分枝数、籽粒种子长宽比、单株产量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各生长季节下主花序有效结实率及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最高。(3)所有参试品系中,1612-241秋季直播的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系; 1612-16、1612-33秋季再生单株产量较正季优势显著。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筛选出适宜一季播种两季收获的优良品系,为今后多年生苦荞的选择育种提供线索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