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Blanchard,1871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地球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在我国分布广泛(侯进慧等,2004),是由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因此是研究动物进化的好材料。目前,有关大鲵内脏器官的组织形态学及结构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霍军,程会昌,2003;方展强,2006),本文报道对其肺脏超微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鲵卵母细胞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大鲵卵母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变化,着重对类核周体结构和线粒体与卵黄前颗粒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观察。贴近卵核的类核周体由核仁样体和线粒体群构成,远离卵核的类核周体仅由线粒体群构成。线粒体群是线粒增殖区,其中有多种形态的原线粒体,有些处于增殖状态,它们未形成明显的线粒体嵴。散在于卵质中的线粒体是成的线料体,有明显的嵴,其中许多线粒体内沉积着致密物质,一些致密物质从线粒体中向外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鲵肝脏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展强 《四川动物》2006,25(2):228-230
应用透射电镜对中国大鲵的肝脏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观察表明,大鲵肝不具肝小叶,与其他脊椎动物有所不同.肝细胞含有单个卵圆形的核;细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囊泡、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两个相邻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构成.胆小管腔和窦周隙内浸润许多由肝细胞发出的微绒毛结构.还发现了枯否氏细胞和贮脂细胞.还讨论了中国大鲵肝脏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4.
大鲵精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精子的超微结构,大鲵精子由头部(head),中片(midpiece)和尾部(tail)三部分组成。头部有棒状细胞核,核内染色质高度浓缩,细胞核前方呈细丝状,但非顶体结构。头部后端凹陷,称为植入窝(implantation fossa),植入窝内有线粒体和中心粒等细胞器结构,此区域为精子的中片。精子尾部细长,主要由轴丝和附属纤维(accessory fiber)组成,轴丝的外面具有波动膜。  相似文献   

5.
疥螨消化系统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疥螨消化系统由咽、食道、中肠、1对侧囊、结肠、直肠、肛门以及唾腺组成。应用透射电镜,可将中肠和侧囊壁上皮细胞分为鳞状细胞期、柱状细胞期、核变性圆细胞期和全变性细胞期等4种不同生理功能状态。可将唾腺细胞分为I期、Ⅱ期和Ⅲ期等3种不同生理功能时期。食道和中肠及侧囊内含物为絮状物。直肠前段肠壁具有较多微管。  相似文献   

6.
杨丽丽  方展强 《四川动物》2012,31(2):274-277,282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繁殖期间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肝脏组织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唐鱼肝细胞具单核,中央核仁显著;细胞质内分布着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2~3个相邻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成纤维细胞等参与构成。肝细胞与周边细胞通过3种不同方式进行联系:肝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与血窦的间接连接;与胆小管的邻接。这些联系方式显示了肝脏具有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功能的特点。研究还发现雌性唐鱼肝脏具有"暗"细胞和"淡"细胞两种类型。本文还讨论了唐鱼肝脏与其他硬骨鱼类肝脏一般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葡萄属(Vitis L.)15种、1亚种和4栽培品种植物的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东亚种群中桦叶葡萄的叶片总厚度和各组织厚度最大;北美种群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葡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较大,但叶片组织紧密度最小。(2)各种类间栅栏组织中叶绿体数目均多于海绵组织,且刺葡萄、桦叶葡萄、葛藟葡萄和秋葡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最多,北红、蘡薁、网脉葡萄和菱叶葡萄叶片中叶绿体数目最少,巨峰和桦叶葡萄叶绿体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桦叶葡萄、网脉葡萄、秋葡萄、葛藟葡萄、刺葡萄和华东葡萄含有较多的嗜锇颗粒。研究表明,中国野生葡萄的许多种类在叶片组织紧密度、叶绿体数量、淀粉粒数量、嗜锇颗粒数量方面均高于北美种群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萄,具有更高的结构抗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蟾蜍耳后腺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光、电镜技术研究了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休眠期和活动期耳后腺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分泌方式。结果表明其耳后腺为单管泡状腺,由导管部和分泌部组成,分泌方式主要为顶浆分泌,兼有部分全浆分泌。  相似文献   

9.
光强对人参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20%和35%3种透光率棚下,人参叶片的比叶重、叶厚度,单位叶面积的叶肉细胞数目,叶肉细胞表面积和细胞层数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加,50%透光率棚下叶片开始减少,5%和20%透光率棚下叶片叶肉细胞主要呈横向排列,胞间隙较大,35%透光率棚下叶片叶肉细胞排列致密,胞间隙变小,靠近上一有皮形成一层呈纵向排列的栅栏状细胞;505透光率棚下叶片叶肉细胞为大而圆形,胞间隙变大,排列也不规则。5%透光率棚  相似文献   

10.
人工雌核发育草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对人工雌核发育草鱼的外周血细胞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表明,雌核发育草鱼外周血液中可区分出七种不同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这些血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与已报道过的鲤鱼、鲫鱼、普通草鱼相应血细胞的结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大鲵肝脏组织定向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关于大鲵的胚胎发育、繁殖育种及养殖条件的优化等已有不少研究(李峰等,1 998;张育辉等,1 999)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大鲵的习性与生理生化特点(杨国华等,2 0 0 1 ;乔志刚等,2 0 0 3)。但这些研究仍停留在组织和细胞水平,加之大鲵取材来之不易,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近有学者分离了大鲵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并完成了测序工作,对于两栖类的遗传多态性研究有重要意义(Zhangetal.,2 0 0 3)。目前有关大鲵的遗传学背景资料仍然缺乏,尚未见特异的大鲵相关基因的报道,相应的遗传学工程课题更是无法开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  相似文献   

12.
用生理的方法促使大鲵产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HCG、LRH-A、HCG LRH-A、RES LRH-A、DOM LRH-A等催产药物的五种不同组合形式,在26℃-27℃、21℃-23℃、16℃-19℃三种温度下催产大,结果表明:在21℃-23℃条件下,每千克雌注射DOM10mg LRH-A30μg催卵效果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鲵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中国大鲵是我国特有濒危的两栖物种,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等问题的好材料。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著述颇多。本文对大鲵的生态保护、解剖发育、生理生化、遗传进化等方面的近期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回顾,也简要探讨了今后大鲵研究的主要工作,以期为研究者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大鲵保护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中。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大鲵种群数量下降极为严重,湖南、安徽等地的大鲵产量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下降超过80%,分布区也极度萎缩,形成了12块岛屿状区域,目前分布于以我国中部山区的长江流域为主的17个省区。部分已建立的大鲵保护区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管理不力,状况不容乐观。非法捕捉和栖息地丧失仍是威胁大鲵生存的主要因素,保护管理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人工培育大鲵亲本的繁殖结果。在养殖条件下,大鲵的性腺可正常发育,大鲵的性成熟年龄为5龄,性周期为一年一次,群体的繁殖高峰期出现在每年的6—8月。使用LRH-A或HCG均可诱导大鲵产卵和排精。群体的性腺发育进程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雄性比雌性的发育时间长10—20d。在繁殖盛期进行人工催产,获产率为60%左右。人工繁育的子代,在培育为亲本时,其性腺发育的个体差异仍然存在。养殖的性成熟个体,在没有受到外源激素作用时,将不会发生自然排卵现象,雄鲵不能挤出精液。在20—23℃下,雌性大鲵的效应时间约为96—120h,雄性可在80h后挤到精液。大鲵的产卵量为400—500粒,平均为430粒。多次产卵个体的产卵量多于初次产卵个体。低剂量的药物催熟,未发现对性腺发育进程和产卵结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 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类过度捕杀等,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被列为我国II类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索大鲵人工放流的有效方法, 实现野生大鲵资源增殖, 作者对2002–2008年间在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的大鲵人工放流活动与放流效果进行了评估, 并通过对放流点的隐蔽物、水质及饵料生物等生境特点的分析, 探讨影响放流成败的因素。该保护区内共在9处大鲵原栖息地进行了11次人工放流活动, 共放流各种规格大鲵995尾, 其中4次成功。成功放流的大鲵为1–4.5 kg的性成熟个体, 雌雄比在1:1和1:1.5之间, 成功放流点均有良好的后期管理措施, 如建立保护站, 补充饵料等。虽然所选择的多数放流点生境基本能满足大鲵生长和繁殖的要求, 但由于受水质、饵料或安全某一因素的制约, 野生大鲵资源增殖效果不明显, 导致放流失败。因此我们认为依据野生大鲵繁殖的生境特征标准, 科学选择放流地点, 选择性成熟的大鲵在春季放流, 并进行完善的后期跟踪保护, 可能是大鲵人工放流成功和实现资源增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患病大鲵中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导致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细菌性感染死亡的病原。【方法】从大鲵肝脏中分离细菌,通过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纯培养的细菌进行鉴定,再用大鲵和鲫鱼分别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同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病大鲵肝脏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JZ01,经人工感染健康大鲵,可复制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且从人工感染病鲵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该致病菌对健康鲫鱼也有致病性。经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鉴定,以及进一步的16S rD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都表明,此致病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对氨曲南、头孢三嗪、先锋噻肟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是大鲵的一种致病菌。本文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该菌对大鲵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野生和养殖大鲵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并且为我国特有,现在该物种野生种群急剧下降, 而人工养殖种群逐渐增多。为了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的本底调查, 本文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28尾野生大鲵和16尾人工养殖的大鲵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10对引物中有7对检测到多态位点, 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分别为5–8和4–6, 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81和0.75, 说明本实验中研究的大鲵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人工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比较发现, 人工养殖群体存在较大的等位基因丢失现象, 并且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野生群体。以上结果将为大鲵的人工繁育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免培养法对大鲵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鲵肠道内生细菌的组成及多样性。【方法】采用美国Mo Bio公司试剂盒提取大鲵肠道内容物总DNA,选用细菌通用引物799F和1492R对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特异性扩增,构建大鲵肠道内容物内生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并对HaeⅢ酶切带谱不同的菌液进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酶切带谱分析和测序结果的不同,将随机挑取的101个阳性克隆归为28个不同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克隆序列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菌门(Clostridia)、芽孢杆菌门(Bacilli)和衣原体门(Chlamydiae)4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克隆总数的92.08%)为最优势类群。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这些克隆序列分别与已报道的20个属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此外,还有一个OTU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独立分支且未能确定其分类。【结论】大鲵肠道内生细菌多样性丰富,并且可能存在新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20.
首次报道了从影像学水平上鉴定中国大鲵性别的研究结果。采用多普勒B超,常规方法直接扫描雌雄中国大鲵腹部,并记录大鲵的精巢或卵巢的形状、内部回声。实验结果表明,雌雄中国大鲵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的差畀,在雄性中国大鲵的腹部,可检测到精巢组织;在雌性中国大鲵的腹部,可检测到为卵巢组织和卵泡。初步分析了实验结果,并认为将多普勒B超鉴定法与泄殖孔法鉴定相结合可以作为中国大鲵性别鉴定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