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厌氧和兼性厌氧细菌能够专一性地优先累积在肿瘤的低氧量和坏死的区域,这使其具有很好的靶向性。它们能够分泌毒素或水解酶以及引起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具有溶瘤作用。基因工程技术能够改造这些细菌使其具有抗肿瘤的特性,进一步增加治疗效果。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些细菌的某些代谢产物也具有增强肿瘤治疗效果的作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细菌作为抗肿瘤剂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自发现以来,在抗病毒疾病、抗肿瘤以及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等临床上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仅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Ⅲ型干扰素(IFNλs)是干扰素家族中最新的一组成员。他们的很多生物学活性与临床上应用广泛的IFNα/β十分相似,但是他们所结合的受体与IFNα/β迥异。Ⅲ型干扰素的毒副作用显著小于IFNα/β,且抗肿瘤作用明显。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对Ⅲ型干扰素抗肿瘤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端粒酶是干扰素抗肿瘤的新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具有逆转录活性的核糖核蛋白酶.端粒酶的异常活化是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形成的关键步骤. 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调控密切相关;端粒酶由端粒酶逆转录酶、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质组成,端粒酶逆转录酶是端粒酶活性的决定性组分.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细胞因子;近年研究表明,干扰素通过相关信号转导途径而调节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为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干扰素与端粒酶活性相关的抗肿瘤机制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综述干扰素通过调节端粒酶逆转录酶转录因子的表达和相互作用而抑制端粒酶活性、调节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等抗肿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细菌作为抗肿瘤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作为抗瘤剂的应用已历史悠久,早在100多年前,纽约医生COLEY就尝试用细菌来治疗肿瘤。现在人们往往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基因改造的方法使细菌变得基本无毒并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菌载体,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近来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7.
8.
放射治疗是很多类型的恶性实体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但是放射治疗除了存在一些严重的副作用以外很多恶性肿瘤细胞还具有抵抗放射线的功能,这就导致放射线治疗的局限性以及疗效的减弱。组蛋白超乙酰化作用可以使紧缩的核小体变得松弛,调控细胞凋亡及分化相关基因(Bim and Bmf)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及分化,增强恶性肿瘤细胞对于放射线的敏感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诱导组蛋白超乙酰化,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同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作为放射增敏剂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并减少放射线治疗的剂量级照射时间,明显减轻放射线引起的副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很有可能成为肿瘤分子治疗的新靶点。检索近年来的SCI文章,国内外的学者主要是在蛋白质层面阐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作为放射增敏剂抗肿瘤作用机制,本文首次提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增强放射线促进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特定基因(Bim and Bmf)并结合最新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分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τ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从反刍动物体内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干扰素-τ(IFN-τ)具有免疫调节、低细胞毒性等特点。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动物模型。IFN-τ能够抑制实验性脑脊髓炎的发生、发展。本文简要综述了IFN-τ的结构、生物活性、低细胞毒性,以及它对EAE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人类人工染色体作为转基因载体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国伟  吕凤林 《遗传》2005,27(6):995-1000
自1997年首次成功构建人类人工染色体(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HAC)以来,对其理论、方法学问题的研究一直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目前已能采用不同的方法获得多种类型的HAC。与酵母人工染色体(YAC)、细菌人工染色体(BAC)等相比,HAC不整合到细胞的基因组中,以一个独立的功能性染色体单位而存在,并在细胞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迄今的研究表明:HAC可以携带大片段基因组DNA,是研究人类基因表达和调控、染色体功能基本单元的重要工具,也是建立HAC动物模型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基因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酵母作为微量元素载体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李淑敏   《微生物学通报》1999,26(3):220-222
微量元素是动物维持生命和发育的必需营养物质,它们的重要营养功能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微量元素的缺乏会造成人及动物营养不良并诱发多种疾病[1~2]。矿物质微量元素一般以无机盐形态补充,这种形式不利于动物吸收利用,有些微量元素在加工、储存及运输过程中不稳定易于氧化并与食品及饲料中其它成分协同配伍性差。近年来,不同来源的有机态微量元素逐渐被采用,大量试验表明,有机态微量元素较之无机态不仅利于动物吸收利用,而且某些有机微量元素,对增进动物健康,提高饲料转化率及生产性能,减少应激等方面均起很大作用[3~5]。螯合型氨基…  相似文献   

12.
MicroProbe Corp.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高效抗结肠癌和肝癌的寡核苷酸。据MicroProbe报道,上述化合物的作用是对抗仅存在于肿瘤细胞膜表面的成分。该公司还补充说,具有3'-胆甾醇修饰的短双链合成DNA化合物不是反义产物。 研究人员介绍说,上述化合物之一(编号为MPC-467)为首选化合物,在细胞培养中和在小鼠体内  相似文献   

13.
王玉元 《生命科学》1993,5(3):20-23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用一些已知化学结构的合成物质,在一定的敏感极限范围时期,可以有选择地诱导植物产生雄性不育,以此可以在育种工作中达到人工控制花粉形成,和生产杂交种子。这类化合物自70年代以来,已作为一种专门的商品生产出售,并命名为化学杂交剂(Chemical hybridizing agents,CHA)。  相似文献   

14.
机体免疫系统在抗肿瘤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但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免疫抑制状态可引发一系列的肿瘤免疫逃逸反应,这将使得癌症进一步恶化。溶瘤腺病毒(oncolytic adenovirus,OAds)可通过选择性复制及其溶瘤作用杀伤肿瘤细胞,暴露肿瘤相关抗原,活化免疫细胞,逆转TME,最终可引发一系列抗肿瘤免疫反应。OAds存在靶向性低、免疫原性强等缺陷,其免疫治疗效果不佳,若对其改造则能提高肿瘤靶向性,降低免疫原性,同时携带免疫治疗基因,显著提高抑癌活性。该文综述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机制及OAds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绵羊腺病毒287(OAdV287) 具有独特的基因组结构,全长29 576bp。基因组最大的特点是有很高的A/T含量(66.4%)和缺少典型的E1区,以及含有一段较长的冗余片段。已识别出其基因组中有3个外源基因插入区,理论上最多可容纳6.3kb的外源DNA。OAdV287的纤维和五邻体结构结构独特,衣壳蛋白上缺少可识别的整合蛋白结合域。OAdV287能感染一系列人和动物的细胞系,但是不能在非绵羊源细胞内成功复制。OAdV287载体可以避免人腺病毒的免疫干扰,具有很高的转染效率。目前,OAdV287已成为研究最热的动物源腺病毒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多梳蛋白复合体(PcG)的核心亚基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2,EZH2)是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参与维持细胞密度、干细胞多能性、细胞周期调节等重要的生理作用。研究发现,EZH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是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致癌因子。由于EZH2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使其新近被鉴定为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已经在EZH2蛋白分子中鉴定出多条特异性抗原肽,这些抗原肽能激发机体免疫细胞对EZH2表达异常增高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上述研究提示,EZH2可能是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分子靶点,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就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PEG IFNα2b)抗病毒和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 ,并与干扰素 (IFNα2b)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PEG IFNα2b抗病毒活性约下降 15倍 ,但抗人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12抗肿瘤作用前景看好白细胞介素12(IL-1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细胞因子,其抗肿瘤作用引人注目。先前已发现,IL-12可通过活化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最近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Folkman等的研究则表明,IL-12可抑制或阻止新血...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IFNs)是宿主细胞在受到病原体例如病毒、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的侵染后产生并释放的。干扰素属于糖蛋白的一种,干扰素具有干扰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的能力,它对于提高宿主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和抵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被广泛的运用在病毒引起的疾病和肿瘤的治疗中。本文从干扰素的分类、产生、功能、疗效等方面入手,对其基础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分化簇24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4, CD24)是一种小分子量、高度糖基化的细胞膜上表达的蛋白质,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点与质膜相连。正常情况下,CD24主要在人体的免疫细胞上表达,但在70%以上的恶性肿瘤细胞包括肝癌、肺癌及膀胱癌等中也发现其过度表达。CD24往往通过参与介导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转移及侵袭,包括和配体P-选择素结合促进肿瘤细胞转移,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长增殖等。因此,利用靶向CD24的siRNA或抗体等阻断其与相关信号通路的联系,将会成为潜在的抗肿瘤治疗方案之一。目前,包括抗体治疗、基因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式在内的多项以CD24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药物,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最新研究显示,CD24可通过与巨噬细胞上的配体-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10 (sialic-acid-binding Ig-like lectin 10, Siglec-10)结合,释放抑制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吞噬的“别吃我”信号,进而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利用靶向CD24的抗体或CD24受体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