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鳍到手     
鳍是鱼的运动器官,手是人的劳动器官。鳍与手从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看,好象是毫无共同之处的两种结构。但是从动物进化的角度上分析,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鳍就没有手,手是从鳍进化来的。根据古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的材料,告诉我们: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爬行类,再从爬行类进化到鸟类和哺乳类。所以它们四肢骨骼的构遣,基本上也是相同的。当然,其进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鱼是怎样上陆的两栖类是从古代鱼类进化来的,进化时的亲缘关系很近,但为什么现在两栖类的四肢骨与鱼类的鳍骨差得这么远呢?这就决定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了。水的密度大,能托着鱼的身体,鱼鳍只是起到船桨的作用,是单支点不能做局部运动。如果上陆以后仍保留着这种单支点的结构,岂不象人踩高跷一样,又怎能爬山、上  相似文献   

2.
依据在云南富源中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发现的新材料,对关岭贵州空棘鱼(Guizhoucoelacanthus guanlingensis)进行了补充描述,并修订了鼻骨、顶骨、后顶骨、额外肩胛骨、眶后骨、偶鳍、鳞片等特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贵州空棘鱼属与Whiteia+Piveteauia构成姐妹群,其共有离征包括:两对顶骨的大小相近,第一背鳍鳍条数小于8。建议将贵州空棘鱼属归入怀特鱼科(Whiteiidae)。  相似文献   

3.
文中主要依据辽宁西部凌源、建昌、喀左、朝阳、北票、义县和阜新七个市县25个鱼化石点的新材料,对首次发现于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的古鳕类未定种、师氏中华弓鳍鱼、中华狼鳍鱼、三棵榆树狼鳍鱼、华夏鱼、副狼鳍鱼、聂尔库鱼和真骨鱼类未定种做了简单记述;对辽西已知的戴氏狼鳍鱼和室井氏狼鳍鱼的部分形态特征做了较详细的补充描述和订正。目前能较肯定地归入狼鳍鱼科的有狼鳍鱼、吉南鱼和固阳鱼三个属。亚洲鱼属与狼鳍鱼属仅在尾上骨的有无及尾鳍分叉鳍条的数目上有差异。狼鳍鱼属在辽西包含四个种──戴氏、室井氏、中华和三棵榆树狼鳍鱼。辽西的德永氏狼鳍鱼应为戴氏狼鳍鱼的同物异名。常氏鱼和辽西鱼均为吉南鱼的晚出异名。副狼鳍鱼的形态特征已与骨舌鱼科的现生种类很相近,可将其归入该科。山东的宁家沟谭氏鱼是张氏副狼鳍鱼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4.
在泥盆纪早期,距今约四亿年前后,硬骨鱼类已分化为两大类群:一群为肉鳍鱼类——它们的偶鳍为肉质型,可能还有肺,这一类群包括总鳍鱼类和肺鱼类;另一类群为辐鳍鱼类——包括现今还生存的大部分硬骨鱼类。肉鳍鱼类绝大部分已绝灭,仅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保存了三个肺鱼属,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附近的深海中,保存了一个总鳍鱼类分支的后裔——矛尾鱼(拉蒂曼鱼)。鱼类是早期的脊椎动物,陆生脊椎动物是从具有肺及肉质偶鳍的鱼类进化来的,从水中生活的鱼类进化到陆地生活的四足类,涉及复  相似文献   

5.
关于董氏狼鳍鱼(Lycoptera tungi)的种上归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本文重新研究了董氏狼鳍鱼 (Lycoptera tungi Liu et al 1963).将产自宁夏隆德石窑寺的董氏狼鳍鱼 V2323 号标本从狼鳍鱼属 (Lycoptera) 中分出来,归入华夏鱼属 (Huashia), 修定为董氏华夏鱼 (Huashia tungi (Liu et al.)).同时对华夏鱼科 (Huashiidae) 的系统位置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前两篇论文(1978,1979)中,作者对分布于中国的平鳍鳅科鱼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共记载了15属49种和亚种。本文基于对其中的12属16种的颅骨、肩带骨、腹鳍鳍基骨、鳔囊和韦氏器官的结构等有关性状的比较观察,并参考了Ramaswami(1952)对另一部分平鳍鳅类颅骨的描述,着重讨论了平鳍鳅科的分类系统位置、亚科划分及其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18S和ITS序列揭示8种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克隆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斑鳠(Mystus guttatus)、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鲇鱼(Silurus asotus)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6种鱼类的18S和两个内转录间隔区(包括全长ITS1-5.8S-ITS2)基因,结合GenBank中双须缺鳍鲇(Kryptopterus bicirrhis)和脂鳍胡鲇(Dinotopterus cunningtoni)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8种鱼18S的长度为1814~1842bp,同源性达97%以上,5.8S均为157bp,同源性也高达99.36%~100%;(2)8种鱼ITS1长度为335~620bp,其中,黄颡鱼的最长,为618~620bp,斑点叉尾的最短,为335~336bp;ITS2长度为265~459bp,其中,脂鳍胡鲇最长,为459bp,斑点叉尾的最短,约为270bp。ITS1序列的同源性为29.45%~88.21%,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ITS2序列的同源性为41.59%~94.07%,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3)分别以鲤鱼(Cyprinus carpio)18S和ITS为外群,采用NJ法构建18S、ITS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鲇科与胡鲇科的关系最近,鲿科与这两科关系较远,科与另外3科关系最远。鲿科中属和黄颡鱼属的关系较鳠属更近;胡鲇科的胡鲇属和脂鳍胡鲇属是关系很近的两个属;鲇科的鲇属和缺鳍鲇属是关系较远的两属。  相似文献   

8.
鱼鳍和鳞片色素组成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体色观察常以鳞片为材料,鱼鳍和鳞片都是皮肤的衍生物,采用Nikon光学显微镜系统,对白鲫和红鲫鱼鳍及相邻体位鳞片的色素细胞组成、分布及形态结构等进行了比较观察。鱼鳍薄而透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鱼鳍从近体端到远体端在色素细胞总体分布上呈现出由密集逐渐稀疏的变化特征。白鲫背、胸、腹、臀、尾鳍五种鱼鳍中都分布有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三种色素细胞类型。红鲫鱼鳍中则仅观察到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两种色素细胞类型。同时不同部位鱼鳍与其基部相邻鱼鳞上层在色素细胞的组成上是一致的。在白鲫和红鲫的鳞片中均存在着丰富的虹彩细胞,但在鱼鳍中未观察到典型的虹彩细胞的分布,提示在鱼类体色发育中,虹彩母细胞可能具有与其它几种色素母细胞不同的迁移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化石骨舌鱼类及骨舌鱼类现生主要类群的比较研究,用 PAUP 软件对31个分类单元的65个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16个最简约的分支图(步长为206,一致性指数为 0.4320,保留指数为0.7194)。严格合意树显示,中国早白垩世的骨舌鱼类(酒泉鱼、狼鳍鱼、固阳鱼、吉南鱼、同心鱼、西夏鱼、昆都仑鱼和华夏鱼)主要为骨舌鱼超目中不同等级的干群;与一般的观点不同,始舌齿鱼与蛟河鱼组成了姊妹群关系;骨舌鱼目由 Thaumaturus、弓背鱼亚目和骨舌鱼亚目组成;弓背鱼类与象鼻鱼类关系更近;Ostariostoma 为弓背鱼科的姊妹群;副狼鳍鱼与[骨舌鱼亚科+犁齿鱼亚科]组成了姊妹群,该姊妹群关系的建立,将骨舌鱼科的历史延伸到了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辽宁西部的长头狼鳍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和订正,记述了其形态变异,将长头狼鳍鱼(LycopteralongicephalusLiuetal.1963)厘订为长头吉南鱼(Jinanichthyslongicephalus(Linetal.1963)),并认为辽西鱼属(Liaoxiichthys)是吉南鱼属的同物异名,讨论了吉南鱼的分类位置和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鲫鱼”一节的小实验中提到,剪掉胸鳍和腹鳍的鲫鱼及剪掉尾鳍的鲫鱼,与保留全部鳍的鲫鱼对比,它们的游泳姿态和速度有什么不同?对这一小实验,我们不仅按课本上的要求进行了操作,而且还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观察。1剪掉不同奇鳍的情况1.1只剪去背鳍:鲫鱼能侧立水中;运动时速度和方向基本同于正常鱼,只是身体略微有点摆动。1.2只剪去臀鳍:鲫鱼的平衡和运动情况与正常鱼无明显差别。1.3只剪去尾鳍:鲫鱼能侧立水中,尾部明显上翘;运动时,速度明显减慢,尾部摆动幅度较大,转弯不灵活。2剪掉不同偶鳍的情…  相似文献   

12.
潘氏北票鲟的新材料及鲟类系统关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依据大量潘氏北票鲟的新材料对该种的特征作了补充,主要包括吻部骨片、围眶骨系统、舌颌骨、上颌骨的外翼突、方轭骨、轴部骨骼、尾部棘鳞及轴上鳍条等.另外还对后颞骨、鳃条骨等特征进行了修正.北票鲟的生长与埋藏特点表明北票鲟可能与现生鲟类一样也具有洄游生活的习性.对丰宁北票鲟同潘氏北票鲟的比较表明,除奇鳍条数目不同外,二者在其它方面被认为存在的差别或不成立或需进一步检验.建议将列鳍鱼(Stichopterus)归入修订后的北票鲟科,并认为北票鲟科代表了与鲟科关系最近的已知化石类群.  相似文献   

13.
<正>铰齿鱼类包括拱鱼目、半椎鱼目和鳞骨鱼目。生活在中北美和古巴淡水环境的雀鳝是铰齿鱼类鳞骨鱼目的现生代表,被称为活化石,为新鳍鱼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最大的演化支系,几乎分布于地球上各种水环境。除了多鳍鱼和鲟鱼,其他所有的现生辐鳍鱼类都属于新鳍鱼类。《古脊椎动物学报》最新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我国云南罗平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一种新的铰齿鱼类:优美玉带鱼。优美玉带鱼,可归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了在辽宁黑山"大凌河组"发现的舌齿鱼类—新属种——大凌河常氏鱼(Changichthys dalinghensis gen. et sp. nov.).其形态特征与狼鳍鱼科、舌齿鱼科相似,但有若干很明显的差异,暂将它置于狼鳍鱼科(Lycopteridae).  相似文献   

15.
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鱼类的系统发育和分类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孔鱼属(Gyrinocheilus)是Vaillant(1902)根据婆罗州双孔鱼(G.pustulosus)而创立的,共有三个种,主要分布于南亚。只有双孔鱼G.aymonieri(Tirant)一种产于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水系。关于双孔鱼科的分类位置以及在鲤亚目中系统发育上的关系,各学者尚有不同的意见。如Vaillant认为是平鳍鳅科的一个属.而Regan(1911)认为应归鲤科而且应放在墨头鱼属(Garra)及缨唇鱼属(Crossocheilus)之后。也有人将该属放在鲤科内另立一亚科——双孔鱼亚科(Gyrinocheilinae)(Weber and de Beaufort 1906)。以后Hora(1923)又将它提升为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并认为与鲤科近缘,这个观点为以后多数学者所采用,一般认为它比鲤科更为特化(Berg 1947;Greenwood et al.1966;Rass and Lindberg 1971)。  相似文献   

16.
在海洋里飘浮着一大群小生物,有的一定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清楚。这些生物,由于缺乏强大的行动器官(如鱼的鳍),只能随波逐流,因此叫做浮游生物(peankton)。这是一类富有经济意义的海洋生物,因为它是很多海洋动物(包括牡蛎,鲱魚,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弓鳍鱼亚科一新种:Cyclurus orientalis(东方圆尾鱼),标本采集于中国湖南省湘乡市下湾铺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下湾铺组。化石因具有以下特征而被归入弓鳍鱼亚科(Ami-inae):尾前椎为双椎型;除第一尾椎和第一尾下骨外,其余尾椎和尾下骨均一对一愈合;无膜质尾骨;背鳍长。因其第一冠状骨上的牙齿顶端圆钝,而被归入Cyclurus属。本新种与Cy-clurus属中其他种的区别在于:背鳍鳍条较少;身体短而高;脊椎和椎体较少。在始新世淡水鱼类的跨太平洋分布达到鼎盛时,由于弓鳍鱼亚科并非仅分布于太平洋两岸的类群,因此不能作为跨太平洋分布的指示类群。弓鳍鱼亚科在北半球的分布范围更广,与某些其他淡水鱼类群例如狗鱼科(Esocidae)和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相似,这种现象只能用有别于形成跨太平洋分布的地质背景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用RAPD分析研究了结鱼种组(黄鳍结鱼Tor putitora,结鱼Tor tor,库德里结鱼Tor khudree,Tor mosalmahanadicus和墨脱四■魮Neolissochilus hexagonolepis)5个物种的遗传关系。在所测试的69个随机引物中,11个引物能够在所有5个物种中扩增出稳定的条带。RAPD带型显示,综合使用这些RAPD标记能够区分这5个物种,但Tor mosal mahanadicus和黄鳍结鱼享有相似的带型。UPGMA分析揭示出3个独特的分支,第一支由黄鳍结鱼、Tor mosal mahanadicus和结鱼组成,第二支是库德里结鱼,第三支是墨脱四■魮。Tor mosal mahanadicus的分类地位在不同学者间存在分歧,被认为是库德里结鱼或结鱼的亚种,但我们的结果表明,相对而言,Mahanadi河中的Tor mosal mahanadicus与黄鳍结鱼的进化关系更近,因此有必要对其系统分类地位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9.
蟹栖异阿脑虫寄生大菱鲆及其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首次报道了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 carcini)在养殖大菱鲆体内的寄生情况以及所引起宿主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结果表明,感染的苗期大菱鲆的大部分器官组织包括皮肤、鳍、鳃、眼、脑、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胰腺和消化道等以及器官组织间隙中都发现了寄生的蟹栖异阿脑虫,属于全身性感染;而对于成鱼,蟹栖异阿脑虫主要寄生于皮肤、鳍和鳃等器官组织;严重感染者,蟹栖异阿脑虫可侵入其脑、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器官组织,但数量不多。蟹栖异阿脑虫在大菱鲆体内的寄生能够引起病鱼各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该病在幼鱼和成鱼身上所表现出较一致的病理学特征为:鳃小叶呼吸上皮细胞增生;脑膜炎和脑组织液化性坏死;肾脏和脾脏造血组织坏死;肝脏中央静脉和窦状隙扩张;肌纤维发生凝固性坏死和眼的脉络膜充血、水肿;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研究认为,蟹栖异阿脑虫寄生引起的鳃损害使病鱼呼吸困难,窒息是病鱼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虫体寄生导致的各器官组织变性,坏死,使得病鱼器官功能衰竭可加速鱼的死亡。另外,文中还探讨了蟹栖异阿脑虫入侵大菱鲆的可能途径,认为破损的皮肤和鳃是入侵的主要途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大菱鲆养殖过程中防止鱼体擦伤,保持池底清洁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对该病的治疗应采取外部杀虫和内部口服药物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棘鱼鳍刺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时藩 《古生物学报》1997,36(4):473-484
简要回顾了中国棘鱼鳍刺化石的研究历史,着重记述了最近采自湖南澧县山门纱帽组的棘鱼鳍刺化石,包括Hunanacanthus gen.nov.,Eosinacanthus gen.nov.,Sinacanthus和Neosinacanthus。总的看来,山门的棘鱼化石群和曾祥渊记述过的湘西大庸溶溪组的棘鱼化石群近似。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志留纪棘鱼刺体演变趋势和有关生物地层学问题,认为志留纪先后有过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