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禾木科植物染色体消除型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远缘杂交是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除了核型稳定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杂种以外,还可以利用核型不稳定的种间杂交后父本染色体消除的现象,通过胚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处理获得加倍单倍体(DH)植株。然而从小麦×玉米杂交获得的DH后代与其理论上应完全同质的遗传表现却不相符,总有2~5%的DH植株发生了形态学变异。最近的研究证明。通过小麦×玉米的受精作用,一些玉米特异DNA可以被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
禾本科植物染色体消除型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植物远缘杂交是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除了核型稳定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杂种以外,还可以利用核型不稳定的种间杂交后父本染色体消除的现象,通过胚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处理获得加倍单倍体(DH)植株。然而从小麦×玉米杂交获得的DH后代与其理论上应完全同质的遗传表现却不相符,总有2~5%的DH植株发生了形态学变异。最近的研究证明,通过小麦×玉米的受精作用,一些玉米特异DNA可以被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3.
多花黑麦草与普通小麦的杂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多花黑麦草二倍体种,具有14条染色体。用普通小麦与多花黑麦草杂交,获得了杂种,杂交结实率为0.058%。杂种F1表现为畸形,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8,F1植株产生的花粉败育,雌蕊不孕,用普通小麦和多花黑麦草回交均未获得回交种子,有待于用秋水仙素加倍染色体以获得异源四倍体。  相似文献   

4.
6个烟草杂交组合花药再生苗的培养和DH群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个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杂交组合的花药为实验材料,对各杂交组合花药再生苗出苗状况及培养过程中添加H液体基本培养基对花药出苗状况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质量体积分数0.4%秋水仙素浸苗法构建加倍单倍体(DH)群体,对加倍处理后不同杂交组合再生苗的成苗率、大田移栽成活率及染色体加倍率等进行分析,并对杂交组合DH1单倍体和加倍单倍体植株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每枚花药的出苗数、加倍处理后再生苗的成苗率、大田移栽成活率及染色体加倍率有较大差异。其中,每枚花药出苗数为1.57~3.30,杂交组合DH5每枚花药的出苗数最多,达到3.30株,显著高于其他5个杂交组合(P<0.05);加倍处理后再生苗的成苗率为21.12%~33.42%,大田移栽成活率为91.87%~98.86%,杂交组合DH6的成苗率和大田移栽成活率最高;染色体加倍率为6.64%~10.78%,杂交组合DH4的染色体加倍率最高。花药培养约15 d后,添加H液体基本培养基能够显著促进杂交组合DH1和DH2花药出苗。杂交组合DH1单倍体苗和加倍单倍体苗叶片气孔保卫细胞的平均叶绿体数分别为9.27和17.46,二者比值接近1∶2,差异显著。通过花药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处理,分别获得了6个烟草杂交组合的DH群体。  相似文献   

5.
对杂交鳢(斑鳢♀×乌鳢♂)(Channa maculata ♀×C.argus ♂)及其自交后代的细胞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鳢染色体数目为2n=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32t,染色体臂数(NF)为52;杂交鳢自繁后代群体存在两种染色体核型,一是染色体数目为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鳊亚科10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研究结果。它们的染色体二倍数均为2n=48,由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没有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88—92。初步推测该亚科鱼类染色体的基本二倍数是2n=48。对它们的核型特征和染色体演化方式分析表明,它们的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化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的核型也大致相似,基本上可概括为14—20 M+24—28SM+4—8ST,都有一对最大的可资区别的染色体,这反映了该亚科鱼类校型的同源性。因此预测在这些鱼的种间乃至属间进行人工杂交获得成活,甚至能育后代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甘蔗属热带种、中国种、印度种和杂交品种为参照,对‘德阳大叶子’进行表型、核型和SSR分子标记分析,以明确德阳大叶子的属种关系,为种间杂交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表型性状和SSR标记聚类结果都能将‘德阳大叶子’、热带种、中国种和杂交品种明显分成3个类群;其中‘德阳大叶子’与热带种、中国种、印度种和杂交品种的表型平均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1、0.71、0.55和0.31,表型聚类与中国种最近。(2)‘德阳大叶子’的核型分析显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116,核型公式为:2n=116=4M+104m+8sm,核型属于2B型,符合中国种染色体数范围。(3)利用13对引物进行SSR标记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德阳大叶子’与热带种、中国种、印度种和杂交品种间的平均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70、0.69、0.68和0.69,种间相似性系数相差不明显。研究认为,‘德阳大叶子’属于中国种或是中国种杂交后代的低世代材料。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类型的大白菜与紫甘蓝为材料,运用蕾期授粉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大白菜与紫甘蓝的种间杂种,并对其进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大白菜与紫甘蓝杂交,获得了57株F1代幼苗;对根尖染色体数量进行观察和杂种花粉特性调查发现,其中47株具有预期的染色体数目,2n =19,鉴定为真杂种,其花粉败育;另有6株具有38条染色体,鉴定为种间异源双二倍体,应该是发生了染色体自然加倍,其花粉可育.可育的杂种F1代与大白菜回交,获得了大白菜-紫甘蓝BC1代材料.田间观测结果显示,杂种F1代植株综合性状均介于双亲之间,BC1代植株包球明显,综合性状偏向母本大白菜.  相似文献   

9.
亚比棉基因组原位杂交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比棉异源四倍体是山西农业大学棉花育种组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用A染色体组亚洲棉(Gossypium.arboreum)(迁西小黑籽)与G染色体组野生棉比克氏棉(G.bickii)杂交成异源二倍体后,又经过加倍而获得的.亚比棉异源四倍体不仅育性得到恢复、结铃正常,而且成功地将比克氏棉的优异性状--种子腺体延缓形成转育到亚比棉中.这为实现棉花综合利用和提高抗虫性创育了新的育种材料.在随后的多年中,山西农业大学棉花育种组对亚比棉异源四倍体进行了广泛的细胞形态学研究,对其核型做了分析.然而,仅依据形态学和普通的核型图像,还不能确定该异源四倍体棉种中比克氏棉G染色体(亚)组在核型中的表现.该文以比克氏棉gDNA为探针,亚比棉异源四倍体根尖体细胞染色体为靶细胞染色体,封阻材料为亚洲棉(迁西小黑籽),进行亚比棉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及核型分析.从获得的图像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有52条染色体,其中有/无杂交信号的各一半,这直观地证实了人工复合亚比棉杂交种确为异源四倍体,而且是双二倍体.A亚组与G亚组染色体长度存在交替排列.亚比棉异源四倍体基于GISH图像的核型公式为2n=4x=52=46m(4sat)+6sm(4sat).A亚组和G亚组染色体上各有2对随体.G亚组染色体中至少有5对双重显色明显的染色体,意味着可能有A亚组染色体的交换,而A亚组染色体中只观察到或多或少的探针红色荧光信号,由于分辨率不够而难于定量分析.进一步以45SrDNA为探针,以鲑鱼精DNA作为封阻DNA,对亚比棉异源四倍体进行45SrDNA-FISH,实验表明,亚比棉异源四倍体有14个NOR(核仁组织区)信号,说明亚比棉异源四倍体有14个随体,即7对随体.比克氏棉对亚洲棉的GISH结果显示,在有亚洲棉DNA封阻的条件下,亚洲棉靶细胞染色体无任何杂交信号,说明比克氏棉与亚洲棉染色体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同源或相似序列.  相似文献   

10.
赤麂(Muntiacus muntjak)是脊椎动物中已知染色体数目最少的动物,2n=(?)7,♀6,NF=12。赤麂的同源种或近缘种小麂(M.reevesi)的染色体数为2n=46,NF=46。这两个外部形态十分相似的近缘种,核型却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在哺乳动物核型进化的研究中,仍是一个十分令人迷惑的问题。更使人惊奇的是,这两个核型差别如此明显的物种居然还可以杂交。在上海西郊公园,雄性赤麂和雌性小麂杂交后得到几只第一代杂种。我  相似文献   

11.
核型似近系数的聚类分析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近年来核型分析所积累的大量资料,以及谭远德(1991)提出的似近分析理论,提出了核型似近系数A聚类分析方法,确定了核型计算公式,井应用于lo种淡水鱼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获得了与形态分类学非常一致的结果。此外,还提出了染色体带型计算公式,从而使核型公式和校型似近系数从核型的整体结构、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染色体内部结构等三个层次上,较精确地刻画了物种核型特性和物种间校型的等同性或同源性。以此核型似近系数作为分类依据所获得的物种分类结果,能真实地和客观地反映物种的自然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钳位均匀电场脉冲电泳系统,从电泳的时间、角度、电压、转换时间间隔等方面优化电泳参数,确定了适宜拟青霉属内4种虫生真菌染色体DNA电泳的最佳条件。根据电泳及软件分析结果,估算出斜链拟青霉和环链拟青霉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型大小,即核型(karyotype)特征。通过进行拟青霉属内4种7株虫生真菌染色体DNA核型相关的比较和分析,表明拟青霉菌种间染色体数目差异较小,核型差异较大;相同菌种不同菌株间的染色体数、核型大小并不完全相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菌株间核型大小差异程度明显小于菌种间的差异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域乌拉尔甘草基因组的FISH分析与染色体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核型分析与染色体识别基础上,分别以番茄45S和5S rDNA为探针,对3种不同地域的乌拉尔甘草进行FISH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乌拉尔甘草核型公式为2n=2x=16=6m+10sm (2SAT),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乌拉尔甘草核型公式为2n=2x=16=4m+12sm(2SAT),内蒙古喀喇沁旗乌拉尔甘草核型公式为2n=2x=16=4m+12sm(2SAT);其第8染色体均带有随体.3种乌拉尔甘草基因组内均有1对5S rDNA和1对45S rDNA杂交位点.核型分析显示,5S rDNA杂交位点均位于第2染色体的短臂部位,45S rDNA杂交位点均位于第8染色体的次缢痕和随体部位.45S与5S rDNA在3种乌拉尔甘草中期分裂相上的位点数和分布情况高度一致,表明来自3种不同地域的乌拉尔甘草在染色体结构水平上没有较大的分化.  相似文献   

14.
以东方百合杂种系(Oriental hybrids group)品种‘Siberia’为母本,OT杂种系(interspecific hybrids betweenOriental and Longiflorum/OT group)品种‘Manissa’为父本杂交获得种间杂交F1代,对亲本及F1代株系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母本东方百合‘Siberia’为二倍体即24条染色体,而父本‘Manissa’是高度杂合后代,为三倍体即36条染色体。杂交F1代的8个株系中有6个株系为二倍体即24条染色体,有2个株系为非整倍体,染色体条数分别为25和26条。母本‘Siberia’的核型为4m(1SAT)+10st(1SAT)+10t,父本‘Manis-sa’的核型为3m+18st(1SAT)+15t(1SAT),均属3B型。杂种F1代核型出现了多种类型,其中株系a、b、h为3B型,株系c、d、e、f为3A型,株系g为4B型。与亲本染色体形态相比,F1代株系出现了随体及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较多等染色体形态结构特征,而亲本没有这些特征。从染色体的形态、随体来看,子代为真杂种,在遗传上均偏向于母本。  相似文献   

15.
亚铁杂交百合红芯Fangio的染色体与其加倍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亮  罗凤霞  牛立新  王贤  周涤 《植物研究》2006,26(6):699-702
对亚铁杂交百合红芯Fangio,进行了染色体数目、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和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红芯为三倍体,染色体数为2n=3x=3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染色体组成为:R(2n)=3x= R(2n)=3x=12m(SAT)+3sm+3sm(SAT)+12st+3st(SAT)+3t,在第2、4、8、9、10、12染色体上有随体,其核型分类属于3B 型。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其试管苗和鳞片处理不同时间,均对诱导红芯百合染色体加倍有效,最高变异率达20%以上,部分变异苗为六倍体。  相似文献   

16.
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遗传生殖隔离的初步证据(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SF  Zhao Y  Fan WJ  Cai WQ  Xu YF 《动物学研究》2011,32(5):521-527
罗非鱼类(Tilapiini)含3个属70余种,种间和属间颇易人工杂交,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人工杂交难度大,产苗概率甚低,要获得数量足够的可用于生产的杂交子代相当困难。该文对这两种鱼及其正交(O.niloticus♀×S.melanotheron♂)和反交(S.melanotheron♀×O.niloticus♂)子代的头肾细胞的核型进行了比较。此外,采用同工酶电泳方法检测肾、肝、眼、肌肉、心中乳酸脱氢酶等4种同工酶的表型差异。4种遗传型罗非鱼具有相同的染色体二倍数(2n=44)和总臂数(NF=50),但各具不同的染色体类型,尼罗罗非鱼为3对近中着丝点染色体(sm)、12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st)和7对端着丝点染色体(t);萨罗罗非鱼为1对中间着丝点染色体(m)、2对sm、12对st和7对t;正反杂交子代表现为介于双亲之间的混合类型,为0.5对m、2.5对sm、12对st和7对t。在同工酶中,仅见肾脏乳酸脱氢酶电泳结果有清晰差异,尼罗罗非鱼出现5条谱带,萨罗罗非鱼3条,而杂交子代6条,且所有谱带的迁移率和活性均表现出多态性。据此初步认为,核型和同工酶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不同属罗非鱼生殖隔离的遗传原因,这些差异也可能为这两种(属)鱼的分类学提供新的遗传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7.
疏花蔷薇与现代月季品种及其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疏花蔷薇(Rosa laxa,2n=2x=14)和现代月季品种‘Kardinal’、‘Solidor’、‘Yuzen’(2n=4x=28)为亲本进行杂交,杂交组合疏花蔷薇בKardinal’、疏花蔷薇בSolidor’、‘Yuzen’×疏花蔷薇分别获得5株、5株和6株杂交后代。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亲本及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后代中除疏花蔷薇בKardinal’组合有1株为二倍体外,其余15株均为三倍体;疏花蔷薇的核型为12m+2sm,属1A型;现代月季品种‘Kardinal’、‘Solidor’、‘Yuzen’的核型分别为28m、28m、24m(2SAT)+4sm,核型类型分别为1A、1B、2B型;疏花蔷薇בKardinal’组合的F1代包括1A、1B和2A等3种核型;疏花蔷薇בSolidor’组合的F1代包括1A和1B等2种核型;‘Yuzen’×疏花蔷薇组合的F1代包括1A、1B和2B等3种核型。根据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分析结果确定,获得的三倍体后代为真杂种,但对于二倍体后代的杂种真实性不能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8.
石蒜属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对石蒜属Lycoris的12个种(包括亚种)和2个人工杂种进行了核型分析。 结果表明,石蒜属植物在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上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而罗伯逊变化、杂交与多倍化是引起染色体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蔡华  夏海武  袁庆军 《生物学通报》2007,42(6):51-52,F0003
首次报道了利用牡丹(P.suffruticosa)种子的新生子叶制备染色体,同时比较了根尖染色体的核型,结果表明:牡丹子叶和根尖染色体核型数据一致,2种方法获得的染色体数均为2n=10,核型公式为2n=2x=10=6m 2sm 2st,全套染色体未见随体;2种方法获得的染色体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相对根尖而言,牡丹种子的新生子叶面积大,容易获得更多的试材,说明利用新生子叶制备染色体更适合遗传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创建油菜非整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技术,获得了纯合黑籽甘蓝型油菜品系NJ230(Brassica napus)的染色体加倍材料(2n=76).对加倍材料连续自交3代,观察加倍材料后代染色体数目及性状变异,结果表明:(1)加倍材料当代(D1)植株矮化;(2)加倍材料自交1代群体(D2)呈现雄性不育、种子颜色等性状变异;(3)加倍材料自交2代后(D3、D4),多数植株染色体数为2n≤38;(4)获得了1个2n=32的黄籽非整倍体系.本实验为油菜非整倍体创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