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可配成4对,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雌蝇和雄蝇的染色体组成分别是(8)xx和(8)xy。由此,高中《生物》课本认为果蝇和人的性别决定一样,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但果蝇x与y染色体在决定雌雄中的作用与人类是不同的,下面以人和果蝇性别决定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应讲清的几个问题。一、性染色体各种生物都有一定数目的成对染色体,其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叫性  相似文献   

2.
鸡的性反转     
有些社员同志们提出来母鸡为什么会啼鸣的问题。有的甚至队为啼鸣的母鸡是什么了不起的怪东西。究竟母鸡啼鸣是怎么一回事,在这里我想简单的把它说明一下。 1.公鸡和母鸡的差异: 公鸡和母鸡之间有着许多差别。公鸡会啼鸣,头上生长着大的鸡冠和肉垂,身体披有美丽的羽毛,尤其  相似文献   

3.
采用Affymetrix公司鸡基因组芯片对9日龄鸡胚公母性腺总RNA进行了芯片杂交, 并对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显示, 9日龄母鸡性腺表达基因数19 368个, 公鸡性腺表达基因数19 493个; 公母性腺绝对差异表达基因,即公鸡性腺表达而母鸡性腺不表达基因145个, 母鸡性腺表达而公鸡性腺不表达基因189个。绝对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类结果显示, 参与细胞组成、细胞加工和分子结合基因占多数, 部分基因参与细胞器组成、代谢加工、生物学调控以及催化反应和细胞信号转导等。值得注意的是, 本研究发现了一些已经报道同性别决定和分化有一定关联的基因, 如ASW、CHD1和SOX9等,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未知其同性腺分化和发育有关联的基因和编码假想蛋白的表达序列。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和表达序列的生物学功能和表达模式, 将对鸟类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的了解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彭丹  武志强 《生物多样性》2022,30(3):21416-2886
植物中雌雄性别分化是一种进化的性状。雌雄异株在多个开花植物谱系中独立演化, 但各个支系的性染色体状态、性别决定区域与性别决定基因不尽相同。多样的植物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系统为研究植物性别相关基因的形成机制、性别决定区域和性染色体进化提供了极好的机会。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分析方法的提高, 近年来越来越多物种性别决定的相关分子机制得到解析, 并将理论成果应用于提升经济效益与城市环境等实际问题中。本文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方法, 性别决定单、双基因模型的建立, 植物性染色体进化过程等方面进行总结, 对未来植物性别决定的研究提出四点建议: (1)研究方向逐步从基因研究扩展到调控途径研究; (2)从单一物种转向相关科属比较研究; (3)改进现有性别决定基因模型或探索新模型和性别模式物种; (4)加强性别鉴定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研发工作。同时探讨性别决定理论研究未来在农业生产、园艺绿化种植中幼苗性别鉴别筛选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性别决定(sex determining)是生命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性别决定包括初级性别决定(即性染色体决定性腺发育)和次级性别决定(随性腺分化,由其产生的激素诱导体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家鸡性转换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只洛岛红母鸡,以前曾经产过卵,以后停止产卵,完全转变为公鸡。把这只变性公鸡与芦花母鸡交配,杂种一代中雄鸡全为芦花斑纹,而雌鸡中芦花斑纹与非芦花斑纹之比为1:1,这是与生理机能改变而性染色体结构仍然未变的说法符合的。 变性公鸡后代的雌雄比例不是2:1,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雌鸡比预期数少得多,这与Haldane对种间杂种的观察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遗传教学中关于性染色体的几个问题李训仕(湖北省黄冈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436100)性别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性状,与遗传有着直接的联系。自1901年McClung在直翅目昆虫中首次发现性染色体后,就自然地把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性染色体是...  相似文献   

8.
性别的分化可以同时看作是遗传学、胚胎学、内分泌学和生态学的问题。一般高等动物的胚胎性别发育包括下述三个步骤:1.遗传性别的决定,由精卵双方所携带的性染色体结合产生;2.性腺性别的出现,未分化的性腺发育成睾丸或卵巢;3.性腺性别转变为个体表现型性别。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脊椎动物性别表现往往是由性染色体决定,即xx或zw决定雌性,xy或zz决定雄性。但是,有些爬行动物的性别表现并不完全如此,它还受着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本文中,作者将对温度与爬行动物性别表现的关系进行初步地探讨。有趣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10.
环境决定爬行动物性别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培潮 《生态学报》1989,9(1):84-90
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有两种,一种是由环境决定性别,另一种是异型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前者,在爬行动物中具有普遍性;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爬行动物,其性别由环境因子决定。剧烈的环境条件,可能压倒基因型性别决定。H-Y抗原,可检测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物种的遗传决定型。  相似文献   

11.
袁智敏 《生物学通报》2002,37(11):31-32
人类的体细胞共有 4 6条染色体 ,其中 2 2对为男女两性共有的 ,为常染色体。另一对即为性染色体 ,所谓的性染色体是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人类性染色体决定着性别 ,而且在精卵结合的一刹那间就决定了胎儿是男还是女。男性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过程变为 4个精子 ,其中 2个 X型精子、2个 Y型精子。而女性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过程变为 1个卵子和3个极体。所以女性只提供 1种类型卵子 (含 1个 X染色体 ) ,而男性提供两种类型的精子。若卵子与 X型精子结合 ,即形成 XX型合子 ,以后就发育为女性 ;如与 Y型精子结合 ,则发育…  相似文献   

12.
人的性别究竟是由什么来决定?过去人们常认为: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且主要由Y染色体所决定,即在人体的体细胞内,除了含有成对的常染色体以外,凡含有x和Y染色体的为男性,凡含有两个x染色体的为女性。但是也有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男性。据估计,具有XX性染色体的男性约在两万个男性中就有一个。为什么体细胞含有XX染色体的个体是男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1. 以XY型性别决定为例,使学生了解雌雄异体的生物,其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决定的。2. 以人的红绿色盲为实例,使学生了解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特殊遗传现象。3. 通过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的讲解,对学生进行有关性知识及近亲婚配危害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4.
楚张卿  罗玮  夏云 《四川动物》2022,(4):462-472
性染色体进化及性别决定机制是脊椎动物进化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更是提出了性别组学的概念。脊椎动物各类群的性别决定机制呈现出多种形式,尤其是具有年青性染色体系统的类群的演化模式更为多样。由于年青性染色体在核型形态上差异不大,传统的研究方法难以识别,因此本文从细胞遗传学方法、性染色体上的DNA序列/RNA序列及其表达、蛋白质表达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年青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系统的鉴定方法。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对性别决定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形成性别组学,并最终解答性别决定的方式多样性及其背后的进化动力和分子途径。  相似文献   

15.
被子植物的性逆转及应用孙智敏提起性逆转,人们自然会想到母鸡变公鸡,黄鳝雌鱼变雄鱼。其实,不仅动物有性逆转现象,被子植物在其生存中也会改变性别,发生性逆转。最奇特的要算天南星科的三叶天南星。它是雌雄异株的植物。在通常环境条件下,它生长的第一年,一般全为...  相似文献   

16.
早期胚胎的发育选择:性别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汉华  周荣家 《遗传》2007,29(2):145-149
性别决定是一个复杂的发育调控过程, 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 雌雄二者必居其一的发育选择是胚胎性腺形成必须的发育决定。文章综述了动物性别决定的遗传系统、性腺发生、性别决定关键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从分子进化的角度分析了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形成机制, 提示性别决定基因在进化中总是趋向异配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孟和  潘玉春 《动物学杂志》2005,40(2):106-111
鸡性别决定虽然同哺乳动物一样受遗传控制,但其性染色体组成为ZZ/ZW,同哺乳动物相反呈现雌异型,并且鸡性腺性别分化同一些低等脊椎动物一样易受性激素影响。目前参照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已获得了一些鸡同源基因序列(AMH,SF1,DAX1,SOX9)和3个可能与鸡性别决定有重要关联的候选基因(DMRT1,ASW和FET1)。对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其在层次调控中的功能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鸡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同其它脊椎动物相对一致,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化石》1997,(3)
温度·性别·效益通常,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哺乳动物和人一样,具有二十三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是性染色体。这一对性染色体就决定了哺乳动物和人的性别,雄性有1个X和1个Y性染色体,雌性有2个X性染色体。但是,上述情况并不是对所有的动物都如此。如鸟...  相似文献   

19.
性别决定机制和性染色体的演化一直是演化生物学的核心领域.因为性别决定过程发生在早期发育阶段,而性染色体的基因调控通常又牵涉非编码RNA和表观遗传学修饰,因此这一领域又经常与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成为交叉热点.本文将从性别的重要性、起源、决定方式,以及性染色体演化的一般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已经发现并报道的性别决定基因,并介绍了性染色体在没有同源重组的条件下如何演化的群体遗传模型.至今仍只有少数动植物的性别决定基因被发现,却已经显示出了超出生物学家预期的多态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鉴定更多的动植物的上游性别决定基因和其下游的性别决定通路上.新的基因组研究技术和基因敲除手段将为这一方向发展新的合适的模式生物,并最终解答为何不同的生物需要演化出如此繁多的性别决定方式,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等基本生物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植物性染色体进化及性别决定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力  陈景丽  潘长田  叶蕾  卢钢 《植物学报》2016,51(6):841-848
植物性染色体起源于1对常染色体, 其在不同雌雄异株植物中多次起源并独立演变, 是研究性染色体起源和进化机制的理想材料。过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植物性染色体的起源和演化动力; 且性染色体遗传退化、性别决定基因以及剂量补偿效应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 关于植物性染色体进化及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该文综述了植物性染色体的起源、进化、遗传退化、剂量补偿效应以及性别决定基因等, 并对植物性染色体进化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