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为探索可表达较大片段外源基因的脊灰病毒重组载体,以HBVS基因置换脊灰病毒的P1基因,同时以另一途径提供脊灰病毒P1结构蛋白,经转染入Hela细胞中形成缺陷型重组病毒颗粒,此病毒可以感染新的细胞,并表达其重组的外源基因,但不产生子代病毒。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瞬时表达系统的构建,为脊灰病毒缺陷型重组载体用于基因转导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5.
6.
7.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7,(6)
目的使用CY5荧光标记引物建立定量检测I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480-A和525-C突变率的MAPREC。方法提取I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样品RNA,反转录合成c DNA后,进行非对称PCR扩增以生成单链DNA,之后采用CY5荧光标记引物进行一步扩增反应以合成双链产物,以DNA内切酶Dde I和Nci I酶切后电泳分离,获取荧光信号,计算样品的突变率。检测4个国际标准品(100%DNA突变标准品、IS DNA标准品、LMVR标准品和HMVR标准品)的突变率,重复5次,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并进行初步应用。结果使用CY5荧光标记引物,建立了定量检测I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480-A和525-C突变率的MAPREC。100%DNA突变标准品、IS DNA标准品、LMVR标准品以及HMVR标准品的标示值分别为100.00%、2.00%、1.84%、2.56%,检测结果分别为95.09%、2.06%、1.45%、1.92%,各标准品的实验间CV值均<15%。I型Sabin株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工作种子、单次收获液和原液的突变率为1.05%~1.22%,批间一致性良好。结论初步建立了基于荧光素标记的MAPREC,可以代替同位素法进行I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率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以轮状病毒(RV)重组VP6蛋白为载体插入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PV3)VP1蛋白上1个抗原表位(VP1的91~102、254和168位氨基酸残基)所构建的嵌合蛋白6F/PV3N1进行体外免疫学研究。方法:利用分子克隆和基因重组技术将PV3抗原表位插入RV载体蛋白,构建重组抗原表位嵌合蛋白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后表达重组蛋白,经SDS-PAGE确认表达产物,再通过Western印迹分析嵌合蛋白的抗原反应性。结果:用载体蛋白VP6F、轮状病毒Wa病毒株免疫的豚鼠血清抗体分别都能与VP6F和6F/PV3N1产生特异性结合;PV3免疫的豚鼠血清抗体只能与6F/PV3N1产生特异性结合,不能与VP6F产生特异性结合;PV1免疫的豚鼠血清抗体则不能与6F/PV3N1和VP6F产生特异性结合。结论:PV1、PV3之间不存在交叉反应现象,以RV VP6为载体构建的嵌合蛋白6F/PV3N1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研发RV/PV3嵌合疫苗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外环境水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VⅠ)毒株基因型,发现所分离的22株病毒.均为疫苗SabinⅠ相关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温度敏感(T特征)试验亦提示为弱毒株,与PCR试验相吻合。表明在实施强化免疫和常规免疫后,外环境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已被疫苗相关株循环所取代。同时证实用PCR作为环境中PVⅠ病毒株的基因型分析的检测方法是特异和敏感的。 相似文献
11.
PCR方法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野毒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合酶链反应试验(PCR)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VI)野毒株,仅需5μlPVI细胞培养液,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用本法对我国14个省市79份PVI分离株的检测结果,能与检定sabinⅠ相关株的SI/PCR法的检测结果相印证,与其中31份核苷酸测序判断为野毒株的结果相一致。其检测阳性率为84.4%,基本能检测我国流行过的5个PVI基因型野毒株。另外,从检测结果看,除北京市未发现野毒株外,其它13个省区都有野毒株流行,表明当前我国消灭脊灰的任务还很重。 相似文献
12.
13.
应用所构建的不同脊髓灰质炎病毒-痘苗病毒(下简称PV-VV)重组体,探讨脊髓灰质炎病毒(下简称PV)2A蛋白在重组病毒中的作用。所得到的四个以不同PV基因片段插入痘苗病毒(下简称VV)TK区而形成的重组病毒均有PV抗原的表达,并可诱导抗体产生,但此表达水平明显受到2A蛋白的影响。同时,重组病毒对不同细胞的适应性亦有变化。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双向肽图法对Sindbis病毒糖蛋白(E_1和E_2)及衣壳蛋白(C)的寡肽进行了分析。首先,用不连续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该病毒的三种结构蛋白进行分离,经考马斯蓝染色定位后,分别切取蛋白带。然后,按改良的氯氨T法用~(125)I直接标记胶条中的蛋白质;~(125)I标记的蛋白经TPCK-胰酶消化后,在硅胶板上进行电泳和层析。结果表明,三种结构蛋白的肽图是不同的。但两种糖蛋白分子E_1和E_2具有某些类似之处,因此,它们可能含有一些共同的顺序;与衣壳蛋白C相比则截然不同。说明Sindbis病毒的结构蛋白E_1、E_2和C具有不同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相似文献
16.
17.
18.
Ⅰ型蛋白磷酸酶(PP1)属丝/苏氨酸磷酸酶的一种,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参与调节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转录、翻译、代谢、细胞生长及分化等.PP1分子结构表面的3个凹槽及β 12-β 13 Loop环结构,它在底物与抑制剂的结合方面起决定作用.近期研究发现,Loop环结构除了是抑制剂的结合部位之外,对整个酶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都起重要作用.功能研究也证明PP1还参与HIV-1转录过程的调节,并且与老年性痴呆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主要对PP1的组织分布、分子结构、酶学特性、催化机制以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在对分离于中国贵州省的9株Ⅰ型循环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cVDPVs)进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后,发现已知最重要的决定病毒神经毒力的位点G-480和U-525并没有发生回复野生型突变;另外一些已知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如A-2438、A-2795、C-6203和G-7441等均已经发生了回复野生型突变。根据核苷酸序列的不同,从9株Ⅰ型cVDPVs毒株中选取5株病毒感染转人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的小鼠进行神经毒力实验,发现它们的神经毒力都有所升高,其中CHN8184株和CHN8229-1.1株的神经毒力已经十分接近P1/Mahoney株,CHN8229-1.1株、CHN8229-2株和CHN8229-3株神经毒力依次递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它们的全基因组中分别只有7个和2个核苷酸的差异,而毒力却相差很多,提示有新的未鉴别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的存在。对这些毒株5′非编码区(5′NCR)的第Ⅴ结构域进行二级结构预测,发现它们的二级结构很稳定。在G-480位点没有发生回复突变的情况下,部分毒株的神经毒力已经非常接近P1/Mahoney的水平,提示先前的研究中关于G-480突变对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神经毒力的作用可能被估计过高,G-480位点不是唯一重要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可能多个核苷酸联合突变才能达到减毒的效果。要真正全面了解P1/Sabin株的减毒机制,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