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海拔山区气候条件恶劣, 资源匮乏, 探究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稳定共存, 对于了解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鸡形目鸟类飞行能力弱, 属于典型的地栖物种, 生态位空间相对狭窄, 可能面临更高的种间竞争压力。本研究旨在比较几种同域分布的鸡形目鸟类的时空生态位, 为了解高山生态系统同域物种的共存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案例。2020年4-9月, 研究人员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3,300-4,200 m的高山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 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鸡形目鸟类群落优势物种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雪鹑(Lerwa lerwa)繁殖期的微生境进行调查, 使用红外相机对其活动节律进行监测, 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从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两个生态维度进行了种间生态位比较。结果显示, 雪鹑在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上均与其他两个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绿尾虹雉与雉鹑在微生境的利用上具有相似偏好; 但绿尾虹雉的早活动高峰晚于雉鹑, 晚活动高峰早于雉鹑, 表现出显著的种间日活动节律差异; 然而, 整合两个维度后, 绿尾虹雉和雉鹑的整体生态位仍然高度重叠, 没有显著分化。本研究表明高山鸡形目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体现于多个不同的生态维度, 并且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化方式有所差异。在空间和时间生态位上的显著分化使雪鹑与同域物种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有利于其实现稳定共存。而绿尾虹雉与雉鹑的整体生态位高度重叠, 建议进一步对其食性开展研究, 探讨营养生态位上的潜在种间分化。  相似文献   

2.
徐雨  张凯  窦亮  杨楠  王彬  冉江洪 《生态学报》2021,41(8):3248-3254
生境选择研究是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我国I级保护动物,先前对其生境选择进行过一定研究,但缺乏对生境选择层次性的考虑和界定。研究遵循学界对生境选择层次性的定义,从景观尺度(第2级尺度)调查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黄喉雉鹑在繁殖期的生境选择。通过设置80个样点,运用录音回放技术调查样点250 m缓冲半径内黄喉雉鹑的占域情况,然后通过地形数据和解译卫片提取有关生境变量,使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预测影响占域的重要因素。结果显示,冷红杉林、高山栎丛和高山松林的面积占比是决定黄喉雉鹑占域与否的最重要因子。冷红杉林和高山栎丛的占比高、高山松林的占比低,则黄喉雉鹑占域可能性大。该生境选择形式可能与逃避天敌和有利于觅食相关,建议在未来保护管理中注重对冷红杉林和高山栎丛的优先保护。同时,也需对生境的镶嵌式结构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3.
物种的空间分布会受到种间相互作用(如捕食关系等)和环境变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阐明环境变量和种间相互作用对同域物种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 对于理解群落聚集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至关重要。为了解川西高原常见雉类与捕食者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 本研究利用2016-2018年在川西高原84个红外相机位点获得的682张目标物种的独立照片, 采用条件型双物种占域模型(conditional two-species occupancy model)在相机位点尺度评估了在川西高原广泛分布的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与其捕食者赤狐(Vulpes vulpes)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显示: (1)在物种作用和环境变量的共同影响下, 赤狐和血雉(物种相互作用因子, species interaction factor, SIF = 1.31 ± 0.14)与赤狐和黄喉雉鹑(SIF = 1.42 ± 0.41)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趋于重合, 赤狐和血雉的空间关系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呈现先重合后趋于分离的趋势, 而赤狐和黄喉雉鹑的空间关系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呈现出由重合转为分离的趋势。赤狐与白马鸡在空间分布上相互独立(SIF = 1), 白马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环境因子影响, 而赤狐对其没有影响。(2) 3种雉类的探测率受物种作用的影响, 在相机位点尺度上赤狐的存在减少了3种雉类的探测率(pB > rB)。本研究为物种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 也为理解物种共存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2009年10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样带样方法在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对四川雉鹑夏秋季的植物性食物及其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四川雉鹑采食的植物种类有34种,其中草本植物32种,木本植物2种.在夏季取食的种类有28种,秋季18种,两个季节同时取食的植物种类有12种.四川雉鹑取食强度高的物种有15种,中度的有11种,低度的有8种.夏季四川雉鹑主要取食草本植物的叶与根茎,秋季主要采食的是成熟的种子和果实.在不同生境类型中四川雉鹑的食物组成与丰富度存在差异,光亮杜鹃灌丛和高山杂草类草甸生境的食物种类和食物总量都相对较高,是四川雉鹑的食物基地,而鳞皮冷杉-川滇杜鹃林和高山松林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信息与动态     
《四川动物》2007,26(3):587-587
[本刊讯]据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秘书处消息,今年10月,“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和“第四届国际鸡形目鸟类学术研讨会”(World Pheasant Association)将相继在四川召开。第四届国际鸡形目鸟类学术研讨会由世界雉类协会、IUCN雉类专家组、鹑类专家组主办,中  相似文献   

6.
马鸡属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鸡属(Crossoptilon)为我国鸟类的特有属,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郑作新等,1978)。其中褐马鸡(C.mantchuricum)为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和全球易危物种,藏马鸡(C.harmani)、白马鸡(C.crossoptilon)及蓝马鸡(C.auritum)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郑光美、王岐山,1998;I-UCN,2004)。就分布而言,藏马鸡生活于喜马拉雅山东北麓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白马鸡见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以及青海南部;蓝马鸡分布于青海东部、东北部、甘肃西北部及南部、四川西北部以及宁夏贺兰山地;褐马鸡分布于山西西北部、陕西省黄龙山、河北西北部及北京门头沟地区(郑作新等,1978;徐振武等,1998)。  相似文献   

7.
鸡形目鸟类系统发生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合形态学、行为学、分子系统发生等方面研究成果,对世界鸡形目鸟类科的系统关系以及属、种间系统发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侧重介绍与我国鸡形目鸟类相关类群的系统发生研究现状。与传统的系统关系比较,新的研究结果主要有:凤冠雉科和冢雉科不再是互为姊妹群;传统分类中的雉族和鹑族被证明并非单源而是多源的;雉族的原鸡属与鹑族的竹鸡属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灰山鹑、火鸡和松鸡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可能很近。分子进化的研究表明雉科各属的起源主要集中在上新世。  相似文献   

8.
种群数量是物种的重要生态学基础资料,合适的密度调查方法是数量估算的基础。2016年4-5月,采用广泛应用于鸡形目Galliformes鸟类种群密度调查的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了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鸡形目鸟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的种群密度。样线法和样点法估算的雄体密度分别是:白腹锦鸡1.20只/km^2和(6.31±0.98)只/km^2,红腹角雉5.41只/km^2和(0.39±0.17)只/km^2,血雉3.01只/km^2和(5.97±2.70)只/km^2。除红腹角雉外,样点法估算的白腹锦鸡、血雉种群密度均大于样线法。建议针对不同鸡形目鸟类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并尽量扩大样本数量,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蓝马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蓝马鸡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的马鸡属Crossoptilon,是我国特产。马鸡在我国共有三种: 1、褐马鸡(角鸡、鸡)Crossoption mantchuricumSwinhoe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西北部。 2、蓝马鸡(马鸡、松鸡)Crossoptilon auritum(Pallas)分布在青海东北部、甘肃西部。 3、藏马鸡或称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Hodgson)有五亚种。分布在西藏东南与昌都地区西南部、青海南都、四川西部及云南。 送三种马鸡可依下列检索表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0.
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冬季夜栖地选择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物种的生存策略,为物种保护提供参考。利用徒步跟踪和无线电遥测的方法,我们于2006年9月到2007年4月在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进行了野外研究。采用卡方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二元逻辑斯缔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四川雉鹑利用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和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macrocarpa)两种树夜栖,卡方检验分析发现四川雉鹑对这两树种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χ2=0.745,df=1,P=0.388);(2)夜栖树的胸径为(25.8±1.3)cm,夜栖枝条离地高度为(6.3±0.3)m,直径为(3.3±0.1)cm;(3)与对照样地相比,夜栖地生境一般靠近林缘,乔木的平均胸径大、林下盖度小、倒木数量多,夜栖树胸径大、最近乔木胸径大和最近乔木距离远;(4)逻辑斯缔回归分析表明:夜栖树第一枝距地面高为冬季四川雉鹑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倒木数量、平均乔木胸径、最近林缘距离为次关键因子,该模型对夜栖地的预测正确率为80.9%。冬季四川雉鹑选择夜栖地是安全、能量和地点转移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物种对环境会有不同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