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2年7月和9月,本研究组在湖南开展翼手目多样性资源调查时,于常德市桃源县、湘西州保靖县、永州市双牌县和邵阳市绥宁县使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9只鼠耳蝠(7♂,2♀)和5只管鼻蝠(2♂,3♀),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上述标本进行物种鉴定。该批鼠耳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41~50.89 mm,全身毛发呈红褐色,耳廓端部、鼻孔周围、五趾与爪及尾末端均呈黑褐色,翼膜掌指间有三角形状的红褐色斑直达翼缘;头骨顶部平缓,颧弓发达,脑颅高而凸显,其形态特征和度量数据均与渡濑氏鼠耳蝠(Myotis rufoniger)相符。同时,采集的管鼻蝠标本体型中等,前臂长33.83~37.53 mm,背毛棕褐色,腹毛呈浅黄色;颅全长16.74~17.29 mm,颧弓平直而宽厚,其外形特征和度量数据均与中管鼻蝠(Murinahuttoni)相符。基于Cytb和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支持以上形态学鉴定结果。该报道为渡濑氏鼠耳蝠和中管鼻蝠在湖南省分布的新发现。标本现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其中渡濑氏鼠耳蝠标本号为GZHU22429、GZHU22430、GZHU 2245...  相似文献   

2.
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又称丽鼠耳蝠、红黑鼠耳蝠等,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蝙蝠亚科Vespertilioninae鼠耳蝠属Myotis.2006年12月20日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熊洞(2°62′N,113°68′E,海拔301 m)发现一冬眠群共31只色彩鲜艳的蝙蝠,仅采集5只,外形测量后分离头骨,毛皮做成剥制标本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经进一步鉴定,确定为绯鼠耳蝠华南亚种Myotis formous rufoniger,为河南省蝙蝠新纪录.  相似文献   

3.
2016年8月27日,于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113°3’23″E,26°58’25″N,海拔463 m)利用雾网采集到1号鼠耳蝠标本,经鉴定为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为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雄性,标本号:HUNNU16SF36)。本次发现补充和丰富了该物种在中国的分布范围(Jiang et al.,2010;郑锡奇等,2010;Csorba et al.,2014;Ruedi et al.,2015;党飞红等,2017)。  相似文献   

4.
对肺、心等进行组织培养,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贵州3种蝙蝠即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altarium)和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进行了G-带、C-带带型分析。结果表明,2种鼠耳蝠的G-带基本相同,亚洲长翼蝠的G-带与两种鼠耳蝠有一定同源性;C-带核型中,中华鼠耳蝠和亚洲长翼蝠只有着丝粒带,而西南鼠耳蝠有的染色体有插入C-带和端位C-带。根据带型异同分析讨论了鼠耳蝠和长翼蝠间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重庆和辽宁发现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键  高红英 《四川动物》2006,25(1):131-132
在重庆市奉节县天坑地缝自然保护区和沙坪坝区城区及辽宁省桓仁县老秃顶子山自然保护区发现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Hodgson,1835)]5只,为重庆市及辽宁省翼手目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于湖南省永州市铜岩洞采集到14只蝙蝠,经鉴定为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为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报道了该物种体型和头骨特征,并与浙江和安徽样本进行比较.大足鼠耳蝠发出典型的下扫调频声波,其低峰频、短时程的声波特征以及强壮的后足和锋利的爪等形态特征与其在水面"拖网式(trawhng)"捕食鱼类的捕食...  相似文献   

7.
蝙蝠科蝙蝠遍布全世界,是蝙蝠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尽管从形态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认为蝙蝠科内长翼蝠亚科应该提升到科、鼠耳蝠属应该提升到亚科的分类地位,但是其科内的系统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本文对蝙蝠科11种38个标本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序,并结合以前报道的13种(属于7科13属)蝙蝠的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构建了系统树,结果表明:长翼蝠亚科可以提升到科的分类地位、鼠耳蝠属提升到亚科的分类地位,这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相对于由鼠耳蝠亚科、彩蝠亚科和管鼻蝠亚科构成的分支,蝙蝠亚科和Antrozoinae是一个并系群.蝙蝠亚科内的亲缘关系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梁仁济 《四川动物》1989,8(1):24-26
蹄蝠(Hipposideros)已知有47种(Honacki1982),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澳洲北部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非洲的H.commersoni是小蝙蝠亚目中最大的种类(重180克、前臂长达110毫米)。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H.ridleyi,1978年被IUCN列为濒危蝠种。我国有4种蹄蝠,安徽省已知两种,多见于沿江及皖南地区。一、大蹄蝠H.armiger swinhoei Peters(5月,泾县、东至)9♂♂,10♀♀。常数十或数百只群居。同栖者有普氏蹄蝠、中菊头蝠、皮氏菊头蝠、鲁氏菊头蝠、中华鼠耳蝠、毛腿鼠耳蝠、绒鼠耳蝠和折翼蝠等。雄蝠阴茎长约10毫米,冬季睾丸约7×4-8×5毫米。5月…  相似文献   

9.
大足鼠耳蝠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杰  戴强  张树义  沈钧贤  梁冰 《四川动物》2003,22(3):155-156
首次报道北京、成都和广东发现大足鼠耳蝠,并结合文献对其形态特征及其在我国现有分布区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2016年8月27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四方山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23″E,海拔463 m)采到1只鼠耳蝠标本(1♂);同年8月29日在金觉峰(26°58′24.4″N,113°3′23.1″E,海拔311 m)采到9只鼠耳蝠标本(4♀,5♂)。上述鼠耳蝠标本形态较小,前臂长33.3 ~ 36.1 mm,其后足长(不包括爪长)长于胫长之半,胫外缘有毛;颅全长13.57 ~ 14.35 mm,头骨粗壮,脑颅圆且较高,明显高过上颌骨。经形态和线粒体Cyt b序列鉴定,确认这10只蝙蝠均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c)鼠耳蝠属(Myotis)的长指鼠耳蝠(M. longipes),该种为湖南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编号,4♀为HUNNU16JJ28、HUNNU16JJ42、HUNNU16JJ43、HUNNU16JJ52,6♂为HUNNU16SF25、HUNNU16JJ05、HUNNU16JJ08、HUNNU16JJ51、HUNNU16JJ58、HUNNU16JJ60)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