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到2013年间分别在广西大瑶山、广东南昆山、江西九连山和江西三百山共采集到8个红吸盘棱皮树蛙(Theloderma rhododiscus)标本,为江西省的新纪录。结合已有的资料,红吸盘棱皮树蛙已知分布点共有10个,红吸盘棱皮树蛙的分布区域可从原先的广西金秀、龙胜和南宁,向南扩展至越南北部和云南东南部,向东沿南岭山脉扩展至福建武夷山中段的广大连片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蛙类新纪录——广西棱皮树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7年3月30日在海南省尖峰岭自然保护区采得雄性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 kwangsiensis)1只,为海南岛蛙类新纪录.标本的形态特征与文献描述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4.
2013年8月在湖南省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龙胜臭蛙(Odorrana lungshengensis),原有文献记录湖南省存在龙胜臭蛙实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本次在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物种为湖南省新纪录。目前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人们极少关注的两栖动物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corticale)为研究对象,采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与血细胞计数法观察并统计了北部湾棱皮树蛙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比例。结果显示,北部湾棱皮树蛙的外周血由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血栓细胞7种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平均含量为2.43×105个/mm3,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泪滴形、梨形、逗号形、梭形,具椭圆或圆形核,核染色质密集,偶尔可观察到正在进行直接分裂或有丝分裂的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比红细胞少,平均含量为1.74×104个/mm3,其中,小淋巴细胞占40.02%±1.77%、大淋巴细胞占10.83%±2.53%、单核细胞占23.17%±3.16%、嗜中性粒细胞占10.08%±4.62%、嗜碱性粒细胞占9.25%±2.69%、嗜酸性粒细胞占6.72%±1.50%。血栓细胞呈纺锤形和梭形,常单独存在,或者呈圆形和不规则圆形,数个集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4个种(红蹼树蛙、黑蹼树蛙、白斑小树蛙和红吸盘小树蛙)共11个种群的16S rRNA基因片段。双斑树蛙、马来棱皮树蛙、越南棱皮树蛙以及日本溪树蛙的同源序列通过GenBank检索获得。去除所有插入、缺失及模糊位点后,比对序列长度为500bp,其中变异位点115个,简约信息位点92个。以日本溪树蛙为外群,运用Bayesian法、MP法和ML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红蹼树蛙和白斑小树蛙在种级水平上均不是单系。红蹼树蛙海南种群与双斑树蛙亲缘关系更近,并且来自云南不同地理种群的红蹼树蛙可以分为两大支系;越南棱皮树蛙与红吸盘小树蛙聚为一支,马来棱皮树蛙嵌套在白斑小树蛙不同地理种群中。进而认为白斑小树蛙是马来棱皮树蛙的同物异名,建议将红吸盘小树蛙并入棱皮树蛙属。  相似文献   

7.
2010年至2012年对海南鹦哥岭两栖类动物进行了调查,野外采集到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 kwangsiensis的蛙卵,对蛙卵进行了人工孵化,对蝌蚪与幼蛙进行了人工饲养。结果显示:该蛙繁殖时间为3月中旬,蛙卵孵化时间为14 d,6个月左右完成变态,蝌蚪唇齿式为Ⅰ∶2+2/1+1∶Ⅱ。该蛙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建议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4—5月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树蛙科Rhacophoridae雄性成体标本1号(KIZ045743,图1)和雌性成体标本1号(KIZ045764),经鉴定为绿背树蛙Rhacophorus dorsoviridis Bourret,1937,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两栖类新纪录。标本使用10%甲醛溶液固定,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形态特征:雄蛙体长34.8 mm,雌蛙体长39.6 mm。头近似三角形,头长小于头宽;吻端钝圆;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采自湖南洪江市雪峰山的广西棱蜥(Tropidophorus guangxiensis Wen,1992),是在湖南的首次记录,同时棱蜥属(Tropidophorus DumrilBibron,1839)也是湖南的新纪录属。标本现藏于湖南师范大学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白线树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雷  陈红  曾强  吕红军 《动物学杂志》2010,45(3):159-162
2009年8月,在实验室整理大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标本时,发现有两个标本形态特征不同。经鉴定,该标本为白线树蛙(R.leucofasciatu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1.
2011年2月和3月在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境内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绿背树蛙Rhacophorus dorsoviridis Bourret,1937,为中国两栖纲新纪录.主要特征为:外侧3指蹼较发达,介于1/3蹼到1/2蹼之间;后肢较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仅达肩部;体背面绿色为主,体侧近胯部和股前后有近椭圆形黑斑;雄性具单咽下内声囊.绿背树蛙与黑点树蛙虽形态相似,但黑点树蛙外侧3指仅具1/4蹼,雄性具单咽下外声囊,喉部皮肤薄而松弛,故其应为关系较近的两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12.
在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龙胜臭蛙(Odorrana lungshengensis)和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两物种为湖北省两栖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河南树蛙科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2年5月采自河南商城县的一种树蛙科标本,经鉴定为河南省新纪录大泛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4个种(红蹼树蛙、黑蹼树蛙、白斑小树蛙和红吸盘小树蛙)共11个种群的16S rRNA基因片段。双斑树蛙、马来棱皮树蛙、越南棱皮树蛙以及日本溪树蛙的同源序列通过GenBank检索获得。去除所有插入、缺失及模糊位点后,比对序列长度为500 bp, 其中变异位点115个, 简约信息位点92个。以日本溪树蛙为外群,运用Bayesian法、MP法和ML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红蹼树蛙和白斑小树蛙在种级水平上均不是单系。红蹼树蛙海南种群与双斑树蛙亲缘关系更近,并且来自云南不同地理种群的红蹼树蛙可以分为两大支系;越南棱皮树蛙与红吸盘小树蛙聚为一支,马来棱皮树蛙嵌套在白斑小树蛙不同地理种群中。进而认为白斑小树蛙是马来棱皮树蛙的同物异名,建议将红吸盘小树蛙并入棱皮树蛙属。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二种——海南棱蜥和黑带腹链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9年8月4日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石龙子科标本;10日,在湖南城步明竹老山县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游蛇科标本。经分类鉴定后确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和黑带腹链蛇(Amphiesma bitaeniata),为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6.
2010年7月29日在贵州黔南州三都县拉揽乡来楼村采得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1只,经鉴定为贵州省爬行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7.
2010年6月2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蜥蜴幼体标本1号,经鉴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为广东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1990年5-6月,作者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地区采得一批无尾两栖类标本。经研究鉴定,其中的大泛树蛙和三港雨蛙,为湖北省无尾两栖类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9.
20.
湖南省张家界发现白线树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17年7月,采用样线法对位于湖南张家界市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多样性进行实地调查时,在天子山景区茶园采集到1号两栖类雄性成体标本(图1)。经分类鉴定为树蛙科(Rhacophoridae)的白线树蛙(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属湖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沈猷慧等2014)。该标本经10%的甲醛溶液固定后,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