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6~7月在甘肃陇西盆地东部水洛河、清水河流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新地点16处; 采集石制品200余件, 动物化石60余件, 其中大部分采自地层断面。石制品个体多较小, 原料以脉石英为主,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剥片方法以硬锤锤击法为主, 偶见砸击法; 石器以小型为主, 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采用硬锤锤击法加工, 以单向为主, 存在少量两面加工者;毛坯以片状为主, 显示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地层观察、石制品特征以及14 C测年结果表明, 这些新地点时代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鸭绿江口湿地沿边沿海,生物入侵形势严峻,本文旨在探究其外来入侵植物特征的基本信息,为我国北方滨海湿地入侵植物防控提供支持和参考。【方法】基于植物地理学理论和外业实地踏查法,同时结合文献查阅和咨询法,研究鸭绿江口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区系、生活型和种类特征。【结果】鸭绿江口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共有33种,隶属11科26属,其中菊科、豆科和苋科是入侵植物的优势科,占总种数的57.57%;植物科的区系以世界分布型为主,属的区系以泛热带、世界分布型占主导地位;原产于美洲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1.52%;生长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90.91%;生活型以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87.87%;果实以瘦果类型居多,占总种数的27.27%;扩散方式以混合传播和风力传播为主,占63.63%;湿地内入侵植物危害等级以恶性入侵(Ⅰ级)和严重入侵种(Ⅱ级)为主,占总种数的39.4%。【结论】鸭绿江口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类以菊科、豆科和苋科为主;原产美洲最多,以草本植物为主,混合传播和风力传播占优,危害严重的种类多。应加强入侵植物监测和预警,并结合河口、海岸等生境治理,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除。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及口外水域浮游动物群聚相似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晓龙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16,36(18):5621-5631
依据2009—2010年春、秋季在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以及口外水域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基于聚类、排序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长江口不同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聚进行相似性分析。春季,长江口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聚在40%相似性程度上可以明显分为口外和口内两组,分别记为Ⅰ、Ⅱ组。位于口外水域的I组受外海水团和长江径流的影响,浮游动物以近海种、沿岸种和河口种为主,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35.30ind/m~3)、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34.59 ind/m~3)、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42.46 ind/m~3)。位于长江口内的Ⅱ组可以进一步分为Ⅱ-1、Ⅱ-2和Ⅱ-3三个组。受长江径流的影响,口内水域的的浮游动物群聚以河口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秋季,长江口水域可明显分为Ⅲ、Ⅳ、Ⅴ、Ⅵ4个组,由于外海势力和长江径流都增大,导致不同水域的水环境差异更大,浮游动物群聚的差异也相对增大。其中,Ⅲ组(北港水域)以河口种为主,主要种类为虫肢歪水蚤,丰度为3.08个/m~3;Ⅳ组(北支水域)因受长江径流影响较小,盐度较高,以沿岸种为主,主要种类为针刺拟哲水蚤(Euconchoecia aculeata),丰度为4.97个/m~3;Ⅴ组(口外水域)受外海水团和台湾暖流的影响,以外海种和近海种为主,外海种主要有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等,近海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等;受长江径流的强烈影响,Ⅵ组(南支水域)以淡水种为主,主要种类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其优势度高达0.93,是该水域的关键种。可以看出,盐度和水团是导致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聚在不同水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香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石组合及其环境考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香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石组合表明:自新石器时期以来该遗址周围植被以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为主;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莎草、藜科等主为;在遗址附近的高地及山坡上生长了常绿阔叶林,其成分包括:阿丁枫香属(Altingia)、栲属(Castanopsis )、常绿栎(evergrenn Quercus)、棕榈(Palmae)等;植被面貌是人类活动干扰的结果。新石期时期,遗址受海水影响,人类活动以采集、捕捞为主;唐宋时期,禾本科花粉及典型水稻硅酸体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稻作农业的发展及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崖柏群落的植物组成,分析了维管束植物的生活型组成、叶子性状及层次层片结构.结果表明:崖柏群落的植物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植物为优势,占73.2%,地面芽植物占18%,地下芽植物占6%,地上芽和一年生植物各占2%和0.8%.叶质以纸质和革质为主,分别占48.8%和36.4%;叶级以小叶为主,占60.8%;叶缘以非全缘叶为主,占56.8%;叶型以单叶为主,占86%.崖柏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少,各层次分别由常绿针叶、阔叶及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层片、常绿和落叶矮高位芽植物层片、地面芽和地下芽以及一年生植物层片构成.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植被NDVI与温度、降水关系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是植被生长状态和空间分布的指示因子,区域气候对植被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两者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通过对黄河流域NDVI与降水、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发现该流域NDVI与降水、温度相关显著的植被类型以草地、灌木为主,但相关区域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流域尺度上,NDVI年较差、年均温度、月均温度在1982~1999年呈升高趋势,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NDVI年较差与年降水、年均温度相关不明显(P>0.05);7月ND-VI与同期降水、温度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达0.855、0.943。栅格尺度上,流域内大部分地区NDVI年较差与年均温度相关不显著;与年降水相关显著的区域以正相关为主,分布于上游的草地、灌木区;与夏季降水相关显著的区域面积最大,占13.74×104km2,分布于上游的灌木和部分草地,其中7月NDVI与同期降水相关性较好,相关区域的面积有9.91×104km2,分布于中上游干流河道附近的草地、灌木;NDVI年较差与春、夏、秋季的平均温度以正相关为主;4月NDVI与同期温度以正相关为主,分布于兰州上游的草原和灌木,而10月以负相关为主,分布于兰州与宁夏北部石嘴山之间的草地、灌木区。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主要作物(稻、棉、油)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分析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卫民  欧一智  黄国勤 《生态学报》2013,33(18):5467-5476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和能值分析理论,构建经济效益指标和生态经济效益指标,对江西省水稻(早稻和晚稻)、棉花、油菜种植系统的经济效益、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经济效益方面,分析比较了单位面积作物成本构成,构建了净利润(Rev)和净利润率(Prof)两个经济效益指标;生态经济方面,分析比较了单位面积能值投入产出构成,构建了能值投入率、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宏观经济能值等四个能值评价指标。计算结果表明江西省水稻、棉花和油菜等作物的生产成本占主导地位,价格因素是影响种植成本最重要的因素。水稻主要是以生产物资费用为主,而棉花和油菜以人工费用为主。从产值和收益来看,Rev大小为棉花>晚稻>早稻>油菜,Prof大小为晚稻>棉花>早稻>油菜。水稻、棉花和油菜种植系统对自然更新资源的依靠程度较低,系统的维系主要依赖于外部购买能值的投入,其构成与生产成本构成是一致的。水稻、棉花和油菜等作物的种植系统能值投入率比较高,大小为棉花>早稻>晚稻>油菜,能值产出率:油菜>棉花>晚稻>早稻,造成生态环境压力为晚稻>早稻>油菜>棉花,宏观经济能值大小为油菜>棉花>晚稻>早稻。结果表明,江西省水稻、棉花、油菜种植系统是高度开放的系统,主要依赖购买能值,但是系统产出率不高,其环境压力也不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江西水稻、棉花和油菜等主要作物种植系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菌物研究》系吉林农业大学和中国菌物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以登载有关菌物学(主要包括菌物生物学、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与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的原创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为主。本刊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菌物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  相似文献   

9.
<正>《菌物研究》系吉林农业大学和中国菌物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以登载有关菌物学(主要包括菌物生物学、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与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的原创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为主。本刊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菌物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  相似文献   

10.
《菌物研究》2015,(2):67
<正>《菌物研究》系吉林农业大学和中国菌物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以登载有关菌物学(主要包括菌物生物学、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与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的原创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为主。本刊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菌物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  相似文献   

11.
<正>《菌物研究》系吉林农业大学和中国菌物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以登载有关菌物学(主要包括菌物生物学、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与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的原创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为主。本刊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菌物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  相似文献   

12.
城市河流的微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域的有机物质和水温对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分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有机污染物数量愈多,细菌数量也多;对水温影响也很明显,一般夏季比冬季细菌要高十至几万倍。微生物区系也随污染的程度发生变化,例如在严重污染带(BOO在10—50mg/L以上),细菌以芽孢菌、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等种群为主;真菌以地霉、黄曲霉、棕曲霉、毛霉、青霉等为主。而在寡污染带(BOD在2.5—1.0mg/L以下),细菌以对有机物质分解能力强的假单胞菌(特别是施氏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氧化菌群为主;真菌以青霉、毛霉和曲霉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武功山地区有毒植物资源情况及毒性特点,有效保护与利用武功山有毒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该地区的有毒植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武功山地区共有有毒植物75科179属240种;形成以豆科(Leguminos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菊科(Asteraceae)、百合科(Liliaceae)4科为主的数量优势科(含10种及以上),以紫堇属(Corydalis)为主的数量优势属(含5种及以上)。该区有毒植物的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以海拔400~499 m区域内的植物最多,且主要生长在山坡、林中、灌丛等环境中。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为主,属以北温带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而种以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分布最多。毒性以小毒为主,有毒部位以全株有毒为主;有毒化学成分颇为复杂,主要以生物碱为主,毒理类型以神经系统毒为主。  相似文献   

14.
模拟酸雨对污染土壤中Cd、Cu和Zn释放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研究了模拟酸雨连续浸泡下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重金属释放及形态转化.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pH值下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释放强度明显增大;Cd、Zn释放量与酸雨pH值呈线性极显著负相关.Cu与酸雨pH值呈线性显著负相关.模拟酸雨作用下,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Cd均以交换态为主;Cu则以有机结合态和氧化锰结合态为主;Zn在污染红壤中以残留态和交换态为主.在污染黄红壤中以残留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对Cd、Cu、Zn的释放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影响Cd、Zn的形态转化,但对Cu形态转化影响不明显,随着模拟酸雨酸度增大,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重金属Cd、Cu的生物可利用态明显增多,但难解吸态Zn向生物有效态转化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广西酸性土地区季节性雨林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季节性雨林是广西南部北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本文主要介绍酸性土地区季节性雨林的类型, 记录了下列几个群系:1、以窄叶坡垒为主的季节性雨林;2、以擎天树为主的季节性雨林;3、以小叶红光树为主的季节性雨林;4、以风吹楠为主的季节性雨林;5、以咛为主的季节性雨林;6、以紫荆木为主的季节性雨林;7、以橄榄为主的季节性雨林;8、以米老排为主的季节性雨林;9、以大果马蹄荷为主的季节性雨林;10、以红苞木为主的季节性雨林;11、以仪花为主的季节性雨林;12、以格木为主的季节性雨林;13、以翅子树为主的季节性雨林;14、以红鳞蒲桃为主的季节性雨林;并把已确定的群丛列举出来。  相似文献   

16.
季节性雨林是广西南部北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本文主要介绍酸性土地区季节性雨林的类型, 记录了下列几个群系:1、以窄叶坡垒为主的季节性雨林;2、以擎天树为主的季节性雨林;3、以小叶红光树为主的季节性雨林;4、以风吹楠为主的季节性雨林;5、以嚜咛为主的季节性雨林;6、以紫荆木为主的季节性雨林;7、以橄榄为主的季节性雨林;8、以米老排为主的季节性雨林;9、以大果马蹄荷为主的季节性雨林;10、以红苞木为主的季节性雨林;11、以仪花为主的季节性雨林;12、以格木为主的季节性雨林;13、以翅子树为主的季节性雨林;14、以红鳞蒲桃为主的季节性雨林;并把已确定的群丛列举出来。  相似文献   

17.
运用ABC法研究50例乳腺癌三种凝集素受体(Lectin-R)的表达,并以乳腺纤维瘤和乳腺小叶增生症各10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三种凝集素受体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COnA-R在乳腺癌以胞浆型定位为主,在纤维腺瘤则以胞膜型多见(P<0.05)。LCA-R和PSA-R在乳腺三种病变中均以胞浆型为主。ConA-R与乳腺癌分化程度具良好的相关性;LCA-R与乳腺癌瘤体大小有关。该三种凝集素受体与ER、PR及CEA的表达未显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黄岩地区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灭飞虱(Delphacodes striatellus Failén)、褐飞虱(Nilaparvata oryzae Matsumura)和白背飞虱(Sogata, furcifera Horvath)。早稻以灰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稻叶蝉种类繁多,共中为害较重的有黑尾叶蝉(Nephote-  相似文献   

19.
舟山、嵊泗诸岛屿的毛皮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舟山群岛和嵊泗列岛是第三纪末到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时,由浙江沿岸部分长期下沉而形成。共有大小岛屿559个,其中112个较大的岛屿有人居住。岛上丘陵起伏,海拔多在200米左右,最高也不过500米。植物以针叶林为主,针阔混交林及灌丛并不普遍。海滨平原及山谷开阔地区,多已垦植,栽培稻、麦、薯、棉等作物。随着岛屿人口的增长、砍树造田、伐木为薪的结果,森林面积明显缩小。岛屿居民多以农、渔业为主。本区为海洋性气候,冬多大风、春多海雾,与同纬度大陆沿海的气候条件相似,所不同的是:被海水阻隔的岛屿面积小;岛上生境较单一。  相似文献   

20.
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草原是以唇形科小半灌木百里香为建群种的草原类型。该文以编写《中国植被志》为契机, 结合2015-2017年生长季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 对中国百里香草原的分布、生态特征、群落特征和分类等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 (1)百里香草原主要分布于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的黄土丘陵、河北西北部坝上高原、阴山山脉两翼低山丘陵、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和黄土高原北部, 常分布在水蚀风蚀强烈的黄土丘陵和砾石质化基质的坡地。(2)根据91个样地记录统计, 百里香草原组成物种较丰富, 有种子植物167种, 隶属于34科101属, 以菊科、豆科和禾本科为主; 其中有8种半灌木和小半灌木, 112种多年生杂类草; 水分生态类型以典型旱生植物(58种)和中旱生植物(45种)为主; 区系地理成分以东古北极成分(70种)和东亚成分(46种)为主。(3)根据生活型和优势度, 百里香草原可以划分为百里香、半灌木/小半灌木群丛组, 百里香群丛组, 百里香、丛生禾草群丛组, 百里香、根茎禾草群丛组, 百里香、薹草群丛组, 百里香、杂类草群丛组, 共计6个群丛组28个群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