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山髭蟾(Vibrissphora leishanensis)主要栖息在植被类型保存较好、水源充足,海拔在800~2 100 m的山间小溪附近。每年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溪流附近陆地上比较阴暗潮湿的环境。雌雄抱对产卵从11月初开始,到月底基本结束。雌雄抱对产卵一般在午后和晚上,有集群产卵和雄蟾守窝护卵的现象。雷山髭蟾可能没有"冬眠"和"夏蛰"习性,即便有也可能很短暂。雷山髭蟾蝌蚪可能需要3年时间才发育成幼蛙。  相似文献   

2.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雷公山保护区内的雷公山工区对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在野外自然环境下卵群发育进行了观察。共发现产卵场14个,卵群54团。雷山髭蟾卵群从受精卵发育到鳃盖褶期的平均时间为(127.71±1.38)d(107~157 d,n=54),产卵场的气温、水温和水深对胚胎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雷山髭蟾卵团自然状态下发育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对雷山髭蟾卵团的自然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区域位于海拔1500~1600 m的中山地带.雷山髭蟾11月中旬在森林溪流水中交配产卵,共发现6个产卵场和23个卵团.参照赵尔宓的蛙类胚胎及蝌蚪发育分期,将雷山髭蟾卵团发育分为3个阶段.早期发育阶段,从产下卵到原肠胚晚期,此阶段肉眼不能辨别卵粒变化情况;中期发育阶段,即神经板期到鳃血循环期,肉眼能识别出卵粒变化;晚期发育阶段,即角膜透明期到蝌蚪下水自由游泳.观察结果表明:未受到冰雪冻凝卵团早期发育平均为60 d,中期74 d,晚期12 d,总计146 d.受到雪灾冻凝的卵团早期发育平均为109 d,中期22 d,晚期13 d,总计144 d.经t检验,非冻凝的卵团和冻凝的卵团在早期和中期发育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晚期和总的发育时间无差异,说明雷山髭蟾胚胎早期发育若因外界不利因素延迟,会在后期自动调节发育速度,加快发育.  相似文献   

4.
贵州茂兰泽陆蛙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定点观测、室内解剖观测和调查访问等方法,于2007年4月~2009年7月观察贵州茂兰地区泽陆蛙的繁殖生态.结果表明,泽陆蛙体色多样,常态型(Ⅰ型)和背纵线型(Ⅱ型)为主要类型.泽陆蛙具有迁移繁殖习性,刚栽上秧苗的稻田为理想求偶场和繁殖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泽陆蛙具有明显性二型现象,雌雄之比为1:1.46(n=257);解剖怀卵量1245.4±480.8枚(n=17), 单粒卵重0.837 mg±0.192 mg(n=14),Ⅰ型和Ⅱ型怀卵量及单粒卵重无显著性差异;为分批次产卵种类,每次产卵量约78枚,每批产卵量约469枚;卵产出后有胶质相连,聚集成一个平面内的卵群,漂浮于水面,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灰白色.繁殖行为包括鸣叫求偶、抱对和产卵3个过程;雄蛙集体鸣叫,强制性抱对;鸣叫是雄体相互识别和吸引雌体的关键因素.野外条件下,受精卵孵化期为4~7 d,温度为制约因素;幼体至少需要1周年以上的生长期才能加入繁殖群体.体色多样、体形相对较小、怀卵量大、产卵期长,可能是泽陆蛙成为该地区优势两栖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2016年3~6月,在广西西南部龙州县弄岗村(22°26′35.20′′~22°30′46.90′′N,106°57′46.35′′~107°03′32.99′′E),通过野外观察和自动温度记录仪相结合的方法对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的孵卵行为与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褐翅鸦鹃边筑巢边产卵,每2 d产1枚卵,卵长径和短径分别为(36.11±0.42)mm和(28.46±0.38)mm,卵重(16.35±0.51)g(n=44枚)。窝卵数3~5枚,孵卵期为(16.75±1.65)d(n=4巢),孵化率为45.45%(n=44枚)。孵卵期与窝卵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865,P0.05);2)白天双亲共同参与孵卵,夜晚则由其中1只负责。夜间亲鸟的在巢时间从19时左右持续至翌日晨6时左右;3)亲鸟采取离巢次数少和离巢时间长的孵卵策略。亲鸟日活动时间在700 min以上(n=45 d),日离巢次数为(8.82±0.34)次(n=45 d),平均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为(52.91±2.35)min(n=397次),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与环境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13,P0.05);4)巢内平均孵卵温度为(31.7±0.3)℃(n=4巢),随孵卵天数增加而增加,并与环境温度(最高温r=0.566,最低温r=0.537,平均温r=0.706,P0.01)和日活动时间正相关(r=0.506,P0.01);5)有延迟孵卵行为。延迟孵卵期间夜晚巢内最低温是22.1℃。在桂西南北热带气候环境中,高的环境温度是保障褐翅鸦鹃孵卵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叉尾斗鱼繁殖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研究法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叉尾斗鱼分批产卵。雌雄鱼交配于21:35~21:55时开始,00:44~1:56时结束,整个过程持续约3~4 h,交配20~37次(Mean=28.83,n=6),时间跨度从8.9~18.6 s(11.31±2.61,n=141);只交配但雌鱼未产卵的伪交配4~6次(Mean=5.17,n=6),时间跨度从6.2~15.5 s(10.27±2.51 s,n=27);只完成交配第一步的伪交配36~117次(Mean=76.83,n=6),时间跨度1.4~15.0 s(5.69±2.31 s,n=440)。生殖期产卵8~9批,每批卵62~1 316粒(Mean=793.36,n=11);孵卵、护幼由雄性担当。卵从产出到孵化成鱼苗离开泡巢历时约4 d。野生叉尾斗鱼6~9月繁殖,产卵期水温22.4~33.5℃,溶解氧量1.1~4.2 mg/L,pH值6.0~7.0。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短趾百灵繁殖生态学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短趾百灵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记录到短趾百灵繁殖巢37个。筑巢期7~10 d。巢外径91.95 mm±3.85 mm(n=37),巢内径53.89 mm±3.29 mm(n=37),巢深43.62 mm±5.36 mm(n=37)。平均窝卵数3.05枚±0.51枚。孵卵期10~12 d。孵化率、离巢率和繁殖成功率分别为83.3%、94.1%和54.1%。雏鸟食性以直翅目昆虫幼虫为主。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腾冲拟髭蟾(Leptobrachium tengchongense)的繁殖期鸣声特征,2018年2月27日,利用TASCAM DR-40专业录音机,在野外录制了6只个体总共78个有效鸣声,随后利用Raven Pro?v.1.5声音分析软件对鸣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期的雄性腾冲拟髭蟾发出求偶鸣声及竞争鸣声两种不同类型鸣声,均为单音节鸣叫,且鸣声主频均为1.31~1.50 kHz。求偶鸣声的时长为(147±30.1)ms,所含脉冲数为(15±2.4)pulses/s;竞争鸣声为雄蟾听到附近其他个体鸣叫后所发出的较拖长的鸣声,其鸣声时长为(610±187.0)ms,所含脉冲数为(28±10.7)pulses/s。不同个体之间的鸣叫时长和鸣叫间隔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体型大小有关,但需要更多的数据去证实。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讨论当前腾冲拟髭蟾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其保育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采集的桑植角蟾标本(1只雌性成体、6只雄性成体),本文对桑植角蟾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新采集到的雄性标本符合桑植角蟾的鉴别特征,在外形上与正模标本总体上一致。雌性个体与雄性差异明显:雌性个体(SVL73.0mm,n=1)明显比雄性个体大(SVL53.0~60.8mm,n=7);背面皮肤明显较雄性红;胸腹部花斑较雄性大而稀少,红色或暗红色;前肢较雄性弱,没有声囔及声囔孔,指无婚刺。卵团发现于溪流石块下,呈不完整的圆圈状,卵团卵粒数为483~542枚(n=2);卵粒乳白色,动植物极颜色差异不明显;卵径3.56mm±0.13mm(n=10)。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8月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点法对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 isabelli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N)对荒漠伯劳卵体积与卵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雏鸟生长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荒漠伯劳的繁殖时间为4月底至8月初,每巢产卵3~6枚,平均窝卵数为4.67±0.57(n=21),卵体积为(3.14±0.32)cm3(n=95),卵鲜重(3.48±0.20)g(n=20),卵体积随着产卵顺序显著减小(R=-0.427,P=0.021,n=29),其采取的是"窝雏减少"的繁殖策略。雌鸟产首枚卵后即开始孵卵,雄鸟负责情饲及警戒。温度自动记录仪测量平均孵卵温度为(38.19±0.77)℃(n=2),雌鸟在巢率为93.95%。平均孵卵时间为(15.33±0.52)d(n=6)。荒漠伯劳雏鸟留巢期12~15 d,幼鸟离巢后亲鸟继续饲喂幼鸟,整个育雏期最长达31 d。研究地区荒漠伯劳种群的孵卵率为82.50%(n=80),卵成功率为46.25%(n=80),雏鸟离巢率为56.06%(n=66),巢成功率58.62%(n=29)。在2010年环志标记的12对繁殖鸟中只有1对繁殖了第二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