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秦岭种子植物的区系分区系统,对陕西秦岭两个植物亚地区共六个植物省的野生百合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四个野生百合在秦岭南坡植物亚地区的储量大于北坡植物亚地区,其中在宁陕植物省分布最多;在太白山植物省特有程度最高;分布最匮乏的是关中平原植物省,没有调查到野生百合的分布。山丹(Lilium pumilum)的适应性最强,在五个植物省中都有分布;野百合(L.brownii)次之,在四个植物省中有分布;卷丹(L.tigrinum)在两个植物省中有分布;绿花百合(L.fargesii)仅分布在太白山植物省。  相似文献   

2.
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与品种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分蘖末期测定,90个稻品种氮利用效率(地上部于重mg/mgN)有明显差异。最大差异达77.4%。氟利用效率的总趋势为:古老地方品种>现代有成品种,高秆品种>矮秆品种,但有例外。籼、粳稻间无规律性差异。高氮效品种的叶绿素含量明显较低,而光合速率则下降不显著。株高、叶色和叶绿素含量可作为预测水稻品种氮利用效率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光合特征及叶绿素含量对保水剂和氮肥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施保水剂和氮(N)肥为对照,测定了保水剂(60 kg·hm-2)与不同N肥水平(0、225、450 kg·hm-2)及其配施条件下大田小麦的光合特征、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研究了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光合生理特征、叶绿素含量及水分利用对保水剂和N肥的响应.结果表明:灌浆期各处理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叶绿素含量均大于拔节期.在拔节期,单施N肥条件下,随施N量的增加,单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均先增后减;225 kg·hm-2 N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施用保水剂后,随施N量的增加,胞间CO2浓度降低,而光合速率等均提高;单施保水剂及其与N肥配施提高了叶绿素含量,而过多N肥效果不显著在灌浆期,单施N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随N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保水剂后,随N肥用量的增加,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后减,而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先减后增,但均低于对照,气孔导度随施N量的增加而提高.单施保水剂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但其与N肥配施叶绿素含量有所降低.保水剂与N肥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千粒重、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其中,保水剂与225 kg·hm-2N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均最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20个野生百合种或变种的叶表皮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种野生百合气孔器均分布于叶片远轴面,气孔器的长轴与远轴面细胞长轴方向一致,均位于远轴面细胞的端点处。气孔器形状从长椭圆形到近圆形不等;保卫细胞均为肾形,无副卫细胞,保卫细胞表面角质层均具条纹;表皮细胞角质层近于光滑或具条纹,均具蜡质,蜡质纹饰呈膜片状晶体或颗粒状;气孔密度、气孔器大小、近轴面远轴面细胞、垂周壁样式差异较大。(2)聚类分析表明,兰州百合、川百合、卷丹百合、紫斑百合、乳头百合、宝兴百合、山丹百合、大理百合、绿花百合、毛百合和有斑百合聚为类群Ⅰ;淡黄花百合、岷江百合和玫红百合3个野生种聚为类群Ⅱ;青岛百合单独为类群Ⅲ;宜昌百合、紫脊百合、通江百合、百合和野百合聚为类群Ⅳ,聚类结果总体上支持形态学分类的结果。(3)叶表皮形态对于区分野生百合不同种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选用7条ISSR标记引物对百合属21种野生百合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使用POPGEN1.32和MEGA5.1数据处理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表明:7条引物扩增出149条条带,其中13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1.06%,平均有效等位点数为1.7624,平均Nei’ s基因多样度为0.4214,平均Shanon信息指数0.6085。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3075~0.8873,紫脊百合和尖被百合的遗传距离最大,均值为0.8873,表明21份材料中二者亲缘关系最远;紫脊百合和宜昌百合遗传距离最小,均值为0.3075,表明二者亲缘关系最近。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大致吻合,21个供试材料可被分成5个类群,大理百合、宝兴百合、卷丹百合、紫斑百合、乳头百合、川百合、兰州百合、山丹百合、绿花百合和毛百合为第Ⅰ类群;紫脊百合、宜昌百合、岷江百合、通江百合和淡黄花百合为第Ⅱ类群;野百合和百合为第Ⅲ类群;青岛百合为第Ⅳ类群;第Ⅴ类群包括玫红百合、有斑百合和尖被百合。毛百合与卷瓣组百合亲缘关系较近,钟花组百合与卷瓣组百合存在基因交流,说明不能仅仅依靠形态学对野生百合进行分类。聚类分析结果中野百合与百合单独聚为一类,这说明是否具叶柄对野生百合的分类是一个重要的形态学特性。 ISSR分子标记适合用于百合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6.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系)在成熟期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的利用效率(UtEB=生物学产量/吸氮量)、收获系数、氮素收获系数和籽粒氮浓度对以籽粒产量为基础的利用效率(UtEG=籽粒产量/吸氮量)的影响。相关分析证明,这4个因子对UtEG的影响各不相同。无论是低氮还是高氮处理,UtEG与UtEB和收获指数呈正相关,而与籽粒氮浓度呈负相关,与氮素收获指数的相关性较差。从相关系数的高低判断,在这名个因子中,籽粒氮浓度对UtEG的影响最大,其次是UtEB和收获指数。虽然氮素收获指数与UtEG的相关性较差,但它在高氮处理的水平较低,致使利用效率(UtEG)降低。此外还分析了开花期单株顶3叶叶绿素含量与利用效率(UtEG和UtEB)的关系。开花期单株顶3叶叶绿素含量与吸氮量的比值(UtEC)因品种(系)而异,且大多数品种(系)的UtEC受供氮水平的影响小,推测该性状可能受遗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在低氮处理中,UtEC分别与UtEG和UtEB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UtEC可能是导致品种间利用效率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在高氮处理中,由于叶绿素含量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UtEC与UtEG、UtEB相关性较差,对其原因的深入研究,可为采取措施提高高肥条件下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Zhou XJ  Wang HH  Shu LZ  Zhu PF  Shen JB  Li ZZ  Liang C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2017-2024
通过向玉米幼苗分根装置一侧根室的营养液中加入聚乙二醇(PEG 6000)来模拟植物水分胁迫,并设3种供氮形态(硝态氮、铵态氮、两者各占50%的混合氮),且只加入到一侧根室(当氮加入到和PEG同侧时为水氮异区,加入到无PEG一侧时为水氮同区),测定各处理的光合、生理指标,以研究局部根区水分胁迫下氮形态与供给部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氮形态供给下水氮同区植株的光合速率(Pn)、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CO2饱和点(CSP)、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含量、根系活力、氮含量和生物量高于水氮异区,光呼吸速率(Rp)、CO2补偿点(CCP)、木质部汁液脱落酸(ABA)浓度、氮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低于水氮异区;供混合氮和硝态氮的植株Pn、Pmax、LSP、CSP、氮含量和生物量高于供铵态氮的植株,而CCP、Rp、木质部汁液ABA浓度、氮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则相反.可见,同一供氮形态下,水氮同区比水氮异区更利于植物生长,而水氮利用效率在水氮异区下较高;混合氮和硝态氮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优于单一供给铵态氮,但铵态氮更有利于提高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生长在青藏高原东部隶属于23科、49属的71种高山植物(包括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氮含量以及碳/氮比率进行了分析,并以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及碳/氮比率来分别指示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多年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显著高于一生年植物,而碳/氮比率显著低于一年生植物(P<0.01),氮含量两者无显著性差异.(2)多年生植物和一年生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均与碳/氮比率呈显著负相关(-0.643**和-0.707),而与氮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研究证实,在自然条件下多年生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比一年生植物更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却更低;高山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权衡",即植物不能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代价是降低氮素利用效率,青藏高原不同植物即使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秦巴山区野生百合资源在百合育种中的应用方向及途径, 获得具有其独特遗传背景的育种材料,将秦巴山区野生百合的抗病毒及独特观赏特性等优良遗传性状逐渐渗到栽培品种中去。该研究借助切割柱头杂交及胚抢救技术,选取6种秦巴山区野生百合[岷江百合(Lilium gegale)、宜昌百合(L. leucanthum)、山丹(L. pumilum)、野百合(L. brownii)、宝兴百合(L. duchartrei)、川百合(L. davidii)]以及亚洲百合(Asiatic hybrids,AA)品种‘Elite’、东方百合(Oriental hybrids,OO)品种‘Sorbonne’、‘Siberia’和‘Marlon’、OT百合(Oriental × Trumpet hybrids,OT)品种‘Yelloween’、‘Serano’、‘Corel′door’进行了32组共计263朵花的(品)种间杂交,并针对膨大变软的果实剥离可供离体培养的胚及胚囊进行胚抢救。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坐果率、胚获得及萌发率呈现出较大差异,综合坐果率为11.4%,对30个膨大的果实中共计38个可供离体培养的胚及胚囊进行胚抢救,有7株最终萌发。(2)以野生百合为父母本的12组杂交组合中,6组获得了膨大果实,得到6株杂交后代。(3)栽培百合做母本,野生百合做父本的20组杂交组合中,共9组获得了膨大果实,除‘Elite’ × 山丹可直接收获种子外,共得到1株杂交后代。(4)以岷江百合及宜昌百合为亲本的远缘杂交TT × AA及回交OT × TT成功获得杂种后代。(5)秦巴山区6种野生百合在远缘杂交中获得育种后代的几率存在较大差异,宜昌百合和岷江百合获得后代几率较高,宝兴百合获得后代几率较低,野百合未获得后代。以上结果表明,岷江百合和宜昌百合为母本的TT × AA杂交和宝兴百合为父本的TT × AA杂交以及岷江百合和宜昌百合为父本的OT回交,为三种百合的育种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野百合的育种应用途径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品种'小偃6号'(氮高效品种)和'长旱58'(氮低效品种)为材料,采用开顶式气室和土培实验研究了大气NH3浓度升高对生长于高、低两种供氮介质下小麦植株不同生育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0)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两小麦品种高氨低氮处理植株的Pn、Fv/F0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高氨高氮和低氨低氮处理,并在生育后期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氮低效品种的Gs也符合上述规律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小麦各生育期高氨高氮处理下植株的Pn均显著低于低氨高氮处理,且两处理间灌浆期的叶绿素含量和灌浆期以前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而两处理灌浆期以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在各处理条件下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间及品种间各项光合特征指标差异缺乏规律性.可见,大气中NH3浓度升高有利于改善低供氮介质条件下小麦植株的氮营养状况,但不同氮效率品种间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百合属植物是多年生的宿根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有的种可食用也可药用。本研究对百合属4种植物(细叶百合、川百合、卷丹和百合)花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并结合前期的野百合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鉴别花发育相关基因。并筛选出5种植物的直系同源基因,进而检测正选择基因,分析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组装分别在细叶百合、川百合、卷丹以及百合花中获得了44565、51413、41638和44716个unigene。为了了解unigene功能信息,将其在公共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和注释,发现了13个花发育相关基因。另外,在5个物种间共获得8247对直系同源基因,并计算其Ka、Ks及Ka/Ks值。在5个物种中有33对直系同源基因受到了强烈的正选择作用,随后对其进行GO、KEGG功能富集分析及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这些基因主要是与抗性以及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2.
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盐胁迫下菊芋幼苗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砂培方法研究了不同铵硝配比(NH4+/NO3-分别为4/1、1/1、1/4)的氮素营养和盐分胁迫耦合作用下菊芋幼苗的光合作用和离子吸收运输.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大,而高浓度的盐胁迫却能明显抑制菊芋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在同一盐浓度下,提高硝态氮比例能够缓解盐胁迫对菊芋幼苗生长的抑制,促进菊芋幼苗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菊芋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Na+含量显著增加,而K+、Ca2+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提高硝态氮比例有利于菊芋幼苗对K+和Ca2+的吸收和向上运输,从而维持地上部较高的K+/Na+和Ca2+/Na+;在3种铵硝比的氮素营养处理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菊芋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细胞间隙CO2浓度则显著增加,提高硝态氮比例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菊芋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也能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其中以铵硝比为1/4的氮素营养供应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相对较好,在100 mmol·L-1NaCl处理下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铵硝比为4/1的氮素营养处理值的1.63、1.57、1.39、1.37、1.2倍,而胞间CO2浓度则减少了17%.因此相对于铵态氮来说,硝态氮比例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盐胁迫下菊芋幼苗体内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平衡,促进盐胁迫下菊芋光合功能的改善,增强菊芋对盐胁迫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叶色猴樟花青素含量与光合特性差异,初步分析猴樟春季叶色形成的机理。方法:以3种不同叶色的猴樟种苗为材料,测定其功能叶片花青素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参数及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紫叶猴樟和红叶猴樟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与绿叶猴樟无明显差异,花青素含量分别是绿叶猴樟的134.24倍和49.80倍;红叶猴樟和紫叶猴樟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高于绿叶猴樟,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低于绿叶猴樟;红叶猴樟和紫叶猴樟的初始荧光(Fo)、暗适应下最大荧光(F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光适应下PSII的最大量子产额(Fo’/Fm’)均高于绿叶猴樟,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光适应下PS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低于绿叶猴樟,暗适应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差异不显著;紫叶猴樟的CbDFR、CbANS和CbUFGT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绿叶猴樟,红叶猴樟的CbDFR、CbANS和CbUFGT基因表达量高于绿叶猴樟,其中仅有CbUFGT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茶树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茶树的光合系统的影响机制,以‘福鼎大白茶’、‘保靖黄金茶1号’、‘白毫早’两年生茶苗为材料,设置不施氮N_0(0g)、低氮N_1(11g)、中氮N_2(22g)和高氮N_3(33g)4个氮素[(NH_4)_2SO_4]水平的盆栽实验,研究了铵态氮对3个品种茶树的生长势、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处理能够显著促进茶树的生长,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_2浓度(Ci),并以N_2处理最好,但水分利用率(WUE)在3个品种茶树间表现不同。(2)在N_2处理下,3个茶树品种的叶片光系统Ⅱ(PSⅡ)暗适应下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亦增加最大,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3)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参数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具有品种特异性。研究发现,适量施氮能够显著增加茶树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光合活性,从而使得各品种茶树净光合速率增加;氮素水平对各茶树品种的光合及荧光特性影响存在差异,水分利用率亦具有品种特异性;生产中应综合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可快速、直观地评价不同品种茶树对氮素营养的内在需求,为茶园施肥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生山梨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异位保存在国家梨资源圃的48份我国原产山梨品种和2份秋子梨地方品种为材料,比较了野生山梨与地方秋子梨品种间差异,研究了我国野生山梨的光合特征以及光合特性相关指标间的关系,建立了山梨光合及瞬时水分利用特征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地方品种叶片形态特征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征指标都显著低于野生品种平均值,且低于大部分野生品种的测定值;山梨叶片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胞间CO2浓度的变异系数较低,其他8项指标变异系数为0.12~0.41,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可见我国野生山梨资源光合特征差异明显;光合特性指标与叶绿素组成(Chl a/b)、叶干物质含量呈显著相关;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显著的指数曲线关系,山梨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的影响.‘锦州山梨’具有高光合特性,可作为山梨资源光合特征研究利用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液配方对姬胧月、黄丽两种多肉植物生长量、叶绿素含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适宜的营养液配方。方法:选用改良Hoagland配方(A)、日本山崎配方(B)、低氮配方(C)、斯泰纳配方(D)4种营养液进行水培实验,处理2个月后测定两种多肉植物生长量、叶绿素含量、水分及营养元素利用效率,并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营养液配方对两种多肉植物根数、根体积及根长有显著影响,配方B中新根数最多、根体积最大、根长最短,配方C新根数及根体积最小、根长最长。营养液配方对黄丽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配方A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最高,姬胧月叶绿素含量在不同营养配方中无显著变化。营养液配方对两种多肉植物水分及营养元素利用率影响显著,B配方和A配方处理下N、P、K及水分利用效率较高,配方D和配方C较低。根据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两种植物4种营养液得分由高到低是B>A>D>C。结论:B配方在生长表现及营养元素利用效率方面均最优,适合作为景天科姬胧月和黄丽水培的最佳营养液配方。  相似文献   

17.
推迟拔节水对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光  于振文  张永丽  王东  石玉 《生态学报》2012,32(6):1861-1870
摘要:2007—2008年度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2个拔节水灌溉时期,为拔节期和拔节后10 d;3个目标相对含水量,灌水后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达到65%、75%、80%,以W1、W2、W3表示拔节期灌水处理,DW1、DW2、DW3表示拔节后10 d灌水处理;开花期均灌水至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研究推迟拔节水对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W2和DW2处理有利于提高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促进籽粒氮素积累;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高于W1和DW1,与W3和DW3处理无显著差异;开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于W3和DW3,是拔节期和拔节后10 d灌水的最优处理。(2)W2和DW2处理比较,DW2成熟期100~14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低于W2,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W2,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灌水方案。2008—2009生长季试验各处理变化趋势同2007—2008年度。  相似文献   

18.
以武夷山不同海拔(600、900、1300、1500、1800、2000和2100 m)的乔木、灌木和草本3种生活型植物为研究对象,观测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氮、磷养分浓度随海拔的变化趋势,旨在探索海拔梯度间水分、养分变化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随海拔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乔木叶片δ18O随海拔变化不显著.总体上看,叶片氮浓度未观测到规律性的变化,高海拔地区的叶片磷浓度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氮浓度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海拔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主要由光合速率的变化引起,水分状况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海拔梯度间植物叶片磷浓度的差异对光合速率影响显著,进而影响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调查及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进行调查,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有野生百合资源14个种和3个变种即野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brownii)、百合(L.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viridulum Baker)、宜昌百合(L. leucanthum (Baker) Baker)、渥丹(L. concolor Salisb. var. concolo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 sb. var. pulchellum (Fisch.)Regel)、滇百合(L. baberianum Coll.et Hemsl)、大理百合(L.taliense Franch.)、药百合(L.speciosum Thunb. var. gloriosoides Baker)、湖北百合(L.henryi Baker)、南川百合(L. rosthornii Diels)、宝兴百合(L. duchartrei Franch.)、山丹(L. pumilum DC.)、川百合(L. davidii Duchartre)、条叶百合(L. callosum Sieb. et Zucc.)、乳头百合(L. papilliferum Franch.)、绿花百合(L. fargesii Franch.)和卷丹(L. tigrinum Ker Gawler)。对野生百合在长江中游地区分布现状、观赏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为百合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同时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北3个不同地区(邯郸、衡水和沧州)菊科入侵植物黄顶菊和其本地伴生植物苍耳光合特性的差异,探讨黄顶菊与本地种对环境光强变化产生的响应机制,综合分析入侵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与叶片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黄顶菊和苍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并比较分析入侵植物与本地种光合特性及叶片特性的差异。【结果】3个地区的2种植物光饱和点均高于1200μmol·m~(-2)·s~(-1),且邯郸和衡水地区的黄顶菊光饱和点显著高于本地种苍耳达221.8%、122.9%;3个地区黄顶菊的光补偿点显著低于苍耳,而最大净光合效率则显著高于苍耳,但叶绿素含量差异并不显著;除邯郸地区外,黄顶菊的比叶面积、光合氮利用效率均要显著高于苍耳,各地区黄顶菊的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光合能量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本地种。相关分析表明,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叶片建成成本、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光合能量利用效率以及光合氮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光合能量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光合氮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黄顶菊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比苍耳有着更高的光合速率、光合能量利用效率以及光合氮利用效率,成为其具备高入侵性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