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新记录光藓科Schistostegaceae植物在长白山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中国新记录光藓科Schistostegaceae植物光藓Schistostega pennata(Hedw.)Web. et Mohr在长白山的发现,并对其形态特征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长白山地区共有苔藓植物65科179属437种,32个变种和亚种。其中,石生和岩面薄土生种类(saxicolous bryophyte)最丰富,其次为腐木生种类(saprophytic bryophyte)和树生种类(epiphyticbryophyte),再次为土生种类(soil and humus bryophyte)。沼泽地、水体等生境中的种类(peat,marsh and water bry 相似文献
3.
2005年在长白山北坡选择5种垂直植被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山杨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利用钻取土芯法对细根分布及细根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细根现存生物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白桦林最高,月平均细根现存生物量为5.1340 t/hm^2、其次为云冷杉林(5.0530 t/hm^2)、岳桦林(4.9255 t/hm^2)、阔叶红松林(4.4919 t/hm^2)和山杨林(3.9372 t/hm^2);不同群落细根现存量月动态变化也有较大差异,月均最高最低相差阔叶红松林约为72﹪、白桦林近73﹪、山杨林26﹪、云冷杉林56﹪、岳桦林144﹪.在生长季节内不同群落细根发生和死亡也是不均匀的,春季所有群落都会产生大量的细根,一些群落在初秋(9月份)出现另一个较高的峰值,同时发现每次细根大量发生后,都随之产生大量细根的死亡,生长季末群落死亡细根生物量往往是最高的.调查群落72.9﹪以上的细根集中于土壤表层0~10cm的范围内,不同群落略有差别,在所研究的5种森林群落中,不同月份0~10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几乎都表现出白桦林>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岳桦林>山杨林.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种子植物区系是东北植物区系的一部分, 它具有东北植物区种子植物的大部分种属, 共有种子植物约109科496属1274种, 是中国东北最丰富的高山型植物区系。此区系属于温带性质.特有现象明显, 垂直替代与水平替代现象也均表现明显, 地理联系广泛, 但以与东亚其它地区特别是与日本的联系最为密切, 种类成分复杂, 共有17个分布型与17个分布亚型, 其中包含有少量热带性质成分和一些寒带性质成分, 而主要的则是以占半数以上的温带性质的东亚地区成分为主体, 渗入了相当数量的北温带地区成分和若干其它温带成分所组成的。起源时间不晚于第三纪。 相似文献
5.
在 Markov模型假设的基础上 ,利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1975年 MSS、1985年和 1997年 TM卫星遥感数据 ,在遥感图象处理软件和 GIS软件协助下 ,对遥感影像的计算机监督分类结果 (共分为 13类 )进行处理 ,对 Markov模型的可利用性进行分析与检验 ,得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无后效性 ,符合 Markov模型条件。根据 1985~ 1997年转移概率计算步长 10 a(1985~ 1995年 )的转移概率矩阵 ,从 1975年计算 1985年各景观类型的面积与 1985年各景观类型的实际面积值对比 ,计算得 χ2 >χ20 .0 5(12 ) ;再分别用 1975~ 1985年和 1985~ 1997年的转移矩阵计算 1995年和 2 0 4 7年各景观类型的面积 ,分析得χ2 >χ20 .0 5(12 ) ;对两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得到 χ2 >χ20 .0 5(14 4 ) ;说明两阶段的 Markov转移过程不具同一性 ,属于两个不同的 Markov过程。不同景观类型转移方式对χ2 值的贡献率可以说明其对景观动态的重要性 ,分析结果表明有重要贡献的类型分别为 :阔叶红松林 5 2 .0 0 % >山杨白桦林 2 4 .6 6 % >云冷杉林 11.4 2 % >落叶松林 2 .4 3% ,说明这 4种景观类型的转移方式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动态起重要作用 ,尤其以阔叶松林的作用最大 ;同时对 Markov模型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期景观变化预测的可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次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的实地考察,统计得到冻原种子植物共计34科、94属、146种,有6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包括3个变型),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占总属数的68.09%。在整个冻原上,草本有125种,占总数的85.62%,其中多年生草本124种。高山冻原植物中具有多种生态,生理适应方式,低矮平卧状植株、极矮小草本、密集丛生是植物的重要适应方式,细长密集须根是冻原上主要的适应方式,占植物总数的54.94%。果实中干果共计137种,其中蒴果56种。由于高山冻原上生态环境十分残酷,极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SSR 分子标记对羽叶金合欢( Acacia pennata) 的野生种和栽培种进行了分析, 利用改良的CTAB方法优化了其总DNA 的提取方法, 并优化了PCR 扩增条件。从已有的金合欢属植物的82 对SSR 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高, 稳定性好的12 对引物作为羽叶金合欢的SSR 分析引物, 为进一步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9.
长白山北坡访花天牛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长白山北坡访花天牛种类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有访花天牛31种,其中花天牛亚科25种,占80.65%,天牛亚科6种,占19.35%。中国新记录1种:黑翅裸花天牛,优势种10种:北亚伪花天牛、六斑凸胸花天牛、黑胫宽花天牛、黑带宽花天牛、曲纹花天牛、红翅裸花天牛、桦肿腿花天牛、黑角伞花天牛、双斑厚花天牛、刺槐绿虎天牛。优势种访花天牛主要访问的优势种植物为长白金莲花、棣棠升麻、黑水当归、翼果唐松草、珍珠梅、柳兰、大独活。长白山北坡访花天牛种类,主要以古北区系成分为主,随着海拔增高,访花天牛种类逐渐减少,古北区系成分种类增多,古北、东洋区系成份种类减少。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不同植被带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名录Ⅰ 高山苔原带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根据笔者2007—2009年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高山苔原带所采集的标本,报道了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分布的大型真菌4目13科19属37种,标本采集地点包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北坡、西坡和南坡苔原带。本名录共引证标本100余份,绝大多数标本为首次被引证。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个,吉林省新记录种2个。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11.
温度变化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以及自身养分含量变化,尤其对长期处于低温条件下的苔原植物。采用开顶箱增温法,研究了1个生长季增温对长白山苔原3种代表植物——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 Pall)、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和东亚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 var.asiatica)叶片及土壤矿质元素钾(K)、铝(Al)、铜(Cu)、铁(Fe)、镁(Mg)、锰(Mn)、锌(Zn)和钙(G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明显改变了土壤矿质元素含量,使土壤Fe、Al和K含量分别增加0.44%、2.76%和4.88%,而Cu、Mg、Mn、Zn和Ga含量分别降低2.63%、5.07%、7.46%、21.95%和15.60%;2)整个生长季,增温使牛皮杜鹃叶K含量增加8.17%,且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其叶Mg和Mn含量也分别比对照组高66.39%和14.73%;3)与对照相比,增温使笃斯越桔叶K、Al和Zn含量分别增加15.24%、5.45%和87.45%,生长季不同月份,其叶K、Al、Mg、Mn、Zn和Ga含量差异明显;4)增温并没有明显改变东亚仙女木叶片各矿质元素含量,但其叶K、Cu和Ga含量具有明显月波动。因此,不同物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对增温的响应方式不同,增温对苔原植物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物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北坡落叶松年轮年表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相关函数及单年分析等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研究了长白山北坡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落叶松的生长对环境变化相当敏感,温度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子.但不同海拔的落叶松对温度的响应明显不同.高海拔分布的落叶松只与当年6月的温度指标显著相关,而低海拔的落叶松与环境的关系相对复杂,除当年的4、5月外,上一年的6、9月温度以及上年9月的湿润指数都显著影响其生长.这说明不同环境梯度上的同一树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采自吉林长白山的中国子囊菌一新记录属---类肉座菌属(Hypocreopsis)。该属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纲(Ascomycetes)、粪壳菌亚纲(Sordariomycetidae)、肉座菌目(Hypocreales)、肉座菌科(Hypocreaceae)。同时地衣状类肉座菌(Hypocreopsis lichenoides)也是中国的新记录种,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定株观察,运用花粉-胚珠比、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杂交指数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的开花状态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花期一般为6-10月,单花花期一般为2~3 d;单花花期依其形态和散粉时间可分为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花闭合期、凋谢期5个时期;在花闭合时期,晴天有66.80%的花的柱头在闭合花冠内,阴天时有81.65%的花的柱头在闭合花冠内,雨天柱头在闭合花冠内的花可达99.22%;按照杂交指数,其繁育系统属于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P/O值约为269,判断繁育系统类型属于兼性自交;开花6 h左右,柱头的可授性最强,此时花粉活力、置落在柱头上的花粉数及其在柱头上的萌发率都达到最高.套袋实验显示,紫茉莉自然条件下没有无融合现象,繁育系统为自交、异交亲和,以自交为主,但有时也需要传粉者;在长期的环境选择压力下,紫茉莉选择将更多的柱头留在闭合花冠内,是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进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改变单一经营目标的传统森林经营方式,进行森林多目标经营,综合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功能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如何从一个生产单位的角度出发,统筹森林利用和保护相关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多目标规划和决策,是林业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命题。以长白山区露水河林业局为例,探讨了森林多目标经营的必要性,设计了森林多目标经营的规划设计体系,从群落生境分析、发展类型设计、林分作业设计以及生命周期经营计划设计等方面对露水河林业局森林多目标经营进行了规划设计,以期为我国开展森林多目标经营提供借鉴和手段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发育阶段林分下的雌雄异株植物与性别相关的性比格局和空间分布, 以5.2 ha的中龄林和1.0 ha的老龄林固定监测样地内簇毛槭(Acer barbinerve)雌、雄植株的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 对比分析了长白山不同林龄的阔叶红松林中的已花簇毛槭的性比格局、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中龄林和老龄林中雌树的胸径均显著大于雄树, 总体上性比极显著偏离1:1。随着树木的生长, 性比由偏雄性转变为不再偏离1:1, 这可能是因为雄树始花胸径较小所致。O-ring单变量点格局分析显示中龄林样地中的雌树和雄树符合异质性泊松分布, 老龄林样地中的雌树和雄树均完全随机分布。O-ring双变量点格局分析显示, 在随机标签假设下, 中龄林中的雌树和雄树在1-4 m尺度上空间负相关, 在4-100 m尺度上空间独立, 老龄林中的雌树和雄树在所有尺度上空间独立。簇毛槭在中龄林和老龄林中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说明中龄林中簇毛槭分布的斑块性相对明显, 随着林分的发育, 郁闭度较高的老龄林样地中环境异质性降低, 环境因子对簇毛槭分布的影响减弱。典范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在中龄林中, 林分密度只能解释3.73%的雌树分布的变异, 与雄树分布的相关性不显著, 叶面积指数和非生物因子对雌树和雄树的影响均较弱; 老龄林中簇毛槭的分布与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带雪斑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群落的生产力特征及其同微生境条件的关系,以阐明寒冷条件下碳蓄积特征.结合土壤温度连续观测,测定了雪斑不同部位的群落生产力以及土壤养分特征.牛皮杜鹃群落的积雪时间超过240d,土壤温度在-1~0℃的时间长达150d,是非雪斑地段的3倍以上.尽管雪斑的热量条件不如周围优越,但是群落生产力相对高出很多.雪斑中心的牛皮杜鹃群落近3a的现存量(1707g/m2)是边缘无雪地段(288g/ m2)的6倍.雪斑中心的土壤养分水平比周围高,雪斑同时为植物提供了极端低温条件下的避难场所.苔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依赖于寒冷季节的相对温暖环境,而不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3种养分 (N、P和 S)在植被 -凋落物 -土壤中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 ,3种养分总含量分布规律是石质高山冻原 (ST) >典型高山冻原 (TT) >沼泽高山冻原 (WT) >草甸高山冻原 (MT) >石海高山冻原 (RT) ;3种养分积累总量为 72 .4 6 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4 8.5 5 kg· hm- 2 ,10 .33kg· hm- 2 和 13.6 1kg· hm- 2 ;生物量与养分积累分布规律是 WT>TT>MT>ST>RT。 (2 )在长白山高山冻原凋落物亚系统中 ,平均凋落物量是 1.96 kg· hm- 2 ;3种养分积累总量为 :82 .5 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4 6 .2 8kg· hm- 2 ,2 1.14 kg· hm- 2 和 15 .0 8kg· hm- 2 ;养分积累总量分布规律是 TT>WT>RT>MT>ST。 (3)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 (0~ 2 0cm)亚系统中 ,养分积累总量为 39.6 t·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2 3.76 t· hm- 2 ,5 .86 t· hm- 2和 9.98t· hm- 2。 4 )在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3种养分总积累量为 4 0 6 4 4 .98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2 4 734.85 kg· hm- 2 ,10 0 18.7kg·hm- 2 和 5 891.4 3kg· hm- 2 ,土壤库是长白山高山冻原的主要养分储存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