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鳝体内寄生虫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对黄鳝体内寄生虫的种类、种群组成及其分布的差异、寄生虫寄生部位及危害、在黄鳝种群中的感染分布、感染的关联程度和生活史等生态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就黄鳝体内寄生虫生态学研究的若干重要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体腔内 ,以包囊形式附着于肠壁及肠系膜等处。该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有些波动 ,在体长 35 0— 4 0 0mm的黄鳝中其感染强度先有所下降 ,后又迅速增加 ,体长 4 5 0mm以上的黄鳝其感染率降低。这可能宿主鱼的食性改变及对寄生虫的感染产生免疫力等有关。胃瘤线虫的种群平均丰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缓慢地增加 ,其种群平均丰度 (M)与宿主体长 (L)符合直线方程M =- 1 0 76 0 0 0 0 85L的变化规律。随着黄鳝体长的增加 ,胃瘤线虫种群在黄鳝中的频率分布的尾增长 ,即黄鳝感染较多线虫所占的比例增加。 4— 5月份黄鳝体内的胃瘤线虫种群组成中以体长较大的虫体 (4 0— 6 0mm)为主。胃瘤线虫种群在宿主黄鳝种群中呈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随线虫种群平均丰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野生动物重引入是保护濒危种群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重引入放归地存在的疾病风险会影响重引入物种的健康并导致重引入项目的失败。疾病风险评估是用于识别、确定风险因子优先级和设计防控策略以应对风险的重要方法。为评估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重引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疾病风险,本研究在传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保护区内4个村庄83份家养马科动物粪便中寄生虫卵检测结果,进行专家赋分,确定威胁因子并评级,对影响普氏野马种群健康重要因素之一的寄生虫疾病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本研究共确定了44种胃肠道寄生虫疾病,病原体分别隶属于5纲7目8科19属;其中高风险寄生虫疾病10种,中风险13种,低风险21种。小井村、奎素村和滴水村均为低风险区域,而厂汉脑包村属于高风险区域。重引入地周围的家马(E. caballus)和家驴(E. asinus)有与放归普氏野马交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但经严格的防控措施后,可以放归普氏野马。建议保护区内村庄限定家养马科动物活动范围,定期为家畜驱虫并清理圈舍,严格实行禁牧政策,增设远离村庄的普氏野马水源地,并对放归后普氏野马种群的寄生虫疾病进行长期监测与防控,从而有效防止寄生虫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木本植物萌枝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萌枝的生物学特征、个体生活史策略、生物地理学特征,以及对种群和群落特征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虽然在干扰与萌枝关系、萌枝生活史策略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但生态学意义远未揭示清楚,尤其是萌枝对种群、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还需要深入探索.我国在重视萌枝生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加强理论和植被恢复及生态系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光照、温度及宿主粘液对河鲈锚首吸虫虫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作为一种商品价值很高的鱼类,由于成功地解决了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的问题,已成为我国名优水产动物的重要养殖对象。然而,自然条件下的缘鱼常被河妒锚首 吸虫(Ancyrocephalus mogurndae Gussev)寄生,并可引起鳃组织病变1。关于这种吸虫的危害及其引起 鳃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尚未见诸报端。在高密度的人工养殖条件下,这种寄生虫在宿主之间的传播速率必定会增加,导致寄生虫种群数量的增加,给宿主带来危害,使级鱼养殖生产遭受损失.据了解,由于这种单殖吸虫的寄生,导致级鱼致病并大批死亡的情况,已在不少养殖场发生且呈发展趋势.研究这种单殖吸虫的种群生态、流行病学以及病原生物学,将有利于正确掌握河妒锚首吸虫对级鱼养殖生产的危害以及研究有效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方法。本文报道光照、温度及宿主鳃粘液对河妒锚首吸虫虫卵孵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鸟类血液寄生虫是研究寄生虫疾病以及物种进化的一个重要模式类群。本文在回顾鸟类血液寄生虫检测历史的基础上,比较了血涂片检测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样品制备、感染率检测的灵敏度以及寄生虫分类的准确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需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的建议,以准确掌握鸟类血液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通过利用Meta分析对两类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分子方法检测到的鸟类血液寄生虫感染率显著高于镜检方法,当感染率低时镜检方法会低估感染率。本文还展望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鸟类血液寄生虫研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人们可以预料,预防性疫苗是免疫寄生虫学研究中有实践意义的主要成果。目前正在探索的疫苗是分子疫苗,分子疫苗是由一个或多个有足够长度、结构完整的寄生虫天然分子所组成。分子疫苗主要是预防蠕虫、原虫和节肢动物寄生虫的初次感染或继续感染,亦可预防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其次是降低寄生虫种群在敏感宿主中间的传播率。  相似文献   

8.
四川黄鳝寄生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1997-1998年对四川省雅安、绵阳、洪雅等地区所产不同规格的黄鳝的寄生虫感染情况作了初步调查。查出5种寄生虫,其中以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分别达57.4%和41.2%;感染强度大,最高分别达205条和32条,是四川地区人工养殖黄鳝应重点防治的两种寄生虫。  相似文献   

9.
达尔文雀是种群进化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模式类群。然而,关于这些鸟类的寄生虫和疾病方面,我们所知甚少。本文对小地雀( Geospiza fuliginosa)的血液和消化道、中地雀( G. fortis)的消化道寄生虫进行了调查。根据对来自3个岛屿127成体血液样本、22个雏鸟血液和消化道样本的检测,我们没有从小地雀的血液里和中地雀的消化道里发现寄生虫。仅仅从1只来自Floreana岛的小地雀雏鸟的消化道里,发现一种寄生虫(Isosporaspp.) [动物学报51 (3) : 507 -512 , 2005]。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已经成为保护遗传学和分子生态学重要的遗传标记.鹿科动物是很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也包含很多重要的经济物种和濒危物种.因此,鹿科动物的MHC研究可为种群遗传结构、进化、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生存力评估、疾病风险评估、抗病力的定向选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从MHC的基因组结构、多态性,与抗病、抗寄生虫的关系,与鹿角生长的关系等方面,综述了20年来鹿科动物MHC的研究成果,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复合种群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合种群动态研究是当今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在此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复合种群动态的有关概念和术语、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的最新进展以及相关的预测模型 ,对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为分子标记,研究了安徽长江流域黄鳝6个地理种群(当涂、无为、繁昌、贵池、怀宁和望江)共180尾个体的遗传变异关系。结果显示,在1087 bp序列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101个,单倍型68个,碱基组成中A+T的含量大于G+C的含量。6个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0.623~0.940)较高,核苷酸多样性(0.001 78~0.019 04)较低。群体分化指数(Fst:0.026 12~0.947 07)、基因流(Nm:0.027 94~18.6400)和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安徽长江流域黄鳝一些地理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单倍型系统进化树和进化网络图表明:6个地理种群分为2个大的进化支,当涂与繁昌种群为一支,其余4个种群为另一支。地理隔离和黄鳝有限的迁移能力可能是造成种群遗传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金飞宇  束华杰  刘建  管章楠  张淑萍 《生态学报》2016,36(11):3156-3166
玫瑰(Rosa rugosa Thunb.)原产于我国东部沿海、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18世纪作为园艺种引入欧洲后逃逸并入侵至北海和波罗的海周边多个国家以及北美沙质海岸,而中国野生种群却在过去30年间持续萎缩,成为珍稀濒危物种。从玫瑰种群生物学角度,通过文献比较和综合,在阐明玫瑰生态学特性和野生分布变化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玫瑰种群在我国的生境退化、种群动态、种子繁殖、遗传多样性、濒危机理、保育方面的成果和悬疑问题;并结合欧洲入侵种群分布范围和敏感生境、对本地群落和物种的影响、种子繁殖、遗传变异、种群扩张和模拟预测、管理和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濒危种群和入侵种群数量动态、群落组成、幼苗更新、遗传变异、管理策略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未来的玫瑰研究可从濒危种群和入侵种群的比较研究、种群和灌丛的动态监测、适合度相关性状的变异及其遗传基础、基于种群生物学的保育或控制4个方面为切入点,集中探索玫瑰种群濒危和入侵动态的规律、遗传基础和主要驱动力,为玫瑰保育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相似物种的适应和进化机制研究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4.
海南黄鳝体内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感染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文彬  曾伯平 《四川动物》2006,25(3):539-542
首次报道了海南产野生黄鳝对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46.7%,感染强度为3.80,平均丰度为1.78;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24.3%,感染强度为2.15,平均丰度为0.52;黄鳝的感染与其自身的体长有一定关系,体长190 mm以下黄鳝对线虫未发现有感染,对棘头虫的感染率亦最低,为20%,而体长191 mm以上黄鳝对棘头虫和线虫均有较高的感染率,其中体长191~220 mm黄鳝的感染率最高;棘头虫和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2539和0.2176;棘头虫和线虫的感染均以210~220 mm体长段的阳性宿主最多,分别占26.0%和34.6%。  相似文献   

15.
许玥  臧润国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505-11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都分布范围狭窄、个体数量稀少且自然更新困难, 面临随时灭绝的风险, 迫切需要拯救性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已成为当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热点方向。我国于2010年正式启动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 并开展了大量的保护研究和实践。以“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和“plant”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进行了主题检索, 以“极小种群”和“植物”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了主题检索, 对获取的的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进行了梳理。本文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群落及生境调查与监测、适应性、遗传多样性、繁殖生物学、濒危机制、动态模型6个方面对近年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在此基础上, 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野外回归、人工繁育、标准化体系5个方面回顾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实践及取得的进展。基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我们建议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未来保护工作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保护名录, 加强种群结构的观测和预测、小种群形成和恢复机制的针对性研究以及特定物种的长期系统性研究, 同时促进这一概念在国际上的推广。希望本文能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家蝇不同地理种群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家蝇Musca domestica L 14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筛选家蝇优良品种用于大规模饲养.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群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的羽化率,成虫产卵量、寿命及性比均有较显著差异.产卵量是衡量家蝇能否进行大规模人工饲养主要的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新疆石河子种群(28.4粒)和浙江杭州种群(24.4粒)的单雌日平均产卵量显著大于其它种群,因此建议选取新疆石河子种群和浙江杭州种群进行大规模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17.
鳗鲡独孤吸虫种群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鳝感染独孤吸虫是一个随机过程。其感染率为23.5%,感染强度为3.1,32cm以下的黄鳝示检出鳗鲡独孤吸虫,32cm以上的黄鳝的感染率随宿主的体长增长而增大,但期感染强度无甚差异。鳗鲡独孤吸虫种群主要由体长2 ̄6mm的虫体组成,在宿主种群中为聚集分布。鳗鲡独孤吸虫的寄生不引起宿主肥满度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西辽河平原不同利用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引  言羊草 (Leymuschinensis(Trin .)Tzvel.)是典型的无性系根茎禾草 ,营养繁殖力强 ,在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以及黄土高原地区的天然草地有广泛分布 .羊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是我国优良的牧草之一 ,多年来一直是草地学和生态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并已开展到生物学的各个层次水平[1~ 3 ,8] .但对羊草无性系种群的研究较少 ,主要集中在年龄结构及营养繁殖特性等方面[4~ 7] .本文以天然草地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种群为研究对象 ,对种群在不同干扰地段的变化进行了现实种群与潜在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 ,为羊…  相似文献   

19.
自然植物种群的亲本分析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然植物种群的结构、交配行为、基因流以及个体和基因型的适合度是种群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而种群谱系的建立是综合研究以上内容的重要方法。种群谱系的构建最初是在人类中进行研究的,其统计/遗传学方法在1950年前就已有详尽的研究[1],近些年来用于亲子鉴定也已...  相似文献   

20.
粪样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野生动物数量少,取样难度大;在野外工作时,动物肌肉和血液样品还难以保存。这些给野生动物研究带来很大不便。由于动物粪样容易收集,易于保存,对动物的影响小,在野生动物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粪样分析已经应用在动物的领域、食性、消化动态、疾病与寄生虫、种群数量和遗传结构、有效种群大小、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与物质流的研究等方面。研究证明,在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中,通过粪样可以得到许多关键性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