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桃小吉丁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小吉丁虫足陕西省核桃主要害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枯枝中过冬,极少数在活枝上越冬。4月中旬至6月底为化蛹期,盛期为4月底至5月初。蛹期平均27.7天,最短16天,最长39天。成虫羽化后在蛹室中停留4—20天才咬破皮层钻出枝外。5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出现期,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化蛹结束时亦即成虫出现高峰。成虫出枝后取食核桃叶,约经半个月补充营养期开始产卵。产卵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强光,卵多产在伸出树冠外围的长枝条上叶痕附近。成虫生活期平均35.3天,最长可达83天。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为卵出现期。卵期多为10天。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孵化期,7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多在二、三年生枝条皮层中串圈为害。受害严重时树叶变黄、脱落,枝条干枯。8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开始钻入木质部,做一蛹室,在蛹室中过冬,至10月底大部幼虫进入了越冬阶段。  相似文献   

2.
南充金腰燕、家燕繁殖生态比较及易卵易雏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3~10月对四川南充地区家燕、金腰燕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比较了其繁殖生态习性及雏鸟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家燕、金腰燕之间的易卵易雏实验.结果表明,家燕于2月中旬迁入南充,9月中旬开始迁离;金腰燕迁来较家燕晚,2月底~3月初迁入,9月中旬迁离.家燕于4月初产卵;金腰燕在4月上旬产卵.金腰燕卵的各项量衡度均较家燕的大,出壳时金腰燕雏鸟体重也比家燕雏鸟稍重.金腰燕雏鸟的体长、翅长、尾长、外部器官及体重的增长较家燕的快.而易卵、易雏的金腰燕雏鸟增长曲线则在金腰燕和家燕的雏鸟之间.易卵易雏的实验表明,在孵卵和育雏过程中,金腰燕与家燕之间彼此互换卵可以接受,易换雏鸟也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3.
许多鸟种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分布广泛,例如家燕(Hirundo rustica)。在不同纬度地区研究其繁殖生态学特征有助于了解家燕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家燕mandschurica亚种在国内仅分布于黑龙江省,且该亚种的繁殖资料少有报道,为此,于2016和2017年每年的4至10月,在哈尔滨对其繁殖生态特征开展研究,并与国内目前已发表的家燕gutturalis亚种繁殖生态特征进行对比。家燕mandschurica亚种4月底或5月初迁来哈尔滨,9月下旬或10月初南迁;窝卵数为4~6枚(n=19);卵长径(18.7±1.4)mm(15.9~22.5 mm)、卵短径(13.0±0.5)mm(12.2~14.2 mm),卵重(1.6±0.1)g(1.3~1.9 g),n=35;孵卵期为(16±2)d(14~18 d,n=19);育雏期为(17±1)d(16~18 d,n=6)。雏鸟的体长、翅长及尾羽长的生长曲线能与Logistic较好地拟合;体重、嘴峰和跗跖在5日龄左右生长最快,体长和翅长在7日龄左右增长最快,雏鸟的生长模式符合能量分配假说。与我国南方的家燕gutturalis亚种相比,在哈尔滨繁殖的mandschurica亚种的卵更小、更轻,二者孵卵期相似,但后者育雏期更短。这或许与不同地区食物丰富度及亲鸟喂食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4.
艳妇斑粉蝶Delias belladonna (Fabricius)具有较高的经济、美学和生态价值, 可用于观赏、工艺制作、活体放 飞等。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 艳妇斑粉蝶一年发生1代, 卵期8至12天, 在6月至7月能发现卵; 幼虫期约10个月, 当年6月份至次年5月份能发现幼虫, 其中1龄幼虫历期7至10天, 2龄10至17天, 3龄14至19天, 4龄约5至6个 月, 5 龄虫30至45天; 蛹期20至35天, 蛹主要出现在4月份至6月份; 成虫发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艳妇斑粉 蝶以4龄幼虫越冬, 其寄主植物为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和短梗钝果寄生Loranthus vestitus。艳妇斑粉蝶野外资源可进行有规划地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鸟类的繁殖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可导致鸟类生活史特征的改变。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家燕(Hirundo rustica)巢利用率和窝卵数的影响,于2014—2015年4月,对海南临高4个村庄的家燕繁殖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15年家燕种群开始繁殖的日期较2014年显著推迟,同时巢的利用率也低于2014年(!2=70.37,P0.001)。通过对两年繁殖季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发现4月份的气温变化对家燕开始繁殖的时间具有重要影响。2015年4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比2014年低约2℃(t=3.155,df=58,P=0.003),且平均温差较大,表明2015年4月份偏低的春季温度及其较大的温度波动推迟了当地家燕种群的开始繁殖时间;但温度对家燕的窝卵数(t=0.670,df=87,P=0.505)和孵化成功率(t=0.794,df=71,P=0.442)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即便在热带地区,春季低温对海南家燕种群开始繁殖的时间和巢利用率仍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向海湿地丹顶鹤迁徙动态及其栖息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1997~2003年间吉林省通榆县向海湿地春季丹顶鹤数量和分布数据,分析了丹顶鹤的迁徙动态及其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7~2003年间,每年春季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2、25、64、92、72、59和14只;丹顶鹤迁达向海的最早年份为2002年(3月12日),最晚年份为2001年(3月28日),大多年份于3月中旬到达向海;其产卵时间最早的年份为2000年(4月1日),最晚年份为2003年(5月10日),大多年份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在分布上,以2000年丹顶鹤分布点最多(15个),1998年和2003年分布点较少(2个).表明丹顶鹤的迁徙动态随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据此提出了利用洪水资源保护和恢复丹顶鹤等珍稀水禽栖息地的技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为害禾本科作物的重大迁飞性害虫。汉江中游流域是湖北小麦等作物的主产区,也是黏虫的常年发生地。2012年至2017年,连续6年在汉江中游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频振式杀虫灯调查了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宜城地区黏虫成虫可分为4代:越冬代及1代至3代。越冬代成虫峰期出现在2月中下旬至3月底,其中最早始见期为2017年2月14日,最晚为2015年3月10日。1代成虫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底,且1代为黏虫累积虫量最多的世代,7月至10月的2代、3代黏虫成虫数量稀少,没有明显的成虫峰期,但2017年7月底至8月初出现较明显2代成虫峰期。汉江中游流域宜城地区属于1代黏虫多发区;1月份温度不足以影响此地黏虫越冬,此地可能为黏虫常年越冬地;在田间变温环境下,夏季高温对宜城黏虫成虫种群无显著抑制作用;黏虫在宜城越冬代及1代成虫量是全国黏虫发生量的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8.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鸊鷉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早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孵化率为95.45%,雏鸟为早成鸟。  相似文献   

9.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PiTi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虫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为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周年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承载力是干旱半干旱区植被重建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在9、16、26年生人工柠条林和天然草地(对照)各选择3个重复样地,在其中1个样地中心埋设300 cm深的土壤水分探管,从2012年4月15日—11月15日,用德国IMKO公司生产的TRIME/T3型TDR按每20 cm分层每半月测定一次;基于研究区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动态周年监测得出的土壤水分变化时间节点,分别在2012年4月底、8月底、10月初、次年3月初和4月底,采用土钻-烘干法对9、16、26年生人工柠条林和天然草地(对照)3个重复样地0~200 cm土壤水分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人工柠条林和草地的土壤水分的周年节律相同,5—8月为严重失水期,9月是蓄水期,10月至次年2月属于微弱失水期,3—4月失水量开始加速。(2)草地与人工柠条林之间的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人工柠条林各林龄之间的土壤水分差异显著。(3)各种植被的土壤水分周年闭合差均出现亏缺。26年生柠条林的土壤水分亏缺最小,反映了其自我调整、适应环境、寻求新平衡的过程。(4)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主要受降水分配、土壤性状等环境因子和植物根系分布显著影响,环境因子在土壤水分中的主导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黑头(币鸟)(Sitta V.villosa Verreaux)是一种森林益鸟。笔者于1963—1965年在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林带及林型的12个工作点作了观察,又于1971年和1974年作了补充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黑头(币鸟)在长白山是一种季节性游荡鸟类。每年4月末5月初迁到繁殖地,最早是4月26日。大部分是5月12—19日迁来。离开繁殖地最晚是11月15—25日,其间停留近200天。  相似文献   

12.
小波分析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和欧洲等地。我国于2005年7月在河北省夏玉米田首次发现。近年来,该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害程度日益加重。2011年二点委夜蛾在我国夏玉米产区严重暴发,虫情涉及6省47市302个区(县),面积近220万hm2。山东省2007年首次在德州市发现该虫为害玉米,2011年全省17个地市普遍为害严重。为更准确地确定该虫的发生代次、每代各虫态发生历期、发生盛期、发生高峰日等信息,适时准确监控发生时期,本文采用symlets小波函数变换滤除高频信息,对山东省多地点二点委夜蛾成虫诱虫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在山东省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1代、2代、3代,始见蛾日在3月底—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1代发生期在4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2代发生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3代发生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越冬代幼虫发生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10月下旬左右老熟幼虫做茧越冬。另外,通过调查和室内观察还发现高温环境不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生长发育,7—8月份高温期,成虫致畸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家燕的繁殖生态及雏鸟生长发育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20 0 4年3~1 0月对南充地区家燕(Hirundorustic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研究了雏鸟生长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家燕2月中旬迁来,9月中旬迁飞。一般年产卵2窝。4月初已见产卵,卵长径(1 9 1 8±0 90 )mm ,短径(1 4 1 8±0 41 )mm ,卵重(2 5 7±0 3 8)g。孵卵期(1 6±1 )d ,育雏期2 2~2 3d。雏鸟体长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很好地拟合,体长、翅长及1 3日龄前的体重增长曲线均呈“S”型。  相似文献   

14.
程远凤 《昆虫学报》1956,(4):461-484
山东省渤海区位于北部沿海,东起胶莱河,西至板塘河,与河北交界,有无棣、沾化、利津、垦利、广饶、寿光、潍北、昌邑等县长达250公里,为一片黄河沿海冲积成荒洼的盐碱地带,地形平坦,面积4,057,000亩:年雨量平均544.2毫米,大部集中7—8两月占全年雨量52.6%,无霜期200天左右,初霜最早9月25日,晚霜至10月18日,终霜期最早2月7日最晚不超过4月29日,年平均气温13.4℃,一日内气温震幅亦很大。常年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龙子雄性生殖腺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健饶  杜继曾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1):103-110
2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2月期间 ,通过每月捕捉浙江丽水中国石龙子 (Eumeceschinensis)雄性成体 ,解剖动物、观测性腺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 ,研究雄性生殖周期。睾丸重量和体积、附睾重、输精管重和曲细精管直径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睾丸 3月份最重 ,5-9月最轻。睾丸体积和重量的年周期变化规律一致。附睾 3月份最重 ,8-9月份最轻。输精管 4月最重 ,8-10月最轻。生精活动始于 9月下旬 ,翌年 4月最为活跃。 3月下旬曲细精管直径达全年最大值 ,管腔中开始出现呈穗状排列的精子。从基膜到管腔 ,各级生精细胞依次排列。 4月份生精上皮的生精活动最为活跃 ,5月下旬生精活动已近停止 ,7-8月份曲细精管管壁仅由精原细胞 (其间夹有支持细胞 )构成。根据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的年周期变化规律 ,中国石龙子 8月份睾丸生精活动处于第Ⅰ期 ,9月至次年 2月份第Ⅱ期 ,3月上、中旬为Ⅲ期 ,3月底至 4月为Ⅳ期 ,5-6月份为Ⅴ期 ,7月份为Ⅵ期。 4月下旬附睾管腔中有大量的成熟精子 ,7月附睾管腔中已无精子。中国石龙子属于关联型繁殖周期  相似文献   

16.
在长白山繁殖的鸫共有4种: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 aurea(Pallas)白腹鸫 Turdus Pallidus pallidus Gmdin 灰背鸫 Turdus hortulorum Sclater和蓝头矶鸫 Monticola cinclorhynchus gularis其中除后者外,其余3种均还未见报道。现将从1962年以来所观察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灰背鸫 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迁来,9月末至10月初飞走,留居期长达5个月。在长白山主要分布在12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据对几种主要生境类型分别作的3次(每次1小时)  相似文献   

17.
大猿叶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是江西山区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食叶害虫,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由于成虫滞育期的差异,该虫的化性显示了明显的种内变异。有些个体隔年繁殖;有些个体是一化性的,仅在春季或秋季繁殖1代;有些个体是二化性的,春季和秋季各繁殖1代;有些个体是多化性的,春季1代,秋季2~3代。因此,大猿叶虫在田间一年可发生4代。在春季,滞育成虫于2月底至4月初陆续出土繁殖;在秋季,滞育成虫于8月中旬至10月初陆续出土繁殖。春季羽化的成虫于4月底至6月上旬陆续入土越夏,秋季羽化的成虫于9月中旬至12月底陆续入土越冬。大猿叶虫一生能交配多次,大多数雌虫的产卵期超过1个月,最长达67天。平均每雌产卵量:春季世代为644粒,秋季世代为963粒,最高达1.950粒。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在15~30℃间,卵为13.78~3.14天,幼虫为22.83~6.95天,蛹为12.10~3.18天。发育阈值温度:卵为10.7℃,幼虫为8.8℃,蛹为9.6℃。非滞育成虫的寿命约为1~2个月,滞育成虫的寿命为5~38个月。滞育成虫均入土蛰伏,在土中的蛰伏深度为9~31 cm 。  相似文献   

18.
李虎  王晓贝 《昆虫知识》2007,44(4):I0003-I0004
金绿宽盾蝽Poecilocoris lewisi Distant在北京1年1代,以5龄若虫在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Franco)附近的落叶和石块下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陆续从越冬处爬出,取食侧柏嫩叶。5月中旬5龄若虫开始羽化,6月初为羽化高峰期,6月中下旬羽化期结束,5月到8月为成虫期,7月底到8月中旬交配产卵,8、9月份若虫由1龄发育至5龄,9月中下旬为5龄若虫高峰期,11月5龄若虫开始转移越冬。  相似文献   

19.
安庆褐飞虱近三个大发生年虫源和气候条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并分析安庆市1997,2005年和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hs(Stal)大发生的虫源、气候条件。1997年,迁入期偏早,初迁虫量大,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1228~8698头;7、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0.2~1.3℃,导致单季稻上基数适温协同暴发型;再迁补充虫源峰次较多,但9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1.0℃,抑制了双季晚稻褐飞虱发生。2005年,迁入期较早,但初迁虫量低,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200~3334头;7月中旬至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0.4~0.8℃,9月至10月中旬气温比历史均值高1.8~2.2℃,有利褐飞虱发生的气候条件长达3个月;同时,夏、秋季台风暴雨频繁,再迁补充虫源丰富,8月16日~9月25日每侯灯下≥1000头的回迁峰次多达5个,分别比1997年和2006年多1个和2个,导致多代连续重发。2006年,迁入期早,6月底以前的早迁虫量分别是1997年和2005年同期的6.4倍和2.1倍,初迁虫量大,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1595~7181头;虽然7、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高1.0~2.0℃,但单季稻田间小气候适宜,构成单季稻基数暴发型;再迁补充虫源峰次较少,但8月底~9月初短期内大量集中迁入,9月下旬至10月份气温异常偏高,高于历史均值1.5~3.0℃,引起晚稻持续重发。  相似文献   

20.
不同山丹居群在保定的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5个居群的山丹在保定地区的物候期、生长期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山丹居群的物候期存在明显差异。萌芽期和开花期最早的为辽宁居群,最晚的为易县和邯郸居群,萌芽期相差37~39 d,开花期相差将近3个月。25个居群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花蕾发育期、花期天数、生长周期)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不同居群山丹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均为慢-快-慢的生长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纬度与山丹的萌芽期、现蕾期、始花期、末花期、果熟期、枯萎期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山丹的自然物候期也存在明显早、晚差异,这为百合育种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