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NA 肿瘤病毒,现在一般称之为反转录病毒,是一组动物病毒的总称。自1908年首先发现鸡白血病病毒,1911年发现鸡肉瘤病毒以后,RNA肿瘤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某些小鼠与禽类白血病和肉瘤的病因。最近几年,还发现反转录病毒在一些家养动物及猴子中也可引起肿瘤。反转录病毒分布广泛,不仅分布于不同的动物肿瘤中,而且也分布于正常的鸡与小鼠中。与大多数其它类型的动物病毒不同,反转录病毒的感染很少导致细胞的破坏。一般认为,病毒感染引起细胞的死亡,是细胞对外源性毒性因子的敏感性增高所致。然而肉瘤病毒感染的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可以传代,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2.
病毒与肿瘤     
1、肿瘤病毒从1908年Ellerman与Bang用鸡的白血病病毒感染成功以来,经过了70多年。在此期间,开始从Rous肉瘤病毒起,以后在实验动物与家畜中又发现了许多肿瘤病毒。但就人来说,Burkitt淋巴瘤的病因是EB病毒,再加上该病毒是鼻咽癌的  相似文献   

3.
1911年Peyton Rous发现禽肉瘤病毒,从而建立了肿瘤病毒学这一学科领域。20世纪30年代,Richard发现哺乳动物肿瘤病毒,60年代发现第一个人类肿瘤病毒--EB病毒,随后相继鉴定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乳头状瘤病毒(HPV)。肿瘤病毒的深入研究带动了癌基因概念的确立和抑癌基因功能的发现,促进癌症疫苗的研究,后者可以抑制病毒的传染性并降低肿瘤的发病率。20世纪80-90年代发现了人T细胞白血病Ⅰ型病毒(HTLV-1),丙型肝炎病毒(HVC)及卡波西肉瘤病毒(KSHV)。目前已知6种病毒(EBV、HBV、HPV、HTLV-1、HCV、KSHV)引起世界范围10%-15%的癌症,因此,病毒不仅是许多人类癌症的病原体,还可以作为揭示人类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4.
肿瘤病毒诱导细胞异常增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它以细胞增殖为主要病变特征.自从1911年Rous发现鸡肉瘤病毒可以使鸡发生白血病,人们就将病毒与肿瘤联系起来.本文就肿瘤病毒诱导细胞异常增殖作用机制方面分两部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自从Rous肉瘤病毒被发现以来,许多学者们曾致力于研究肿瘤病毒病因,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目前仅有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可以肯定为肿瘤的病因外,许多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与Kaposi肉瘤间的高度相关性已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是人类的良性皮肤赘瘤。有关本病病原的性质曾有过许多研究,其病毒性病因也早已确定。但有关本病的病毒和受侵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还不多,而且意见仍不一致。近年来由于病毒与肿瘤的关系日益为人们所注意,传染性软疣再次被列入研究的内容。由于大量动物病毒性肿瘤的发现,病毒可以引起某些动物肿瘤的问题已经很少有人怀疑,但是病毒引起肿瘤的机转,尤其是肿瘤病毒与一般传染性病毒之间的区别何在。  相似文献   

7.
以人类为宿主的病毒研究历来是病毒学最活跃的一个领域。人类病毒学是与动物病毒学一起发展的。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病毒本来就是动物病毒的组成部分,人畜又有许多共患的疾病,而且还因为人类病毒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许多动物病毒又为人类病毒提供了理想的模型,例如对许多动物肿瘤病毒和慢病毒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疾病的目的而进行的。但是人类病毒学又有其本身的特点:首先,它与医学密切相关,因此对人的一生从胎儿到老年的病  相似文献   

8.
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已广泛地用于病毒学研究及许多种病毒疫苗的生产。鸡胚及CEF培养中的潜在病毒感染可干扰病毒学研究及疫苗质量。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是在免疫学上不同于禽白血病病毒的一群逆转录病毒,该群病毒的成员可分别在火鸡、鸡、鸭等禽类引起肿瘤、免疫缺陷综合症、生长迟缓等病理变化。在美国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将近20%的鸡群有REV感染,虽然由其引起的经济损失还不清楚。在江苏省调查的三个鸡场中,也发现有一个存在REV感染。  相似文献   

9.
人们早已发现,许多真核细胞DNA、动物病毒DNA和RNA肿瘤病毒基因组具有一种基因调控序列,能增加它所连接基因的转录效率,这种核苷酸序列称之为增强子或激活子(Enhancer或Activator)。最近,美国科学家Guarino和Summers等人首次发现昆虫杆状病毒苜蓿尺蠖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NPV)基因组中有散在分布的增强子序列。它们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核苷酸重复序列,可大大增加病毒延迟早期基因(Delayed-Early Gene)的转录效  相似文献   

10.
Friend 白血病毒(FLV)是有双层套膜的C 型 RNA 肿瘤病毒,由受感染的细胞芽生。成熟的病毒颗粒呈圆形,直经约100毫微米,电子密度深的拟核含 RNA 和蛋白质,RNA 单链,约占病毒的1%。成熟的小鼠白血病病毒有类似鸟类髓细胞白血病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两个35S 亚单位约为3×10~6道尔顿,RNA 分子量为10—12×10~6道尔顿。这类 RNA 肿瘤病毒(Oncorna 病毒)都含有反转录酶,它的合成受病毒基因组中 pol 基因的控制。基因组  相似文献   

11.
<正>自1964年从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BL)细胞发现Epstein-Barr病毒(EBV)以来,对此病毒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由于一开始就认为EBV与BL有关,故许多实验室对此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本世纪初已认识到动物的致瘤病毒,EBV亦可致人类肿瘤,且与其它动物肿瘤相似。  相似文献   

12.
病毒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常引发多个关键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紊乱,其中对缺氧信号的调控尤为重要,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各种常见人类肿瘤病毒如何通过编码毒蛋白篡改缺氧诱导因子(HIF)信号通路,以及在应答缺氧微环境时如何诱发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概括肿瘤病毒介导HIF信号通路及其对缺氧应激反应的共有模式,提示肿瘤病毒调控缺氧信号诱发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自1951年Gross应用AK近交系白血病小鼠的无细胞提取液接种C_3H近交系新生乳鼠诱发白血病后,病毒与白血病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相继的又建立了多株病毒性小鼠白血病模型,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已经肯定鸡、小鼠、猫、牛和猿猴等白血病的发生与病毒有病因学上的联系。近年来,国外利用这些动物模型对白血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肿瘤基因及其产物和诱瘤的机制等方面从分子生物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1980年,美国的Poiesy和日本的Miyoshi等先后发现人类第一个C型逆转录病毒,后国际上统一命名为人嗜T淋巴细胞Ⅰ型病毒(HTLV-1)。这类病毒以人T_4细胞亚群为靶细胞,并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有病原学关系。1985年,Gessain等报告在热痉挛性瘫痪病人(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TSP)血清和脑脊液中查出HTLV-Ⅰ抗体,1986年又在Colombia、Jamaica、Trinidad、Tobago和Ivory Coast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发现某些慢性脊髓神经病变患者(症状相似于TSP病人)的血清和脑脊液中有HTLV-Ⅰ抗体存在。  相似文献   

15.
前沿     
<正>感染人类的植物病毒?通常认为植物病毒并不会感染动物,但是一些科学家却在人类粪便中发现大量的植物病毒,并且体内带有这种病毒的人要比不带有这种病毒的人更容易发烧、腹痛和瘙痒。尽管该研究受到许多质疑,因为植物病毒基本不能识别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但研究人员认为,植物病毒可能并不是直接感染人体细胞,其裸露的RNA很可能利用类似于RNA干涉(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和翻译水平上阻断基因  相似文献   

16.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HTLV)是最早发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分为I型和II型。HTLV感染后,会在人体内长期存在,潜伏期长达20年以上,并在多年后引起白血病或下肢瘫痪等致死性或致残性疾病,迄今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性疫苗仍未研制成功[1]。因此,唯一积极的控制办法就是及时发现HTLV感染者,并采取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由于HTLV可经血传播,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及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将其列为献血员必检项目之一,但我国各地均一直未开展此项目。自1986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多个省、市发现了HTLV感染…  相似文献   

17.
人体上寄居大量的正常微生物群 ,在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时是内源性感染的原因菌 ,它们与肿瘤有无关系尚难定论 ,但有一些问题值得加以讨论。1 正常微生物群与肿瘤发生有没有关系 ?目前已知有些病毒能致病 ,包括腺病毒 (AV)、猿猴空泡病毒 (SV4 0 )、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牛乳头状瘤病毒 (BPV)、人类 T淋巴细胞瘤病毒(HTLV)、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EB病毒 (EBV)等。这些病毒通过诱导宿主细胞周期的一些调控因子发生改变而引起肿瘤。细胞周期素 E(cyclin E)是细胞周期调控中 G1— S期转换的主要促进因子…  相似文献   

18.
肿瘤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人类肿瘤有关的病毒有EB病毒(EBV)、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与人Burkitt's淋巴瘤(BL)、鼻咽癌(NPC)、肛门生殖道肿瘤、肝癌和白血病发生有关。近年来对病毒致癌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多数病毒在癌变中起激发始动作用,与其他因素共同配合致癌。  相似文献   

19.
动物白血病模型包括自发性白血病、由物理、化学及生物致癌因子诱发的白血病以及在纯系动物中传代的细胞移植性白血病.它们在研究人类白血病和其它恶性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实验治疗和新抗癌药物的筛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1908年,有学者用鸡白血病组织的  相似文献   

20.
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诱发小鼠白血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病毒与白血病发生的关系,我们用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L6565MLV)悬液感染乳鼠,每周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小鼠体内病毒核酸的分布.结果发现小鼠感染病毒后3~5周,其脾脏和淋巴结呈早期白血病的病理改变.至第10~12周小鼠发生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出耸毛、活动减少、腹膨胀等症状.病毒核酸于感染后第2周首先在小鼠胸腺、脾脏检测到,随时间延长,病毒核酸广泛分布在外周血、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多种脏器组织中.本实验表明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可诱发小鼠白血病,其机制可能与病毒促使淋巴细胞向白血病细胞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