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细胞膜上的通道结构,其介导的细胞间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对内环境的稳定、细胞生长调控及新陈代谢等起到重要的作用。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分布最为广泛的间隙连接蛋白,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皮肤创伤后Cx43的表达会随着伤口愈合的过程发生动态变化,并影响伤口愈合的速率和质量,人为调控Cx43的表达水平会改善伤口愈合的速率和质量。主要就Cx43结构与功能、Cx43的水平对伤口愈合各阶段的影响及Cx43与慢性伤口的关系进行总结,以期为探索皮肤创伤,尤其是慢性伤口治疗新途径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不同时期渗出液(wound fluid,WF)的质和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伤口组织的愈合进程.研究伤口不同天数的WF对小鼠伤口组织的成纤维细胞(mouse wound fibrolast,mWFb)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伤口微环境WF在调控mWFb的增殖规律.用两种培养基进行检测:1640培养基-10% FCS(fetal calf serum 胎牛血清)-10% WF或1640-1% FCS-10% WF.发现第1、3、7天的WF能刺激mWFb增殖.在高浓度(10%)FCS条件下,9、11、15天WF对mWFb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而同一WF在低浓度(1%)FCS时导致mWFb死亡.结果提示,在损伤后一周期间伤口微环境能刺激mWFb增殖,但伤后更长时间的WF使细胞生长受阻止.在创伤愈合晚期的微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生长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显示,胎龄小于14 d的小鼠胎儿皮肤能够实现无疤痕创伤愈合。深入研究胎儿无疤痕愈合的分子机理,对于伤口护理方法优化与创伤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利用已有数据库进行不同胎龄的小鼠皮肤组织转录组深入挖掘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在线数据库中寻找适合无疤痕愈合研究的基因表达谱芯片(GSE71619),其中包含胎龄14 d(E14)、胎龄18 d(E18)和6周龄成年鼠(W6)的皮肤组织样本。分别将无疤痕愈合(E14)与疤痕愈合皮肤组(E18+W6)对比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genes,DEGs),获得了4 654个DEGs(|log2 FC|≥1,P<0.05)。通过维恩图分析和基因功能注释确定了228个候选基因,并分为4个不同的Cluster。进一步重点分析了Cluster 3中涉及的基因:对于E14组,上调基因主要与促进伤口愈合的组织重塑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形成功能相关。通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确定了17个属于胶原家族和成纤维细胞迁移相关基因的关键基因。研究结果揭示了ECM的重塑和成纤维细胞活化在早期妊娠胎儿无疤痕愈合模式中的重要性,并筛选出可能的关键基因,为无疤痕伤口护理和创伤、医美领域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组人源胶原蛋白(recombinant human collagen,r-hc)对小鼠皮肤激光损伤的修复作用,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应用458~514 nm激光照射小鼠背部皮肤制作皮肤损伤模型,将r-hc外涂于创伤皮肤,剂量为8 mg/mL(生理盐水配制),每天涂抹1次,连续给药14 d。分别于给药后1、4、7、14 d用双光子显微镜收集二次谐波(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信号检测伤口真皮中的胶原纤维,并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伤口局部的病理学改变。体外试验检测r-hc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计算细胞存活率。在小鼠模型上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hc可明显加速伤口的愈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SHG显示r-hc能够促进创伤局部胶原的产生;体外试验也显示它有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能力。由此可见,r-hc(8 mg/mL)对小鼠激光损伤皮肤有修复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表皮角质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进胶原的沉积而发挥修复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Dai SS  Xiong RP  Yang N  Li W  Zhu PF  Zhou YG 《生理学报》2008,60(2):254-258
本文旨在探索腺苷A2A受体在颅脑创伤、皮肤创伤及放射损伤复合创伤中的作用差异.分别观察和检测野生型小鼠、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以及给予A2A受体激动剂CGS21680治疗的小鼠在皮肤创伤、放射损伤复合创伤后的伤口愈合时间以及颅脑创伤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伤侧皮层脑含水量、脑脊液中谷氨酸浓度.结果表明,CGS21680促进外周组织伤口愈合,却加重颅脑创伤模型的神经功能损害,这与其促进谷氨酸释放有关.相反,A2A受体基因敲除显著延迟小鼠皮肤创伤及放射损伤复合创伤模型的伤口愈合,而在颅脑创伤模型中通过抑制谷氨酸释放产生保护效应.本研究初步证实,A2A受体激活促进谷氨酸大量释放可能是其在中枢损伤与外周损伤产生作用差异的机理之一,这为将来临床应用A2A受体激动剂减轻外周损伤,而用A2A受体拈抗剂减轻颅脑损伤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伤口细菌感染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定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3):192-192,F003
伤口是指皮肤撕裂或黏膜破损使身体受到伤害.从微生物的观点,正常与完整皮肤及黏膜的功能是防止皮肤表面及其外围细菌的侵入,如果这种屏障丧失能给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湿润、温暖和丰富营养的生存环境,使细菌有一个定植、生长繁殖的机会.但是否会引起感染?感染后伤口的愈合与微生物有何关系?取决于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传统的中药材,其提取物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创面治疗,但对其中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本文通过构建小鼠皮肤创伤模型,并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深入分析美洲大蠊提取物促进小鼠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首先构建C57小鼠皮肤全层切除模型,并将其分为3组,其中实验组分别以2种美洲大蠊提取物(康复新液、精粉)为敷料,而对照组以75%乙醇为敷料。用药处理3 d后取伤口皮肤组织送样进行RNAseq,然后分析转录组数据找出与伤口愈合相关的差异性表达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对伤口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伤口的结痂速度比对照组快,这表明了小鼠创面模型中,美洲大蠊提取物能促进伤口愈合。经转录组分析,得到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数:对照组vs.精粉组为545,对照组vs.康复新液组为938。结合生物信息分析结果和已发表的文献,发现3个可能参与调节伤口愈合的关键基因:表皮调节素(Ereg)、Gli-kruppel家族成员(Gli2)和表皮型转谷氨酰胺酶3(Tgm3)。Q-PCR实验表明,这3个基因在美洲大蠊提取物加药组中均高表达。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种美洲大蠊提取物:康复新液、精粉可能通过诱导Ereg、Tgm3和Gli2的高表达来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对细胞生长、移行及创伤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KGF-2)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超家族的一员,由间质细胞合成并分泌,能特异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分化与迁移,对脊椎动物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起重要调控作用.通过PCR从人的肾组织cDNA文库中克隆分离获得了KGF-2的cDNA,表明该因子在成人肾中有表达.采用大肠杆菌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用于生物学功能研究的结果显示:KGF-2在体外不仅能够促进角质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而且对其凋亡具有抑制作用,还对细胞的移行具有影响.在动物实验中,KGF-2能促进皮肤切除产生的伤口愈合,提示该蛋白质可以作为创伤治疗或辅助用药的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9.
近红外线照射与局部氧疗对伤口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红外照射与局部氧疗相结合对伤口愈合的作用及机理.方法:以新西兰种兔为研究对象,建立创伤模型,并将创伤兔随机分为四组,分别对伤口施加近红外照射、局部氧疗、近红外照射 局部氧疗三种治疗,而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观察伤口愈合情况30天,记录各组伤口愈合数目和愈合天数并计算平均愈合时间.结果:结合治疗组(即近红外照射 局部氧疗组)的20个伤口全部愈合.平均愈合天数是(20.2±2.1)天,分别与红外线照射组、局部氧疗组、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近红外照射与局部氧疗相结合能促进伤口愈合,是一种新的治疗创伤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皮肤创伤已成为全球性公共问题,尤其是慢性伤口的难愈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生活。目前,物理方法构建皮肤创伤动物模型是研究皮肤创面的主要方法,而不同的皮肤创伤动物模型其生物学特点不同。因此,本文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近5年与皮肤创伤动物模型构建的相关资料,以小鼠、大鼠、其他动物的皮肤创伤模型进行分类,总结并分析了基于物理方法的皮肤创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评价指标,并评价不同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旨在对皮肤创伤动物模型的合理构建及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对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及愈合过程中的病理学改变。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建立背部双侧圆形创伤模型,创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只,实验组创后置海水中浸泡30min。观察2组创面的愈合生长状况。观察伤口局部愈合过程中的病理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愈合过程中伤口修复细胞增殖指数及微血管密度变化。结果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2.0±1.0)d,而实验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4.3±0.8)d;两组在肉芽组织形成时间上以及修复细胞增殖能力上存在差异。结论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可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迟,加重创伤局部的炎症反应、延缓肉芽组织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12.
羧甲基壳聚糖膜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玻璃流延法制备不同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膜,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对象,利用膜的浸渍液培养及膜表面直接培养法研究比较了两种多糖膜的细胞相容性.实验发现两种多糖膜的浸渍液对细胞均无毒性效应,生物安全性是小分子质量膜好于大分子质量膜,羧甲基壳聚糖膜好于壳聚糖膜.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壳聚糖膜上的生长受到抑制,生长一段时间后细胞有聚集和脱落现象,而羧甲基壳聚糖膜上细胞能很好地贴附、生长,没有聚集和脱落现象.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膜具有比壳聚糖膜更优越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一套生物反应器,能针对不同支架材料———细胞复合物进行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方法根据皮肤的自身生长特点和不同支架材料-细胞复合物的特性,模拟皮肤的生长环境和力学环境,通过生物反应器解决组织工程皮肤构建中支架的装夹和气液界面问题。结果生物反应器由控制系统和生物反应器主体两部分构成,能提供对多种皮肤细胞复合物的动态培养。结论皮肤生物反应器能够满足不同组织工程皮肤产品的需要。能够形成气液界面和模拟生物力学的刺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皮肤受损后不同时间点伤口液和皮肤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含量变化,同时验证SDF-1受体CXCR4在表皮组织内的分布.方法:分别在伤后即刻、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60小时、72小时、96小时留取Ⅱ°烧伤患者的大疱液,用ELISA法检测伤口液中SDF-1的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伤后1天、3天、7天创缘表皮内SDF-1的表达水平和其受体CXCR4在表皮组织上的分布.结果:用ELLSA法检测发现在受伤后几小时内大疱液中SDF-1的含量开始升高,1天后达到最高水平,伤后的3天SDF-1分泌量逐渐下降,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创缘表皮层和真皮层上有散在的SDF-1分泌,且分泌量随创面愈合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表皮细胞表达有CXCR4,且越靠近表皮基底层细胞膜的阳性越强.结论:SDF-1在皮肤损伤后表达量的增多可能对皮肤组织创伤修复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枪击创伤在美国并不罕见,然而,一种新型的枪——基因枪——则可能加速这类和其它类型慢愈合创伤的修复过程。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oston,MA)的科学家使用Agracetus Inc.(University Green,WI)的Accell基因枪将表皮生长因子(EGF)基因拷贝导入猪的部分增厚创伤。观察可见,这些创伤比未处理猪的类似创伤愈合快20%(2.1天)。 将结合于金微粒的EGF质粒拷贝直接射入猪的伤口创面。与未处理的创伤比较,这些创伤的EGF浓度上升了190倍,愈合平均快二天。治疗后的第一天,伤口流出液中含200Pg/ml的EGF,五天以后下降至25Pg/ml。 Agracetus公司认为,该方法比用EGF或其它生长因子局部处理伤口的方法优越,伤口内部产生生长因子可免除频繁的局部施用,同时也可减少对创伤的扰动。此外,若创伤组织生成某种疗效肽,则这种肽以一种非常类似于天然伤口愈合的方式被送至靶细胞。  相似文献   

16.
MiRNA是真核生物体内约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可调节基因转录。它通过其5’非翻译区(UTR)与目标mRNA的3’端非翻译区相结合,从而抑制后者的转录后翻译和降解,进而调节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包括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疾病等。研究表明,miRNA在干细胞分化、肿瘤形成、血管发生、内耳形成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调节生物学过程的核心因子。伤口愈合是一个与多种类型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相关的过程,它受机体多种因素紧密调控。伤口愈合过程一般被分为三个阶段:炎症反应期,肉芽生长期和组织重建期。已有大量证据证实miRNA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miRNA在不同的愈合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本文就miRNA在皮肤形态、胎儿无痕愈合及成人伤口愈合各环节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低强度激光的生物效应已经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诸多研究证明低强度激光能够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但是其对于糖尿病创伤的组织愈合效果目前仍鲜有报道.本文旨在系统探索650 nm波长的低强度激光照射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效果.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50 mg/kg的链脲做菌素,3天后检测空腹血糖值,高于16.7mmol/L的大鼠用于实验.于48只大鼠(32只糖尿病+16只正常)的背部构建直径2 cm的圆形创伤切口,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激光治疗组,每组16只,激光组大鼠伤口每天暴露于650 nm激光下2h.每组分别于第5、12、19天处死4只大鼠,对其进行创伤愈合率和创伤表皮组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糖尿病大鼠的伤口愈合速度在第5、12、19天均显著降低(P<0.05),伤口完全愈合时间显著增加(P<0.05),伤口抗张强度显著下降(P<0.05).低强度激光刺激显著提高了第5、12、19天大鼠伤口的愈合速度(P<0.05),显著降低了伤口的愈合时间(P<0.05),显著提高了伤口抗张强度(P<0.05).结论:650nm低强度激光能够显著加速糖尿病大鼠创伤的延迟愈合,使其愈合速度接近于正常状态的组织,该研究揭示了650nm波长下的低强度激光治疗具有良好的用于促进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组织易受内源性及外源性的各种损伤,且创面具有愈合慢、易感染等特点,这种特点在下肢皮肤创伤中表现尤为突出,常伴有高截肢风险,故糖尿病皮肤损伤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多能干细胞,其具有易分离、易培养、多向分化和免疫源性低等特征,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创伤修复、组织再生等研究。对于糖尿病皮肤损伤,MSCs的临床移植治疗已成为继药物、手术之后的又一种治疗新技术。本文结合MSCs的生物学特性,对其应用在糖尿病皮肤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微小RNA是一类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内源性转录后调控分子,其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迁移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皮肤创伤修复涉及复杂的细胞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网络。近年来研究表明micro RNAs在皮肤创伤修复中发挥调控作用,引人关注。miR-21作为重要的癌基因是目前研究的最多的miRNAs分子之一,其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miR-21参与了细胞增殖与迁移、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等重要修复相关事件的调控。因此,阐明miR-21分子在正常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厘清miR-21表达失调在修复不足和修复过度中的功能,将深化我们对于皮肤创伤愈合基本理论的认识,并为促进创面愈合与防治修复不足和过度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miR-21分子在正常皮肤创伤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和增生性瘢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上清凝胶对小鼠皮肤创面修复的作用,为临床皮肤创伤提供新的修复方法奠定基础。方法:从新生儿脐带分离出hUC-MSCs并培养,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成骨成脂细胞分化实验以及RT-PCR检测干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证明其干细胞特性;收集上清液,进行粗提纯及总蛋白浓度检测,制成凝胶剂,用于小鼠背部损伤模型中创面的治疗;于第2、3、6、8、15 d取样,伤口及正常皮肤组织样品分别用于制备组织病理切片及愈合组织相关因子表达的Q-PCR检测。结果:从新生儿脐带分离出的hUC-MSCs其形态、表面标志物符合干细胞特性,具有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潜能。实验小鼠皮肤创伤后3 d开始可见各组创面逐渐缩小,伤后15 d创面基本愈合;第5、7 d高剂量组创面愈合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伤口愈合程度最高,低剂量组次之,两者都优于对照组。愈合组织相关因子检测表明,伤后第2 d,高剂量上清处理的小鼠伤口组织TGF-β1和Col1a1基因表达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伤后第3 d,实验组VEGF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从第3 d开始,IL-1β这一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hUC-MSCs上清凝胶能够提高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