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泥螺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泥螺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泥螺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中期及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4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内分布有少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囊泡,细胞表面具微绒毛。卵黄发生早期的卵母细胞,胞质中各类细胞器发达,并出现数量较多的类朦子。卵黄发生中期的卵母细胞胞体迅速增大,核伸出伪足状突出,卵质中各种细胞器活动活跃,并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此期还可观察到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现象。卵黄发生后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增至最大,细胞器数量减少。本文就卵黄发生前后卵母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意义及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蛋白来源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泥螺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 ,泥螺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中期及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 4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 ,胞质内分布有少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囊泡 ,细胞表面具微绒毛。卵黄发生早期的卵母细胞 ,胞质中各类细胞器发达 ,并出现数量较多的类朦胧子。卵黄发生中期的卵母细胞胞体迅速增大 ,核伸出伪足状突起 ,卵质中各种细胞器活动活跃 ,并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此期还可观察到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现象。卵黄发生后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增至最大 ,细胞器数量减少。本文就卵黄发生前后卵母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意义及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蛋白来源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山溪鲵卵黄发生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育辉  贾林芝 《动物学报》2002,48(4):534-542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特别注意了与卵黄发生相关的细胞器变化。结果表明,类核周体为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膜性细胞器聚集的场所;线粒体自身也可演变成卵黄前颗粒,参与构成卵黄小板的成分;吞饮泡和髓样小体是卵母细胞利用外源卵黄物质的中间媒介。经过与其他动物卵黄发生过程相比较,认为非哺乳脊椎动物卵黄发生是卵母细胞在多种细胞器参与下整体活动的结果,不是经由单一的模式或途径形成,因此呈现发生上的多元化;不同物种在卵黄发生中分别采取与各自相适应的模式或途径。  相似文献   

4.
锯缘青蟹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电镜研究了锯缘青蟹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分为初期和后期)卵母细胞表面的结构和胞质的变化。卵黄发生初期分为:内源性卵黄发生阶段和有卵泡细胞直接参与的外源性卵黄合成阶段,前者特征为:在卵母细胞中充满了内质网泡,在泡内有不同程度的卵黄物质合成,此时在卵母细胞的表面区域,可见很多卵泡细胞向卵母细胞表面迁移,并包围卵母细胞。后者其特征是在卵母细胞的表面,有大量的胞饮小泡出现在卵膜的内面,随着两细胞表面膜的逐步融合和胞饮作用加强最后形成链锁状结构,胞质中靠近卵质周围有卵黄体的积极合成和大更换 脂肪滴积累,在此阶段的后期,卵泡细胞质已基本吸收完毕,卵泡细胞膜和卵母细胞膜融合,某些界面已无膜结构。卵黄发生后期在亲蟹孵出幼体后的第11d至第27d基本结束,此期也主要以外源性卵黄发生为主,在卵母细胞的周围,卵泡细胞迅速扩大,其间分布着大量的大小不同的囊泡和线粒体,在接近卵母细胞表面,还常可见大量的脂肪滴存在。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间其膜结构完全消失,从而可使滤泡大片细胞质直接融入卵母细胞中,以后随着卵黄发生的进一步发展,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的交界面逐步形成一个网状的膜结构屏障,同时在卵巢中可见正在降解的卵母细胞,在卵黄发生近结束以后,在卵母细胞的表面,逐步形成两层卵膜,这时的卵母细胞质中几乎充满了卵黄体和脂肪滴。  相似文献   

5.
泥螺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透岸民镜观察了泥螺精子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泥螺精子发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主要有核逐渐延长,染色质浓缩,顶体形成,线粒体逐步发达与融合,胞质消除及鞭毛的形成等。泥螺精细胞分化可分为3个时期,在精细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核形态及染色质的变化与其他软体动物有较大的差异,核内椭圆形到肾形,再变化为长圆柱形;染色质由絮状颗粒变为细纤维丝状,再变为长纤维丝状,最后向高电子密度均质状态转变,初步探讨了泥螺精子发生过程中核及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在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稻蝗卵子卵黄发生期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中华稻蝗Oxya chinesis卵子发生中卵黄发生期的超微结构.卯黄发生初期,滤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出现大量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可能与为卵母细胞提供营养有关.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胞质内卵黄球逐渐增多,它也许有多种来源.观察到环形片层结构,并讨论了其可能功能.  相似文献   

7.
昆虫卵黄发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李乾君  管致和 《昆虫学报》1995,38(2):237-252
昆虫卵黄发生研究进展李乾君,龚和,管致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北京100094)昆虫卵的成熟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卵黄发生前期(Previtellogenicstage)、卵黄发生期(vitellogenicsta...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电镜研究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 :凡纳滨对虾卵黄的发生是双源性的。卵黄发生早、中期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合成的阶段 ,卵黄发生中、后期则以外源性卵黄的合成为主。内源性卵黄主要由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高尔基器等多种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其中数量众多的囊泡状粗面内质网是形成内源性卵黄粒的最主要的细胞器 ;部分线粒体参与卵黄粒的合成并自身最终演变为卵黄粒 ;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合成了大量致密的蛋白质颗粒并在卵质中直接聚集融合成无膜的卵黄粒 ;溶酶体通过吞噬、消化内含物来形成卵黄粒和脂滴 ,且方式多样 ;高尔基器不直接参与形成卵黄粒。外源性卵黄主要通过卵质膜的微吞饮活动从卵周隙或卵泡细胞中摄取外源物质来形成  相似文献   

9.
长江华溪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兰  堵南山 《动物学报》1997,43(2):113-118
长江华溪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数目,形态及大小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很不一致,随机能状况而起变化。精原细胞期,线粒体数量较多,主要集中在细胞一侧的胞质中,贴近核膜,形态正常,脊发达。初级精母细胞期,线粒体数量有所减少,集中现象消失,嵴开始退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研究七星瓢虫的卵黄发生及其激素调节机理,我们建立了脂肪体的体外培养方法,证明了脂肪体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够正常进行卵黄原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在体外合成的卵黄原蛋白与体内合成的具有相同的电泳迁移率、免疫学特性和部分水解肽谱。放射性氨基酸在体外参人卵黄原蛋白的动力学与在体内的相似。用脂肪体的体外培养方法,结合放射免疫沉淀、SA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放射自显影等技术,研究了不同发育期脂肪体的合成能力,以及取食人工饲料的雌虫中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卵黄原蛋白合成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泥螺生殖系统的组织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螺为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包括交媾器和生殖器本部。交媾器包括刺激器、阴茎和摄护腺;生殖器本部主要包括两性腺、缠卵腺和蛋白腺。刺激器和阴茎都具有非常发达的肌肉组织,腔壁游离面具纤毛。阴茎腔壁为单层柱状细胞;摄护腺被膜为一层薄的肌纤维,里面具有许多分泌细胞;缠卵腺被膜为单层扁平上皮,下层为环肌,腺体组织由分泌小管构成。蛋白腺主要由皮质层和导管层组成,皮质层内充满了分泌细胞,导管层由许多分泌小管构成,管壁为柱状腺细胞。  相似文献   

12.
养殖泥螺体内细菌菌群组成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养殖泥螺样品体内需氧平板菌落数为 7 3× 1 0 5~ 2 8× 1 0 6 个 /g。从泥螺体内共分离获得 2 1 7株细菌 ,88 5 %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优势菌属是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61株、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 58株、弧菌属 (Vibrio) 2 7株和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2 1株。结果表明 ,每批泥螺样品的细菌总数均超出卫生标准 1~ 2个数量级 ,7月和 9月样品的大肠菌群数超出了规定的指标 ,应重视泥螺收捕后的消毒处理环节。泥螺体内细菌菌群由 1 0个菌属组成 ,涂泥中占优势的芽孢杆菌属细菌在泥螺体内却是少量的 ,反映泥螺对体内微生物组成与数量有一定调节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mitochondria in the follicular cell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arian follicle in the teleostean fish Epiplatys spilargyreus. The mitochondria are few in number until the end of previtellogenesis; their matrix is dense, and their cristae are well developed. They proliferate during vitellogenesis and then are modified by deterioration of their matrix. Multilamellar structures are organized in the vacuolized mitochondria. During postvitellogenesis, these modifications become more advanced. The mitochondria degenerate, leaving vacuoles that contain heterogeneous structures, which will be released into the intercellular spaces. At the end of these mitochondrial transformations, the follicular cells degenerate. They release the elements which will participate in forming the secondary envelope.  相似文献   

14.
泥螺养殖滩涂异养菌群和弧菌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 引  言泥螺 (Bullactaexarata)隶属腹足纲软体动物 ,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是浙江沿海重要的滩涂养殖品种 .至 2 0 0 0年浙江省养殖面积已达 1.13× 10 4hm2 ,由于实行生态养殖 ,本轻利厚 ,广受养农的青睐 .随着泥螺养殖生产的发展 ,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和陆源排污水的大量入海 ,养殖生态环境越趋恶化 ,使生物病原大量滋生 ,自 1995年以来常诱发养殖泥螺的暴发性死亡 .有关海洋滩涂环境细菌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为探明泥螺养殖周期内暴发性死亡与滩涂环境的关系 ,对养殖滩涂的细菌菌群组成及其生态特性进行了检测分析 .2…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对于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石漠化控制和产品提供5项服务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较高,其中极重要、中等重要地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分别为25.2%和33.4%;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和石漠化控制功能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其分布区域是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明确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及产品提供功能的重要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生态功能区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泥螺种群夏季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00年5-6月对长江口南岸边滩和崇明岛北面滩涂泥螺[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1848)]种群进行了调查,目前长江口地区泥螺种群广泛分布于朝阳农场以南的南汇边滩,杭州湾北岸滩涂,崇明岛(牛棚港至捕鱼港)及长兴岛北面滩涂,九段沙中下沙高潮带下缘至低潮带上缘光滩带,分别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iorisita指数公式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8个样点间泥螺种群密度差异极显著,其种群空间格局上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其结果主要是由滩涂围垦。环境污染以及岛屿边滩之间不同的自然条件三者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7.
Résumé Dans l'ovocyte de Lithobius forficatus L., les trois types classiques de réserves vitellines apparaissent successivement: glycogène, globules lipidiques et vitellus protéique. La synthèse du glycogène semble effectuée au contact des membranes ergastoplasmiques. Les globules lipidiques paraissent élaborés à partir d'un matériel qui transite par le reticulum puis l'appareil de Golgi. Le vitellus protéique est d'origine exogène et pénètre dans l'ovocyte par pinocytose.L'ovocyte mûr est très riche en réserves vitellines et ne renferme qu'une mince couche cytoplasmique périphérique, pauvre en organites.
Nature and origin of the vitelline reserves in the oocyte of lithobius forficatus L. (myriapoda chilopoda)
Summary In the oocyte of Lithobius forficatus L., the three classical types of vitelline reserves appear successively: glycogen, lipid droplets, and protein yolk. Glycogen synthesis seems to occur in contact with the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Lipid droplets appear to be elaborated from a material which passes through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the Golgi apparatus. Protein yolk originates elsewhere and enters the oocyte by pinocytosis.The mature oocyte is almost completely filled with yolk. There remains only a thin outer coat of cytoplasm with very few organelles.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24h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泥螺的半致死剂量为0.133g/L,全致死剂量为1g/L:对泥螺体内重金属累集量的分析表明:泥螺体内Zn的含量随试验组浓度的增高而增多,试验组的Zn浓度和泥螺累积的Zn含量符合Cubic三次函数:Zn的增加对泥螺富集Pb、Cr、Ni的影响是在浓度为1g/L、4g/L时出现两个峰值:Zn含量的增加对泥螺富集Cu的影响是在Zn浓度为0.5g/L、1g/L时泥螺对Cu富集量有所升高.这说明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是个动态的过程,底栖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元素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